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文獻回顧與評析

第一節 軟權力理論研究文獻評析

從本項目設計之初就力圖將理論研究與現實分析有機結合起來。在本書中,筆者將歐盟的擴大解釋為是其依賴軟權力的影響而實現了和平擴大。那么,關于歐盟軟權力研究的文獻,就必然涉及對軟權力理論的應用和對歐盟自身的分析兩個方面。但是經過搜集、整理相關文獻后,筆者發現,目前學術界軟權力研究基本集中在理論研究領域,而關于歐盟問題的分析基本集中在現實問題研究領域,而缺少將這兩大領域的知識結合起來的文獻資料。為了更透徹地從理論上解釋歐盟在歷次擴大中的吸引與吸納行為,筆者既重視對歐盟擴大的史實研究,也重視約瑟夫·奈教授軟權力理論的應用價值和具體操作。因此筆者以如何深化歐盟軟權力研究為本章的問題線索,對相關文獻展開回顧與評論,首先從梳理軟權力理論研究的現狀開始。

1 軟權力研究的國內概況

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美國哈佛大學的約瑟夫·奈教授提出并持續論述軟權力(soft power)理論[26]以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外學者探討的興趣。2008年前后出現的不少文獻對約瑟夫·奈教授的理論傳入中國之后至2008年的軟權力研究進行了詳細的并帶有強烈反思色彩的總結和評述[27],因此筆者對相關文獻梳理的重點放在2008年以來的分析上。

眾所周知,現代國際關系理論的發展歷來以西方學者的研究為主導。盡管軟權力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先提出的,并以持續論述的方式向外界推廣,然而該學說在很長時期之內,被看作國際關系研究的邊緣理論。從美國政治學和國際關系的核心期刊可以看出,約瑟夫·奈教授的軟權力理論并未得到西方學者的廣泛討論和認同。[28]除了約瑟夫·奈教授本人外,其他西方知名學者還很少專門撰文從理論上對軟權力進行深入探討。[29]試舉一例,可以說明這種情況。被譽為“著名學者”“曾任賴爾森大學教授”的馬修·弗雷澤先生,據說是軟權力學說的熱情追隨者,這位加拿大《國民郵報》的總編輯,對美國電影、流行音樂、電視和快餐統治全球的信念之堅決,或許還高于約瑟夫·奈教授本人,但是從他的“軟實力”系列論述[30]中,筆者并沒有發現一個西方“著名學者”對于軟權力理論學術探索的應有興趣和深度。

因此不少研究者認為,軟權力研究與討論風靡全球的現象[31],主要是在發展中國家,可以說傳播廣泛、影響深遠,實際上并未引起西方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與應用[32]。故不難理解的是,盡管奈的軟權力概念提出已有近30年之久,但是面對各種批評和爭議,無論是奈本人還是其他西方學者并沒有做出多少精彩和有效的回應。究其原因,從根本上講,主要是因為目前的軟權力理論還處于發展階段,遠未達到成熟與完備的程度。換言之,筆者認為,軟權力理論沒有在西方學術界得到廣泛關注與應用的原因,與該理論本身具有的明顯缺陷有很大的關系。但是筆者不認可,軟權力理論在中國影響深遠,僅僅是學術界推崇與媒體炒作的結果[33]。因為筆者注意到,2008年以后國內軟權力研究在理論和方法上都取得了明顯進步。這是國內學術界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對待理論研究而取得的成果,已經明顯超越了約瑟夫·奈教授將軟權力研究主要局限于政策導向的范疇。

如果以研究方法的明顯改進為標準,國內的軟權力研究以2008年為界可分為兩個階段:1993[34]~2007年為第一階段;2008年至今為第二階段。根據相關文獻,可以將第一階段的研究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soft power”的漢譯問題[35];國別軟權力研究是主流;文化途徑與政治手段的關系曾經成為爭論的熱點[36];在研究方法上普遍缺乏系統的理論分析框架,研究的結論大多建立在直覺推理或簡單的描述分析之上,少量定量研究成果的科學性也有待提高[37]。

