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現代化與基層黨內民主實踐:對村級黨組織民主選舉過程的觀察與調查
- 唐曉騰主編
- 19字
- 2019-07-17 12:14:24
上編 2005年村級黨組織民主選舉實證觀察報告
第一章 農村基層黨內民主建設的一次變革
——對SJ村黨支部換屆選舉的調查與思考
2005年的秋天,Q市迎來了村黨組織換屆選舉。此次換屆選舉與以往不同,市委決定在全市全面推行“兩推一選”的基礎上,試行“兩票制”和“公推直選”的辦法,試圖探索新形勢下村黨組織換屆選舉的有效形式,進一步鞏固村級黨組織的執政基礎,并以此進一步推進基層民主。筆者以一名觀察員的身份,目睹了試點村之一——巷鎮SJ村實施“兩票制”選舉工作的全過程。本章通過對SJ村黨支部試行新的選舉辦法的實證調查,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出發,描述當前村黨組織換屆選舉的現狀,并引發對進一步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相關思考。
一 村情概況
巷鎮SJ村位于該鎮東北面,外與CG鎮郟店村、新鎮楊家莊和白馬塘村兩村、涇鎮陸村相鄰,屬于巷鎮的“邊緣地帶”。該村地貌呈現四周高、中間底的盆地形狀。中間低洼地區,最低海拔不足2.2米,原先都是茅草叢生的柴塘。鑒于這種地形結構,當地居民都居住在村的四周,呈現“群蛙坐井”的居住格局。由于整體地形較低,因此,每逢大雨或汛期,這里經常會遭受洪澇災害。在當地流行著這樣一句順口溜,“一年三熟九年荒,大雨一來水汪汪,中間都是茅草塘”。
SJ村村級建制較晚,始于人民公社時期。之前,都不是獨立的村建制,村區劃內只劃分了3個村民小組。新中國成立初期,3個村民小組由龍固區郟店鄉管轄。1958年“大躍進”時,對農村實行軍事化管理,建立營部,3個村民小組隸屬北崧鄉三營。直到人民公社時期,建立了獨立的建制村,并將原3個村民小組調整為7個。2002年,Q市在農村推行綜合配套改革,巷鎮黨委在全鎮范圍內開展了區劃調整工作。在這次區劃調整中,SJ村的區劃面積得以擴大,相鄰的和西村4個村民小組劃歸SJ村。這樣,現SJ村有11個村民小組。
翻開SJ村的歷史,可以看到它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征,即既“紅”也“窮”。說其“紅”是因為SJ村有一段革命的歷史。在抗戰時期,SJ村發生過兩次在當地規模較大的戰斗。一次是發生在1937年4月的葫蘆灣(SJ村的一個地名)戰斗。當時,中共Q市工委的人員都隱蔽在葫蘆灣地區,日寇和偽軍正好對SJ村地區進行“蹲點掃蕩”,雙方發生激烈的戰斗,因寡不敵眾,我方有9名同志壯烈犧牲,駐地農民10多人遭敵人槍殺。另一次則發生在1945年3月,當時中共Q市地下黨10余人,把本地區叛徒、奸細、土匪等押到SJ村進行鎮壓。另外,新中國成立后的“文化大革命”時期,由于SJ村地理位置偏僻,與外界沒有陸路交通,因此,當地村民保護了一批當時要受“鎮壓”的鄉、縣老同志。說其“窮”是由于SJ村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不暢、信息閉塞,制約了該地區經濟的發展。長期以來,該地區是遠近聞名的貧困地區。新中國成立初期,該地區只有一名富農(據村民反映,當時劃成分時,由于大家都很窮,于是就找了一個相對富裕的人家確定為富農,其實也不符合富農標準),其余都為貧農或貧下中農。在20世紀70年代,SJ村還是Q市有名的貧困村。村里購買農用物資資金的80%靠貸款。有村民講到,家里要買一根趕鴨子的竹竿,也要到村里借款。SJ村三組有一年的分配金額為每工2.8元,恰好等于當時一包“飛馬牌”香煙的價格。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SJ村人才從真正意義上走出SJ村,開始搞起了工業。村級經濟狀況和村民生活水平逐年好轉。但由于家底薄,到20世紀90年代末,村集體資產雖有124萬元,但工業貸款198萬元,農副業貸款54萬元,村辦企業緩發工資12萬元,資產負債率達200%之多。進入21世紀后,SJ村的經濟狀況有了實質性的改變。2004年,實現總產值13150萬元,可支配收入182萬元,人均收入7200元。村集體總資產截止到2004年已達4243935元,凈資產達2473737元。村級經濟來源主要以多種成分的工業經濟為主,而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呈現“二、一、三”的發展模式。
