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鄉發展一體化指數(2014):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
- 朱鋼 張海鵬 陳方
- 4985字
- 2019-07-08 17:35:40
三 指標解釋
所有指標分為兩大類,即正向指標和反向指標。在進行測度時,正向指標數值越大,表明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和實現程度越高;反向指標數值越小,表明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和實現程度越高。
(一)經濟發展一體化
由經濟發展、產業協調和要素配置3個二級指標合成。
1.經濟發展
由GDP水平、城鎮化率2個三級指標合成,這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礎。我們假定,在統籌城鄉發展理念的指引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城鎮化率越高,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應該越高。
(1)GDP水平。我們假定,GDP水平越高,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礎越好,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應該越高。該指標為控制變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在進行地區間橫向比較時,由于GDP水平不同所造成的差異(即高水平的城鄉發展一體化與低水平的城鄉發展一體化之間的差異)。該指標采用人均GDP衡量,屬于正向指標。
(2)城鎮化率。城鎮化是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動力,能夠從空間上綜合反映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理論上說,城鎮化率越高,越接近城鄉一體化,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實現難度應該越小。該指標為控制變量,可一定程度消除在進行地區間橫向比較時,由于城鎮化率不同所造成的差異。該指標采用以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口城鎮化率衡量,屬于正向指標。
2.產業協調
由城鄉二元經濟和農業發展2個三級指標合成。產業協調發展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內容,所謂產業協調發展并不是單純的指非農產業比重越高越好,而是指農業與非農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協調,以及農業發展水平,特別是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較高。
(1)城鄉二元經濟。該指標反映農業與非農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水平差異,其本質上反映的是工農關系。非農產業比重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并不一定意味著工農關系就更協調,還需要觀察比較勞動生產率狀況。該指標采用在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低于非農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時的二元對比系數,計算方法為:(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一產業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比重)/(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二、第三產業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比重)。該指標為正向指標,取值0~1,數值越接近于1,表明二元經濟狀況越弱,產業發展越協調。
(2)農業發展。對一個人口大國來說,沒有農業的現代化,沒有農業的發展,經濟發展將是畸形的,也不可能真正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即使是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地區,農業的現代化也仍然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內容和標志。農業發展由農業綜合機械化率和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2個具體指標來衡量。
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的具體計算方法為:第一產業勞動力人均第一產業增加值。該指標為正向指標。
農業綜合機械化率:機械化水平是衡量現代農業的重要指標,而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是衡量一個地區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主要指標。由于各地沒有公布當地的綜合機械化率,本書按如下公式進行計算:農業綜合機械化率=機耕率× 40% +機播率× 30% +機收率× 30%。該指標為正向指標。
3.要素配置
由勞動力配置、資金配置和土地配置3個三級指標合成,反映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流動和配置。
(1)勞動力配置。具體采用非農產業勞動力比重(非農產業勞動力/勞動力總數)衡量,反映農業勞動力轉移狀況。該指標為正向指標。
(2)資金配置。由農業貸款相對強度和財政支農相對程度2個具體指標來衡量。
農業貸款相對強度反映的是農業獲得金融支持的相對程度,計算方法為:農業貸款年末余額占全社會貸款年末余額比重/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該指標為正向指標,數值越大,表明農業獲得的金融資金相對量越多。
財政支農相對程度反映的是農業獲得財政支持的相對程度,計算方法為: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該指標為正向指標,數值越大,表明農業獲得的財政資金相對量越多。
(3)土地配置。具體采用土地相對利用率衡量,計算方法為:城鎮人口增長率/城鎮建成區面積增長率,體現的是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之間的關系,以及城鎮化過程中土地利用的集約程度。該指標在一定限度內為正向指標,數值越大,表明城鎮化土地相對利用率越高。
(二)社會發展一體化
由教育均衡發展、衛生均衡發展、文化均衡發展和社會保障均衡發展4個二級指標合成,主要體現的是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與差異和社會發展的公平程度。
1.教育均衡發展
由農村教育人力資源水平與城鄉差異、農村人力資源水平與城鄉差異2個三級指標合成,主要體現城鄉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狀況和城鄉人力資源水平差異。
(1)農村教育人力資源水平與城鄉差異。由農村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城鄉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農村/城市)2個具體指標來衡量。
城鄉義務教育均等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實現城鄉教育質量的均等化。農村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受教育年限絕對值用于控制地區差異的影響。該指標為正向指標。
城鄉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農村/城市)反映的是城鄉義務教育質量差異,計算方法為:農村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受教育年限/城市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受教育年限。此指標為正向指標,取值0~1,數值越大,在某種程度上表明城鄉義務教育質量差異越小。
(2)農村人力資源水平與城鄉差異。由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城鄉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農村/城市)2個具體指標來衡量。
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絕對值用于控制地區差異的影響。該指標為正向指標。
城鄉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農村/城市)反映的是城鄉人力資源水平差異,計算方法為: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此指標為正向指標,取值0~1,數值越大,表明城鄉人力資源水平差異越小。
2.衛生均衡發展
由農村婦女健康和保健水平、農村醫療衛生人力資源水平與城鄉差異2個三級指標合成。由于難以獲得分省份的分城鄉統計數據,一些能夠很好反映城鄉衛生均衡發展的指標,如預期壽命、兒童死亡率等,均無法得到采用。
(1)農村婦女健康和保健水平。由農村孕產婦死亡率(縣級孕產婦死亡率)來衡量。
孕產婦死亡率的高低不僅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收入水平,也取決于基本醫療衛生公共服務水平。《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和《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只發布了全國分城鄉的孕產婦死亡率數據,沒有發布分省份的城鄉孕產婦死亡率數據,但發布了分省份的縣、市孕產婦死亡率數據。我們假定,除少數交通不便的偏遠山區(地區)外,大多數孕產婦到縣級醫療機構就診生產,因此,使用縣級數據來代表農村數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此指標為反向指標,數值越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農村婦女健康和保健水平越高。