與國外軟權力研究相對零散的狀態相比,2008年以后國內軟權力研究的熱情未減,研究對象更加多樣化。除了常見的以國家為研究對象外,還有以超國家行為體——歐盟為研究對象的著述[38],跨越國際問題研究范疇以國內區域、城市、企業和行業為研究對象的新著作繼續涌現[39]。正是在這樣熱烈的探討氛圍中,在國際關系研究領域,2008年以后國內軟權力研究在理論與方法兩個方面開始取得明顯進步,其標志是較為系統的理論分析框架的創立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證研究成果的出現。

有資料證明,國內學者對于軟權力理論系統性與規范性進步的期盼,確實比國外同行更為強烈。曾有學者感嘆,“時至2008年年終,還很少有國內學者將‘軟實力’作為一個專門的主題來進行理論探索,更多的人只是對這一概念偶發言論,不成體系”[40]。其實從2008年開始,國內學者將軟權力理論體系化努力的成果正在形成,一系列反映中國學者系統研究軟權力理論的專著開始出版。主要的代表性著作包括《觀念、制度與政策——歐盟軟權力研究》、《大國策:通向大國之路的軟實力》、《軟權力的系統分析》及《軟實力:中國視角》等。這批論著從不同角度對約瑟夫·奈教授的軟權力理論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有的還提出了與約瑟夫·奈教授觀點相左但是能夠自圓其說的新見解。

其中,《軟實力:中國視角》一書,對約瑟夫·奈教授沒有完全論述清楚的“軟實力”與“硬實力”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既看到了“硬實力”可以為“軟實力”的發展創造條件并提升“軟實力”,“軟實力”資源是“硬實力”發展的前提等,也論述了軟硬“實力”之間存在的獨立性和矛盾性。[41]《大國策:通向大國之路的軟實力》一書把軍事、經濟等物質性資源納入了“軟實力”資源的分析框架,從而對約瑟夫·奈教授前期著述中的“軟實力”資源進行了擴展,并對“軟實力”發揮作用的層次、方式、過程和制約因素等進行了充分論述。[42]《軟權力的系統分析》一書,主要的創新在于把約瑟夫·奈教授籠統和含糊的軟權力理論闡述進一步提煉、概括為制度性權力、認同性權力和同化性權力三個維度[43],作者對這三種不同含義、特征與作用的軟權力理論做出的區分,可以反映國內軟權力理論研究向系統化和規范化發展的趨勢。

這幾部專著雖然不可能就軟權力理論涉及的所有觀點都達成一致,但是初步實現了兩個跨越,即從孤立、抽象地談論軟權力資源向軟權力資源在何等條件下轉變為軟權力行為的跨越,從對軟權力的零散議論開始向建立更有解釋力的分析框架的跨越。而從研究方法上明顯減少感性爭論,將軟權力研究推進到比較嚴謹的實證研究水平的有兩個明顯成果:《中美軟實力比較》[44]一文在定量分析方法上更加規范;《觀念、制度與政策——歐盟軟權力研究》一書代表了軟權力在定性分析方法上的較大進步。

2 完善軟權力理論的學術價值

軟權力理論向規范化和系統化發展的意義在于,能夠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力,從而有助于提高戰略決策的科學性。既然國內軟權力研究的熱情不減,在近幾年又取得了一定的學術進步,這種經過修正與發展的軟權力理論,其學術價值如何體現,筆者試舉例說明。

有了理論上的突破或方法上的改進,才有可能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強調硬權力作用而著稱的現實主義理論,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遭受重大挫折這一政治事件,既沒有事前做出預測,也沒有在事后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創立了軟權力理論就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并得到反映現實新變化的答案。但是軟權力理論解釋現實的能力也與該理論完善的程度有很大關系。即使采用軟權力理論分析同一問題,由于約瑟夫·奈教授軟權力理論的明顯缺陷與不足,如果不加以辨析就直接引用,不同學者就可能做出有差別的解釋,這種細微的歧見只有用比較系統化和規范化的軟權力理論才能加以化解。

例如,一種觀點認為,“從歷史上來看,東歐政治板塊的崩潰,并非美國‘硬實力’強大的原因,而是美國‘軟實力’起了主導作用”,美國利用好萊塢、麥當勞、可口可樂等載體,用美國的價值觀和政治文化最終主導了對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走向。[45]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究其原因,蘇聯主要并不是敗在硬實力上,即軍事、科技、經濟等方面的競爭上,而主要是敗在了軟實力的競爭上,是國內的民族、制度、政策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問題導致了蘇聯的解體”[46]。