SJ村現有336戶人家,1102名村民。按戶口性質可分為農業戶口730人,鎮保轉非農戶口285人,農居混合戶87人。從歷史的角度看,SJ村村民的組成也可分為兩大部分,即原SJ村村民和原和西村村民。原SJ村村民598名,原和西村村民510名。村內姓氏較多,共有47個姓氏,且分布較分散,本族內基本上不存在宗族活動,本族家庭之間關系也較疏遠,屬典型的雜姓村(見表1)。另外,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SJ村近年來外來人口數量出現急速上升的態勢。據鎮、村有關部門統計,2004年在SJ村區劃中的企業工作的外來務工人員有450人,但“一人打工,全家居住”的狀況比較普遍,實際居住的超過1000人,外來人員與本村村民在人數上基本相等。村黨支部有黨員共50名,其中原SJ村的黨員35名,原和西村黨員15名。黨員平均年齡58歲,60歲以上的老黨員22名。文化程度普遍較低,高中以上的只有6人,初小以下占黨員總數的70%。
表1 按人口數量排序前十名姓氏有關情況

由于SJ村特殊的地理位置,長期以來處于與外界隔離的狀態,村民文化水平與鄰近村相比明顯偏低。截至2004年年底,全村人員(除學齡前兒童87人外)的文化程度具體情況如下:本科12人,大專35人,高中59人,中專56人,初中408人,小學191人,文盲244人(以上數據包含了職后進修)。雖然村民文化程度偏低,但整個村的民風比較淳樸,絕大部分村民安分守己。近年來該村從未發生過大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在2004年、2005年各為1起,違法人員均系外來人員,非本村村民。2004年SJ村還被評為H省市級安全小區。
SJ村的公益事業建設相較本鎮其他村顯得比較滯后,村級道路等的建設基本上是在近幾年開始的。但由于SJ村地理位置較偏僻,鎮的開發建設項目幾乎沒有一項涉及該村,而鎮近年來的資金投入主要集中在開發項目上。因此,村公益事業的投入基本上是由村自籌解決。近三年,為解決村民出行難的問題,村“兩委”自籌資金380萬元,修建了總長度18公里的村級道路,基本上做到了“村民出行路面白色化,汽車能開到田間頭”。另外,村里有2所農村合作醫療站,配備了2名鄉村醫生。村民基本上按照“自愿”原則實行了農村醫保。在為村民提供社會福利方面(見表2),筆者在對村民的調查中感到,村民普遍對村近年來的工作較滿意。
表2 2004年SJ村為村民提供的福利情況

SJ村村級建制雖較晚,但在加強村治工作中,卻走在該鎮其他村的前面。在1984年,村建立了重大事項村民代表會議表決及通報制度,當時的村民代表由村“兩委”研究確定,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改由全體村民小組戶代表推薦產生。2002年,根據市有關部門的統一要求,建立了村務公開欄,組建了村財務監督小組,小組成員由村“兩委”推薦,村民代表大會通過。2004年建立了黨員代表議事會制度,成員由村黨支部推薦,黨員大會通過。應該說,SJ村在加大村治力度,推進村級民主建設方面工作比較規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4年先后獲得H省文明村、巷鎮精神文明考核第一名等榮譽稱號。在筆者進村調查期間,村里剛完成了鎮保人員的確定工作。在對多位村民的訪談中,筆者發現他們均感到較為滿意。筆者對此專門詢問了村黨支部書記,了解了他們的具體做法。原來為確定鎮保人員,村黨支部組織村民先后召開了3次不同層面的座談會,并經黨員代表議事會討論,黨員大會通報,提交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最后根據表決形成意見。這是民主效應在基層組織決策中發揮得較成功的一個范例,它不僅使村“兩委”的決策能順利貫徹,更為重要的是理順了組織與群眾的關系,夯實了基層組織決策的民意基礎,提高了基層組織在廣大群眾中的威信,增強了基層組織的影響力和戰斗力。
二 選舉過程
根據市委和鎮黨委的統一部署,SJ村黨支部換屆選舉在2005年8~10月進行。
(一)選舉準備工作
整個換屆選舉工作都是在鎮黨委的精心部署下有序開展的。從鎮黨委制定的有關“兩票制”選舉具體規定看,整個選舉過程分為宣傳發動、工作準備、民主推薦、考察測評、正式選舉和報請審批6個階段,相關人員對每個階段的完成時間、工作內容、工作目標和要求及具體責任人等方面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布置得非常細致和具體(見表3)。
