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西邊境山區扶貧開發
- 李潔超
- 7111字
- 2019-06-28 22:39:31
第三節 研究動態
在本書前期的資料收集過程中,筆者分別使用“扶貧開發政策研究”“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政策研究”“扶貧開發對策研究”“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對策研究”“反貧困研究”“少數民族地區反貧困研究”“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研究”等關鍵詞,在國家圖書館館藏信息網、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庫等公共網絡資源中進行檢索,收集了大量相關著作和學術論文。目前,該領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民族學、經濟學(少數民族經濟)、公共管理以及人文地理等多個學科。國內關于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及對策建議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關于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的基礎性研究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是黨和政府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論指導和依據,是民族工作的行動指南,是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原則。因此,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研究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學者們主要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體系及其基本內涵、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及其基本內涵,以及我們黨和政府制定實施的各項民族政策進行了全景式的深入研究。
關于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論著主要有金炳鎬教授的《民族理論通論》(修訂本),該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民族理論學科體系,全景式地論述了民族實體、民族發展、民族關系、民族問題、民族綱領、民族政策六個方面的理論問題,為民族工作者提供了翔實可靠的理論參考。此外還有金炳鎬教授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概論》(修訂本),該書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中國共產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并概述了我國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區域自治等各項民族政策。
關于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論著種類豐富。以黨的民族政策發展歷程為研究視角的主要有:金炳鎬、王鐵志主編的《中國共產黨民族綱領政策通論》,該書是首次全面系統地論述中國共產黨民族綱領政策及其發展歷程的學術著作;何龍群的《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史論》,該書較為詳盡地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發展歷程、形成基礎、根本依據、主要內容、制定程序、實施途徑、基本特點、發展規律,以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中國化進程。
以黨的民族政策的制定過程為研究視角的主要有楊昌儒所著的《民族政策學》,沈桂萍、石亞洲所著的《民族政策科學導論》
等。
二 關于我國扶貧開發政策的研究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政策是國家扶貧開發政策總體框架下的特殊政策。因此,對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政策的研究,必須置于國家扶貧開發政策的總體框架和背景之中。當前對國家扶貧開發政策的研究已相當成熟,學者們對國家扶貧開發政策的形成背景、發展過程、制定原則、目標任務、主要內容、實際成效、存在問題、經驗教訓以及進一步完善這一政策的建設性意見、建議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
以國家扶貧開發政策發展歷程為研究視角的著作有:張磊的《中國扶貧開發政策演變(1949~2005年)》、王國良主編的《中國扶貧政策:趨勢與挑戰》
、高鴻賓的《跨世紀的扶貧開發工作》
等。
以國家扶貧開發政策階段性成果為研究視角的著作有:汪三貴編著的《貧困問題與經濟發展政策》、劉堅主編的《新階段扶貧開發的成就與挑戰》
、范小建主編的《扶貧開發形勢和政策》
等。
三 關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工作的研究
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一直是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對于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工作的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初具規模。學者們主要是以西南、西北等民族地區為研究對象,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或者以民族地區扶貧開發的成效為視角,或者以民族地區扶貧開發面臨的問題為視角,分析了民族地區貧困現狀、特殊性、致貧原因,總結了扶貧開發的成就和經驗教訓,進而提出了民族地區扶貧開發的新思路、新對策、新機制以及對策建議。
以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經驗和成效為研究視角的有:莊天慧著的《西南少數民族貧困縣的貧困和反貧困調查與評估》,該書采用歷史與現實、微觀與宏觀、理論和實證相結合的方法,深入調查了西南少數民族貧困縣的貧困現狀,分析了其致貧因素與貧困現狀的特殊性,全面總結了近十年來西南少數民族貧困縣的扶貧措施和經驗;劉維忠的《新階段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扶貧開發模式與對策研究》提出了新形勢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扶貧開發模式的新思路、新機制和新對策;
此外,李忠斌、陳全功的《特殊扶貧開發政策助推少數民族脫貧致富:30年改革回顧》