這兩種解釋使用的都是軟權力理論,共同點都是說蘇聯失敗在軟權力的競爭上,細微的分歧僅在于軟權力發揮作用的具體渠道上。兩位學者都采用了軟權力理論,但是依據約瑟夫·奈教授對于軟權力闡述曾經出現的自相矛盾的觀點,此處的分歧一時竟難分高下。因為約瑟夫·奈教授一方面批評外界將好萊塢、可口可樂等大眾文化等同于他的軟權力概念是對其理論的曲解和誤用[47],另一方面又把包括影帶、音樂、衛星電視等在內的美國大眾文化在其他國家傳播的例子當作美國軟權力發揮吸引作用的證據來使用[48]。

而根據國內學者對軟權力理論研究做出的新發展,這個爭議倒是不難解決。根據龔鐵鷹博士的研究,約瑟夫·奈教授的軟權力理論主要是指一種“同化性”的權力[49],孟亮以吸引力大小與穩定程度為依據,將同化性權力的吸引范疇界定在中間層次。根據這種新發展的軟權力層次分析理論,可知以器物技財類為代表的軟權力資源一般只能產生邊緣層的吸引效果,如果作為中間層軟權力資源代表的制度規范等沒有發揮吸引作用,邊緣層權力的吸引在通常情況下,不可能直接達到觀念精神等核心層軟權力的吸引效果。[50]好萊塢、麥當勞、可口可樂等顯然屬于器物技財類軟權力資源,而且驗證這類資源吸引效果的證據也不難找到。例如,美國大片、可口可樂、麥當勞等在中國的存在數量不見得比在蘇東國家少,但是沒有主導中國的政治和文化走向。

俄羅斯轉型經濟研究所所長,曾擔任過俄羅斯聯邦政府代總理、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國家杜馬議員等職務的蓋達爾先生,通過解讀1985~1991年關于蘇聯國內情況的檔案,駁斥了在俄羅斯占據主流地位的說法——強大的蘇聯是被異族敵人所葬送,他認為蘇聯的政治與經濟制度在本質上就是不穩定的,蘇聯的解體是國內各種問題與矛盾逐漸積累的必然結果,關于這一點他“比許多人了解得更為清楚”。是美國的價值觀和政治文化主導了蘇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走向嗎?他認為盡管在俄羅斯關于美國中央情報局惡魔般無所不能的觀念廣為流傳,俄羅斯素來也有將自身的問題歸結為外國陰謀詭計的傳統,但是華盛頓對中央情報局主流的看法卻是:中央情報局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蘇聯以及其后的俄羅斯事態發展各方面都顯示出了十足的淺薄無知。美國中央情報局由于未能發現蘇聯即將發生危機和崩潰的征兆,而被批評它的人看作最大的工作失誤。[51]

根據這些發展了的軟權力理論和相關實證材料對這些理論的支持,筆者傾向于認為關于蘇東陣營失敗原因的后一種解釋更有說服力。

以上分析說明,經過修正與發展的軟權力理論,解釋現實的能力在不斷增強。這也啟示著后續研究:軟權力理論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第二節 歐盟軟權力研究文獻評析

由于軟權力理論的種種缺陷,以及理論研究與現實分析相結合存在一定難度,再加上歐盟研究本身的復雜與獨特,目前學術界對歐盟軟權力的研究存在兩種傾向:第一種傾向是,盡管在軟權力理論研究方面取得成就,但是沒有很好地落實到對歐盟實際問題的分析上;第二種傾向是,對歐盟研究頗有建樹但是上升到軟權力理論解釋的層面還有待加強。歐盟軟權力研究總體的情況是,理論與事實研究相得益彰的著述非常欠缺。

國外的軟權力研究,以約瑟夫·奈教授為代表,由于時事分析與政策主張往往充當研究的主體,對概念的精確與邏輯的嚴謹沒有嚴格把關,這種學術氛圍影響了國外歐盟軟權力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國內的歐盟軟權力研究,關注歐盟成員國軟權力的研究相對較少,而研究歐盟整體力量與行為的文獻較多。盡管研究歐盟的諸多專家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里頗有建樹,但是總體而言對約瑟夫·奈教授軟權力理論的研究和應用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工作。