表3 “兩票制”換屆選舉工作日程安排

為加強對選舉工作的領導和指導,鎮黨委還建立了選舉工作聯系制度,在確定具體聯系人名單時,鎮黨委可謂“用心良苦”,刻意安排負責本次全鎮村黨組織選舉的黨委組織委員為聯系領導,還配備了兩名“老資格”的聯系員(其他村都只有一名聯系員),一名是鎮黨委組織科科長,另一名為鎮社會保障科科長。
對于村民較為關心的候選人條件,鎮黨委也在選舉前以鎮黨委文件的形式下發到村里,并要求在村務公開欄及有關會議上向黨員和村民公布。對于候選人的條件鎮黨委是這樣規定的:①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政治立場堅定,堅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②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有一定的在農村工作的實踐經驗,有勝任基層工作領導的能力,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政治理論水平和專業知識;③立志改革開放、獻身現代化建設事業,在市場經濟和推動城市化進程中艱苦創業、開拓創新、做出實績;④能以身作則,清正廉潔,敢于負責,有奉獻精神,有民主作風,聯系群眾,團結同志,實事求是;⑤懂經濟、會管理,相對年輕,文化程度高。原班子成員以外提名的候選人年齡在45周歲以下,文化程度高中(中專)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鎮黨委為掌握村“兩委”班子的實際情況,在4月份對村“兩委”班子進行了測評,測評內容由思想作風、領導能力、工作態度、工作實績、廉正自律5個方面組成。測評中,鎮黨委在該村隨機選擇了313戶農戶,共發出測評表150張,收回150張。從匯總的情況看,群眾對目前“兩委”班子的工作還是比較滿意的,個人的測評結果也沒體現出明顯的差距(見表4)。筆者與該鎮其他村測評情況相比后發現,其優秀和較好的比例還名列全鎮前茅。
表4 SJ村“兩委”班子測評情況匯總

根據鎮黨委的換屆選舉工作部署,村黨支部也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各項準備工作。由于是采用新的選舉方式,因此村黨支部對準備工作十分重視,除按規定做好成立村黨支部換屆選舉領導小組、成立村民信任投票資格審查領導小組和成立村黨支部換屆選舉工作班子等常規工作外,村黨支部還特別重視宣傳發動工作,主要通過村務公開欄公告、將印制的有關宣傳材料分發到每戶家庭、召開黨員大會、召開村民小組組長和戶代表會議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進行宣傳發動,力爭每位黨員和村民都能了解“兩票制”試點工作的目的、意義和方式方法等。
為摸清參加本次選舉的實際人數,村黨支部通過逐戶登記的方式,按有關規定逐一確定有資格參加信任投票的村民,最后確定有資格參加信任投票的村民為957人。同時,為確保村民參加信任投票的出席率,村黨支部可謂煞費苦心,采取多管齊下的方式,一方面,對每個有資格參加投信任票的村民的工作及居住情況進行登記分析,初步確定能參加會議的人數;另一方面,落實有關責任措施,把村民參加會議列入村民小組長的工作目標,并建立了考核制度。同時,對不在本村范圍內工作的村民,村黨支部下發了兩張通知單:一張是以鎮黨員名義起草的告知單,另一張則是村黨支部的會議通知單。另外,為方便村民參加投票,村黨支部設立了一個分會場,主要對象是原和西村的村民。
(二)三次選舉現場
1.黨內推薦村黨支部委員初步候選人
9月17日,村黨支部召開黨員大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推選產生新一屆村黨支部7名初步候選人。會議由現任支部書記主持,鎮黨委2名聯絡員也出席會議。會議實到黨員46名,于上午8:45正式開始。按照要求,會議有4個議程:黨支部書記做工作報告、支委成員進行述職;黨內民主推薦;對“兩票制”試點工作進行再動員;鎮黨委聯系員講話。從會議的整個過程看,黨員對民主推薦較為關注,民主推薦時會場十分安靜,只有幾名黨員在私下議論,筆者雖然聽不到他們議論的內容,但從表情來看,基本上是在商量投誰的票。這說明黨員對選舉自己的“當家人”還是比較重視的。另外,還有一件事也能說明這一情況,當時黨員投推薦票結束后,由于在選舉辦法中對如何計票沒有明確的規定,當時村黨支部書記講到這一問題時,稍作停頓,臨時做出了“黨員投完票后可以先走,但希望大家留下,我們當眾唱票”的決定,結果有32名黨員留下觀看了唱票全過程,有的黨員在唱票結束前站了起來,或走到了計票牌前。
