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水平排序與變化

(一)2013年排序

2013年,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指數,即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水平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和江蘇,排名后5位的依次是寧夏、青海、云南、貴州和甘肅(見圖1-1)。

總體上看,東部地區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最高,除河北外,其余9個省份排名均進入前10位,河北排名也較為靠前(第12位);東北地區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相對較高,遼寧進入前10位(第9位),黑龍江和吉林分別列第13位和第14位;西部地區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落后,除重慶排位較為靠前(第11位)、內蒙古(第15位)和陜西(第16位)排名處于中游外,其余8個省份均排名后10位(見圖1-1)。

圖1-1 2013年各地區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指數排序

(二)2012~2013年排序變化:總體變動幅度小于2012年

2013年與2012年相比,各地區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水平的排序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前10位排序中,只有最后1位發生變化,海南替代重慶排名第10位,重慶則跌出前10位。后10位中,山西替代湖南進入,新疆、廣西、四川和云南排序沒有變化,其余省份排序均有所變動。

2013年,各省份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水平排序的總體變動幅度小于2012年,有19個省份排序沒有發生變化(2012年為14個省份)。但個別省份排序變動達到5個位次,大于2012年2個位次的最大變動幅度。

海南、內蒙古、寧夏和貴州排序上升1個位次;安徽上升2個位次;湖南排序上升較大,上升了3個位次,由第22位上升至第19位。

重慶、陜西、青海和甘肅排序下降1個位次;山西排序下降幅度較大,下降了5個位次,由第19位下降至第24位(見表1-1)。

表1-1 各地區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指數排序

(三)2006~2013年排序變化:各省份排序較為穩定、變動較小

2013年與2006年相比,有24個省份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指數排序不變或變動幅度只有1個位次。

江蘇、福建、山東、廣東、山西和四川6個省份排序沒有發生變化。

北京、天津、遼寧、內蒙古、新疆、安徽、寧夏、云南和貴州9個省份排序上升了1個位次;重慶、陜西上升幅度較大,分別上升了8個位次和4個位次,分別由第19位上升到第11位、第20位上升到第16位。

上海、浙江、海南、河北、黑龍江、吉林、江西、湖南和青海9個省份排序下降1個位次;廣西和甘肅2個省份排序下降2個位次;河南排序下降3個位次;湖北排序下降幅度較大,下降了5個位次,由第15位下降至第20位(見表1-1)。

(四)2006~2013年排序變化:各區域整體排序基本穩定

2006~2013年,30個省份中,有24個省份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指數排序發生了變化,但正如前所述,排序變動的幅度很小,整體格局基本保持穩定,即東部地區省份整體居前、東北地區省份整體相對居前、中部地區省份整體居中、西部地區省份整體靠后的格局基本保持不變。

2006~2013年,東部地區的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蘇、福建、山東和廣東穩定占據著前8位;海南則在第9位至第11位之間轉換;河北多數年份列第12位(見表1-1)。

東北地區的遼寧基本在第9位至第11位之間轉換,但自2010年起穩定地占據著第9位;黑龍江排序曾經較為居前,2008年和2009年均列第9位,但近幾年排序下降幅度較大,基本排在第13位;吉林多數年份在第13位至第14位之間轉換(見表1-1)。

西部地區的重慶和內蒙古的排位自2008年起表現出強勁的上升勢頭,分別由第15位和第21位上升至2013年的第11位和第15位,分別提升了4個位次和6個位次;陜西排位自2010年起基本在第15位至第16位之間轉換。西部地區省份的整體排位處于下游。西部地區11個省份中(不包括西藏),貴州、云南、甘肅、青海和寧夏基本排后5位,四川、廣西和新疆也基本處于后10位(見表1-1)。

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指數的區域排序與由人均GDP、人口城鎮化率以及人均地方公共財政收入水平構成的經濟發展水平排序基本一致。盡管中央不斷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各種投入和支持力度,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使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區域差距不斷縮小,但要從根本上縮小區域差距,還需要加快中西部地區各省份的經濟發展以及提高城鎮化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田区| 汨罗市| 保康县| 宣威市| 崇州市| 舞阳县| 时尚| 北流市| 资溪县| 安庆市| 普定县| 华池县| 怀来县| 黎平县| 漾濞| 新兴县| 织金县| 礼泉县| 虹口区| 许昌市| 龙门县| 临清市| 湘阴县| 鹰潭市| 商河县| 平度市| 鄂托克旗| 庄河市| 孟村| 长乐市| 稷山县| 西乌珠穆沁旗| 郎溪县| 乡宁县| 闻喜县| 岳池县| 汤阴县| 伊金霍洛旗| 房产| 广南县| 延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