- 一本書讀懂生活中的金融常識
- 陳思進
- 6707字
- 2019-01-03 17:54:48
02 華爾街最佳金融炒作工具——黃金
凱恩斯稱“黃金是野蠻的遺跡”;泰戈爾戲謔“在鳥的翅膀上系上黃金,鳥就飛不起來了”;而巴爾扎克則形容“黃金的枷鎖是最沉重的”。
巴菲特在金價還是每盎司1750美元時就說過:“如果把全世界的黃金儲備合而為一,可以鍛造成一個邊長大約21米的立方體。這個立方體價值9.6萬億美元。這些錢可以買下全美國所有農田、16家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隨后還剩1萬億美元余款。你可以撫弄這個立方體,但它不會有任何反應……”
黃金不是避險品種
前幾年,“中國大媽”買黃金的事被媒體頻頻炒作。據稱,由于股市跌宕起伏,“中國大媽”撤出股市轉戰黃金市場,致使金飾品商店的銷售額急劇上升,其中100克、200克的金條尤為搶手,有的大媽買入5公斤黃金(價值達100多萬元),還有一口氣購買20公斤黃金的。
當時正值金價低位,“中國大媽”們認為,投資金條既能傳給下一代,又可作為應急避險的工具,還可以抵御通貨膨脹,相較一紙變化萬千的股票,至少黃金是握在手中的實物,壓在自家箱底心里踏實。
黃金是理想的避險品種嗎?黃金真的能抵御通脹嗎?
自從廢除金本位制,特別是在1971年黃金與美元脫鉤后,黃金就失去了其貨幣屬性,漸漸地變為一種貴金屬。1971年8月15日,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關閉了所謂的“黃金窗口”(此前在特定的條件下,可以通過這扇窗口用美元換取黃金),徹底斬斷了貨幣和黃金之間聯系的百年歷史。
但由于人類對黃金的特殊情結,黃金被華爾街用來作為最佳的金融炒作工具,更由于黃金本身并不能帶來回報,而且儲存黃金還需支付保管費、交易費等,便只能依靠買賣的差價來牟利,也就是說,黃金根本就不是投資品。
事實上,1971年至今任何一個連續的20年,黃金都不存在抵御通脹的記錄。其實早在30多年前,金價就曾被炒高至突破每盎司850美元,即使按最保守每年3%的通貨膨脹率來估算,那時的850美元的價值,也超過現在的2200美元!而從前100年來的歷史數據分析,在任何一個30年的周期內,黃金都不能抵御通脹!
綜觀這46年來,黃金牛市只有兩個階段:第一次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1980年1月21日,金價一路漲到每盎司850美元(考慮到通脹因素的話,相當于目前的六七千美元),隨即跌回到每盎司250美元上下,沉寂于熊市20多年;另一次是從21世紀初開始啟動,金價一路漲到2011年9月的每盎司1923美元(考慮到通脹因素的話,相當于目前的2500美元上下),隨即又下跌回到熊市至今。
而且,考慮到美聯儲即將進入加息周期,這次熊市顯然才剛開始,至少還得持續5年,甚至10年(到2026年)。也就是說,這兩次牛市的時間延續了15年。在55年(1971—2026)中,上升階段只占比27%,而其余大多數時間(73%)都處于熊市之中,和中國股市類似——牛短熊長。
雖然市場的具體走勢無人能準確預測,但市場總體趨勢是能夠判斷的。在2010年之前,金價的合理價位應該在1000美元/盎司以下。而當下,考慮到這幾年的通脹因素,以及美元的匯率升值等,金價的合理價位應調整到每盎司1200美元/盎司上下。
然而,因為黃金本身并不帶來回報,一旦下跌,就很有可能跌回上一輪牛市(20~30年前)的最高點——850美元/盎司。如果真是那樣,那現在買入黃金,就好比是接住一把正在墜落的刀!
至于“中國大媽”在金飾店搶購的金條,就更不能算作投資品了,只能將其歸劃為奢侈品,顯然是無法作為抵御通脹的產品的。如果真的對黃金情有獨鐘,從長線來看,只能當金價在合理的價位之下時買入金條(既不是紙黃金,更不能是金飾品),以待價格上升后拋售賺取差價。
黃金沒有投資價值
我們先簡單梳理一下投資和投機的區別:投資——基于價值的變動;投機——基于價格的變動。投資的收益,是來自投資物所產生的新財富;而投機的收益,是來自另一個投機者的虧損,也就是說,凡只能靠價差獲利的,都不是投資行為。
因此,從上述定義來看,黃金不是投資品!
