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華僑華人·中外關系書系總序

中外關系研究是國際關系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指以中國為主體,研究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關系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涵蓋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移民等領域交流和發展的研究。華僑華人也是中外關系發展特別是國際移民的產物,國際格局的演變對華僑華人產生深刻的影響,華僑華人因其與中國和住在國的特殊聯系,也對國際體系演變發生著作用。因此,研究華僑華人問題與中外關系發展相互關聯、一脈相通。

中國是世界上疆域最廣、人口最多、歷史最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不僅是世界上延續迄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而且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是世界文明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

“昔者有道守四夷,舟車所至及蠻貊。”自中國在東亞大陸形成后,即開始與周邊的國家和民族進行各種交往。由于西有雪域高原,北有大漠,東南有浩瀚汪洋的阻隔,中外交往的重心在周邊區域。近代以前,中原雖有陸上絲綢之路通往泰西,但這一通道大多時期因戰亂、天災或政策變化而阻斷;唯有海上絲綢之路自漢代以來一直是中西交往的通道。

18世紀以前,中國的經濟與文化水平高于周邊地區,中華文明向外廣泛傳播,是東亞區域文明的核心。周邊國家官方和民間與中國保持密切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關系,與中國一起建構出獨具特色的東亞區域秩序。華夏先民在與周邊各族的交往中,形成“中國中心主義”的天下觀,不但認為中國在地域上居天下之中,而且有文明中華與蠻夷周邊之別,即中土之外的各國全歸番夷之列。這種天下觀一直持續到19世紀后期,表現在對外交往方面,中國朝廷將所有與中國官方打交道的外國人視為“朝貢者”,在對外國的記載中以“朝貢者”和“藩屬”視之。

18世紀后期,歐洲工業革命開啟了世界歷史和國際關系的新時期。歐洲資本主義迅猛發展并向全世界擴張,將全球納入歐洲人主導的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體系。中國的清朝統治者故步自封,閉關鎖國,沉醉在“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迷夢中。中國古老的農耕文明受到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極大沖擊,力量對比發生逆轉,中國全方位落后于西方。

1840年鴉片戰爭后,西方依其“船堅炮利”,多次武力打敗腐朽的清朝政府。此后一百多年中外關系的主流,是中國不斷遭受列強的侵略與欺凌,也是西力東漸后周邊國家不斷脫離與中國的特殊友好關系并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國被迫與列強簽訂一系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淵,面臨三千年來未有之危局。

國家和民族面臨生死存亡,激發了海內外中華民族的抗爭與自強精神。鴉片戰爭后一個多世紀的中外關系的最顯著特征,是中華民族在不斷進行反侵略斗爭,也一直在走學習西方、尋求現代化的道路。先是統治階層的洋務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發展方向,謀求通過建設現代化軍事力量和發展現代工業達到自強和富國之目的。由于清朝政府的腐敗,自強目標尚未達到,卻在甲午海戰中被強鄰日本擊敗。繼而中國有識之士試圖引入西方憲政理念,推動變法維新,也在保守派反對中失敗。此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領導、華僑積極參與的民主革命,推翻了腐朽的皇權統治,但民主的憲政制度和政府建設屢遭挫折,中國陷入軍閥混戰的亂世,仍然是積弱積貧。

近代中外關系的發展尤其是中國的落后導致大批國人移民海外。中國第一次海外移民潮始于西方大規模殖民擴張的17世紀,空前規模的海外移民則盛于鴉片戰爭后。列強以武力脅迫清政府準許華工出國,華工被販運至世界各地,開啟“有海水處皆有華人”的中國海外移民新時期。華僑華人源自中國,又熟悉住在國情勢,成為推動中外關系發展的重要角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結束了近代中外關系以中國主權不斷被侵蝕為特征的歷史。在全球冷戰的背景下,20世紀50年代,中蘇結盟,中外關系發展呈中國向社會主義國家“一邊倒”的態勢,而美國及其追隨者則不同程度地參與封鎖中國。20世紀60年代后,中蘇逐漸交惡直至反目,中外關系的重點轉為中國重視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

