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四大途徑,喚醒理財潛能
每個人都有其內在的理財潛能,只是對于普通人來說,這種理財潛能往往處于休眠狀態。為什么這種潛能處于休眠狀態?因為我們的文化將對錢的需要視為萬惡之源,在潛移默化中,我們接受了這種觀念,并為了獲取金錢而努力工作,但鮮少有人教我們,如何才能讓金錢為我們工作。
沃頓商學院的學子們則是屬于另一種人:他們通過系統的學習,喚醒了自己對財富的渴望,而遠離了學校教育的社會人,想要喚醒自我財富渴望,就必須依據以下原則,學會喚醒隱藏在自己身上的理財潛能,并利用這種渴望,讓金錢來為自己工作。
● 建立起明確的動機和理由
這些動機與理由具體可由一些“想要”與“不想要”組成。比如:
◆我不想一生都默默無聞地工作;
◆我不想為了一套理想的住房而忙碌終生;
◆我不想總是給別人打工;
◆我不想為金錢而工作;
◆我想要在自己感到疲憊的時候能夠隨意地休息;
◆我想要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我想要擁有自己的事業;
◆我想自在地支配自己的時間和生活;
◆我想讓金錢為我工作。
為自己找出一些更加強勁有力的動機與理由,這樣,實施起來,便會更加主動與輕松。
● 學會接受新的想法
從財務上來說,我們每掙到一塊錢,便得到了一次選擇自己的將來是富裕、貧窮還是一般的機會,個人的用錢習慣反映了我們是什么類型的人,有些人之所以貧窮,恰恰是因為他們有著不良的用錢習慣。
大部分人不會選擇成為富人,對于90%的人而言,做一個擁有較多財富的人會有“太多煩擾”,所以他們就說“我對金錢不感興趣”,或者直接告訴自己:“我不想成為富人。”但事實上,當你還是一個窮人的時候,你所擁有的唯一真正的資產就是你的頭腦,這是我們所能控制的、最強有力的工具。就如同哲學家所說的“選擇的力量”一樣:當你逐漸長大時,你就要選擇向自己的大腦里注入一些什么樣的知識。
否定舊有思維往往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當某種新思想進入個人頭腦、否定已被熟練使用的舊思維方式時,有很多“聰明人”會本能地為自己辯護。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所謂的“聰明”與“傲慢”合在一起就會成為“無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他們的資產負債表往往一塌糊涂。他們的智商不需要去考證——受過高等教育,就代表著他們的智力水平在一般人之上。而他們之所以負債的關鍵就在于,他們不懂得用自己的腦子思考問題,不懂得如何去接納新思想。
一個真正聰明的人歡迎新思想,因為新思想可以給自己的思想庫中增加新的內容,而這些新的內容中,說不定就有能夠讓你擺脫負債狀態,走向致富、成功的方法。
● 運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問題
在理財的過程中,聽他人的意見只是一個方面,最重要的是,個人應該學會自我思考,因為出于不同的立場,每一個人的觀點都難免會或多或少地存在偏向。比如,那些擅長股票投資的人會說:“股票是最好的投資辦法。”喜歡不動產的人會說:“諸如房產、商鋪一類的不動產才是所有財富的基礎。”而不喜歡黃金的人則認為:“黃金是早已過時的商品。”如果你偏聽偏信了哪一方,你的偏見便會加深,進而有可能變得迷惑起來。
而有關理財理論,你也應秉承“用自己的腦袋”想問題的原則。就拿那句眾所周知的話語來說:“要盡可能地將你的投資多樣化,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然而,美國最出色的投資者沃倫·巴菲特等人卻又告訴大家:“不要多樣化,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然后密切關注這個籃子。”所有這些所謂專家的意見,使投資的迷惑大大加重。
在積累財富的過程中,最困難的事情莫過于堅持自己的選擇,不盲目從眾。因為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群體有時候反而意味著因為反應遲鈍而被宰割。如果一項大交易被列在投資雜志的頭一頁,在多數情況下,此刻去做這種交易恐怕為時已晚了——這種時候,往往意味著你需要去找新的機會了。
精明的理財者從來不會抱怨市場時機不對,若錯過了這一撥,他們便會去尋找下一個機會,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對于大多數的投資者而言,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因為他們往往存有這樣的心理:當購買的東西不那么流行時,他們便會感覺到害怕。膽小的投資者總是亦步亦趨地跟在眾人后面,當對金錢的欲望終于戰勝了畏懼,并驅使著他們作出冒險投資時,精明的投資者此時已經獲利退出了。
明智的投資者往往會購買一項不太流行的投資,他們懂得,盈利本身是在購買時便已經獲得,而不是在出售時獲得的,他們會耐心地等待時機,實現投資增值。
● 充分地依靠朋友
真正的精明者明白,投資是一種團隊性的活動。贏得財富的過程中,你需要協作,而你所擁有的高財商會告訴你,什么時候該做某事,什么時候該向他人求助。
在理財過程中,你需要結識新的協作者,他們會助你一臂之力,使你的財務夢想早日成為現實。

在理財的過程中,某些信息越早得到,獲利的機會就越大,風險也會越小,這就是朋友的作用,而這種作用也屬于財商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