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頓商學院財商課
- 劉麗娜
- 1795字
- 2019-01-10 16:51:15
1.了解那只“看不見的手”
1776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于他的作品《國富論》中提出了“看不見的手”這一命題。最初,“看不見的手”這一概念是指,個人在經濟生活中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受到“看不見的手”驅使,即通過分工與市場的作用,可以達到促進國家富裕的目的。
后來,“看不見的手”被經濟學家廣泛運用,它成為表示資本主義完全競爭模式的形象用語。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即人人為自己,都有獲得市場信息的自由,自由競爭,無須政府干預經濟活動。
在這種完全競爭的條件下,生產往往是小規模的,一切企業都由企業主經營,單獨的生產者對于產品的市場價格并不會造成影響,而消費者則用自己手中的金錢作為“選票”:哪家的產品更優質、價格更低廉,他們便購買哪家的產品——多數人購買的產品,其生產企業則會得到巨大的利潤與生存空間。
在這種情況下,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消費者則追求效用最大化。價格自由地反映著供求的變化,它一方面對稀缺資源進行配置,另一方面則進行勞務與商品的分配。通過看不見的手,企業家獲得了利潤,工人獲得了與自身價值、能力水平相當的工資。
在個人理財領域中,了解“看不見的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0年前,劉師傅省吃儉用積累了一點資金,想要做點小生意,但苦于投資無門。一天晚上,他在看新聞時發現,送鮮花成了眼下年輕人表達情感的首選。隨后,他經過多番了解發現,當地的花店非常少,于是,他立即著手,開了一家花店,生意非常紅火且利潤豐厚,沒幾年,劉師傅便富裕了起來。
“看不見的手”:劉師傅在開花店時,當地花店很少,證明市場廣闊,鮮花供不應求,因此價格上漲,劉師傅有較大利潤空間,所以很快致富。
劉師傅的鄰居老李發現花店生意這么好,非常羨慕,于是也跟著開起了一家鮮花店。當地一些農民看到鮮花店越來越多,身邊的年輕人都將各種各樣的花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于是便想著,合伙種花或許可以賺錢。
他們將家中的田地改成花圃,正式改行種花。鮮花生意在這個小小的城市立即紅火起來:開花店的人越來越多,種花的農民也逐漸增多。短短一年間,種花者、賣花者都贏得了不少的利潤。
“看不見的手”:由于種花與賣花有利可圖,市場供求關系還未達到供過于求,許多經營者便會被吸引過來,這表明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逐漸地開始流入鮮花店這一行業。
好景不長,幾個月后,當地的鮮花店已經多達十幾家,競爭者多了,為了賣出鮮花,花店經營者爭相降價,但此舉未能挽救越來越清淡的生意。隨后,許多鮮花店開始停業,店主轉向了其他行業,種花者則只能將花圃改回田地,重新種上糧食。大家在這一輪競爭中,不僅沒有賺到錢,還將原來賺的錢賠了進去。老李的鮮花店也被迫停業,并且還虧損了一大筆錢。
“看不見的手”:社會的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流入鮮花這一行業,必然會導致鮮花的供求狀況發生改變,就如同老李那般,在剛開業時,當地的鮮花市場還未達到飽和,但隨著花店的增多,鮮花的供應超過了市場的需求量,鮮花的價格就會下降——這便是供過于求,在這種情況下,勢必會導致價格下跌、利潤減少,投資者紛紛撤出該市場。
“看不見的手”是一種市場調節,目的是保證雙方從自愿交易中獲得利益——一旦從某個市場中得利不足,交易雙方便會展開自動調節,以保證自我利益最大化: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消費者依據于“效用最大化”的原則作出購買的決策,而生產者則依據于“利潤最大化”的原則作出銷售決策。這背后的邏輯是:唯有自愿,雙方才滿意;凡是他人強加的,至少會有一方不滿足。
比如,在自由市場中,政府突然對石油額外增加銷售稅額,加油站若不提價的話,便會造成利潤減少,甚至是虧本。經過“看不見的手”推動后,得到的結果是:加油站的石油零售價上升。
一般情況下,加油站并不會完全將這部分增加的銷售稅額轉給消費者,而是會選擇與廣大的車主共同承擔增加的稅費。
在這個過程中,吃虧的一方去尋找新的交易過程,這種情況下,就不再有任何一方吃虧——沒有人去計劃、去安排這個市場調節的過程,而是人的自利之心促進了新的自愿交易的達成。
就在供給與需求之間,市場根據價格的自然變動,引導著資源向著最有效率的方面展開配置。此時,市場中“看不見的手”,便在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動著生產者和消費者作出各自的決策。
對于投資理財者來說,個人能否意識到“看不見的手”的作用,能否清楚地從投資機會中了解“看不見的手”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往往能夠決定個人投資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