1 國外歐盟軟權力研究概述

約瑟夫·奈教授提出軟權力概念的初衷是分析美國的權力結構,體現美國在文化與制度等方面的權力優勢。對于歐盟這樣一個具有超國家性質的獨特機構而言,如何將軟權力理論應用于對其分析,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研究任務。

約瑟夫·奈教授對于歐盟軟權力的闡述有三個特點[52]:一是重在現實分析,多以歐美軟權力在行為上的對比,來勸諫美國政府進行國際合作的重要性,理論的專門探索和建構并不是重點;二是對歐盟和歐洲國家的軟權力沒有做專門區分,而是相互混淆;三是作者所說的歐洲文化的概念并不是建構主義者所認同的“共有觀念”的定義,作者對于歐洲文化軟權力資源的分析,只局限在歐洲的藝術、文學、音樂、時裝、美食和語言等方面。

從書名上看,《硬權力、軟權力與跨大西洋關系的未來》(Hard Pow?er, Soft Power and the Future of Transatlantic Relations)一書,好像包含了歐盟軟權力研究的重要內容。其實,書中集中論述軟權力的內容,只有約瑟夫·奈教授撰寫的《軟權力與歐美關系》一章而已,而且寫作風格與基本觀點,與作者討論軟權力的其他文獻并無太大差異。在《軟權力與歐美關系》一章里,約瑟夫·奈教授對歐洲軟權力的分析篇幅很短,作者將更多的筆墨用來批評美國的專斷行為,勸諫美國政府應該發現對外合作的重要性,要以合作而非專斷的方式來解決大西洋兩岸共同面臨的威脅與挑戰。[53]另外,作者將歐洲國家的軟權力與歐盟的軟權力相互混淆的敘述方式,反映出約瑟夫·奈教授對歐盟的了解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尼爾·紐金特在其所著的《歐盟的治理與政治》一書中將歐盟的幾次擴大看作西歐國家一體化的過程;在其編著的《歐盟擴大》一書中,對歐盟幾輪擴大的解釋仍然沒有涉及國際關系理論的內容[54]。《歐盟擴大:一個歷史比較的觀點》對于1973~1995年申請入盟的每個歐洲國家分別做了政策歷史演進的分析,但是也沒有涉及軟權力理論的論證問題[55]。《歐盟擴大的政治:從理論的視角看》,涉及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以及擴大與深化的一體化理論,但沒有提及與約瑟夫·奈教授相關的理論[56]。《構建東擴之路:歐盟身份對政策的不尋常影響》,涉及現實主義與建構主義關于歐盟擴大的理論爭辯,并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驗證了推動歐盟擴大過程中的非物質利益的實際影響,已經非常接近軟權力所說的無形權力資源的吸引問題了,但是與歐洲其他學者的研究一樣,此書并沒有按照約瑟夫·奈教授的理論框架進行推演[57]。盡管國外學者對于歐洲國家和歐盟的研究更加精細、規范,所使用的支撐材料更為豐富,但是他們的學術興趣主要是著眼于歐盟本身的歷史與政策分析。

通常情況下,從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要比寫政策評論文章成本更高、難度更大。這一點也許可以解釋軟權力研究理論分析少、策論文獻多的原因。所以說,總體而言國外的歐盟軟權力研究,重點是對歐盟本身的政策探討。

2 國內歐盟軟權力研究概況

國內的歐盟軟權力研究,關注歐盟整體的力量與行為的文獻要比關注歐盟成員國軟權力的文獻比重更大。一般而論,歐盟軟權力研究既需要從宏觀上整體把握,也需要在微觀層面進行細化和補充。但歐盟并不是一個聯邦國家,歐盟的力量并不是各成員國力量的簡單加總,某成員國的對外政策未必能代表歐盟的對外政策。目前歐盟在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領域還處于政府間合作階段,歐洲問題研究在學術界也往往特指對歐盟和對歐洲一體化相關的研究[58]。根據這兩點,筆者認為歐盟成員國的對外政策與行為即使具有很明顯的軟權力特征,在大多數情況它們代表的仍舊是歐盟各成員國的政策和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宏觀層次的歐盟軟權力研究更能代表歐盟實際的對外政策與行為,因此筆者的梳理和評述以宏觀層次的歐盟軟權力研究為重點。

