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讀懂生活中的金融常識
- 陳思進
- 14556字
- 2019-01-03 17:54:48
01 金融問題的根本——貨幣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說過:“誰掌握了貨幣發行權,誰就掌握了世界!”
而在世界經濟中,要成為全球性貨幣至少應具備三個特點:作為企業和買賣雙方交易的媒介,其匯率必須是各個國家都能接受的;作為一種儲蓄的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不必擔心該貨幣的價值出現嚴重的損失;該貨幣能夠成為一個計量單位,或者衡量商品及服務價值的一種手段。
金融是“樹”,貨幣是“干”
大家一定還記得,在幾年前,老百姓都傷感地自嘲是囤積貨物的“海豚族”,除了工資不漲外,食品漲價的接力賽都可以編成順口溜了,什么“蒜你狠”“糖高宗”“油你漲”“鹽王爺”……這一現象在經濟學中被稱為通貨膨脹,也就是通脹——流通的貨幣過多,使得貨幣購買力被侵蝕。
政府為了抗通脹,采取了一系列的緊縮措施,包括提高銀行準備金率和調高利率……而轉眼間,現在大家又開始擔憂通縮了。
那么目前老百姓的感覺又如何呢?其實大家依然感到物價太貴,面對商場的豐富商品無力消費。事實上這就是滯脹現象,一邊是產能過剩,一邊是通貨膨脹,而消費領域的內需不足使得這種滯脹始終無法得到釋放。所有這些現象是通往經濟通縮的必經之路。
從金融的層面上來說,臨近通縮或危機來臨前,持續貨幣寬松,如低利率,甚至超低利率,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導致在一段時期內形成滯脹,但無法避免通縮,最終依然會進入通縮狀態,通縮是最糟糕的經濟狀態!
因此,發現金融的規律和本質,就顯得如此重要和緊迫。而金融對于今天的社會運行來講,是除了政治之外最重要的秩序,甚至有時金融就是政治。
如果說金融是棵“大樹”的話,那么貨幣就是“樹干”,金融問題的根本其實就是貨幣。我們不禁會問,貨幣究竟是什么?
貨幣本質上就是欠條
現在流行一句話,叫“這個世界不缺錢”,而且“窮得就只剩下錢”。事實也確實如此。由于這些年的貨幣寬松政策,貨幣大肆泛濫。《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的數據顯示,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以來,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的銀行總資產幾乎增加了20萬億美元,而同時期的美國雖然經過三輪的量化寬松政策,其銀行總資產僅增加2.7萬億美元,中國的銀行總資產規模已超過美國幾近一倍。
其實,所謂銀行資產就是銀行借給消費者和商業機構的貸款,包括房貸、車貸、信用卡貸款、個人貸款、地產開發貸款、固定資產投資貸款等。因此銀行資產規模(通過乘數效應)增加過快絕非好現象,這意味著債務規模增加太快,債務杠桿太高,到達一定程度時勢必觸發系統性的債務危機。
事實上,任何貨幣從金融的角度都可被定義為債務,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一種欠條。不管是紙鈔也好,電子幣也罷,哪怕是黃金、白銀作為貨幣的時候,它們的本質都一樣,全是打欠條。因為無論哪一種貨幣,都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之上的,只要有信用,它們的地位就是平等的。所謂“金本位貨幣優于其他貨幣”之說法,其實是一種誤讀。
為什么說貨幣是債務呢?
以美聯儲為例。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美聯儲沒有賦稅權,它的基本任務就像投資經理人,充當著管理政府債務組合的角色。在政府花費最低利息成本的前提下,美聯儲決定在政府的債務組合形式中,國庫券(T-bills)占據多少比例,30年期國債又占多少比例。
假設美聯儲將發行1萬億美元讓所有美國人來平分,在一定的時間內,又假設行政干預并不大幅改變對貨幣的需求,而新貨幣主要是儲備金貨幣,為此美聯儲要支付0.25%的利息。按理來說這沒什么大不了的,那么問題出在哪兒了呢?
由于發行了1萬億美元的新貨幣,美聯儲的賬簿上便記錄了一筆巨額負債,這筆巨量的新貨幣進入流通之后,投資者不會愿意支付溢價來持有貨幣。因此聯邦基金利率大致等同于美聯儲支付儲備金的利率,這與財政部支付國庫券的利率大致相等。也就是說,持有債務貨幣將不會比持有短期債券來得便宜,而政府負債融資的成本是無法壓縮的。所以有人形容說,把新貨幣裝上直升飛機直接撒向每一個美國家庭的好處(在短期內提高總需求),幾乎等同于國會通過法案把錢發放給他們的成本(未來以繁重的稅收來償還債務)。
不可否認的是,增加巨額債務的負擔,將迫使美聯儲在未來采用更寬松的貨幣政策。當然,名義債務融資得越多,利率就必然降得越低,并帶動通貨膨脹。但是,以20萬億美元美國國債為例,即使從直升機上再拋下1萬億美元,也只會再增加5%的債務。而增加5%的債務是否會刺激美聯儲改變未來的政策,不再繼續實行寬松貨幣政策呢?
