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共演戰略四要素

第1章 復雜環境和共演戰略

復雜:不確定性×不連續性

1.復雜

人類文明歷史上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都是基于我們能夠比較方便地觀察到的客觀世界所得出的。人類的生存本能促使我們發現并偏好自然界中可以被總結和利用的規律,這些規律通常是基于確定性和連續性的。然而,從浩瀚宇宙的宏大時間和空間尺度上看,宇宙中充滿了復雜的關系,從組成萬物的極微小單元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上看,物體內部組成部分之間也充滿了復雜的關系。

說起“復雜”,我們很自然會想起另外一個詞——“簡單”。其實,世界上最復雜的系統往往是由一些最簡單的單元組成的,事物往往是從簡單變復雜的。在傳統社會里,人們習慣于生活在簡單的狀態中,喜歡時間慢慢地流逝。然而,在現代社會里,世界變得越來越多元,越來越復雜。先進的通信技術、交通手段、國際經濟等因素使得幾乎所有事物都聯系在一起,交織在一起。

在簡單的狀態中,重復之前所做的事往往得到同一個結果,所以基于過去經驗的預測是可靠的。然而,現實世界遠比人類的認知要復雜得多。在復雜的世界里,重復之前所做的事無法得到同一個結果,基于過去經驗的預測往往是不可靠的。在恒常的狀態中,事物發展的路徑往往是平坦的;在復雜的世界里,事物發展的路徑往往是動蕩的。在簡單的狀態中,事物發展的方向往往是事先確定的;在復雜的世界里,事物發展的方向往往是事先未知的。在簡單的狀態中,事物之間的關系往往是清晰的;在復雜的世界里,事物之間的關系往往是模糊的。

復雜科學是近些年興起的一門新興學科。科學家一般把復雜系統定義為:“由大量組成部分組成的網絡不存在中央控制,而是通過簡單運作規則產生出復雜的集體行為和復雜的信息處理,并通過學習和進化產生適應性的系統。”[1]

研究復雜系統的學者喜歡舉巴西行軍蟻的例子。單只行軍蟻是已知的行為最簡單的生物,但由上百萬只行軍蟻組成的群體儼然是一個具有超級集體智能的生物。雖然每只行軍蟻都非常小,一滴水就可以將它沖走或淹死,但是它們合起來的力量非常大,沒有什么東西能將它們擋住。碰到溝壑,它們就抱成團,像球一樣滾下去連接到對岸,形成一個蟻橋,讓大軍通過。

由于行軍蟻善于用身體搭建臨時橋梁,有效地平衡了搭建橋梁的成本和效益,有科學家借鑒行軍蟻這項“集體智慧”,仿造特種機器人。201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論文稱:之前大家誤認為行軍蟻搭橋后保持相對靜態的結構,其實行軍蟻會因地制宜調整它們的“橋梁”,改變位置尋找最佳捷徑,隨時擴大“橋面”,適應更大的螞蟻交通流量。這對科學家的自組裝系統的研發(如自調控的機器人族群)有很大啟發。

行軍蟻的復雜系統不僅啟發了科學家,也啟發了電影導演。我們能在最近幾年上映的《蟻人》《長城》和《超能陸戰隊》中看到大量低智能動物(或簡單機器人)一起行動的情景。與行軍蟻的復雜系統沒有中心控制中樞相比,這幾部電影中的機器人和低智能生物仍然由電影主人公或獸王控制,算不上完全意義上的復雜系統,但這些存在智能中樞的復雜系統和現實中企業組織所處的復雜系統更為接近。

現實中的企業組織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自組織,而是由企業領導者帶領的、由各組成要素組成的網絡,通過一定的規則形成集體行為,完成信息處理,并通過學習和進化適應復雜環境,應對環境中的不確定性和不連續性。

2.不確定性和不連續性

習慣了恒常的營商環境的企業,在復雜多變的營商環境中會面臨兩大難題,即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和發展路徑的不連續性。“往哪去”和“如何去”是戰略管理要回答的企業發展核心問題,而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代表著“往哪去”不確定,發展路徑的不連續性代表著“如何去”不清楚。“復雜”是一個能夠用來精煉地概括現實世界的詞匯,復雜包括不確定性和不連續性兩個維度。如果把未來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分為“高”和“低”兩種情況,把未來發展路徑的不連續性也分為“高”和“低”兩種情況,則可以得出圖1-1中的恒常、無常、動蕩和混沌四種狀態。

圖1-1 復雜環境下的不確定性和不連續性

如圖1-1所示,當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和未來發展路徑的不連續性雙低時,這種狀態稱為“恒常”。企業的發展好比一條直線,既沒有發展方向選擇的挑戰,也沒有發展路徑上的斷點。這個時候,企業主要是要防止形成發展慣性和惰性,防止錯失未來發展的新機會。

當企業未來發展方向不確定性高,而發展路徑不連續性低時,這種狀態稱為“無常”。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來自未來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這個時候,企業要注意的是決策樹節點的判斷,保持冗余和靈活度,避免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

當未來發展方向不確定性低,而發展路徑不連續性高時,這種狀態稱為“動蕩”。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來自未來發展路徑的不連續性。這個時候,企業要注意的是路徑的轉折和斷點的處理,保持前進的動力,跨越不連續性。