,李俊杰、李海鵬的《民族地區農村扶貧開發政策回顧與展望》
等學術論文,也總結了民族地區農村扶貧開發的歷史進程及扶貧政策的調整過程,并分析了民族地區扶貧開發的現狀與趨勢。
以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面臨的問題為研究視角的有:張海洋的《扶貧發展要體現少數民族視角》認為,在設計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時要重視少數民族的主體性地位,不能包辦代替,更不能抱有“去民族化”的發展觀;別振宇的《關于少數民族地區扶貧政策的思考》認為,解決少數民族社會發展程度低、經濟落后、貧困程度深問題的關鍵在于不斷完善和創新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政策、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李慶濤的《新時期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問題及對策》分析了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特征,認為新時期少數民族地區面臨個人能力、就業增收、扶貧資金和扶貧項目四大突出問題;
史艷芳的《民族地區貧困與反貧困問題研究》探討了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問題的新情況,并提出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
四 關于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路徑選擇的研究
國內在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路徑選擇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當的成果。根據其研究視角,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向。
(一)關于扶貧開發中健全制度保障的研究
制度保障是實現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傳承乃至生態優化的必要條件。在如何以制度作為保障,助推民族地區扶貧開發事業方面,學者們主要從社會保障制度、法律保障制度、人權保障制度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以民族地區扶貧開發中的社會保障為研究視角的成果主要有謝冰主編的《貧困與保障:貧困視角下的中西部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研究》,該書將中西部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置于反貧困背景下,梳理了1978~2008年這30年間我國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政策的演進歷程,并以社會養老保險為例,解析了中西部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可行性條件,進而對中西部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給出了評估和建議。另外,戴衛東的《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社會保障研究及其評價》
、胡陽全的《社會工作介入民族地區農村社區貧困問題的思考》
等論文,也深入論證了社會保障對于緩解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現狀的積極作用和重要性。
以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中的法律保障為研究視角的成果主要有:黃頌文、宋才發主編的《西部民族地區扶貧開發及其法律保障研究》,該書提出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只有正確而充分地運用法律手段,才能確保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政策具備穩定性和持續性;柴陽的《立法機制在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扶貧開發博弈關系中的構建》解析了立法機制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保護與扶貧開發博弈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完善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立法機制的對策性建議。
以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中的人權保障為研究視角的成果主要有:韓彥東的博士學位論文《基于可持續發展的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扶貧開發政策研究》,提出了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人口較少民族的扶貧開發政策建議;王平的文章《消除貧困與少數民族人權保障》,指出了扶貧開發是人類社會實現平等發展權的重要途徑,而關注和消除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則是實現民族平等的基本要求;
此外,焦若水的《民族婦女貧困:制度與文化的雙重解釋》
、劉春湘的《少數民族婦女反貧困與非營利組織的作用與優勢》
、馬東平的《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少數民族婦女貧困問題研究》
等論文,以多維的視角關注了少數民族婦女的貧困問題。他們一致認為少數民族婦女通常是貧困群體中的最貧困者,而要實現可持續的、以人為本的和諧發展,推動少數民族婦女反貧困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關于扶貧開發機制創新和模式創新的研究
從機制創新和模式創新的視角研究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是當前學術界的一個研究熱點,其焦點在于如何創新現有的扶貧機制和模式,使少數民族地區在扶貧開發工作中更好地處理“輸血”、“換血”和“造血”之間的關系,更加有效地提高民族地區各方面的自身發展能力與后勁。
以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機制創新為研究視角的主要成果有:潘澤江編著的《中國特困民族地區農戶脆弱性問題研究》,該書以特困民族地區貧困農戶的經濟脆弱性為研究對象,構建了民族地區脆弱性貧困的分析框架,為特困民族地區扶貧開發的制度創新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宋才發的《民族地區反貧困發展機制研究》
和張光雄的《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反貧困中市場與政府作用的探討》