有些讀者認為,由于在世界大宗商品的交易市場上,都是以美元結算的,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因此在當今美國經濟衰退的時候,美國當然可以任意開動“印鈔機”,來進一步稀釋債務。對此觀點我無法茍同,美國最多只能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開動一下“印鈔機”,而絕不能任意開動“印鈔機”。
因為,美聯儲發行貨幣的基礎,是通過政府大量發行短期和長期債券建立的;在其償還債務時才能被銷毀,由此形成債務貨幣。所以,以發行貨幣的形式欠更多的債,并不是說這些債務幾年之后就奇跡般地消失了,那些債務依然躺在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上,不管橫看豎看它都是債務,即債務貨幣,因此最終總是要償還的。
為確保超級大國的地位,美元在多數時候必須強勢,因為只有確保美元的信用,才能在借債時保持低利率,才能在真正萬不得已之時,開動“印鈔機”;而開動“印鈔機”的結果,往往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根據Sifma網站公布的2017年一季度末美國國債持有者結構的分布,15.87萬億美元存量國債中,外國投資者持債規模為6.187萬億美元,占比39.0%;其次分別為貨幣當局(2.464萬億美元,占比15.5%)、養老金(2.177萬億美元,占比13.7%)、共同基金(1.720萬億美元,占比10.8%)和個人(1.379萬億美元,占比8.7%),以及政府(7160億美元,占比4.5%)、銀行(6660億美元,占比4.2%)、保險公司(3320億美元,占比2.1%)和其他(2320億美元,占比1.5%)。
為了刺激經濟復蘇,提高就業,美聯儲一而再地實行寬松貨幣(QE)政策,從QE1到QE2,并持續幾年采用低利率的政策。然而,金融海嘯之后的那次寬松貨幣政策并未帶來高通脹。因為寬松貨幣無法流入需要的地方,比如流入實體經濟,流入制造業,吸引企業雇用更多的員工。從實質上來說,金融海嘯后的那次寬松貨幣政策,迫使政府對銀行持股,救助的只是銀行業,而呈現負值的實際利率,使得儲戶的錢通過銀行又給政府提供了債務資金。
很多經濟學者認為,只要貨幣寬松,就必然會通脹,貨幣就會越來越不值錢。但這兩年歐美的經濟情況使他們大跌眼鏡。為什么?因為金融機構雖得到大量資金,但惜貸造成嚴重的信貸萎縮,大大緩解了通貨膨脹的威脅。而隨著歐美經濟進一步衰退,銀行更加惜貸。因此,無論貨幣如何寬松也不通脹,一旦寬松停止,就將進入通縮。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由于這幾年歐美各國政府都在企圖用“印鈔”的方法,去解決“印鈔”過度帶來的危機,市場的走向離開經濟的基本面漸行漸遠,使得好些投資者的投資邏輯越來越本末倒置。按說投資者應該希望經濟向好吧,但詭異的是,好些“投資”股市、金市的人卻希望危機越大越好,而最擔心的就是美國經濟向好。為什么呢?
因為幾年前他們認定,歐債越陷越深,美國經濟沒有好轉跡象,美聯儲推出了QE3來“救市”,由此就會繼續推高股市、金市,于是,他們可以從中獲利。所以,與其說那些人是投資,不如說是投機更確切。說難聽些,他們的投資邏輯真有點兒想發“國難財”的意思。
人時常會有非常怪異的想法。我一個朋友,最先投資黃金是為了防通脹,特別是寬松貨幣引發的通脹,希望能用黃金來抵抗通脹;但到后來,他卻漸漸地開始希望通脹,甚至希望各國央行不斷推出QE,因為他知道越QE,就越會通脹,就越會有大量的資金買入黃金,金價才會不斷地上升,那他的“投資”才會得到更大的回報。
事實上,在這幾年的經濟危機中,歐美股市,特別是美國股市早就見底回升,漸回高位。而一旦美國經濟復蘇強勁,對股市來說倒是一個壞消息,因為貨幣寬松的停止,意味著流動性的回收。
但無論如何,貨幣就是一種債務,而出來混,早晚是要還的!目前,美聯儲貨幣政策已經進入加息與縮表的通道,股市、金市自然會現原形。
貨幣的起源與發展
按大家學過的教科書上的定義,“幣”是用于現在或未來市場做交換的價值符號,貨幣就是以貨物作為“幣”。
從貨幣的形式上來看,迄今為止,大致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信用貨幣”這幾個階段。從總體趨勢看,貨幣形式隨著商品生產的流通,以及經濟和科技發展程度的提高,將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演變。這一演變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實物貨幣,如以貝殼、布帛、牛羊等充當貨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階段。實物貨幣之所以逐漸退出貨幣的歷史舞臺,其根本原因在于實物貨幣具有難以消除的缺陷。它們要么體積笨重,不便攜帶;要么質地不勻,難以分割;有的容易腐爛,不易儲存;有的大小不一,難以比較。想象一下以牛作為貨幣的景象吧!隨著商品交換和貿易的發展,實物貨幣被金屬貨幣所替代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金屬貨幣是隨著金屬礦藏的發現和開采,以及金屬冶煉技術的不斷發展,才開始被廣泛使用的。金屬貨幣具有價值穩定、易于分割、便于儲藏等優點。它經歷了從稱量貨幣到鑄幣的演變,最初以條塊狀流通,每次交易時要稱其重量,估其成色,這時的貨幣被稱為稱量貨幣。但是稱量貨幣交易時很不方便,很難適應商品生產和交換發展的需要。隨著商人階層的出現,一些信譽好的商人便在貨幣金屬塊上打上印記,標明其重量和成色,這就出現了最初的鑄幣,即私人鑄幣。之后國家開始管理貨幣和鑄造貨幣,于是經國家證明、具有規定重量和成色,并鑄成一定形狀的國家鑄幣出現了。