不過,在大眾普遍的印象中,黃金好像是公認的投資品,那就是因為沒有分清投資行為和投機行為,以致把投資品和投機品也混淆了。
下面我們就來講講黃金為什么沒有投資價值。
其實,地球上的黃金并不少。然而從勘探尋找金礦,到把地下的黃金開采出來,再到將黃金冶煉成一定的純度,這樣的過程使得黃金的開采成本提高了。不過,黃金除了大部分被儲備在各國央行和金融機構中,以及被人們用作首飾之外,并沒有太大的工業用途。
而且,黃金的工業用途,幾乎都有其他類似的或更優的替代品可以替代。黃金之所以還具有市場價值,那是因為在歷史上的絕大多數時候,黃金曾經是一種形式的法定貨幣,或曾經被確定為某種法定貨幣,而賦予其價值。也就是說,除了開采成本(關于黃金成本的估算,在下面會詳談的),黃金的價值源于千百年來人類賦予它的貨幣屬性,使得人們相信它的價值。
但是,自從羅斯福廢除金本位制,特別是自1971年黃金徹底和美元脫鉤之后,黃金便失去了其貨幣屬性,降格成為大宗商品,漸漸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目前,雖說黃金在人們的心中依然是特殊的貴重商品,但黃金已經無法像貨幣那樣能帶來利息(新財富),而且儲存實物黃金還必須支付昂貴的保管費。顯然,黃金已經不是投資品了。
我們再從保值增值的角度來看看黃金有沒有投資價值。著名美國經濟學家Willem Buiter給出了他的研究結果:從1790年到2010年(220多年,還恰逢2001年到2011年之間歷史少有的黃金大牛市)黃金的名義價值和通脹調整后價值的對比圖來看,長期而言,金價的起伏正好和通脹持平,那么如果扣去昂貴的保管費的話,黃金并不能抵御通脹。也就是說,長遠來看,黃金既不能保值,更不能增值。解釋一下,所謂“名義價值”(Nominal Gold Price)就是當時的市場價格。可由于通脹,目前的100美元已不等于去年的100美元了,假設通脹率6%,那目前的100美元實際上只值去年的94.34美元。
因此,從投資的角度來看,黃金不具有投資價值。不過,由于某種原因(例如政治事件等),金價上下起伏很大,使得黃金可以利用價差獲利,即擁有了投機價值。
人類千年“黃金情結”
談到這里,很多讀者可能會問,既然黃金不能保值,那為何各國央行要用黃金作為保險品呢?
大家知道,在貨幣金本位制時,央行儲備黃金是必需的,因為沒有黃金,就等于沒有貨幣。如美國1913年的《聯邦儲備法》確立了金本位至高無上原則,發行貨幣必須有黃金支持,當時要求必須至少有40%的黃金儲備。
現在世界各國都早已廢棄了金本位制,以信用貨幣取代了金本位貨幣。不過,雖然信用貨幣與黃金脫鉤,但絕大多數央行仍把黃金作為一種儲備,這是由于幾千年來,人類對黃金產生了一種宗教般的信仰——“黃金情結”,央行儲備一定數量的黃金,其實是給貨幣持有人吃一顆“定心丸”,讓他們相信政府不是在憑空印鈔票,而是有黃金這一“壓箱底”的資產來作為信用擔保的。一個詞——“保險”,以備不時之需,更像廟里供著的佛、菩薩一般。
也就是說,目前各國央行擁有黃金是作為最后的保險品,特別是對于那些對自己發行的貨幣的信用信心不足的國家。
再說回來,對于普通百姓而言,長期而言黃金并不保值,更不會增值。眾所周知,金融市場上既有投資品,更有投機品和保險品等。隨著市場外部情況的不斷變化,各種金融產品此消彼長:經濟向上時,投資品向上,保險品向下;經濟動蕩時,投資品持平,投機品向上;經濟衰退時,投資品向下,保險品向上;經濟崩盤時,保險品到頂,投機品橫行,投資品蟄伏。但無論何時,投機品和保險品都不是投資品。
比如“中國大媽”們,她們所購買的大多是金飾品,比國際金價高出至少20%。而且即便國際金價漲回她們當初搶購的價位,金飾店也不可能按市價將金飾品回購。
另外,好多投資者擔心人民幣貶值,期望用黃金來保值,那結果會令他們更加大失所望,因為黃金是由美元定價的。盡管美聯儲退出了QE(Quantitative Easing,量化寬松政策),美元指數上升,可美元指數中并不包括人民幣。事實上,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依然在不斷上升,除非人民幣實現在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才有可能改變這個趨勢。
因此我的建議是,一般的投資者不碰黃金為好,即使“中國大媽”們真的對黃金情有獨鐘,也一定要清醒地知道:黃金并非投資品,更不可能抵御通脹,也就是買一些來壓箱底,圖個心理安穩就行了。