宏觀層次的歐盟軟權力研究成果,比較有代表性的體現在兩本書里,一本是《歐盟是怎樣的力量——兼論歐洲一體化對世界多極化的影響》[59],另一本是《觀念、制度與政策——歐盟軟權力研究》[60]。這兩本書都是研究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前者的研究團隊代表了對歐盟的各種力量分門別類進行細致分析的研究,后者的研究團隊代表了以歐盟的起源、運作和發展為案例進行理論分析的研究。

《歐盟是怎樣的力量——兼論歐洲一體化對世界多極化的影響》一書,對構成歐盟權力基礎的經濟、軍事、法制、觀念和民事等力量進行了全面分析。在這本書中里可以看到,歐盟的權力資源既包括了有形的物質性資源,也涵蓋了無形的非物質性的資源,正是這兩大類不同性質資源的結合構成了歐盟發揮世界影響力的基礎。但是該書避開了對約瑟夫·奈教授軟權力理論的探討,將研究重點放在了對歐盟權力資源的分析上。以這種研究模式探討歐盟軟權力的文獻還有《歐洲認同研究》、《歐盟治理模式》和《歐盟軟力量探析——歐盟治理模式的效應評價》等。《歐洲認同研究》一書,將多層面的歐洲認同問題置于歐洲歷史的變遷、歐盟成員國的文化政策、歐盟建設的思想爭論中以及定量分析的實證研究中,從這些角度分別進行了研究。[61]《歐盟治理模式》一書,討論了以歐盟制度和政策為資源的“軟力量”對于歐盟發揮世界影響的作用和意義。[62]《歐盟軟力量探析——歐盟治理模式的效應評價》一文,將歐盟的“軟力量”界定在其成功的區域共同治理模式對外部世界的輻射效應和示范效應上。[63]但是這些以歐盟研究為重點的著述,都沒有對約瑟夫·奈教授的軟權力理論進行深入探討,其中最接近軟權力理論探討的也只是僅僅使用了“軟力量”或“軟實力”等詞句,而把研究范圍嚴格限制在了對歐洲認同觀念、歐盟制度和對外政策等事實分析的層面。由于歐盟在更多的時候是通過非強制性的手段來動用這些資源實現其政策目標的[64],從這層意義上講,筆者將這些著述看作對歐盟軟權力資源研究的文獻。

繞開對軟權力理論的探討,可以避免關于軟權力理論諸多爭論的糾纏,而將研究精力集中在對歐盟實際情況的探討上,這種研究設計有利于客觀揭示歐盟的獨特性,也有利于完整展現歐盟的復雜特征。但是避免與約瑟夫·奈教授軟權力理論的直接對話,不利于歐盟軟權力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從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角度分析,繞開對軟權力理論的探討,不能構成完整的歐盟軟權力研究。現代科學研究,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如果沒有理論的突破、發展和進步,其科研的進步和發展就會受到影響。但筆者并不盲目夸大理論的作用,認為應用軟權力理論,也要努力解決好理論應用于現實所帶來的一系列挑戰。《軟實力:中國視角》一書在軟權力理論的研究上做出了一定貢獻,但該書對歐盟軟權力的分析,無論是作者所倡導的理論的系統化,還是理論本身應該具有的深度等,都沒有充分體現出來。該書引用約瑟夫·奈教授的觀點來談論歐洲文化,或許是因為大眾文化不能像建構主義所推崇的共有觀念那樣能夠與社會制度和政府政策建立學術聯系,所以類似這樣的文化定義在秦亞青等人看來只是“一種非學術性的常識性定義”[65];另外該書對歐洲價值觀和歐盟內外政策的闡述也都比較簡單[66],理論深度有待提升。這個例子說明不僅理論的系統化需要研究者的艱辛努力,而且理論系統化的應用研究也是需要研究者繼續攻克的一大難題。

