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西邊境山區扶貧開發
- 李潔超
- 1349字
- 2019-06-28 22:39:30
導言
第一節 選題緣由
新中國的歷史,就是黨和國家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努力擺脫貧困、過上更加富裕幸福生活的歷史。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矢志不渝地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不斷健全扶貧開發制度保障,不斷探索適合貧困地區實際的扶貧開發模式,不斷推動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事業,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改善其基礎設施、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其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使我國的扶貧開發事業取得了巨大進步。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特別是邊疆和山區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至今仍是扶貧開發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5年,按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國家農村扶貧標準測算,民族八省區農村貧困人口為1813萬人,占全國農村扶貧對象總數的32.5%。廣西、貴州、云南的農村扶貧對象總數達1430萬人,占民族八省區貧困人口的79%,主要分布在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和烏蒙山區。究其緣由主要是: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大多分布于邊遠高原、山區和災害多發、生態脆弱的特殊類型地區,貧困人口比重高,貧困發生率高,致貧返貧因素多,生產生活條件差,公共服務水平低。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區域性貧困和民族性貧困交織、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交織的綜合性、多維度的貧困現象與特點,扶貧開發難度很大,我們還有很艱難的路要走。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下,如何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在鞏固既有扶貧成果的基礎上順利實現新時期扶貧開發目標,直接關系到維護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團結大局,關系到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我國一系列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我們有必要繼續對扶貧開發問題,尤其是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
為了進一步協調我國區域發展的平衡性,確保落后地區和貧困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得到更好的扶持,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2011年我國發布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確定了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作為扶貧攻堅主戰場,分別是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燕山-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大別山區、羅霄山區、西藏、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除了呂梁山區、大別山區、羅霄山區以外,有11個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集中的地區。在民族地區內部,也呈現相對集中的分布特點。廣西、貴州、云南三省區2015年貧困人口占民族八省區貧困人口的近80%,主要分布在滇桂黔石漠化區、烏蒙山區和滇西邊境山區。本書所研究的滇西邊境山區,是國家扶貧開發攻堅戰的重點區域,也是我國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的前沿陣地。該地區山地多、海拔高,自然環境及生存生產條件比較惡劣,貧困縣、鄉、村彼此連片集中;同時,該地區也是云南省內擁有少數民族最多、人口較少民族最為集中、毗鄰國家最多、邊境線最長、貧困問題最為嚴重的地區。因此,本書在論述中將該地區稱為滇西邊境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以期突出該地區集“民族、邊境、山區、貧困”為一體的特殊性。可見,研究滇西邊境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貧困問題,深入了解該地區的扶貧開發狀況,為其提供有效的對策建議,不僅在理論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在實踐上對扶貧開發效率和效果達到最大化與最優化,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