事實上,脫離了金本位之后的黃金,因不符合外匯儲備的“流動性”,全球官方總黃金儲量正逐漸削減。因為,一方面,對于各國央行來說,歸根究底,黃金不是金融結算工具,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結算,主要還是用美元、歐元或日元。另一方面,用大量外匯購買黃金,必定是一路追漲的過程;而一旦需要外匯,又必須拋售黃金。且不說是否有國家愿意當接盤俠,即便有人接盤,壓價也是必然之舉。所謂的“追高吸納,低價吐出”,因此外匯必將大幅縮水。
總之,對于央行來說,黃金最多也就是個保險品而已,這也就是為何近幾年,除了中國、俄國等少數幾個國家的央行還在增加黃金儲備,絕大多數央行非但不增持,甚至還在拋出黃金儲備。如對于美聯儲來說,由于絕大多數大宗商品(包括黃金)均由美元定價,而美元至少還能保持20年的絕對強勢,所以美聯儲早就不持有黃金了;而資源大國加拿大的央行也早就拋光了黃金。可俄羅斯央行卻在不斷地增持黃金。
因此,盡管黃金的儲備價值受到了質疑,但從全球范圍來看,各國央行依然是最大的“黃金多頭”。
對于央行來說,黃金只是最后的保險品。而買保險的目的,恰恰是不希望用到保險。就像擁有核武器的目的,恰恰是防止使用核武器。
金市最容易被操縱
據世界黃金協會統計,目前,全球開采出來的黃金總計17萬多噸,其中,60%的黃金是以一般性商品狀態存在,如成為歷史文物、首飾制品,用于電子化學等工業產品之中;另外的40%——總量接近7萬噸——作為可流通的金融性儲備資產,存在于世界金融流通領域。不過,其中3萬多噸的黃金是各個國家擁有的官方金融戰略儲備(由于歷史原因,黃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即最后的保險品,同時也作為一些國家信用貨幣的背書,這點將在后面詳談),2萬多噸黃金為大企業及私人等所擁有的民間金融黃金儲備。也就是說,其實,平時只有1萬多噸黃金作為金融產品在市場上流通交易。按目前每盎司1280美元計算[35274(每噸約35274盎司)×10000多(噸)×1280美元/盎司],不過5000億美元上下的價值。
而那6萬多噸的各國央行儲備和民間儲備,在市場動蕩的時候,其中的一部分也可以隨時參與到金融流通領域中。但即使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來,整個黃金市場滿打滿算的體量,還不如一個蘋果股票(目前7000多億美元)的規模大,很容易被操控。如全球最大黃金基金ETF SPDR Gold Trust(GLD)一般就擁有800噸到1000噸黃金,再加上華爾街幾家大黃金基金,就至少占有了30%市場流通的黃金。再加上利用“黃金杠桿”的保證金合約,可以大大放大華爾街大莊家控制的流通體量。
這就是說,幾年前所謂的“中國大媽”搶金300億美元打敗華爾街,只不過是個笑話而已,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中國大媽”根本無法撼動整個金市。
然而對于華爾街而言,與匯市、債市、股市,以及大宗商品市場相比,金市是很容易被幾個莊家聯手操縱的。也就是說,黃金是華爾街的最佳投機炒作工具之一。
黃金的合理價位是多少?
黃金既然是商品,最終也總會按照供求關系回到合理的價位上。也就是說,即使投機也離不開合理價位。那作為貴重金屬的黃金的合理價位是多少呢?我就從開采成本談起,目前來看,應該在1100美元/盎司到1200美元/盎司之間。
記得前幾年不知道是誤傳還是某黃金公司(或基金)故意“忽悠”,說黃金成本是1200美元/盎司,并說即使考慮了其他因素(如合理利潤),只要金價低于1400美元/盎司,長線而言,甚至哪怕1500美元以下,就可大膽買入,肯定不虧。當時我就引用了非常權威的數據(當時的黃金開采平均成本是600美元/盎司)反駁了這種說法。再退一步來說,其實只要用最簡單的邏輯來推論就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金價在2010年之前都在1200美元/盎司以下,直到2011年之后才漲到1400美元/盎司以上,然而到2013年又跌回1400美元/盎司以下。雖然金礦(或黃金基金)也可能虧一兩年,但絕對不可能一直虧,而且黃金產量每年都在不斷創新高,難道礦場主都是活雷鋒,在2011年之前都在賠本賺吆喝嗎?