1971年,在廣大發展中國家支持下,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隨后,中國與美國重新打開交往大門,扭轉四面受敵的處境。1972年2月,中美簽署相互承認的《上海公報》,互設聯絡處。同年,中國與日本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接著,中國先后與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國建立外交關系,周邊關系得到根本性緩和。而實際上,即使在冷戰期間,中國與其他國家尤其是周邊國家的交往也未完全中斷,經濟、文化和人員交流仍在繼續,香港和海外華僑華人是保持中外關系的重要渠道。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全面加入全球化進程,中外關系發展突飛猛進。首先,1979年,中國與美國建立外交關系,穩定并發展了與美國、蘇聯、歐洲各大國及亞洲大國——日本和印度的關系。

其次,中國積極主動推動與周邊國家的密切合作關系,塑造了中國崛起的國際和平環境。1978年《中日友好合作條約》簽訂,推動中日經濟、政治和人文諸領域的密切合作。接著,中國先后與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文萊等國建交,并于1991年與東盟成為對話伙伴國。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亞國家成立上海合作組織,標志著中國與西面各國關系從和平共處進入合作共贏的新時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向東盟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并積極參與東盟主導的多邊機制。同年12月,中國參與第一次“東盟+3”(東盟加中、日、韓)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和“東盟—中國”領導人會議,中國與東盟鄰國睦鄰合作關系得到加強。2002年,中國與東盟共建中國東盟自貿區,開啟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黃金十年合作”。在此期間,中國與越南劃定陸地邊界,中國與周邊國家(除印度、不丹外)全部解決陸地邊境劃界問題。

21世紀以來,中外關系面臨全面發展新機遇。大國關系總體穩定及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合作為中國提供了和平崛起的外部環境。中國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第一外貿大國、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快速發展為周邊國家乃至世界提供了經濟增長的重要機遇。搭乘中國高速發展的列車,成為周邊國家和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

中外政治、文化、教育和科技交流的規模也呈飛速發展態勢,而伴隨中外密切交往的是大規模的中外人員交流。改革開放以來,成千上萬中國人移民海外,為海外華社發展注入新的血液,“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他們在21世紀的中外關系尤其是中國走出去的進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各國各民族的差異與不同的利益訴求,交流和合作中也存在矛盾和沖突。霸權思維和極端民族主義的存在,使不斷發展的中外關系常有不和諧雜音。隨著中國日益成長為世界性大國,長期主導國際體系的西方大國對中國崛起的警惕提高,一些周邊國家也生疑惑,中外關系不穩定事件時有發生,如南海爭端和釣魚島沖突。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徹底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已站在世界舞臺的中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201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倡導在中外關系中建立“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理念,為中國的周邊關系和大國關系提供了卓有遠見的思維。只要秉持“共同體”理念,就能克服中外關系的波折,為中國和平發展創造并維護友好的國際環境。

把握中外關系發展的脈絡,兼顧華僑華人研究的特色,需要把華僑華人的歷史看作世界歷史的一部分,用全球主義的眼光來分析和展望華僑華人的歷史、現實與未來。毋庸置疑,中國的未來直接影響著世界格局的走向,中國的發展與海外華人有著密切關系。在審視中外關系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同時,突出華僑華人研究的特色,從學理層面解析華僑華人與中外關系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提出改善并推動華僑華人與中外關系發展的戰略思維和政策建議,是編輯本書系的目的。

何亞非

2015年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高县| 高安市| 会泽县| 秀山| 察雅县| 绥阳县| 井陉县| 大足县| 磐安县| 甘德县| 华安县| 施秉县| 青浦区| 遂平县| 留坝县| 商河县| 昌吉市| 绥中县| 郎溪县| 大渡口区| 沿河| 织金县| 隆化县| 丹东市| 巢湖市| 莆田市| 洪泽县| 漳浦县| 柘荣县| 荣成市| 云和县| 铜山县| 青冈县| 棋牌| 西昌市| 潍坊市| 宜宾市| 江北区| 安康市| 石屏县| 江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