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中國經濟減速換擋的中長期視角

一 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波動的歷史回顧

我們先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對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經濟運行情況做一簡要回顧。

圖2-1 1978年以來的GDP增速

資料來源:Wind資訊。

觀察改革開放至今30多年來經濟增長率的波動,我國經濟大致經歷了三個完整的回落與上升的周期,并且均呈現大致的“V”字形態,以及半個周期即2007年以來見頂回落后在逐漸探底,至今尚未結束。

1.1978~1984年。這一輪周期的波峰是1978年的11.6%,波谷是1981年的5.1%,其中,下降年份3年,下降幅度6.5個百分點;上升年份3年,上升幅度10.1個百分點。

2.1984~1992年。這一輪周期的波峰是1984年的15.2%,波谷是1990年的3.9%,其中,下降年份6年,下降幅度11.3個百分點;上升年份兩年,上升幅度10.4個百分點。這一階段的下行和上升幅度之大均創歷史記錄,大起大落的特征明顯,顯示出十分的不穩定性。

3.1992~2007年。這一輪周期的波峰是1992年的14.3%,波谷是1999年的7.6%,其中,下降年份7年,下降幅度6.7個百分點;上升年份8年,上升幅度6.6個百分點。這一輪周期歷時最長,達15年,但下降和上升的幅度均較以往大為收斂,穩定性有所增強。

4.2007年至今。這一輪周期迄今已運行了8年,波峰是2007年的14.2%,波谷似乎還未真正探明,2014年實現7.4%, 2015年繼續下行至6.9%。此輪下行已整整8年,是四次回落中歷時最長的一次,下降幅度為7.2個百分點,僅次于第二次回落。盡管這次下降幅度并非最大,但持續時間最長,而且這次下行還在進行中,且2015年的年度增速6.9%已創出自1991年以來的新低。這一輪周期顯示:中國經濟正處于向新常態時期的過渡階段,經濟增長正從高速向中高速換擋減速。

二 1978~2007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

改革開放前30年,即1978~2007年,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以接近10%的平均速度快速增長,其增長動力主要源自以下五個方面。張明:《探尋中國經濟的中長期增長動力》, 2015年6月演講。

1.勞動力數量不斷增長和結構變化所釋放的巨大人口紅利

過去30多年中,因我國實行了極為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占整個社會總人口數量的比率不斷上升,降低了被撫養人口的占比,增加了總人口中的勞動力數量,由此推動了經濟增長。另外,大規模的農業轉移人口流動到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轉移到勞動生產率較高的制造業,又由于中國農村人口的平均生活水平顯著低于城市,這就使得上述勞動力的流動壓低了城市的平均工資水平,使中國獲得了發展制造業的低成本勞動力的比較優勢。特別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后,廉價勞動力成本與世界市場相結合,外向型經濟得到飛速發展,使得中國迅速成為全球工廠。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的深刻變化,加快了我國工業化的進程,成為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創造經濟增長奇跡的重要原因。

圖2-2 中國勞動人口比例、總撫養比及GDP增速

資料來源:Wind資訊。

2.家庭教育的較高支出所帶來的人力資本快速積累

過去30多年內,中國的經濟社會處于快速而又深刻的大變動之中,被壓抑了許久的各種力量都在尋找釋放的出口。在這一段時期內,中國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流動性相對1978年之前變得很強勁,每一個個體都有很多機會且可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完成階層的躍遷。因此,廣大的中低收入階層愿意將相當多的錢投資在子女的教育上,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要考上大學,就很可能從草根階層進入城市的中上階層,甚至可以帶動一家人進城,從而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用經濟學術語來講,就是人力資本投資的潛在回報率很高,這就使人力資本積累速度變得較快,從而實現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并且,這一經濟邏輯的背后,還有千百年來我們這個社會“尊師重教”“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強大而深厚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基因。

3.龐大的市場需求和高投資率所帶來的快速實物資本積累

過去30多年,中國是一個典型的投資驅動型的經濟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很快,是因為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帶來的高投資收益率和高儲蓄率帶來的高投資率,這兩方面因素使得我國的實物資本積累得以快速完成。改革開放極大地釋放了社會生產力,也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需求,二者互為因果,導致固定資產投資始終有利可圖。同時,中國改革開放的前30年,正趕上戰后世界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外部市場的強勁需求也助力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造成中國實物資本積累比較快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當時企業的融資成本較低。其背后的經濟學邏輯是:勞動力數量的不斷增長必然使凈儲蓄者的比重不斷增加、凈消費者的比重不斷下降,從而使得包括家庭、企業以及政府在內的國民儲蓄率不斷提高,較高的儲蓄率得以支撐較高的投資率,從而抑制了融資成本的上升。

圖2-3 儲蓄率、投資率與GDP增速

資料來源:Wind資訊。

4.后發優勢帶來的技術快速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提高

改革開放伊始,中國作為一個較為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有著極為明顯的技術落差,較低的技術水平使我們可以引進、消化、吸收、改良國外的先進技術,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技術,借機實現技術升級。總之,明顯而巨大的后發優勢,使我們的技術進步速度較快,加之一系列重大的制度創新,使得過去30年間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較快,從而不斷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促進經濟快速成長。