應用理論是深化理論研究的途徑。目前國內學術界對于軟權力理論的操作性研究還處于摸索階段。秦亞青等研究者發現,以觀念、制度和政策等軟權力資源為基礎,以更多非強制性手段發揮世界影響的歐盟,對其軟權力的綜合分析在國內外學術界還是一個空白。因此,他們的研究方向指向了軟權力理論與歐盟研究相結合的學術難題,力圖實現用軟權力理論對歐盟的綜合分析,積累關于歐盟軟權力的實際知識。該書以約瑟夫·奈教授的軟權力理論為思考起點,在諸多關于軟權力理論的爭議中提煉出關于軟權力資源的“共識”[67]——共有觀念、國際制度和內外政策,并利用修正后的軟權力概念和測量指標體系,分析了歐盟的軟權力資源。從理論與現實研究相結合的角度看,此書是一本完整意義上的歐盟軟權力研究專著。筆者將該書的創新概括為三方面:一是將約瑟夫·奈教授的軟權力理論提煉成一個相對便于操作的分析框架,而實現理論的可操作化代表著理論研究的深化;二是將軟權力的行使效果納入分析框架,實現了向軟權力行為分析的初步跨越;三是以比較規范的定性分析展現了實證研究在軟權力研究領域中的應用價值,有利于糾正唯有定量分析才是實證研究的偏見。

一般而言,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研究路徑比純粹描述事實有著明顯的學術分析優勢。但是也要看到,引入軟權力理論分析并不必然促進軟權力研究質量的提高,除了理論本身的科學、嚴謹程度外,理論的操作水平也影響著研究的質量。理論分析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與分析框架的完備程度有很大關系。

《觀念、制度與政策——歐盟軟權力研究》一書,將歐盟的軟權力資源界定在理念[68]、制度與政策三個層面,認為這三者構成了軟權力定性衡量的可操作基礎。作者指出這三種資源是相互聯系的:理念是制度的基礎,也是軟權力資源的核心;制度是理念的載體;政策是理念和制度的實踐和外化。為了評估歐盟軟權力的實際效果,該書把歐盟軟權力的三大資源分解為三個二級指標,即共采用了9個二級指標來分析歐盟的軟權力資源。

學術界探討歐洲觀念、分析歐盟制度與政策的文章和專著,都不乏佼佼者。但是大多數的研究成果缺乏將觀念、制度與政策用一條邏輯線索貫穿起來的理論視野,對這三者互動關系的理論探討也不多見。該書的貢獻在于,將歐洲觀念、歐盟制度和內外政策的研究,整合進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中,有助于從宏觀層面解釋歐盟的行為。在學術界“認為21世紀的世界軟權力比以往會發揮更大的作用[69]”且缺乏對軟權力研究體系設計的背景下,秦亞青教授等對歐盟軟權力的探索展現了相當強的理論功底,這種研究設計豐富了對歐盟影響力的理論解釋。

由此可見,國內歐盟軟權力的研究現狀是,宏觀層面研究更有利于對歐盟的實際行為做出解釋;歐盟軟權力研究存在的不足是,有理論特長的研究文獻對歐盟具體問題的研究有待深入,而歐盟具體問題研究專著對軟權力理論的應用也有值得進一步探索的空間。科學研究的進步,都是建立在借鑒前人已有的成就的基礎上的。梳理現有的研究成果,能夠為后續研究的改進提供有價值的思考線索和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第三節 深化歐盟軟權力研究的思考

對現有文獻進行梳理與總結,筆者發現以約瑟夫·奈教授為代表的國外的軟權力理論研究在系統性和規范性方面有明顯的缺陷,2008年以后國內的軟權力研究在理論和方法兩個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在學術界對軟權力理論普遍存在“偶發議論”的大背景下,《觀念、制度與政策——歐盟軟權力研究》一書為理論研究與現實分析的結合做出了學術探索。不過該書存在的一些缺點和不足,從某種程度上顯現出歐洲問題研究的復雜性與艱巨性。例如,從歐洲歷史與文化的角度分析,該書有些章節認為歐洲的和平意識、合作思想和歐洲觀念等都是戰后歐洲????一體化實踐的產物,這些觀點可能是需要再斟酌的。另外,該書對歐洲一體化史實的解讀也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判斷。