那么目前黃金開采成本是多少呢?最近,國際權威采礦研究機構Intelligence Mine在研究了全球140個大中型金礦的黃金生產成本之后發現,其中10座大金礦,就算國際金價在目前的水平上暴跌50%,它們仍然可以盈利。如:Voro金礦開采成本不到400美元/盎司,Blagodatnoye金礦開采成本不到450美元/盎司,Lagunas Norte金礦開采成本為514美元/盎司等。這10座金礦也是全球最賺錢的金礦。
至于目前全球平均黃金開采成本是多少,在這個報告中沒有給出具體數字,不過,之前看過的所有關于黃金開采成本的報告都顯示,最高也沒有超過800美元/盎司的。
而且,最關鍵的是,不論金價如何,國際黃金生產巨頭都在拼命降低生產成本。根據2016年6月的數據,成本最低的俄羅斯極地公司已經將平均總現金成本降低到了每盎司390美元。
于是,這就留下了巨大的利潤空間。也就是說,隨著勘測和開采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機器人的使用,黃金開采成本非但不會上升,反而會不斷下降。
有了開采成本這個基礎,再加上一般商品價格構成中的稅金利潤,如生產稅金、生產利潤、商業稅金、商業利潤等,以及黃金這個特殊的貴重金屬的高保管費等,可推算出,目前而言,黃金的市場合理價位在1100美元/盎司上下,即使再加上其他因素(如市場的需求突增等,會在后面詳細分析),合理價格也不會超過1200美元/盎司。
這里特別提一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杜克大學財經教授Campbell Harvey在2012年6月時曾發表研究報告,提出當時的黃金合理價位是800美元/盎司,也就是說,即使加上通貨膨脹率6%,那當下黃金的合理價位也僅為1071美元/盎司,即還不到1100美元/盎司。
以上只是根據開采成本和運輸成本及其他一系列綜合成本估算出的一個合理的成本價位,可以作為投機時的一個參考依據。
接下來,將詳談為何黃金將延續之前的5年熊市,繼續困在漫漫熊市之中,以及各國央行為何要儲備黃金。
金價跌入漫漫熊途
為何黃金還將困在漫漫熊市之中呢?
非常簡單,關鍵還是在美國,美聯儲已經進入加息通道,且短期內不可能再重回減息通道。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聯儲的負債規模曾經不到9000億美元,經過三輪量化寬松政策,目前的負債規模已超過4.4萬億美元。
純粹的信用貨幣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得以使用的歷史很短,如果從20世紀70年代布雷森體系解體、美元和黃金脫鉤算起,只有短短的四十六七年光景(還不到半個世紀)。人類社會在使用信用貨幣方面還沒有積累起充分的經驗。前些年以美元為首的全球貨幣持續寬松,而“Money is Debt”(錢即是債),債務已經高到難以為繼,嚴重阻礙了經濟可持續地健康發展。
美元進入加息周期和美聯儲縮表,意味著全球流動性拐點的到來,這是歷史性的變化。由于美聯儲貨幣政策的緊收,美元指數將長期走強,而國際金價以美元定價,顯然,金價和美元指數成負相關,即美元指數越高,金價越低。因此,黃金將延續之前5年的熊市,繼續困在漫漫熊市之中。
國內很多財經專家建議百姓投資黃金,并發明了所謂“人民幣黃金”的說法,可能的意思是,由于這些年來人民幣的供應量激增,人民幣相對美元一定會大幅貶值,因此,黃金相對于人民幣而言,還是能保值,甚至增值的。
這個觀點我不認同。
首先,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之下還不能自由兌換,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由中國央行決定。在此防火墻之前,任何做空人民幣的企圖無疑是以卵擊石。
其次,從2005年至今,匯改10年有余,人民幣匯率基本上實現了市場化運作,人民幣在海外已經是一種進場交易的貨幣。特別是在2016年10月,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SDR(Special Drawing Right,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之后的又一個國際儲備貨幣。這標志著人民幣國際化道路雛形及匯改機制已經相對成熟,人民幣不存在大幅貶值的基礎。這聽上去可能會有種官方說法的感覺,但卻是客觀現實。
最后,央行行長周小川已明確表態,貨幣政策寬松已到達周期的尾部,中國的貨幣政策也必須轉向緊縮。顯然,別說經濟面向好,哪怕持續幾年走在底部,人民幣兌美元也不可能大幅貶值,甚至會存在升值的可能性。
因此,由于黃金由美元定價,國際黃金是一個統一的市場,只要人民幣不大幅貶值,就不存在所謂的“人民幣黃金”。
那么幾年前搶金的“中國大媽”何時能解套呢?
先撇開搶購金飾品的大媽們。因為那只是消費行為,和投資、投機、保險都沒有關系,只是給女兒準備嫁妝而已,這里不做討論。
就只說當年購買金磚作為投資或投機的大媽們吧。2013年金價的最低點出現在4月16日,為1321美元/盎司,大媽們普遍是從4月12日開始抄底,搶金高潮出現在4月13日、14日兩天,這也意味著大媽們建倉的成本普遍為1335元左右。而買入和回購所需的手續費正好能和人民幣這幾年兌美元的貶值相抵。考慮到這4年來的通脹至少在6%以上,也就是說,當年搶金的“中國大媽”手中的黃金要達到保值,至少得等到金價升至1685美元/盎司。那就不是什么一步之遙了,而是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