第三階段的信用貨幣,產生于金屬貨幣的流通時期,主要有兩種形式:紙幣現鈔和存款貨幣。早期的商業票據、紙幣、銀行券都是信用貨幣。信用貨幣最初可以兌現成金屬貨幣,隨后逐漸過渡到部分兌現和不能兌現。信用貨幣在發展過程中,由于政府濫發而多次發生通貨膨脹,在破壞兌現性的同時,也促進了信用貨幣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到了20世紀30年代,世界各國紛紛放棄金屬貨幣制度,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遂獨占了貨幣歷史舞臺。
隨著現代經濟的高度發展,特別是電子和通信技術的突飛猛進,出現了電子貨幣。作為支付和結算的方式,大家最為熟知的電子貨幣要數銀行借記卡、信用卡、手機錢包以及網銀賬戶等。
有意思的是,世界各地貨幣的起源與發展,其過程十分相似。
早在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就在波斯灣沿岸有著很廣闊的貿易網,當時的交易手段是物物交換,以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標明價格和重量。而原始實物貨幣可謂五花八門,貝殼、羽毛、布料、鹽和牲畜都曾是交換工具。古埃及甚至以土地或奴隸作為士兵的薪餉。古羅馬士兵得到的軍餉曾經有食用鹽。拉丁文Sal的意思就是“鹽”,英文“工資”(Salary)一詞就是從Sal演變而來。到了20世紀,在一些發展滯后的國家和地區,還有使用特殊形狀的羽毛、礦石和金屬制品來作為貨幣的現象。
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曾把貝殼當作貨幣來使用。歐洲人從西非購買奴隸,使用的就是貝幣。亞洲、澳洲、非洲和美洲的許多地方也都使用過貝幣。當年西方殖民者進入美洲時,被歐洲人視為至寶的金銀,在原住民印第安人的眼里卻一文不值,他們拒用金幣或銀幣,這在當代人看來簡直是傻透了。但是印第安人的皮毛產品是當地殖民地經濟中的熱門商品,他們要求歐洲人使用“真正的錢”——貝殼串珠(Wampumpeag,或稱貝殼數珠,用復雜方法將蚌殼中的小珠串制而成)來進行交易。
中國也有以貝殼進行交易的歷史。中國商朝中期以后,由于當時最廣泛流通的貝幣來源不穩定,致使交易不便,所以人們就尋找更適合的貨幣材料來替代,有人制作玉貝、石貝、木貝、骨貝及蚌貝,以補充天然海貝的不足。那時低面值的“貝幣”在市場交換中的麻煩是顯而易見的,例如:為了買一頭牛,要背上成袋的“貝幣”或者“仿貝”到市場上去,支付時的計算也很費事。而購買更貴重的商品時,攜帶的“貝幣”恐怕要斗量車載了。
因此在商朝中晚期,隨著冶金工藝的發展,青銅冶煉技術日漸成熟,青銅幣應運而生。青銅鑄造的銅質仿形海貝,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金屬鑄幣。在秦統一中國前的西周、東周時期,由于各諸侯國(部落)的生活居住環境不同,各以其主要生產工具或特選對象為原型進行鑄幣,出現了復雜多樣的金屬仿形貨幣。因此,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了具有諸侯割據地域特色的四大貨幣體系,即刀幣、楚幣、圜錢和布(鏟)幣。
“布”為“镈”的假借字,由農耕經濟的鏟形農具“錢”“镈”演變發展而來,這也是后世把貨幣稱之為“錢”的緣由。布幣造型藝術特別富有審美價值,今天人們仍把布幣視作中國錢幣文化的象征。中國人民銀行的行徽系由三個金紅色的布幣組成;中國農業銀行的行徽則用布幣和麥穗構成;人民幣上的水印也有布幣圖案。
其實中國的貨幣制度曾經遠遠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世界上的第一枚紙幣即誕生在中國四川。北宋時期,1023年于成都發行的“交子”(“交子”是四川土話,是票證、票券的意思),是中國最早發行的紙幣,也是全世界最早發行的紙幣,比歐洲要早600多年,可見中國人的祖先是相當有智慧的。據說,著名的傳世北宋“交子”鈔版,被日本人所收藏。
后來,意大利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后,發現了元代使用的紙幣,他在1298年撰寫的《馬可·波羅游記》中,詳細介紹了我國紙幣的印制工藝和發行流通的情況。自此歐洲人了解了紙幣。
在歐洲,最早發行紙幣的國家是瑞典。1656年成立的瑞典斯德哥爾摩銀行,從1661年開始發行紙幣,經濟史學者認為,這是歐洲最早發行的紙幣。美國是到1692年才使用紙幣的,法國則于1716年才開始發行紙幣。
隨著社會進步,商貿擴展的需要,特別是工業革命后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依靠自然資源制成的金屬貨幣,無論從來源和操作上,都越來越難以滿足大規模流通的需要,于是紙質信用貨幣在全球范圍逐漸流行起來。