筆者認為,應當用軟權力理論來研究歐盟。雖然理論研究不能把握一個多層面和不斷變化著的研究對象的全部細節,但是有助于更透徹地理解更重要的事實。缺乏理論支撐的研究成果很難從研究對象的表面深入研究對象的本質,一般只能回答“是什么”而不能解決“為什么”的問題。因為事實本身是不能進行自我解釋的,而理論能夠塑造我們對世界的看法,能夠區分重要的事實和細枝末節的事實。[70]

但是理論研究本身難度較大,而歐洲問題研究又是國際問題研究中難度較大的領域之一。李少軍研究員曾經指出,在國際關系研究領域,一直存在搞理論的不大聯系實際,而進行現實分析的又很少應用理論的現象。[71]由于歐盟問題的復雜性和獨特性,一般情況下并不能依靠常識簡單推測,中國與歐盟的入世談判曾經成為中國學者和官員重新認識歐洲問題重要性的例子。[72]意大利學者認為,歐洲一體化的歷史經驗對于當今中國的現實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對了解歐洲經濟和貨幣一體化的歷史及其復雜性,了解共同體內部在共同對外與安全政策上的分歧和矛盾等實際知識,都是有好處的。[73]2008年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中國的一般公眾對歐盟的復雜性和獨特性知之不詳,相對而言歐洲研究專家對歐盟的了解更多一些,但即使長期從事歐洲研究的學者,也存在對歐盟基本知識知之不詳的現象[74]。反映到歐盟軟權力的研究上,筆者注意到,研究歐盟的學者一般很少專門研究除一體化理論以外的國際關系理論。而對國際關系理論有所建樹的學者,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歐盟本身的復雜性與獨特性做仔細了解。這種現象也許可以解釋,為何研究歐盟的論述往往缺少對軟權力理論的深入分析,而對軟權力理論分析深入的文獻又為何缺乏對歐盟實際情況的深入研究。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對于擅長理論研究的學者來說,如果能夠更全面地了解歐盟,就可以進一步提高歐盟軟權力研究的水平。對于專業研究歐盟的學者而言,在多數學者根據約瑟夫·奈教授的傳統說法而相信經濟力量僅是硬權力資源的時候,如果能夠證明“歐盟軟實力的來源是其經濟實力”[75]有其合理性,就能夠彌補軟權力理論固有的缺陷,從而增強歐盟軟權力研究的理論解釋力。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由于歐盟的軟權力涉及軟權力的理論研究和歐盟自身兩個方面,故筆者既重視對軟權力理論研究的探討,也重視對歐盟實際狀況的了解。筆者認為,在吸收、借鑒軟權力理論研究新近成果和歐洲一體化研究豐富成果的基礎上,才能做好對歐盟擴大過程中軟權力因素的學術分析。

本章已經揭示,國內的軟權力研究和歐盟具體問題研究都有各自的學術優勢,如果能夠實現兩者優勢的互補,必將促進歐盟軟權力研究的發展。雖然實現理論研究與現實分析的結合仍是國際關系學界普遍沒有解決的一大難題[76],但是歐洲一體化實踐所催生的歐洲一體化理論也不斷豐富和檢驗著國際關系的主流理論[77]。那么對于天生就具有較多軟權力特征的歐盟來說,繼續深化其軟權力研究,不僅可以促進歐盟實際情況研究的繼續發展,而且可能推進軟權力理論研究邁向主流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步伐。

無論是受到肯定還是批評,被眾多學者議論紛紛的“軟權力”究竟是什么?作者是怎樣論述的,這個理論的優缺點是什么?筆者在第三章將嘗試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东县| 宁德市| 桂东县| 徐水县| 安阳县| 山丹县| 都安| 古交市| 南阳市| 武夷山市| 揭西县| 正阳县| 大冶市| 怀远县| 冀州市| 揭西县| 沾化县| 马鞍山市| 清水河县| 抚顺市| 清苑县| 略阳县| 巴塘县| 新密市| 井陉县| 华阴市| 平南县| 铜山县| 水富县| 宁化县| 宁化县| 乐至县| 黑河市| 元江| 新干县| 个旧市| 朔州市| 汶上县| 辛集市| 永安市| 南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