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引言

第一節 選題的學術背景

為了應對當時掀起的美國衰落論,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S.Nye, Jr.)[1]于20世紀90年代初發表了軟權力(soft power)[2]這一新的概念,之后在20多年的時間里約瑟夫·奈教授不斷發表相關文章和出版相關著述努力將這一概念發展成為一套新的權力理論。該理論的基本觀點是除了傳統的軍事、經濟等硬權力資源外,在美國的權力構成中,還存在文化、制度和政策等所謂的軟權力資源優勢,依靠這些優勢,采取說服、吸引、吸納(co?opt)[3]等非強制性的權力運用手段,同樣可以實現美國預期的政策目標。[4]在這一理論學說的影響下,學術界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探討軟權力的著述,與此同時,該理論的不完善性也引發了至今仍在持續的批評和爭辯。國際政治理論的生命力,主要取決于該理論能否解釋重大的國際政治事實,以及解釋的深刻程度如何。自1990年約瑟夫·奈教授首次提出軟權力概念至今,20多年已經過去。但是對于約瑟夫·奈教授在很長時期內所宣揚的西方文化,尤其是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5]的影響,例如,(一部)美國電影、(一首)美國樂曲,是否能夠改變其他國家的對外立場從而做出符合美國政府外交意愿的決策和行為,這是讓人質疑的。軟權力理論是相對于傳統權力理論——硬權力理論提出的,而硬權力——這種以命令或威脅的方式以達到政治目的的權力在國際政治的歷史和現實中,可以找到很多供檢驗的事實證據。那么,筆者有理由追問,現實的國際政治存在檢驗軟權力理論科學性的事實嗎?其實,歐盟(the EU)[6]在歷史上的幾次和平擴大就證明了歐盟不僅擁有軟權力資源,而且這些資源在現實的國際政治中確實發揮了吸引其他歐洲國家加入的作用。簡言之,歐盟擴大為檢驗和發展軟權力理論提供了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國際政治素材。關于這一系列的擴大事件,約瑟夫·奈教授的文獻曾有所提及,但他對這一重大事實的理論解釋過于簡單和膚淺[7]。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歐洲一體化的步伐,從歐洲煤鋼共同體走到了今日的歐盟。與各種常見的組織松散、功能軟弱的國際組織相比,歐盟的產生、運作、發展和擴大等不同階段都體現出非常明顯的軟權力行為特征——盡量避免成員國之間使用相互威脅與對抗的硬權力方式,主要依靠合作、吸引、吸納等非強制性的軟權力方式,逐步獲得發展并不斷取得階段性的成功。歐盟主要依靠非強制性手段取得成功的事實,使得包括約瑟夫·奈教授在內的中外學者都認為,美國比歐盟有更多的硬權力(行為)[8],歐盟比美國有更多的軟權力(行為)。[9]研究歐盟的專家指出,歐洲一體化的實踐不僅催生和驗證了各種一體化的理論,也一直豐富和檢驗著主流的國際關系理論。[10]軟權力概念從首次提出至今已經超過25年,現代國際關系理論的發展也歷來以西方學者的研究為主導。但是軟權力學說存在至今一直伴隨著一種奇特的學術現象,就是盡管它尚未在西方主流國際關系理論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是中國(或與中國關系密切)的許多學者甚至中央決策層都曾經或正在密切地關注這一理論[11]。這反映出中國學者對外來的軟權力理論得到更充分的應用、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的現實寄予了厚望,其中不少研究和決策對軟權力理論與中國和平復興道路——“中國夢”之間可能存在的啟示和聯系進行了探討。因此,筆者認為深化關于軟權力理論的研究,修正和彌補其固有缺陷,將有助于消除分歧,進一步提高該理論的解釋力和決策的科學性。而深化理論研究,不能局限于從書本中創造新的理論,而應該將理論應用到重大現實問題的分析之中去修正理論,這樣才可以檢驗和發展理論。