然而在紙幣流行之前,金銀曾是交易結算貨幣。據史料記載,公元12世紀中期,由中國北方游獵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帝國,在滅掉北宋后占領了汴州。金帝國早在1141年就開始鑄造銅幣,但幣質一般,極易仿制,一些地方官吏、富豪私下大量鑄幣,造成鑄幣原料銅的短缺。在猶太人的幫助下,金帝國在中國歷史上首創全國流通紙幣“交鈔”,對緩解市場上銅幣的短缺、調節物價和促進商品流通發揮了重要作用。
公元1200年,同樣在猶太人的幫助下,金帝國又以白銀為鑄材,正式鑄成法定貨幣“寶貨”投入流通,從而將中國上溯幾千年、流通各朝、以稱量計價的銀錠,改鑄成法定銀幣。這種方法一直沿用到中國近代。
“白銀帝國”的衰落
中國上溯幾千年、流通各朝、以稱量計價的銀錠,自改鑄成法定銀幣后,一直沿用到中國近代。
1571年,馬尼拉大帆船貿易開始了,中西貿易往來日益頻繁,每年都有一兩艘西班牙大帆船從阿卡普爾科穿越太平洋,把國外出產的白銀運到馬尼拉,用以購買中國絲綢、中國和印度的棉織品以及其他精美的消費品。如此這般,外國的白銀迅速流入中國,明朝銀庫收入暴增。到了1577年,銀庫收入高達16.3478萬公斤。直到明朝終結,明政府每年的白銀收入始終在10萬公斤以上。
當時,黃金在世界范圍內都很匱乏,中國龐大的經濟體量決定了黃金貨幣的相對稀缺。而歐洲源源不斷輸入中國的白銀,使得中國白銀貨幣相對充足。所以中國明朝以后選擇的是銀本位制度,而不是金本位制度。據統計,在1644年,全國有2萬多家當鋪,而1744年在北京就有六七百家當鋪,有的當鋪資本額高達白銀數萬兩或十幾萬兩。
雖然當鋪、錢莊、票行、銀號等金融機構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中國當時因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交替發生,導致經濟動蕩。而相當于美洲產量近一半的世界白銀流入了中國,中國因此而成為不折不扣的“白銀帝國”。然而由于中國不具有白銀的開采權,實行銀本位制就迫使人們必須用大量實物財富去換取白銀,由此引發的后果,是中國百姓辛苦賺來的財富逐漸流向了歐洲。
由此,美洲和歐洲成為中國的中央銀行,中國獲得央行貨幣的代價是不僅失去了貨幣調控權,還失去了巨額的鑄幣稅(鑄幣面值和成本的差額)。有多少白銀通過購買產品進入中國,就有多少財富流出中國,這與今天的中國出口獲得巨額順差,而導致外匯儲備劇增的后果是何其相似??!
當然,足夠的外匯儲備表明了一國干預外匯市場和維持匯價的能力,它對穩定匯率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如果一國外匯儲備規模過大,可能增加對貨幣流通和市場的壓力,對未來貨幣流通造成預期膨脹壓力。同時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使國家蒙受損失,抑制經濟增長。“白銀帝國”的例子提醒我們,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中國應做好準備以面對隨之而來的巨大風險。
當中國的銀本位制漸漸衰落之時,大洋彼岸的歐洲,使用的是金銀復本位制,也就是把黃金和白銀同時作為貨幣。當時的殖民強國葡萄牙和西班牙從美洲和非洲掠奪了大量的黃金,其中的大部分黃金最終卻輾轉流入了英國。
在16世紀末,西班牙的黃金開采量占全球的83%,而黃金開采熱在另一個國度也迅速燃起,那就是葡萄牙控制下的巴西。到了17世紀,葡萄牙為了對抗西班牙而與英國結盟,由此從葡萄牙流入英國國庫的黃金多達600噸。于是,悶聲發大財的英國便不斷將越來越廉價的白銀兌換成黃金。然而,在中國由于流通貨幣是白銀,人們自然樂意把黃金拿出去換回白銀。就這樣,英國在中國和與中國情況相似的國家里大玩金銀套購的鬼把戲,逐漸積累起數量龐大的黃金儲備。
1850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澳大利亞發現黃金,使得世界黃金存量突然增加,黃金作為單一本位貨幣以滿足歐洲經濟發展的需要已成為可能,于是歐洲國家一個接一個從銀本位制轉向金本位制。到1880年,各主要工業國家相繼采用了金本位制。
此時,英國的金銀套購操作幫助它獲得了巨額黃金儲備,時機一成熟,英國便率先廢除了銀本位制,開始實行金本位制,從此奠定了其世界金融霸主的地位。
在大洋彼岸,當英國正在崛起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同時,中國的封建王朝漸漸開始式微。由于中國實行的是銀本位制,對白銀的需求量遠遠大于沒有支付功能而僅有裝飾和收藏功能的黃金。需求決定了價格,白銀在中國自然比黃金要昂貴。與此同時,歐洲實行的是金本位制,對黃金和白銀的需求和中國正好顛倒過來,在歐洲,黃金更為昂貴。
隨著世界白銀產量的迅速增加,白銀變得越來越不值錢,而歐洲的黃金日趨昂貴,對黃金的需求不斷增長。在歐洲和中國,黃金和白銀的供需和價格如此不平衡,自然有人看到了機會。由此,歐洲將大量白銀運到中國,換取中國的黃金。就這樣,中國變成了世界白銀的吸收地,而中國國內的黃金則源源不斷地流往歐洲。最終的后果是,越來越多的大量貶值的白銀流入中國,造成了中國嚴重的通貨膨脹。
中國用大量實實在在的物質財富,換取了日益縮水的白銀收入,這筆買賣真是虧大了。殊不知,幾百年后的今天,相似的情況又在中國重演。
讓我們再回到19世紀。到了1887年,黃金的緊縮促使蘇格蘭的三位化學家發明了氰化法,這種方法可以從低級別的礦石中提煉出黃金。在1896年,非洲的金礦就是用這種方法令世界的黃金產量突然大增,黃金數量的增加又導致了黃金通貨膨脹。