兩篇論文主要探討了如何促使政府與市場有機結合,來創新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機制的問題;郭佩霞的《論民族地區反貧困目標瞄準機制的建構》
和匡遠配的《新時期特殊類型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問題研究》
兩篇文章則主要從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性出發,探討了如何提高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的瞄準度和效率的問題,并提出應在貧困標準、貧困人群識別方面建立指標與識別機制。
以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模式創新為研究視角的主要成果有:趙昌文的《貧困地區可持續扶貧開發戰略模式及管理系統研究》,該書精辟地論證了貧困地區如何選擇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如何制定科學的扶貧決策與規劃,如何有效地使用扶貧資金,以及如何提高扶貧開發效率等一系列扶貧工作中的宏觀和微觀問題;高飛的《少數民族地區連片開發扶貧模式的實踐與反思》,運用帕森斯AGIL功能分析模型,總結了少數民族地區“連片開發”試點工作成就,并提出少數民族地區的連片扶貧開發應更加注重當地的特殊性和地方性知識;
周麗莎的《基于阿瑪蒂亞·森理論下的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扶貧模式研究》認為,在制定衡量貧困的指標體系時應加強對教育因素的重視,因為只有提升少數民族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實現其“實質自由”,才能緩解能力貧困,最終達到完全擺脫貧困;
王弘的《新時期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扶貧》認為,旅游扶貧作為一種“造血”式扶貧,具有強大的聯動效益,對于旅游資源豐富的少數民族地區來說是一種有效的扶貧模式;
楊小柳的《參與式扶貧的中國實踐和學術反思》以“賦權”理論為依據,探討了少數民族地區的參與式扶貧問題,提出應從“內源發展”、“參與并反思”和“關注地方性知識”三個方面推進參與式扶貧模式;
涂裕春的《民族地區實施國際扶貧融資的途徑及問題》提出,爭取國際扶貧融資是助推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的重要措施之一,應處理好國際援助資金的利用問題,這是有助于尋找少數民族地區參與國際扶貧融資的一條有效途徑。
(三)關于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與人力資源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
以文化、知識、教育匱乏為代表的人力資本貧困,是導致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的關鍵因素。目前,以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發展和人力資本提升為對象展開研究而取得的成果也是相當豐富的,主要是從民族文化、民族教育兩方面進行研究。民族文化方面,學者們一直認為應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資源,進而圍繞如何保護、傳承、創新和開發民族文化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民族教育方面,主要是圍繞教育公平、師資隊伍、基礎教育、資金投入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以民族地區扶貧開發與民族文化關系為研究視角的成果主要有:王建民的《扶貧開發與少數民族文化》,該論文認為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工作中,首先應建立起少數民族在扶貧開發和文化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只有充分利用其文化資源,才能有效應對扶貧中的挑戰;劉麗君的《扶貧開發視角下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研究》認為發展和傳承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中的重大問題;
張欣的《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扶貧中的政府作為》則探討了政府如何在扶貧開發中更有效地承擔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開發及創新三個方面責任的問題。
以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與教育發展之間關系為研究視角的主要成果有:歐文福的博士學位論文《西南民族貧困地區的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該論文認為西南民族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在于將教育產業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相結合,將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作為打好人力資源與教育發展的基礎工程,并以“三教統籌”全面推進該地區的教育事業與人力資源開發;孫華的《關于我國民族地區教育扶貧攻堅的梯度思考》主要探討了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扶貧攻堅中如何拓寬資金來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等協調機制的建構問題;
周毅的《民族教育扶貧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和張艾力的《論民族地區扶貧方略中的民族教育優惠政策》
兩篇文章則提出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扶貧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是少數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因此必須建立確保教育公平的剛性保障機制和跟蹤評估機制;周學桃的《談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教育扶貧與教師隊伍建設》,以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師資力量為研究對象,強調了教師隊伍在教育扶貧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的對策性建議。
(四)關于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研究
