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鄉發展一體化指數:2006~2013年各地區排序與進展
- 朱鋼 張軍 王小映 張海鵬 陳方
- 1336字
- 2019-07-26 15:42:18
二 教育均衡發展指數排序與進展
(一)各地區教育均衡發展指數排序及變化
1.2013年排序
教育均衡發展排序的區域分布并不十分明顯。2013年排序前10位的省份中,雖然東部地區省份占據半壁江山,但西部地區的內蒙古、陜西和重慶也位列其中,內蒙古排名較為靠前(第5位);中部地區雖只有湖南1個省份進入,但排名高居第2位;東北地區則有吉林進入前10名行列。排序后10位的省份中,有6個省份來自西部地區,但中部地區也占據了3個席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來自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的廣東位列倒數第1(見圖3-4)。

圖3-4 2013年各地區教育均衡發展指數排序
2.2012~2013年排序變化
與2012年相比,2013年30個省份教育均衡發展指數排序變化的特點如下。
第一,排序變動幅度大。2013年僅有2個省份排序沒有變動,比2012年減少5個,其中北京繼續高居榜首。有12個省份排序上升,其中6個省份上升5個或5個位次以上,湖南排序變動幅度最大,上升24個位次,躍居第2位;有16個省份排序下降,其中8個省份下降5個或5個以上位次,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廣東,從第17位下降到第30位,下降了13個位次(見表3-4)。湖南排序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反映教育均衡發展的城鄉人口受教育程度與差異和城鄉教師受教育程度與差異兩個指標,分別從第20位和第28位上升到第6位和第1位。廣東排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城鄉教師受教育程度一體化水平下降,農村教育人力資源素質相對下降。
表3-4 各地區教育均衡發展指數排序

第二,前10位和后10位的格局有所改變。2006~2012年,北京、上海和天津壟斷前3位的格局,到2013年因湖南躍居第2位而被打破。同時,西部地區在前10名中的省份數增加到3個;而后10名中,出現了廣東這樣經濟發達地區的省份,西部地區省份則減少1個(見表3-4)。
(二)中國及各地區教育均衡發展進展
1.2012~2013年:教育均衡發展水平下降
2013年教育均衡發展水平出現了自2006年以來的首次下滑,教育均衡發展指數比2012年下降了1.96%(見表3-5、表3-6、圖3-5)。
表3-5 中國及各地區教育均衡發展指數分值

表3-6 中國及各地區教育均衡發展進展(環比增長)


圖3-5 2006~2013年教育均衡發展指數均值變動
2.多數省份教育均衡發展勢頭受到抑制
2013年教育均衡發展水平較2012年下滑的有19個省份,有8個省份下降10%以上。2013年教育均衡發展水平的下滑,不是個別省份的現象,也不是經濟欠發達省份才有的現象。在教育均衡發展水平下降的省份中,既有北京、天津、山東、廣東這樣經濟發展領先全國的省份,也有來自中西部地區的河南、湖北、廣西、四川和甘肅等省份,東北3省也全部出現下滑。如此多的省份教育均衡發展水平下降,是自2006年以來最突出的一年。在教育均衡發展水平提升的11個省份中,有6個省份水平提升幅度遠遠低于2012年,只有浙江、湖南、海南、陜西和青海5個省份提升水平超過2012年,其中湖南提升幅度高達66.66%(見表3-6)。
(三)2013年中部與東部和東北地區的教育均衡發展差距縮小,西部與中部地區差距擴大
2006~2012年,以均值反映的不同區域教育均衡發展雖有反復,但不改同步向上發展的走勢。2013年,中部地區教育均衡發展依然保持了提升的態勢,比2012年提升了5.13%,而東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均出現下降,分別下降4.04%、2.52%和4.67%,中部地區與東部和東北地區教育均衡發展之間的差距在縮小,西部地區與中部地區之間的差距有所擴大(見圖3-6)。

圖3-6 不同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指數均值變化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