計票工作由鎮黨委組織科科長(聯系人)和4名黨員完成,由于這一工作是臨時決定的,因此4名黨員也是黨支部書記當場點名確定的。由于是在黨員面前當場唱票,這一情況沒有引起黨員的非議。唱票時,工作人員先把姓名一樣的票點出,寫在黑板上,共有19票,分別是曹泉×、莫忠×、曹陽×、胡琳×,隨后對余下的票進行逐一唱票。經匯總,結果如下(見表5)。
表5 黨內民主推薦初步候選人匯總

根據選舉規則,村黨支部要按正式候選人的2.5倍比例上報鎮黨委審批,而村下屆支委的職數為3人,按此要求要上報7人,這正好與民主推薦的人數相同,因此,當天下午村黨支部就將以上7人上報給鎮黨委審批。
從會議過程和推薦結果來看,一方面,鎮黨委、村黨支部為本次會議做了大量工作,但對過程中的有些細節工作考慮得還不是很細致,部分黨員不觀看唱票或許是其本身對選舉工作不重視,但又或許是一種反抗與對立。因為,坐在筆者身邊被筆者無意中“偷看”到沒有投書記票的兩名同志,在投完票后立即離開了會場。另一方面,黨員的推薦票比較集中在現任三位支部班子人員上,證明了黨員對現支部班子三年工作的肯定。
2.村民投信任票
9月25日上午,是SJ村村民投信任票的日子。之前,鎮黨委按照選舉辦法,經黨委會討論研究,從支部上報的初步候選人名單中,確定了6名同志為初步候選人,這6名同志分別是:曹泉×、莫忠×、曹陽×、胡琳×、錢軍×、汪林×。而徐春×(推薦票為1票)未能列入初步候選人名單,鎮黨委的理由是,該同志年齡較大(52歲),不符合候選人條件。
村民信任投票大會召開的具體時間定在上午9:00。村黨支部還對場地安排及環境布置等也做了精心準備。主會場外專門懸掛了兩個大氣球,上面寫著兩條醒目的標語。在會場外和通往會場的主干道上都插上了彩旗,選舉氛圍較濃,這從一個側面也可見黨支部對信任投票的重視。本次會議除主會場外,還增設了一個分會場。主會場設在村部所在地后不到100米的一個工廠的一個車間內(工廠已停產,內無機器設備),分會場設在靠近原和西村的一所小學內。村民也安排成兩部分,原SJ村村民在主會場,原和西村村民則在分會場。
隨著投票時間的臨近,村民陸陸續續來到投票現場。主會場的主席臺上就座2位同志,鎮黨委副書記和鎮黨委的聯系領導黨委組織委員,會議由鎮黨委組織委員主持。會場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劃分成7個區域,在地上用粉筆加以區分。村支部班子成員作為普通村民就坐在各自村民小組內。信任投票的分會場由鎮黨委的另外兩位聯系員負責。會議開始前,鎮黨委的聯系領導黨委組織委員與分會場的聯系員以電話的方式不斷地交流到會人數。當得知主會場和分會場的人數已達817人(應到會957人),出席率為85.4%,已遠遠超出規定人數時,雙方約定會議同時進行(見表6)。會議共有三個議程。首先主持人宣讀并通過了投票辦法。其次是通過唱票人、監票人名單。最后是進行投票和唱票匯總。從會議的整個過程看,廣大村民像多年未見的朋友,始終談笑風生,大家對主持人在前面的講話似乎根本不感興趣。有些村民帶著的小孩,在會場內不停地走動吵鬧,因此會場秩序顯得比較混亂。當工作人員分發好信任票,主持人在講填票規則和要求時,大部分村民早已填寫好票,有的已走到票箱前準備投票。按主持人的講話要求,投票時要分組分批進行,可是主持人的話尚未講完,村民們一哄而上進行投票,有的村民將票交給他人代投,更有一位村民手捧多張選票,隨著人流徑直往門外走,在旁人的提醒下才發現尚未投票,此舉引來了身旁村民的一陣哄笑。就一會兒的工夫(約5分鐘),村民的投票已經結束。此時,主持人反復強調,要求大家投完票后回到座位,觀看唱票。但是,村民投完票后都徑直朝門口走去,除鎮、村領導和村民小組組長、工作人員外,其他人都迅速離開了會場。
表6 村民投信任票人數統計

根據投票辦法,主會場的投票結束后,不能立即開箱計票匯總,要等到分會場結束,并把分會場的票帶到主會場后一起開箱匯總。約30分鐘后,分會場的聯系員帶著分會場的信任票來到了主會場。此時,工作人員只能當著鎮黨委領導和村“兩委”領導的面(村民已離場)進行開箱、點票、驗票、匯總等計票工作。計票經過了約30分鐘,匯總結果如下表7所示。
表7 村民信任投票匯總