但是,1717年英國廢除了白銀的本位貨幣制度,引發世界各國廢除銀本位制的狂潮。而從1870年開始,英、法、德諸國又紛紛棄金銀復本位制,而采用黃金單一本位制,所以在國際市場上,白銀因失去了作為國際儲備的資格而價格大跌。美國為了跟上世界潮流,也于1873年宣布放棄金銀復本位制,改用金本位制,這就使得當時仍然采用銀本位制的中國,貨幣價值下降。
自那時候起,中國的國庫儲銀總是不夠用,白銀的貶值給中國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那么是否白銀升值了,就能把中國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呢?
英鎊和金本位的崛起
上述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中國失去了主權貨幣的調控權力,所以每走一步都在被動地應對外部的變化。那什么是貨幣主權呢?國家貨幣主權是國家對本國貨幣行使的最高權力,是不容許外國干涉的排他性權力。具體特征體現在:
第一,國家有權確定本國的貨幣制度;
第二,國家有鑄造金屬硬幣、印制紙幣、確定貨幣幣值和發行貨幣的權力;
第三,國家有調控貨幣升值或貶值的權力;
第四,國家有實行外匯管制的權力;
第五,國家有建立貨幣儲備的權力。
由于中國失去了主權貨幣的調控權,白銀升值同樣給中國以沉重的打擊。1933年,美國羅斯??偨y為了爭取白銀集團的支持,頒布了白銀購買計劃。這一計劃的本意是想通過提升白銀價格,為白銀生產商提供補償。
但白銀價格的上升使當時中國的貨幣(白銀)相對于世界各國貨幣升值,中國貨幣升值使中國出口商品的價格上升,從而導致出口大幅度下降。原本在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大蕭條中,中國因為實行的是銀本位制,所以沒有受到世界經濟蕭條的影響,但白銀購買計劃卻使中國在大多數國家都開始從大蕭條走向復蘇時,走向了蕭條,最后甚至迫使中國退出銀本位制,采用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其框架下,各國政府以法律形式規定貨幣的含金量。各國可以自由鑄造貨幣和自由兌換,黃金也能在各國自由輸入和輸出。人們將持有的紙幣以貨幣含金量為標準兌換為金幣即可。而金本位制的確定,也是以英鎊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確定。
英鎊的初次登場是在1694年,隨著英格蘭銀行成立并發行紙幣,在人類歷史上稱霸一時的貨幣——英鎊誕生了。1816年,英國通過《金本位制度法案》,在法律上承認了把黃金作為貨幣的本位來發行紙幣。1821年,英國正式啟用金本位制,英鎊因而成為英國的標準貨幣單位,每1英鎊含7.32238克純金。由于英國擁有巨量的黃金,英鎊最終在世界貨幣舞臺上稱霸。
英國又馬不停蹄地在1844年頒布了《英格蘭銀行條例》,英格蘭銀行成為唯一一家能發行英鎊的銀行,這個壟斷權讓英格蘭銀行在世界貨幣系統中扮演起“最后貸款人”的狠角色。當其他銀行出現資金困難時,英格蘭銀行變成“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政府的銀行”。1872年,世界上第一個中央銀行由此誕生,英鎊也因此在世界貨幣中更具話語權。由于憑借英鎊可以自由從英國提取黃金,因此英鎊的信譽等級非常高,直接等價于黃金。披上了黃金外衣的英鎊,就此成為世界貨幣。
在黃金供應量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的情況下,英鎊可以作為世界貨幣,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雖然英國工業實力相對于美國和德國來說處于不斷下降的過程中,對外貿易也長期處于逆差地位,但是英國的國際收支卻能長期維持順差的有利局面。這正是因為英國利用英鎊這一世界貨幣的特殊地位,獲取了大量的鑄幣稅。
當錢如流水般“嘩嘩”地涌來時,英國人當然樂開了懷。他們野心勃勃地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海外投資和貸款。巨額利潤和利息的回報,再加上海外其他服務業等收入,不僅彌補了英國對外貿易逆差的差額,還進一步壯大了英國的經濟實力,使英國在世界各地的經濟“侵略”變得更加便捷,同時也使英國以更快的速度在海外占領經濟領地;并以無形信用收益為籌碼,賺取商業傭金、海外匯款等收益。
直到1914年英鎊金融體系崩潰,英國境外投資規模都高居各國之首,英國也從海外投資中賺得盆滿缽滿。難怪有人妒忌地說:“英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只肯貸出,從不借入的國家?!彪m然這未免有些夸大其詞,但英國對外投資強度之大可見一斑。
英國世界貨幣的優勢,以及倫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令英國當仁不讓地成為“世界央行”,從而輕松地控制了全球市場的黃金和英鎊供應。
“誰控制了貨幣發行權,誰就掌握了世界的統治權!”英國就這樣成為在全球稱王稱霸的“日不落”帝國。這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美國和美元是何其相似??!
