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非地區留學研究:中國派遣亞非非通用語留學生狀況與人才戰略研究
- 楊曉京等
- 2115字
- 2019-07-08 17:34:12
總序 人類起源與文明匯聚之福地
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請我為《亞非研究文庫》作序,我有雙重感受。非洲與亞洲為人類起源與文明匯聚之地,所謂四大文明古國(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與古代中國)均位于二洲。中國學者加強亞非研究既是國力強盛的題中應有之義,也令人振奮,此其一。中國學界從事亞非研究已有歷史,能人甚多,囑我作序,頗有誠惶誠恐之感,此其二。
非洲為人類起源之地,此已為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所證實。研究人類起源的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對人類起源探索的證據主要來自三方面。其一,早期進化各階段的人類化石。目前,在非洲發現的人類起源各階段的化石最為齊全,相對完備。其二,通過有形的產物、工具和藝術品體現的人類及其各種行為。其三,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的分子遺傳學對人類起源的解釋。從這三方面看,非洲已被確定為人類誕生地或主要誕生地之一。21世紀以來的最新兩項考古發現——2001年在乍得發現“圖邁”化石和2015年在埃塞俄比亞發現遠古人類顎骨——更加強了這一論點。
亞洲為多種古代文明的匯聚之地。除中華文明外,這里孕育了擁有蘇美爾楔形文字和《漢莫拉比法典》的兩河流域文明及后來居上的伊斯蘭文明和猶太文明,產生過培育了多種宗教的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以及東亞與東南亞文明。非洲和亞洲自遠古以來引領著人類社會走過狩獵文明和農耕文明。近代以來,歐洲依靠堅船利炮征服世界,相繼轟開了亞非諸國的大門,古老文明面臨新的挑戰。可以這樣說,19~20世紀是亞洲與非洲同呼吸、共命運的世紀,先后經歷了列強瓜分、社會裂變、民族復興和國家重建的過程。目前,亞非兩個大陸正面臨重新崛起的新使命。
國人對亞洲近鄰的研究素來重視,玄奘所作《大唐西域記》即是明證。梁漱溟先生19歲始讀佛典,5年后應蔡元培先生聘請在北京大學哲學門開設印度佛教哲學,25歲時出版《印度哲學概論》。后來,北京大學出現不少名家,如東方學專家季羨林先生、阿拉伯專家納忠先生、梵語專家金克木先生、東南亞專家朱杰勤等,他們或是博通廣識、由博返約,或是求專至極、學養至精。非洲研究雖起步較晚,但多位前輩的開拓業績令人難以忘懷,如楊人楩先生的操守,葛佶、屠爾康夫婦的執著,吳秉真先生的專精。雖然正常的亞非研究因“文化大革命”戛然而止,但正是前輩們的努力,為后人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在國際形勢正在發生巨變的今天,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發起出版《亞非研究文庫》,可謂順天時、得地利、聚人和。
近20年來,新興國家的崛起已成為國際政治經濟版圖中的一道亮麗風景,諸國中尤以亞非國家為多。中國和印度的發展呈現出持續穩定的態勢,并對亞洲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東南亞國家聯盟越走越穩,已成為亞洲舞臺上的一股重要力量。雖然西亞和中亞動蕩不安,但大國干預說明該地區在國際局勢中的重要性。非洲經濟近20余年整體呈上升趨勢,多個國家的增長速度處于世界前列,2015年又形成了包括26個國家的自貿區。新中國成立后重視亞非研究,但此進程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斷。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從經濟發展所需投資和科技的角度轉而重視歐美,歐美國家也能夠并愿意為研究提供機會和資助,學術研究向歐美傾斜之勢明顯。隨著國力強盛和戰略思路的調整,國家開始重視亞非研究并提上日程。此所謂天時也。
中國地處亞洲,既有文明古國的文化傳統,又為新興國家的重要成員,還是聯合國安理會中發展中國家的唯一代表,更與亞非國家有著長期的友好傳統。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使國家戰略布局開始調整,重點之一是依靠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非國家的力量,走共同富裕、共謀發展的道路,在全球治理的基礎上建立平等、正義、和諧、共贏的國際新秩序。同時,北京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各種駐華外交機構和各種國際組織駐華機構常駐于此,學者與亞非使節的接觸交流十分便捷。更重要的是,這里的高校科研機構、部委科研機構和民間研究機構(智庫)相對集中,國家圖書館和外交部檔案館收藏著從事亞非研究所需的重要檔案文書及圖書資料。這里國際活動頻繁,學術交流活躍。這種優勢是無法選擇的。此所謂地利也。
中國崛起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國家對亞非研究開始重視,也在聚集一批年青學人。國家教育部專項資金培育各種地區研究基地,其中大多數屬于亞非研究。孔子學院在亞非國家的設立為研究者提供了機會,在海外的中國企業和華僑華人為從事實地考察提供了便利。北京外國語大學被譽為“外交官的搖籃”,建校70多年來培養了400多名大使和1000余名參贊,為中國外交事業輸送了大批人才。近年來成立的亞非學院勵精圖治,獲得了教育部專項資金資助以培養國家急需的地區研究人才。近日收到荷蘭國際亞洲研究所發來的以“印度藥品:國家與村社”為主題的研討會通知,從主題可以看出人家的研究視野。中國的亞非研究相對落后盡人皆知,怨天尤人無用,唯有急起直追。所謂“急起直追”,不是“學術大躍進”,亦非“智庫大比拼”。學術需要積累,需要有識之士通古今、匯博識,獨立思考,埋頭苦干,持之以恒。北京外國語大學已有外國語專業67種。亞非學院立此大旗,具有極強的感召力。此所謂人和也。
究天人之際,通亞非之變,成中國學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我相信,亞非研究的春天已經到來。
李安山
2015年6月23日于京西博雅西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