計票結果顯示,錢軍×得票數居首位,超過了包括現任書記在內的其他人。錢軍×,現任村民兵連連長,家住SJ村11組(原和西村)。筆者在之后的調查中了解到,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在分會場,8組、9組、10組、11組四個組(原和西村)的投票中,有200多票只寫錢軍×一人。分析錢軍×的家庭背景,發現他雖然沒有一定的政治后臺,但其居住的村人數最多(11組),盡管錢姓不是大姓,但錢的母親章姓是村內的大姓,人口居全村同姓之首。在后來的訪談中,村黨支部書記多次講到,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錢軍×在背后肯定有拉票行為。但筆者在對原和西村多名村民的訪談中未發現錢軍×在信任投票前有拉票的種種跡象。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同姓或同地域的競選人有時會自然成為村民選擇的對象。2002年的區劃調整,打破了原先的局面,使SJ村形成了兩個差異群體。這種差異性是由歷史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發現,但一旦涉及個人或同地域人切身利益時,便會明顯地表現出來。
信任投票結果還產生了另外兩個問題或現象。一是按照選舉辦法,黨支部對獲得超過實際投票人數一半以上的候選人,按得票多少為序,按正式候選人1.5倍的比例確定支部委員預備候選人,并報鎮黨委審批。然后鎮黨委按比支委職數多20%的名額確定正式候選人建議人選,提交村支部大會進行正式選舉。按此規定,村黨支部上報給鎮黨委的預備候選人有5名,按得票多少來確定。因此,得票最少的汪林×在村民信任投票中遭到淘汰。村黨支部上報后,鎮黨委進行審核,確定4名正式候選人建議入選。鎮黨委的考慮是原支委班子人選保持不變,在余下的兩人中按得信任票數多少確定,這樣排名第五的曹陽×列入正式候選人建議名單,而排名第三的胡琳×被淘汰。從任職條件看,這一理由顯得比較勉強。但由于胡琳×年紀輕,又是一名女同志,性格也較內向,對此也就默認。胡琳×的想法是:自己在村里工作,沒有后臺,在這一敏感問題上與鎮、村有意見分歧,會給今后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影響,“沉默”或許是目前最好的方式。另一個現象是,由于錢軍×村民信任投票數最高,在信任投票結束后不久,在SJ村內傳出了錢軍×已是新一屆村黨支部書記的傳言。這種傳言是有人存心制造的,還是村民對“兩票制”選舉辦法認識不清造成的,筆者曾多次設法了解問題的真相,但村民的回答似乎驚人的類似,“聽別人講的”。
3.黨內正式選舉
10月15日,SJ村召開黨員大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新一屆支委班子。出席當天會議的黨員有46名。下面是選舉大會全過程。
上午8:15左右,鎮黨委的一位聯系領導和二位聯系員來到會場。會議于8:30正式開始。鎮黨委組織科科長主持會議。會議共有7個議程:一是通過大會選舉辦法。由另一名鎮黨委聯系員宣讀選舉辦法草案,并提交大會表決通過。表決以舉手方式進行,結果全體通過。但筆者發現,在表決草案中沒有大家通常使用的設立秘密寫票處的規定。當然這不是非設不可。二是通過監票人、計票人名單。主持人宣讀了監票人、計票人名單(名單由村支委會提供),提交大會表決通過。表決結果與前面表決大會選舉辦法相同。三是通過正式候選人名單。鎮黨委聯系領導宣讀了鎮黨委對正式候選人建議名單的批復,同樣得到了大會的全體通過。
四是正式候選人競選演說。按姓氏筆畫,四名候選人依次分別進行了競選演說。從演說總體情況看,一是大家在思想上比較重視,每個人都準備好了發言稿。但內容上顯得比較平淡,也較空洞,只是表述了自己如果當選后要履行好職責為民辦好事、發展村級經濟等方面的內容。但原本選舉辦法中設置的、在演講結束后黨員向每位候選人提問的環節,不知什么原因沒有進行,黨員對此也沒有任何反應。
五是投票選舉。經過核對人數、分發選票、黨員投票、清點選票、計票5個環節,投票結果最終產生。共發出選票46張,收回46張。得票數結果是(按姓氏筆畫):莫忠×33票、錢軍×27票、曹陽×24票、曹泉×40票。按照選舉辦法,新一屆村黨支部委員已經產生,他們分別是曹泉×、莫忠×、錢軍×。原支委曹陽×落選。
六是新當選的委員發言和鎮領導講話。此時,黨員的注意力仍集中在選舉的結果上,上述內容在黨員的私下交流中結束。下午,新當選的支委召開會議,選舉支部書記并做工作分工。最后曹泉×當選村支書,選舉結果報鎮黨委審核決定。