歐盟具備諸多軟權力資源和行為特征,為了從整體上研究歐盟的軟權力,需要客觀評估在戰后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中,軟權力因素到底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對歐洲一體化進程中軟權力資源的地位和作用進行系統分析,就能夠了解歐盟的軟權力資源在歐洲一體化過程中所發揮的實際功能,也就能檢驗一系列困擾軟權力理論發展的種種假設,進而也有可能推進軟權力理論研究向主流國際關系理論研究邁進的步伐。而歐盟的幾次擴大是歐洲一體化的集中體現和階段性成果,它清楚地反映了軟權力理論需要深入研究的國家之間權力吸引與吸納的關系和過程。同時,由于從軟權力的角度研究歐盟擴大是學術界的一項新的難題,這對于拓展歐洲一體化研究的視野也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將軟權力理論應用于對歐洲一體化歷史進程的分析,有利于豐富和積累歐洲一體化研究和軟權力研究的新認知。研究歐盟擴大的軟權力,也可以為落實中國和平發展戰略,推進“中國夢”建設進程,以及中國建設和諧社會等國家戰略提供理論參考。

簡言之,對軟權力理論及歐盟擴大兩者深入研究的雙重需要,構成了本書選題的來源和動力。

第二節 研究新意與方法

1 研究新意

1.1 主要依據原版的軟權力理論展開分析,以實證研究發展理論

由于國內的軟權力理論資料與國外原版文獻存在若干翻譯偏差,因此本書以原始外文資料為主要分析依據,即以約瑟夫·奈教授本人的系列著述為理論知識分析與歸納的主要依據,其他作者對其理論的分析與評價僅作為參考。約瑟夫·奈教授對歐盟擴大的解釋缺乏實證依據,因此本書以嚴謹的實證研究重新解釋軟權力與歐盟擴大的關系。

1.2 以嚴密的推理加強全書的邏輯論證

由于歐盟研究的復雜性,本書要以嚴密的推理加強全書的邏輯論證,避免前人研究相互矛盾的推理誤區。因此,本書的研究新意體現在避免對歐盟擴大的歷史進行低水平重復,而是嘗試提出一套相對嚴謹的理論分析框架,并謹慎使用學術界關于申請國與歐盟擴大過程的研究資料,將歐盟軟權力的分析置于歐盟在不同擴大時期的具體環境中,這樣就可以避免對歐盟軟權力資源空發議論,也便于獲得對歐盟軟權力資源在不同背景下發揮作用的新認識。

1.3 加大對歐盟擴大外文資料參考的比重

國內關于歐盟的研究,除了對歐盟自身的機構、制度與政策論述較多之外,對歐洲大國政治、外交關系的研究也較多,但缺少對歐洲中小國家發展情況的完整介紹與跟蹤研究。因此,本書盡可能多地參考歐美學者關于歐盟擴大的文獻資料,以突出歐洲問題研究的真實性與完整性。

2 研究方法

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本書的研究方法將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幾點。

2.1 理論研究與事實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脫離實際問題分析的理論研究,不可能為社會科學的突破與發展做出實際貢獻。筆者重點探索的理論問題包括:怎樣科學界定軟權力概念?如何確定軟權力資源的判定標準?筆者將從有所爭議的約瑟夫·奈教授的軟權力概念入手,以歐盟四次擴大的資料為依據,將抽象的軟權力理論研究放在對歐洲一體化史實的分析上,努力做到理論研究與事實分析的有機結合。根據由此操作過程得出的結論,來解答困擾軟權力理論發展的相關問題。

2.2 歷史縱向比較的分析方法

與軟權力理論相關的現實問題是,歐盟的軟權力資源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在歐洲擴大的過程中發揮吸引、吸納他國加入的作用,不同時期歐盟擴大的共性與差異在哪里。為了解決這些難題,筆者決定采用歷史縱向比較的研究方法,對比歐盟在歷史上的四次擴大,探索歐盟在不同時期吸引周邊國家的源泉所在,以及這些資源因為申請國的需求不同而發揮作用的差異。