惡劣的自然環境是影響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原因之一。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只有與當地的環境保護形成良性循環的局面,才能更有效率、更有可持續性地脫貧致富,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該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尚明瑞的《扶貧開發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恢復重建及環境保護問題研究》,以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為研究對象,提出在少數民族地區應構建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的聯動機制,以最終達到兩者之間可持續的良性循環;丁一的《運用“參與式”方法破解扶貧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難題》提出,應運用“參與式”的新方法解決扶貧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難題;
張靈靜的《關于云南省生態環境建設與扶貧開發的思考》則提出,應采取建設生態工程、修復生態系統和打造生態旅游等措施,以綜合解決云南省的貧困及生態環境惡化問題。
五 關于云南省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的研究
長期以來,云南省,尤其是其省內的少數民族地區是全國扶貧開發的重點地區之一。多年來,學者們對云南省的扶貧開發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專題研究。主要是對扶貧理論與實踐、扶貧對策、減貧戰略、小城鎮建設等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實證性專題研究,尤其是在德昂族、莽人、克木人等人口較少群體的減貧、脫貧對策方面,進行微觀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以云南省或該省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為研究對象的主要研究成果有:袁德政的《云南多民族特困地區脫貧致富研究》,該書以云南省16個相對貧困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為研究對象,對相關扶貧理論及實踐進行了探索與總結;許樹華主編的《云南農村貧困問題研究》,在經濟學的視域下,從縣域經濟的角度對云南省的農村貧困問題和扶貧開發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葛珺沂主編的《云南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貧困問題研究》以云南省少數民族地區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為切入點,利用發展模型對云南省紅河州的貧困現狀進行了分析,并為該地區的扶貧開發提出了對策建議;
劉學主編的《中國西南連片特困地區城鎮化路徑研究》認為,連片特困地區的城鎮化對其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呂懷玉的《邊疆民族地區減貧戰略研究》通過嚴密論證得出結論,云南省的減貧戰略需進行理念、目標、方式、機制和標準等多方面的創新;
楊東萱撰寫的《德昂族整體脫貧研究》
,陳津云撰寫的《云南布朗族(莽人、克木人)貧困與反貧困問題研究》
兩本專著針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整體脫貧問題提出了周密的對策性建議。
六 關于國外少數民族扶貧開發的研究
世界范圍內,導致少數民族貧困的原因具有特殊性、多重性和復雜性,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存在較大差異,但毫無疑問,關于國外少數民族扶貧開發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對本課題有著很多可資借鑒之處。
最早對貧困問題系統地進行調查研究的是20世紀早期的英國經濟學家羅恩特里(B. Seebohm Rowntree),其代表作是《貧困:城市生活研究》(Poverty:A Study of Town Life)。其后,反貧困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地區差距和社會公平等問題的研究,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對反貧困理論與實踐問題的探討進入了一個高峰期,這一階段的重要著作列舉如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的《經濟增長與農業》
和《改造傳統農業》
,認為人力資本是農業增長的主要源泉,發展中國家只有掌握科學知識,才能掌握經濟發展的鑰匙;瑞典學派創始人繆爾達爾的《亞洲的戲劇:南亞國家貧困問題研究》,詳盡考察了南亞國家的貧困問題,認為人口、歷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等非經濟因素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和作用;
阿馬蒂亞·森的《貧困和饑荒》
與《衡量貧困的社會學》
兩本著作探討了如何通過調整社會經濟與文化因素來防止饑荒發生或減輕饑荒危害的問題,他提出,應根據社會經濟與文化條件差異性對不同社會群體產生的影響,來理解饑荒的產生與擴散。
總之,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問題,學術界已經開展了多視角、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取得了比較豐富的成果。但是,目前專門針對滇西邊境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及其扶貧開發的研究與成果,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存在很大欠缺,已有的研究基本上僅限于對滇西地區民族、歷史和文化等基本情況的粗線條勾勒與探討。筆者分別以精確方式和模糊方式,在中國知網等文獻資料數據庫進行了檢索,但未能找到關于滇西邊境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專題研究成果,可見,這一專題研究有較大空間。如前所述,滇西邊境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是云南省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地區,可見,不論是在國家戰略層面,還是在省級規劃層面,滇西邊境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都是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們十分有必要對該地區的扶貧開發進行細致而深入的專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