美元獨霸的時代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在英鎊統治全球貨幣近百年之后,商品生產增長的幅度開始遠遠高于黃金生產量的增長幅度,這使得黃金供不應求,其流通性大大削弱。隨著黃金作為金本位的根基被撼動,英鎊這個全球貨幣的老大地位,也到了該讓位給其他貨幣的時候了。
英國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未曾料到,曾經是自己殖民地之一的美國迅速崛起,逐步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寶座。在20世紀中期,美國商品的人均產量已經是歐洲的兩倍。美國從19世紀末開始的經濟騰飛,要歸功于領土的擴張、人口和收入的快速增長、廣闊的國土中蘊藏的大量的能源和礦產品,此外,還有科技水平的迅猛發展。到了1913年,美國的國內市場已經相當于英國、法國和德國的總和。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由于參戰各國的巨額戰爭支出以及生產停滯,巨額黃金流入美國。戰爭結束時,美國已經擁有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黃金。實力和運氣的天平已經開始向美國傾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占有全球三分之二的黃金儲備。真是風水輪流轉,英國告退,美國獨霸的黃金時代正式拉開帷幕,直至今天。
二戰后期,美、英兩國著手主導重組戰后的國際經濟,意在建立一個穩定的國際貿易和國際貨幣體系。1944年7月1日至7月22日,44個國家的730名代表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郡召開了“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會議通過了《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最后決議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議》。這項協議確立了戰后美元的霸主地位。
根據《布雷頓森林協議》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實行“可兌換黃金的美元本位制”,具體體現為“雙掛鉤”。
其一是指美元與黃金掛鉤。協議規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各會員國承認美國1934年1月貨幣改革所規定的每盎司35美元的黃金官價,并將此作為國際貨幣體系的基礎。美國財政部有義務隨時按官價為各會員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兌換黃金。為了維持黃金官價的穩定,當國際金融市場的金價波動嚴重沖擊這一官價時,各會員國政府有義務協助美國政府進行干預,以平抑黃金的市場價格。
其二是指其他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掛鉤,即與美元建立固定的匯率,各會員國貨幣平價一經規定便不得輕易變動。各國政府在進行即期外匯交易和黃金買賣時,其匯率和金價的波動幅度也不得超過法定匯率和金價的上下1%。此外,各會員國政府有義務干預金融市場的外匯行市,以保持匯率的穩定。
“雙掛鉤”確立了美元在戰后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中心地位:美元等同于黃金,在國際經濟貿易中充當黃金的代表或等價物。在戰后百廢待興的嚴峻形勢下,美國雄厚的經濟實力(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總額中所占比重由1938年的35.6%躍升至1948年的55.8%,在世界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從1937年的12.8%增至1947年的32.4%)和充足的黃金儲備(1949年美國仍擁有世界黃金儲備的71.2%),決定了美元的中心地位。
然而,“雙掛鉤”的實質是整個布雷頓森林體系與美國經濟實力掛鉤。這種以美元和黃金為基礎的世界貨幣體系,是在戰后初期美國擁有絕對經濟優勢,尤其是巨額黃金儲備的前提下建立并運轉的,一旦這一前提條件消失,這種體系便會陷入困境。
包括宏觀經濟學大師凱恩斯和法國總統戴高樂在內的各界人士很早就對布雷頓森林體系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戴高樂痛斥美國用美元來獲取其他民族的土地和工廠的行徑,戴高樂說,美國沒有特權把世界貿易市場變成自己的“倉庫”,因為一旦美國出現了貿易赤字,它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向其他國家換取商品和勞務。
但事實上,布雷頓森林體系給美元自身也套上了噩夢般的桎梏。美元與黃金掛鉤,但1盎司黃金等于35美元是根據1934年的平價確立的,金價被人為壓低。這樣的平價抑制了黃金的生產,鼓勵了黃金的商業用途,相應地淡化了黃金的貨幣作用,強化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但是,高估了美元價值的平價遲早有一天會被糾正,這終將動搖美元的地位。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出現經濟衰退,利率相對于歐洲下降,導致連續3年出現逆差和黃金外流,金融市場開始動蕩不安,各界紛紛猜測美元疲軟甚至可能貶值。1960年10月30日,市場大規模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倫敦交易所的黃金價格突破35美元的正常價格,一度達到40美元,爆發了第一次黃金危機。
那么,美元是如何擺脫危機的呢?