2.3 政策分析與實際表現相結合的分析方法

本書并非面面俱到地去羅列可能涉及歐盟軟權力吸引的各個方面,而是將重點放在了軟權力資源的吸引與歐盟擴大的關系研究上。實際上,不僅僅“歐盟在實踐過程中表現的偏好與其在官方言論中表達的偏好并不是完全一致的”[12],其實每個國家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如果僅僅依據各個申請國加入歐盟的理想與宣傳口號,可能無法完全揭示其加入歐盟的真正動機。為了考察眾多的申請國不惜犧牲一部分國家主權和許多實際利益,還要積極加入歐盟的真正動機,筆者的分析除了涉及各個申請國加入歐盟的宣傳和理想之外,還要結合各個申請國的實際表現,力求做到實事求是、客觀真實。

第三節 相關說明

1 關于軟權力概念的首創者爭議

約瑟夫·奈教授一直強調自己是軟權力(soft power)這一概念的研發(coin, develop)者,當約瑟夫·奈教授在2003年回首這一“初創”往事時,距離這一術語的創造已有十多年之久(原文分別為 "I had coined the term 'soft power' a decade or so earlier." "I first developed the concept of 'soft power' in Bound to Lead, a book I published in 1990that disputed the then?prevalent view that America was in decline.")。[13]今天的大多數學者對這一說法表示接受,認為“軟實力概念最先由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瑟夫·奈提出”[14]的學者,不在少數。但是也有一些學者相繼提出了不同看法,將這一概念的誕生或萌芽時間大大推進在約瑟夫·奈教授之前。劉德斌教授認為,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政治學家的前輩已經討論了關于“權力的兩張面孔”問題和權力的“同化”(co?optive)屬性等問題。[15]鄭永年教授等認為,“第一個提出并系統地討論軟力量但沒有使用這個概念的是意大利新馬克思主義學者安東尼·葛蘭西”,約瑟夫·奈教授僅將葛蘭西“軟力量”的概念從國內的作用探討擴展到了國際政治層面,但是對于“軟力量”效用的探討仍舊停留在葛蘭西已經論證過的在霸權地位的意識形態與文化的作用上。[16]葛蘭西指出,資產階級不僅依賴公開的暴力進行統治,而且也依賴社會意識,他特別強調理性和文化對構成社會霸權的基礎作用。葛蘭西的文化理論和政治哲學思想成為新葛蘭西主義的理論來源之一,新葛蘭西主義還將葛蘭西的霸權概念引入了國際政治經濟學和國際關系研究,并發展出一套新的理論。[17]所有的科學研究都建立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約瑟夫·奈教授的研究不可能脫離學術界既有的成果而憑空創造,他的軟權力理論肯定受到過前人研究的啟發與影響。約瑟夫·奈教授也承認自己的軟權力概念借鑒了皮特·巴克拉克(Peter Bachrach)和莫頓·巴拉茲(Morton Baratz)兩位學者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研究成果[18]。所以筆者不再考證約瑟夫·奈教授是否也借鑒了安東尼·葛蘭西的思想,還是與安東尼·葛蘭西的學說不謀而合,而是把這種重視權力無形資源的研究傾向,看作學術界對傳統權力理論的反思與發展,并把約瑟夫·奈教授看作這一學術潮流的主要代表[19]。

在國際政治學界,約瑟夫·奈教授為正式提出軟權力概念的第一人,并不斷發表文章討論這一概念從而為眾多學者所關注,這是學術界的共識。關于這一點劉德斌教授、鄭永年教授等人并不否認,承認約瑟夫·奈教授為最早明確提出“軟力量”概念的國際政治學者[20]。由于本書的主要內容在國際政治的研究范疇之內,約瑟夫·奈教授正是這一學術潮流的主要代表者,所以本書對軟權力理論的探討,以約瑟夫·奈教授的軟權力文獻為研究重點。