(2)農村醫療衛生人力資源水平與城鄉差異。由農村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和城鄉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比(城市/農村)2個具體指標來衡量。
農村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絕對值用于控制地區差異的影響。該指標為正向指標。
城鄉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比(城市/農村)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城鄉基本衛生公共服務差異,計算方式為:城市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農村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此指標為反向指標,數值越小,表明城鄉之間的差距越小。
3.文化均衡發展
由文化傳播可及性指標來表示。
文化傳播可及性由開展互聯網業務的行政村比重和農村寬帶入戶率2個具體指標來衡量。
開展互聯網業務的行政村比重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農村文化傳播可及性和發展水平。該指標為正向指標。
農村寬帶入戶率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農村文化傳播可及性和發展水平,由農村使用寬帶的農戶數占農村家庭總戶數的比重來表示。該指標為正向指標。
4.社會保障均衡發展
由城鄉基本醫療保障差異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差異2個三級指標合成。
(1)城鄉基本醫療保障差異。由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水平比(包括城鎮職工,城市/農村)表示,計算方法為:城鎮居民(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人均籌資/新農合人均籌資。該指標為反向指標,數值越小,表明城鄉差距越小。
(2)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差異。由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比(城市/農村)表示,計算方法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此指標為反向指標,數值越小,表明城鄉之間的差距越小。
(三)生活水平一體化
由收入消費水平與城鄉差距、居住衛生條件2個二級指標合成,主要反映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生活質量之間的差距。
1.收入消費水平
由農村居民收入與城鄉差距、城鄉居民消費差距2個三級指標合成。
(1)農村居民收入與城鄉差距。由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比(城市/農村)2個具體指標來衡量。收入是決定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的主要因素,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是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標志。
農民人均純收入用于控制地區差異的影響。該指標為正向指標。
城鄉居民收入比(城市/農村)反映的是城鄉收入分配差距,計算方法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該指標為反向指標,數值越小,表明城鄉收入差距越小,收入分配可能越公平。
(2)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由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支出比(城市/農村)來衡量,計算方法為: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該指標為反向指標,數值越小,表明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水平差距越小。
2.居住衛生條件
由農村安全飲用水和農村衛生廁所2個三級指標合成。
(1)農村安全飲用水。用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來衡量,這里假設城市自來水普及率為100%。該指標為正向指標,數值越大,表明農村居民居住衛生條件越好,城鄉差距越小。
(2)農村衛生廁所。用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來衡量,這里假設城市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為100%。該指標為正向指標,數值越大,表明農村居民居住衛生條件越好,城鄉差距越小。
(四)生態環境一體化
城市和農村都存在于整個生態環境系統的影響下,城市和農村的生態環境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因此,生態環境一體化是城鄉發展一體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的作用日顯重要。生態環境一體化由水資源利用、污染物排放和環境衛生治理3個二級指標合成。
1.水資源利用
水資源利用用農業用水效率表示。中國雖然淡水資源總量較多,但人均水資源是世界上最貧乏的國家之一。農業是中國的用水大戶,占總用水量的60%以上,因此,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可以有效改善城市、工業以及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狀況,是構建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的重要內容。
農業用水效率具體用水利部公布的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來衡量。該指標為正向指標,取值0~1,數值越大,表明水資源利用效率越高。
2.污染物排放
由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和二氧化硫排放強度2個三級指標合成。
(1)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由于水是流動的,廢水的排放無論對城市環境還是對農村環境都會產生負面影響,控制廢水的排放、減少廢水排放可以改善城鄉生態環境。該指標用億元GDP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來衡量。該指標為反向指標,數值越小,表明城鄉生態環境改善程度越大。
(2)二氧化硫排放強度。同樣,空氣是流動的,因此,工業的廢氣排放會對整個區域的大氣環境造成影響,而不僅限于城市地區。減少工業廢氣排放將會改善整個區域的生態環境。該指標用億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來衡量。該指標為反向指標,數值越小,表明城鄉生態環境改善程度越大。
3.環境衛生治理
環境衛生治理不僅是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需要,也是有效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需要。環境衛生治理由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3個三級指標合成
(1)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由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來表示。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數量也隨之增加,成為影響環境的重要因素。而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主要采取焚燒和填埋兩種方式,處理場所主要位于農村區域,此外,還有大量垃圾任意在農村傾倒,對農村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會對防止農村環境惡化產生積極影響。該指標為正向指標,取值0~100%,數值越大,表明城鄉生態環境改善程度越大。
(2)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由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的行政村比例來表示。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村生活垃圾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如不進行有效處理,將會對農村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該指標為正向指標,取值0~100%,數值越大,表明城鄉生態環境改善程度越大。
(3)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由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的行政村比例來表示。目前,中國農村生活污水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也給農村居民生活造成不利影響。解決農村生活污水污染問題、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顯得愈發重要。該指標為正向指標,取值0~100%,數值越大,表明城鄉生態環境改善程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