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長轉型與中國比較優勢動態化研究
- 楊先明 黃寧 趙果慶 吳明
- 5425字
- 2019-07-23 10:09:31
第二節 比較優勢動態化能力
比較優勢理論形成與發展充分說明了比較優勢的動態屬性,比較優勢是動態化的。那么,比較優勢的動態化是怎樣的,動態化主要表現在什么方面?
一 比較優勢動態化過程
比較優勢的動態化是伴隨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之中的,從傳統經濟增長理論和現代經濟理論兩個角度分析比較優勢動態化的過程。
(一)傳統理論框架下的比較優勢動態化
在新古典增長理論和均衡貿易理論中,生產函數表現為使用資本K和勞動L兩種投入要素生產一定的總產出Y,即Y=F(K, L)。因為生產函數具有規模收益不變和邊際收益遞減的特征,可以將生產函數表現為人均產出的形式,即y=f(k)。這時人均產出的變化反映經濟增長,并且表現為人均資本或資本勞動比率k的函數。人均產出y將隨著資本勞動比率k的提高而增加,隨著k的下降而減少。由于k的大小取決于資本和勞動兩個因素,因此從動態角度看如果資本的增長速度快于勞動的增長速度,k就會提高從而使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如果資本的增長速度慢于勞動的增長速度,那么k就會趨于下降從而使經濟的增長速度放慢。k不僅決定著經濟增長的快慢,而且決定著比較優勢的變化方向。在資本的增長速度快于勞動的增長速度從而使k趨于提高時,表明經濟中資本變得越來越充裕,根據貿易理論。這將導致資本要素的價格下降,因此有利于資本密集型部門的發展。相反,在資本的增長速度慢于勞動的增長速度的情況下勞動密集型產業部門將獲得較快的發展。因此,通過k可以將增長理論和貿易理論結合起來。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和貿易理論最重要的假設是經濟自始至終保持充分就業,即在長期內新增的資本和勞動都能夠得到充分利用。這意味著資本和勞動市場保持均衡狀態,只要要素供求出現不平衡,經濟自動做出調整使之重新回到均衡狀態。充分就業是均衡增長理論和均衡貿易理論的一個重要假設,它保證要素增長速度、資源稟賦、人均產出和資本勞動比率之間的相互對應關系。如果出現非充分就業,資本和勞動增長速度的差異就不一定全部轉化為資本勞動比率的變化。在新古典增長理論和均衡貿易理論中勞動力的增長被看作是一種外生變量,它表現為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用n表示,因此資本勞動比率的變化只能由資本的增長速度來決定。由于資本存量的變化取決于投資(這里不考慮折舊的情況),而投資又取決于儲蓄率和人均產出水平。因此,當產出中的一個固定部分被用作儲蓄時,投資的增長速度就是儲蓄率,用s來表示。如果s > n,資本勞動比率就會提高;如果s<n,資本勞動比率就會下降。因此,可以得出儲蓄率是動態比較優勢變化的重要決定因素。經濟的穩態增長是新古典增長理論和均衡貿易理論的另一個重要特征。穩態增長是一種均衡的增長路徑,其中各種經濟變量都保持相同的增長速度。在穩態增長條件下資本的增長速度將等于勞動的增長速度,即s=n。根據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經濟之所以能夠保持穩態增長是因為當生產函數具有邊際收益遞減的性質時,資本勞動比率k與產出資本比率呈反方向變化。當s<n,也就是資本的增長速度慢于勞動力的增長速度時,資本勞動比率將趨于下降,生產中使用的資本數量相對減少。這將導致資本的邊際產出增加,從而使單位資本的產出水平或者說產出資本比率趨于提高。產出資本比率的提高會加速資本的增長,促使資本勞動比率朝相反的方向變化并收斂于勞動力的自然增長。當s > n,也就是資本的增長速度快于勞動力的增長速度時,資本勞動比率將趨于提高,生產中使用資本數量相對增加,這將導致資本的邊際產出減少,從而使資本的產出水平或者說產出資本比率趨于下降。產出資本比率的下降會減緩資本的增長,促使資本勞動比率朝相反的方向變化并收斂于勞動力的自然增長速度。因此,在長期中無論資本的增長是快于還是慢于勞動力的自然增長速度,產出資本比率的調整總會使資本的增長收斂于勞動力的增長,從而使經濟在穩態中增長。
經濟的均衡增長對于動態貿易理論或者說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意味著長期內經濟的增長不會改變一國資源稟賦的相對擁有數量,從而不會改變在經濟增長之前的比較優勢。所以,以充分就業和穩態增長為基礎貿易理論的基本結論如下。第一,在充分就業和穩態增長的條件下,一國在經濟增長起點的比較優勢和貿易模式將會繼續得到保持而不會變化,因此靜態比較優勢是動態有效的。第二,如果貿易雙方在長期中堅持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發展貿易,彼此都會從貿易的擴大中獲得好處。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的長期增長必然會擴大相互的貿易規模從而獲得更多的經濟福利。第三,在一定條件下動態比較優勢也會朝反方向變化,但由于違背了比較利益的原則會伴隨福利損失。比如,勞動相對充裕而且發展速度較快的發展中國家在長期中要促進本國比較劣勢部門也就是資本密集產業的發展,必然會因貿易量的縮減而招致福利損失。