2 關于歐盟擴大次數的計算問題

1973年,歐共體進行了第一次擴大,吸納英國、愛爾蘭和丹麥三個國家加入。1981年希臘加入歐共體,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歐共體。1995年奧地利、芬蘭和瑞典加入歐盟。2004年,8個中東歐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與兩個地中海島國馬耳他、塞浦路斯加入歐盟。2007年達到入盟條件的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加入歐盟。歐共體/歐盟擴大的這幾個事件是眾所周知的,但是筆者注意到,由于計算的時間標準不同,學界經常出現關于歐共體/歐盟擴大次數不統一的說法。如果以不同國家加入歐共體/歐盟的年份為標準來計算歐共體/歐盟擴大的次數,20世紀80年代南歐三國的加入就被算為1981年希臘的加入與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的加入共兩次[21],吸納中東歐國家的入盟程序因分為2004年與2007年兩批進行而被算為兩次,這樣計算下來2004年的歐盟東擴就被看作其歷史上的“第五次擴大”[22],歐盟在歷史上從1973年到2007年的擴大就會被計算為“6次擴大”[23]了。

為了便于從整體上把握歐盟擴大的特點,筆者只將歐盟在歷史上的擴大計算為四次???????,而不是六次。這樣簡化處理的根據是,學術界已有按照研究對象的屬性將歐盟擴大歸并的先例。例如,當時歐共體將南歐三國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加入,不因時間的先后而從性質上統一視為第二次擴大[24]。另外,歐盟研究中存在將2004年與2007年的擴大合并為“10+2擴大”來分析的先例[25]。

經過這樣處理之后,在本書中,第一次擴大是指20世紀70年代的擴大,即1973年歐共體吸納英國、愛爾蘭和丹麥三個國家的加入;第二次擴大是指20世紀80年代的南擴,即1981年希臘加入歐共體和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歐共體;第三次擴大是指20世紀90年代的北擴,即1995年奧地利、芬蘭和瑞典加入歐盟;第四次擴大是指冷戰后21世紀出現的東擴浪潮,包括2004年與2007年先后發生的東擴,即8個中東歐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和兩個地中海島國馬耳他、塞浦路斯10國在2004年加入歐盟,再加上2007年保加利亞與羅馬尼亞兩個國家加入歐盟。

3 關于歐盟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名稱問題

戰后歐洲一體化從西歐一體化起步,即從法國、西德、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西歐六國開始,以20世紀50年代創建的歐洲煤鋼聯營為起點,先后發展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共同體、歐盟。由于本書的敘述涉及半個世紀前的歐洲煤鋼共同體和今日的歐盟,時間跨度的要求使得歐盟的名稱不斷變化為歐盟以及歐盟前身組織的幾個不同稱謂。對此,筆者采用學術界通用的處理此類問題的做法,總體而言就稱為歐盟(或歐盟的擴大),只是在具體的歷史時期使用當時歐盟前身組織的稱謂,如第一次擴大和第二次擴大,申請國加入的是歐共體,就用歐共體的名稱,只有在歐共體與歐盟稱謂聯系緊密的特殊情況下,才以“歐共體/歐盟”的形式將兩者的稱謂并列使用。

第四節 結構安排

本書的內容分為八個章節。

第一章,引言。主要交代本書選題的學術背景、概述國內外關于歐盟軟權力研究的進展與不足,指明本書的研究意義、方法與結構安排。特別解釋了關于軟權力概念首次提出的人選爭議、關于歐盟擴大次數的計算標準、歐盟因發展而導致的稱謂變化等問題。