5.以改革開放為標志的一系列重大制度變遷和制度創新所釋放的巨大制度紅利

改革開放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創舉,是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重大調整,是通過經濟制度的整體再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重新塑造增長動力,充分釋放人民群眾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探索。從農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和城市的放權讓利改革,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再到中國加入WTO,直至十八屆三中全會所通過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無一不是打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成功實現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變,釋放了經濟制度變革創造的巨大能量。通過改革開放,中國抓住了戰后世界范圍內這一次難能可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初步形成了統一、競爭、開放、有序的多層次現代市場體系,有步驟、分階段地推進計劃、投資、財稅、金融、國有企業、立法體制改革,推動科技、教育、農村、政府機構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形成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對外開放體制和格局,成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型經濟向全方位開放型經濟的偉大歷史轉變,從總體上為中國在戰略機遇期加快發展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保持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和活力。

三 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下行中的若干亮點

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在國內外復雜環境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整體下行壓力不斷增大。基本可以判斷,中國經濟已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但是從新常態的視角看,我國經濟實際上正在發生著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特別是自2012年以來,經濟增速下行幅度不斷收斂,2012~2015年的經濟增速分別為:7.7%、7.7%、7.4%和6.9%,經濟運行呈現穩中趨緩、穩中有進、穩中有為的良好態勢,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產業結構在孕育著新的突破。一方面,201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0.5%,比2014年提高2.3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10個百分點,這是繼201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第一次超過第二產業以來,繼續延續上升的趨勢。另一方面,第二產業內部結構調整也在加快,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而且整個經濟向中高端邁進的態勢非常明顯。

二是城鄉收入差距繼續縮小。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966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4%,增長速度比GDP增速高0.5個百分點,居民收入在國民經濟分配中的占比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繼續縮小,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1195元,實際增長6.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422元,實際增長7.5%。

圖2-4 2008~2015年季度經濟增速

資料來源:Wind資訊。

圖2-5 2008年以后GDP構成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占比

資料來源:Wind資訊。

三是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和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總體仍較為平穩。2015年12月,PMI為49.7%,在2015年1月和2月短暫跌破50%之后,連續五個月緩慢上升,但自同年8月起又連續兩個月跌破50%臨界點,表明我國制造業運行尚未完全企穩,增長動力仍顯不足。2015年12月,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4%,高于臨界點4.4個百分點,也稍有下滑,表明非制造業總體活躍程度也有所放緩。

圖2-6 2008年以后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與GDP增速對比

資料來源:Wind資訊。

圖2-7 2008年以后PMI與非制造業PMI走勢

資料來源:Wind資訊。

四是資源環境成本的消耗有所減少。經濟發展方式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向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的態勢比較明顯。2015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6%。這些變化都是經濟運行中的突出亮點,也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后結構調整轉型升級表現出來的一種新的發展趨勢,經濟結構在持續改善,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所提高,經濟增長內生的新動力有所集聚。

此外,在經濟增速持續下行的同時,我國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2015年我國經濟增速回落,但并未影響就業市場的相對穩定。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45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98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041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100萬人。2014年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比2013年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05%略高一點,2015年前三季度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5%。2015年9月,調查失業率為5.2%,較前幾個月略有上升。

圖2-8 2008~2014年全國就業增長情況

資料來源:Wind資訊。

2014年以來,我國就業市場呈現如下特點。

一是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不斷增強。第三產業投資增長較快,吸納就業人數較多,發揮了就業“吸納器”和“穩定器”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增加就業的作用非常明顯。2015年,我國第三產業的同比增長速度高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增速,有力地帶動了就業。2015年的情況顯示,現代服務業發展最快的是物流、快遞等勞動力需求較多的行業,未來信息、金融等行業的勞動力需求也將越來越多。

二是我國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新的變化。近兩年,我國15~64歲的勞動力資源的數量,不只是比重在下降,而且絕對量也在減少。2008~2015年,15~64歲的勞動力資源數量分別為9.65億人、9.74億人、9.99億人、10.02億人、10.03億人、10.06億人、10.04億人、9.88億人。其中,2014年比2013年減少了145萬人,2015年比2014年減少了1576萬人。這意味著從供給的角度來講,勞動力資源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就業的壓力不斷緩解。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并轉向趨好,是我國經濟到了新的發展階段表現出來的一種新常態,因為勞動力結構的變化會直接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型。從這個角度來看,盡管經濟持續下滑對就業帶來一定的壓力,但是考慮到供求結構、產業結構這些深刻的變化,整個經濟對就業的承載能力是在加強的,對承受失業壓力的彈性是在增加的,就業形勢將不斷改善。

圖2-9 2008~2014年三次產業吸納就業人數情況

資料來源:Wind資訊。

圖2-10 2008~2014年勞動人口變動情況

資料來源:Wind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义县| 建平县| 宜都市| 峡江县| 兴宁市| 措勤县| 微博| 沙湾县| 黄大仙区| 忻州市| 象山县| 宾阳县| 永安市| 常山县| 内黄县| 海盐县| 通河县| 南雄市| 舒城县| 兴国县| 柏乡县| 拜城县| 南华县| 木兰县| 迁安市| 格尔木市| 镇远县| 上虞市| 贵德县| 惠东县| 富民县| 诏安县| 溆浦县| 陵川县| 汝南县| 禄劝| 禹州市| 淳化县| 金沙县| 汾西县| 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