總之,以均衡分析為基礎的貿易理論認為,如果經濟保持充分就業和穩態增長,靜態比較優勢和貿易模式在長期內就不會發生變化而且會得到加強:如果由于某種原因長期動態比較優勢發生了逆轉,這種變化就一定會帶來福利損失從而損害一國的經濟增長。
(二)現代理論框架下的比較優勢動態化
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努力和國際貿易現實之間的不一致表明了均衡貿易理論框架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可能產生于均衡貿易理論和新古典增長理論關于充分就業和穩態增長以及需求偏好相同的假設。由于這些假設與經濟現實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為了適應發展中國家的需要并使貿易理論更接近實際,應該放棄充分就業和穩態增長的假設。
非均衡貿易理論是以非充分就業為特征的。非充分就業指資本和勞動力的非充分利用,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勞動力的閑置或過剩;一種是資本的閑置或過剩。從現實情況來看,失業在發展中國家表現得比較明顯,而資本的過剩是發達國家經常出現的。在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主要受到資本不足的限制;而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經常受到勞動力相對不足的限制。因此,考察兩種類型國家之間的貿易模式和比較優勢相對變化時,經常面臨的情況是一方或雙方非充分就業。
在資本或勞動力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條件下,資源稟賦的相對變化與資本勞動比率k之間的相互關系會變得復雜。對一國來說,如果勞動未得到充分利用而存在失業的情況,那么資本的增加就不會同比例地提高資本勞動比率k,因為增加的資本會全部或部分地被剩余勞動力所吸收。這時,經濟能否最終實現充分就業將取決于資本能否持續地按照快于勞動的速度增長。同樣,如果資本未得到充分利用而存在閑置,勞動的增加可能根本不會降低資本勞動比率而只會減少閑置的資本數量,這時資本能否最終實現充分利用取決于勞動能否持續地按照較快的速度增長。所以,當經濟處于非均衡增長狀態時,經濟增長的快慢取決于相對稀缺資源的增長速度。
在非均衡條件下經濟的增長雖然是收斂的,但不是穩定的。經濟增長具有這種非穩定性是由于在非充分就業的條件下稀缺資源的增長并不會使其邊際生產力趨于遞減,或者至少遞減的速度十分緩慢。因此,在非充分就業現象消失之前,經濟的增長將持續地處于非穩定狀態。比如,在資本相對稀缺的經濟中,如果資本的增長快于勞動力的增長,經濟中的閑置勞動力就會逐步得到充分利用。雖然資本的較快增長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資本勞動比率,但資本勞動比率的提高并不一定會產生資本邊際收益遞減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在存在失業的條件下資本勞動比率的部分提高可以克服生產中勞動過度使用的狀況,使資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對于勞動相對稀缺而資本相對過剩的經濟來說,當勞動的增長速度快于資本的增長速度時,相對過剩的資本會逐步得到充分利用,由資本過度使用而導致資源配置扭曲的狀況將得到逐步改善,雖然這時資本勞動比率會有所下降,但勞動的邊際生產率可能會上升或至少維持不變。在資本勞動比率保持相對穩定或者緩慢變化的條件下資本和勞動力的增長會使經濟持續地擴張,從而表現為一種非穩定的增長。
由于在非均衡增長中資本勞動比率的變化不完全取決于資本和勞動的相對增長速度,因此資本和勞動的不平衡增長會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存在下去,并持續地改變經濟中資本和勞動的相對擁有量。在這種條件下,由資源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和貿易模式必然發生變化。如果資本的增長速度快于勞動的增長速度,那么資本就會變得相對充裕,比較優勢就會向資本密集型部門傾斜;如果勞動增長的速度快于資本的增長速度,比較優勢就會向勞動密集型部門轉移。
因此,在長期內比較優勢和貿易模式是不斷發生變化的。這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只要保證經濟的較快增長就可以在自由貿易的條件下促進資本密集部門的發展。由此可得出結論:在非均衡貿易模型中經濟增長與比較優勢的變化是兼容的。
從福利結果來看,非均衡增長條件下比較優勢的變化不僅可以免遭經濟福利損失,而且當生產和消費結構同方向變化時還可以增進福利。這是因為在非充分就業的情況下,經濟的增長或生產的擴張在改變比較優勢的同時提高了閑置資源的利用率,而且沒有引起資源重新配置和扭曲。因此,當新增資源的邊際產出與其消費支出保持一致時就不會引起貿易量的縮減,不會帶來貿易利益的損失。相反,如果消費支出偏向進口品,貿易量就會增加,社會福利水平就會提高。