第二章,文獻回顧與評析。筆者以如何深化歐盟軟權力研究為問題線索,重點回顧和評述了2008年以后軟權力理論研究和歐盟擴大研究的相關文獻,既肯定了國內軟權力研究在規范性和系統性方面取得的進步,又指出了目前歐盟軟權力研究進展緩慢的原因所在,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深化歐盟擴大軟權力研究的切入路徑。

第三章,把握軟權力理論實質。本章詳細梳理了約瑟夫·奈教授自1990年以來軟權力理論的發展脈絡,對于作者在2006年之后關于軟權力理論的修正與補充,給予了足夠重視。在借鑒前人豐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參考了界定社會科學理論的相關標準,最后提出了相對嚴謹的軟權力概念及判定依據。為了進一步完善軟權力理論,針對關于軟權力概念的一系列爭論,筆者以約瑟夫·奈教授軟權力研究的英文原作為主要根據,對目前國內學術界爭議較多的幾個問題——軟權力概念翻譯以及軟權力資源界定和“文化軟實力”的含義,分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四章,歐盟軟權力研究的分析框架。在這一章里,筆者解釋了為什么軟權力理論與歐盟,特別是與歐盟擴大具有高度相關性。為了突出研究重點,本章將歐盟軟權力的研究限制在了對歐盟擴大的分析上,并根據軟權力理論,提出了從已發生的軟權力行為結果和軟權力受動者來研究軟權力資源的研究設計,最后將抽象的軟權力資源吸引問題轉化為便于觀察、驗證和研究操作的國家對國家利益的追求問題,從而建立了分析歐盟擴大軟權力資源的框架。

第五章,歐盟第一、第三次擴大的軟權力案例。本章依據英國以及歐洲自由聯盟(在本書中簡稱歐自聯)國家陸續加入歐共體的資料,證明與歐共體成員國政治制度相同的一部分歐洲國家自愿選擇加入歐共體,主要不是為了鞏固和強化自己國家的民主制度,而是為了實現國家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第六章,歐盟第二次擴大的軟權力案例。本章依據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申請加入歐共體的資料,證明推翻國內獨裁政權、重新恢復民主政體的這一類歐洲國家,自愿選擇申請加入歐共體,是為了在改善國家經濟狀況的同時鞏固恢復不久的民主制度。

第七章,歐盟第四次擴大的軟權力案例。在這一章里,筆者依據中東歐國家自愿申請加入歐盟的相關資料,證明結束國內原有政治和經濟體制,建立西方民主政體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這一類歐洲國家自愿選擇加入歐盟,既是為了在經濟領域迅速追趕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也是為了進一步從國家制度層面上鞏固建立不久的西方民主制度。

第八章,研究結論與啟示。通過對比、總結歐盟對三種不同類型入盟國家發揮吸引力的軟權力資源的異同,筆者發現,以經濟利益為代表的物質性資源的吸引是歐盟擴大軟權力發揮作用的基礎因素,而歐盟民主制度的吸引只對缺乏民主的歐洲國家起作用,對民主制度運作良好的一部分歐洲國家要么吸引力很弱,要么則起不到軟權力的吸引作用。將物質性資源納入軟權力研究,區分不同類型資源吸引的學術意義,即軟權力資源到底是物質吸引還是非物質吸引,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說明約瑟夫·奈教授所說的權力背景決定權力資源的觀點是需要實證研究為支撐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阳县| 专栏| 莱芜市| 贵溪市| 长兴县| 海林市| 宽城| 陆河县| 峨边| 利辛县| 韩城市| 和静县| 庆元县| 合作市| 莲花县| 临夏县| 新乐市| 山东| 林甸县| 海阳市| 龙门县| 富宁县| 调兵山市| 万年县| 永兴县| 自贡市| 桐梓县| 南丹县| 公安县| SHOW| 灵山县| 南平市| 峨边| 台江县| 云梦县| 邢台县| 黔西县| 桑植县| 集安市| 灌阳县| 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