應該講,相關人員對選舉的各個程序都還掌握得不錯,沒有大的程序上的問題,因此保證了選舉比較順利地完成。錢軍×當選,原支委曹陽×落選,也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屬正常現象。但這多少與鎮黨委和村黨支部的初衷不符,按照行內的話講,沒有完全體現組織意圖(鎮黨委和村黨支部的初衷是SJ村支委班子保持不變)。對此,村與鎮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村黨支部認為這是村民進行信任投票時,錢軍×得到高票后的慣性效應。鎮黨委認為,錢軍×與曹陽×兩人誰當選都在情理之中,因為兩人平時的工作積極性都不高,對村民關心程度也不夠,誰當選都一樣。理性分析一下可以發現,在黨內推薦時,曹陽×比錢軍×多出24票,而在正式選舉時曹陽×比錢軍×少3票。兩者相比較有27票的落差。如此大的變化,不能說村民信任投票對黨內選舉沒有任何影響。筆者認為這是村民意愿對黨員民主意志表達的一次選擇性改變,但這種改變的力度并不是每次都相同,它取決于各種外因積聚能量的大小,因而有時是巨大的,有時則是微不足道的。
三 對選舉的思考——選舉改變了什么?
試行村黨支部換屆選舉“兩票制”,市委和鎮黨委的意圖在于進一步擴大黨內民主,在支部建設中導入村民選舉的制度機制,使村民群眾在支委的人選上開始擁有發言權。同時,在保持黨支部權力自上而下運行的同時,為黨支部提供一個自下而上的信任資源渠道,從而鞏固和維系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合法性基礎。由于SJ村的選舉剛結束,其對選舉后村級民主建設與管理會產生多大的積極作用,目前尚不能主觀地加以斷定,但選舉已經深深觸動了不同層面的人的思想,從這一角度講,無疑是有效的。對于鎮黨委來講,這是一次對自己權力的挑戰,組織意圖中的原支委的落選可以證明。在支委看來,從現在起村民對自己的當選也有權力了,雖然它不是最終的決定權,但如果通不過村民信任這一關,那連當選的機會都不存在。對廣大黨員來講,在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時,有了一根標尺,即村民的意愿。當然,最高興的還是廣大村民,對誰當選為村內擁有最高權力的領導者有了話語權。這些思想上的變化,實際上最終都可以歸結為一點,那就是要尊重真實的民意。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村級治理狀況會隨著黨組織民主建設的發展而不斷完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制度引入是容易的,但是,新制度的成功引入并不意味著老問題的自然解決。SJ村黨支部換屆選舉本身是作為市委和鎮黨委的一項工作安排下去的,只要上級將有利于村民的制度安排真心落實,這種制度安排就一定能成功,更何況上級對村黨支部的換屆選舉試點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投入。但是,SJ村黨支部換屆選舉的成功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解決農村社會中一些現實的和深層次的問題。因此,在新制度成功引入后,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 為什么要擁護中國共產黨
- 黨員學習筆記(含黨章黨規知識、憲法知識、十九大關鍵詞、“三會一課”知識、民主評議黨員內容)(2018年版)
- 新編人大代表履職工作手冊(第四版)
-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文獻實用全書
- 中國共產黨安康歷史(第一卷)(1921-1950)
- 全面從嚴治黨的方法論研究
- 學系列講話 做合格黨員(大學生讀本)
- 檔案記憶 紅旗飄飄
- 《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及相關40個黨內制度
- 統一戰線工作與大連地方實踐
- 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研究
- 黨的基層組織工作熱點疑點要點500問(2020年修訂)
- 支部黨務工作一本通
- 學黨章黨規 做合格黨員(大學生讀本)
- 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砥礪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