美元的“中年危機”
1960年10月30日,市場大規模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爆發了第一次黃金危機。美國為了阻止美元貶值,采取了一系列單方面行動。1963年7月,肯尼迪政府實施利息平衡稅,對在美國資本市場籌資的外國借款人加征約1%的利息,并在1965年擴大到銀行貸款。這些措施暫時刺激了歐洲美元市場,但美國的國際收支賬戶自1967年以來仍然在加速惡化。
1964年,美國對外國官方債務超過黃金儲備的價值。歐洲各國成為新的順差國,開始對美國逆差表示不滿。它們動用“黃金杠桿”,即用盈余的美元兌換美國的黃金,直擊美國的致命弱點。法國首先發難,于1965年1月4日宣布將在1個月內將3500萬美元兌換成黃金,并準備把來自國際收支順差的新美元全部兌換成黃金。此舉引發各國競相拋售美元、搶購黃金,令市場金價暴漲,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美元信譽受到了極大沖擊。
1968年,國際黃金危機再一次爆發,黃金搶購風潮愈演愈烈。當年3月,美國黃金總庫停止向私人市場出售黃金。此時,官方清算仍采用1盎司黃金等于35美元的價格,但黃金的市場價格可以超出官定價格,故而形成了雙重標準的黃金市場。
因此,到了1971年8月15日,在美國政府無力實現美元按固定匯率兌換黃金的承諾后,尼克松總統發表電視講話,宣布了新經濟政策,包括停止為外國央行兌換黃金,對進口暫時征收10%的附加稅。
這是美國在國際貨幣事務上第一次采取極端的單邊主義行動,違背了華盛頓制定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則,被喻為對盟友發動的一場經濟戰爭。當時負責貨幣事務的美國副財長沃爾克曾感慨道:“在足夠長的時間內,任何霸權國家都會變成殘酷的暴君,或者腦滿腸肥的寄生蟲。”
美國單方面改寫了世界貿易規則之后,當時的美國財長約翰·康納利向歐洲盟國施威:“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971年12月,G10國家簽訂“史密森協定”,決定美元對黃金貶值7.9%,將1盎司黃金的價格從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同時市場匯率可在一定范圍內波動。
1973年3月,美元改為浮動匯率制,即美元與黃金的比價由市場的供求關系來決定。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固定匯率時代終告結束,布雷頓森林體系至此名存實亡。而當布雷頓森林體系垮臺時,全世界的反美輿論歡欣鼓舞,以為誰都可以不買美國的賬了,但日后的發展并非如此。在“無體系的體系”中,沒有任何國際條約規定任何貨幣的特殊地位,美國降為這個體系中憑實力競爭的“平等一員”。但美元仍然是維系全球的主導貨幣地位,是通行無阻的世界貨幣。
究其根源,當然是美國值得信賴的實力賦予了美元在世界貨幣市場無可爭議的最強競爭力,使得世人不約而同地“愛”上了美元。盡管浮動匯率給各國更大的政策自主權,但許多發展中國家依然選擇盯住單一貨幣或貨幣籃子,很少任由匯率自由浮動,甚至一些國家徹底實行了“美元化”,以求穩定金融市場。
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失去黃金支撐的美元曾迅速貶值。為了重建世界對美元的信心,必須找到一種有效影響價格的實物來支撐美元。1973年年底,石油危機爆發令油價飛漲,這給美國找到了替代黃金硬通貨的機會。1975年,美國與海灣國家相繼簽訂協議,主要內容是:這些國家在石油交易中必須用美元進行結算。如此一來,全世界的石油進口國就必須持有美元,而隨著油價上漲,進口國還必須持有更多的美元。失去黃金支撐的美元又找到了替代黃金的新依托,那就是有“黑金”之稱的石油。
自此美元搖身一變,成為全球石油交易的結算貨幣,順理成章地繼續充任全球儲備貨幣的角色。世界仍然處于美元霸權時代。美元決定世界經濟、金融、貨幣的運行規則,美國憑借美元本位制來支配世界。美元霸權使美國成了“世界央行”,美國不受外匯儲備短缺的制約,避免了巨額貿易逆差可能導致的貨幣危機和債務危機,而且通過貿易逆差還獲得了國內經濟發展所需的實物資源和大量資金。
自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垮臺后,美元經歷了一系列劇烈波動的驚濤駭浪,可見美國是如何殫精竭慮,力挽美元頹勢來維持其世界貨幣之地位的。這種努力不能說是白費,但只是治標過關而已??v然一次次化險為夷,美元匯率下跌的大趨勢也不可逆轉,而且還埋下了危機迭起的火種,最終將世界導向不堪承受的貨幣總危機。
因為美國龐大的國際事務開支,特別是近年來的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和反恐開支,減稅壓力,成倍增長的醫療保險、社會福利、公共衛生和環境保護開支,以及習慣性過度消費等,加上周期性經濟衰退的影響,常常使美國財政入不敷出,赤字居高不下。
人民幣國際化
我們在前面講過,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國可以輕易地將金融風險轉嫁給他國。美元在每一次危機之后,生命力都會變得更強。目前,還沒有哪一種貨幣能夠取代或挑戰美元的霸主地位。
首先,全球貿易體系中,雖然歐元、人民幣在跨境貿易結算中占據一席之地,但美元結算仍然居主要地位,為了保持出口競爭優勢以及避免因匯率變化而造成潛在的損失,沒有貿易商愿意率先放棄美元結算。就如歐佩克一直試圖擺脫石油美元,但現在仍是以美元計價。