總之,比較優勢和貿易模式發生動態變化及其增進一國凈福利的情況是可能出現的。這表明在自由貿易的前提下工業化利益和貿易利益是可以兼得的。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在不損失貿易利益的前提下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逐步改變自己在國際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二 比較優勢動態能力
通過上述分析得知,比較優勢雖然具有動態性,但也存在著許多因素影響比較優勢這一動態情況,因此在貿易實踐中有些國家的比較優勢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和轉換,在國際貿易中獲得更多的貿易利益和更有利的貿易地位,即貿易條件改善,而有些國家的比較優勢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和轉換,在國際貿易中獲得貿易利益減少和貿易地位下降,即貿易條件惡化了。因此,國家之間存在比較優勢的體現和轉換差異,這種差異主要是由影響比較優勢動態的決定因素存在差異而引起的。因此,根據比較優勢動態影響因素的變動情況和這些影響對比較優勢的影響機制,提出比較優勢動態能力(Dynamic Capabilit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DCCA),正是這些影響因素的存在,使比較優勢動態能力存在差異,進而使得國家之間比較優勢的體現和轉換存在差異。比較優勢動態能力是一國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比較優勢升級、轉換和創新的綜合能力。當一國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動態能力時,就意味著該國的比較優勢動態化程度相對高,貿易品的技術含量會增加,貿易品的差異性會提高,貿易品的市場容量會擴大。這一能力是由影響比較優勢的動態化因素所構成的,因此,可以通過比較優勢動態的決定因素變動來測定比較優勢動態能力。
在影響比較優勢動態化的要素積累因素中選取勞動力數量、全社會固定投資總額以及勞動與資本要素比率對比較優勢動態能力進行評價(勞動力數量這一指標值的變化反映一國比較優勢中勞動要素的變動情況,全社會固定投資總額的變化反映一國比較優勢中資本要素的變動情況,勞動與資本要素比率的變化反映一國勞動和資本作為比較優勢的變動情況),說明哪一個更具有比較優勢。在影響比較優勢動態化的技術進步因素中選取勞動生產率、R&D投入指標(人力物力總投入及比重)、發明專利數對比較優勢動態能力進行評價,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反映一國技術進步的實際產出效率,勞動生產率提高越快,說明技術進步越快;R&D投入指標從投入的角度反映一國技術進步的基礎情況,R&D投入指標值越高,技術進步也越快;發明專利數說明了一國技術進步的直接產出情況,發明專利數越多,說明技術進步的效果越明顯。在影響比較優勢動態化的規模經濟因素中選取邊際勞動產出率、邊際資本產出率和專業化率對比較優勢動態能力進行評價,邊際勞動和資本產出率從產出效率的角度反映規模經濟實現情況,邊際勞動和資本產出率的提高,說明規模經濟得以實現;專業化率從專業化的角度反映規模經濟情況,專業化率越高,越有利于規模經濟的實現。在影響比較優勢動態化的人力資本因素中選取萬人在校大學生人數、專業技術人員人數和萬名勞動力科學家和工程師對比較優勢動態能力進行評價,萬人在校大學生人數從人力資本增加的角度反映人力資本變化情況,專業技術人員人數從存量的角度反映人力資本變化情況,萬名勞動力科學家和工程師從存量比率的角度反映人力資本情況,通常情況下萬人在校大學生人數、專業技術人員人數和萬名勞動力科學家和工程師越多,人力資本積累就越豐富。在影響比較優勢動態化的貿易政策因素中選取關稅稅率、匯率和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的比率對比較優勢動態能力進行評價,這三個指標分別從進口、出口和貿易方式的角度反映一國的貿易政策傾向,關稅稅率越低說明自由貿易的傾向越明顯,匯率越高(本國貨幣越貶值)說明出口導向的政策越明顯,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的比率越高,“兩頭”在外的格局越明顯,融入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突出(見表2-1)。
表2-1 比較優勢動態能力的評價體系

上述評價體系的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Yi指影響因素的指數化數據,k為對比較優勢動態能力的影響因素個數。

其中,Yij為選取評價影響因素的指標值指數化數據,l為評價第i個影響因素時選取的指標個數。

其中,yij評價影響因素指標的具體指標值,對于指標值中最小值的處理并沒采用式(2.3),而是采用與最接近指標值指數化數值乘以其變化速度的方法,這樣可使最小值指數化后不為“0”,同時還能保證其最小。式(2.3)只適用于正指標的計算,對于所選取指標為逆指標,則要采用指標值的倒數進行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