其次,在全球外匯交易中,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目前美元占85%的份額,較2004年的88%僅下降3個百分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截至2009年,在全球匯率體系中有54個國家盯住美元,只有27個國家盯住歐元。
未來的世界確實有可能是一個多種國際貨幣共存的世界。但不管如何,美元目前所具有的在位貨幣的優勢,將使得美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保持優勢。
2010年1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了《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為的是配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便利銀行業金融機構和境內機構開展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毫無疑問,《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對人民幣國際化將是一大推動,能更有力地支持企業走出去,從而擴大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
就在新的試點方法推出幾周后,溫哥華的梅納茨企業(Maynards Industries)率先以人民幣結算的方法(以往都以美元結算交易)完成了一筆交易。這筆首例以人民幣結算的交易,充分顯示了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影響力,說明全球對人民幣推進國際化進程的預期在逐漸升溫。
對此,美國彭博新聞社2010年7月對全球1263名經濟學家、分析師,以及交易員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人認為人民幣將在2016年前實現(與其他幣種間的)自由兌換,而半數人則認為人民幣將在10年內成為一種儲備貨幣。那時匯豐銀行曾經開展過一項針對全球21個市場、6000多家貿易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人民幣預期將首次超越英鎊,成為全球貿易企業在未來半年考慮采用的三種主要結算貨幣之一;在中國內地,預計2011年人民幣將超越歐元,成為貿易企業結算貨幣的第二選擇,僅次于美元。
“中日將從6月1日起啟動人民幣與日元直接交易?!?012年5月29日,中日兩國官方幾乎同時宣布了這一消息。這是中國首次允許人民幣與美元以外的世界主要貨幣直接兌換,這一“拋棄”美元中介的步驟,正值中國試圖將人民幣國際化與美元競爭之際。不管這一步邁得是大是小,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人民幣國際化已經讓作為貨幣霸主的美元感到壓力。
這是中國減少美元依賴戰略的一部分,選擇日元是因為兩國貿易量巨大,中國可以輕易地將該做法擴大到與其他亞洲貨幣的交易。近年來,中日雙邊貿易的60%是以美元結算,兩國達成貨幣直接兌換協議后,將大大削弱美元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攜手,世界老大成為旁觀者。”韓國《世界日報》這樣評論中日兩國的合作,中日此舉將挑戰美元的世界基礎通貨地位,今后美元的地位可能被動搖。
2017年,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貿易額已經高達4.36萬億元,約占同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9%,而在2009年之前這一數字接近于零。近年來,人民幣已經成為世界增長最快的結算貨幣,許多人認為人民幣最終將挑戰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
然而關鍵是,中國是否做好了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準備?當今主宰世界的金融體系,說到底是華爾街的金融體系。而不受管制的自由市場則使華爾街得以獨霸世界資源,使金融投機分子得以從世界范圍的政府、大眾手中獲得壟斷權力以進行投機,瘋狂掠劫世界財富。狼群總是跟著肥羊走!目前全球最肥的“羊”就是中國。如果我們一定要參與這場游戲,那就要隨時問自己:“我們做好與狼共舞的準備了嗎?”
一旦人民幣自由兌換,難免被華爾街進行炒作。比如10年前,華爾街竭力鼓動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先搜刮一筆承銷費,然后雇用營利性的研究機構搜集情報,瞄準做空的獵物,在做出看空報告之前,事先做空這一股票,待股價下跌后再平倉獲利,剿殺搜刮一筆,直到把你吃得只剩一把骨頭。在中國公司大規模走向海外資本市場的背景下,一個依靠做空中國概念股,并獲取可觀利潤的產業也在悄然形成、壯大。事實上,到了2012年上半年,中國概念股在華爾街慘敗,遭遇滑鐵盧,這就是金融開放所面臨的雙刃劍。
隨著人民幣走向國際化,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對此中國多次重申,將逐步引入管理的浮動匯率體系,以減少美國和歐盟的貿易逆差。由此可見,中國走向浮動匯率體系,還有一段長遠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