當未來發展方向不確定性和發展路徑不連續性雙高時,這種狀態稱為“混沌”。企業面臨的挑戰既來自未來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又來自未來發展路徑的不連續性。這個時候,企業既要注意未來發展方向的選擇,又要注意未來發展路徑上的障礙。

對企業家而言,發展方向不確定性高意味著需要有更大的格局,在選擇正確大趨勢的前提下不斷調整具體方向;發展路徑不連續性高意味著要有更遠的視野,不僅要看到路徑上的障礙,而且要看到越過障礙后的前途。在“恒常”環境中,未來的方向和路徑是目前情況的延續,企業家通常只需要關注眼前的發展方向和路徑;在“無常”和“動蕩”的環境中,由于未來的方向或路徑與目前的情況可能有較大差別甚至斷裂,企業家需要看較遠時間或較大范圍的趨勢;在“混沌”的環境中,由于未來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都有很高的不確定性,企業家既需要看更遠的時間趨勢,也需要尋找更大范圍內的可能性。

綠公司年會組織者把2016年年會的主題定為“10人看10年”,邀請了10位企業家暢談10年后的經濟和產業發展。與會企業家的一個共識是未來的經濟發展環境不再會是“恒常”的,而是“無常”和“動蕩”的,甚至是“混沌”的。只能看一兩年的企業會被淘汰,而看準10年的大趨勢和擁有跨產業的視野是未來企業家成功的關鍵要素。最后一位上臺的馬云發言與眾不同,他說:“我看不清未來10年的情況,但我可以看清楚未來30年的趨勢。我認為,對二三十年的趨勢判斷得對,近兩三年做得才有可能會對。”

馬云所說的實際上是,企業家要在更大的格局內,用更遠的視野看未來。創業者群體中有一個流行的說法:創業者不需要戰略,創業企業不需要管理。綠公司年會與會企業家們的發言恰恰說明,在發展方向充滿不確定性、發展路徑充滿不連續性的環境里,創業者和企業家需要有更大的格局和更遠的視野,需要有更為系統和動態的戰略思維。

套用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名言:“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在創業路上,需要“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在不連續性中追求連續性”。不僅創業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3.不確定和不連續的人生

電影《后會無期》中有這么一句臺詞戳中了很多人的痛點:“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要理解“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背后的“道理”,我們需要思考,什么是“一生”。和企業一樣,我們個人也生活在未來發展方向不確定和未來發展路徑不連續的世界里。如果把人的一生分成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四個階段,人在這四個階段面臨的方向不確定和路徑不連續的情況可以用圖1-2來表示。

圖1-2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我們先看童年。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有想象力的時期,兒童的未來發展方向有著“無限”可能性。同時,童年也是人比較脆弱的一段時期,缺乏人生經驗,身體發育尚未完成,童年是人死亡率比較高的一段時期。所以,童年的未來發展方向不確定性高,且未來發展路徑不連續性也高,是迷迷糊糊(混沌)的童年。

人進入青年時期之后,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仍然很高,但未來發展路徑的不連續性降低了。青年人有強健的體魄和強大的學習能力,面對各種可能性,一旦做出選擇,只要踏實肯干,通常是能夠跨越發展路徑上的不連續性的。

人到中年之后,由于生活經驗和社會資源的積累帶來的沉沒成本,未來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會迅速降低。正因如此,我們很少看到50多歲的中年人還在不斷地探索人生方向的可能性。同時,對于中年人來說,未來發展路徑出現了不連續的可能性。研究表明,人到中年壓力最大,事業上升可能遇到瓶頸,家庭責任來自各個方面,身體健康也可能出現問題。

等到人進入老年階段,未來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會進一步降低,未來發展路徑的不連續性也會降到較低水平。由于老年人通常不再選擇冒險,個人面對的風險程度會迅速降低,加之人體新陳代謝速度放慢,老年人一般都會過上一種平穩、祥和的生活。

回到“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為什么會是這樣呢?這里面有個關鍵,就是“聽過道理”和“過一生”之間存在知和行的矛盾。

父母會告訴童年階段的孩子很多道理,但限于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行動能力,知和行很難合一,孩子通常會在迷迷糊糊中度過童年。到了青年階段,父母會繼續告訴孩子道理,但相信“選擇比努力重要”的青年可能在忙于嘗試各種可能性。等到嘗試得差不多了,也許發現自己已步入中年,選擇已經不多了,努力變得很重要,但未來的道路上出現了一些自己沒有預料到的障礙。等到好不容易克服了這些障礙,“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人已到老年。

那么,如何過好這一生呢?實際上,我們應該把“這一生”當成“四世四生”來過。我們可以用未來發展方向不確定性和未來發展路徑不連續性的框架進行分析(見圖1-3)。

圖1-3 如何過好這一生

童年階段,未來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高意味著未來充滿著可能性,要鼓勵孩子嘗試各種可能性。同時,未來發展路徑不連續性高說明孩子干很多事情不一定能夠堅持,因此應允許孩子以驗證對各種事物的喜愛度為目的進行嘗試。

青年階段,未來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仍然較高,意味著青年人面臨的選擇仍然較多。在面對這些選擇時,青年人應該在童年階段試錯的基礎上,選擇具有成長性的方向,同時保持對選定方向的專注度。保持專注可以幫助青年人避免選擇過多帶來的時間浪費,追求成長性可以讓青年人發揮快速成長的能力。

中年階段,未來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較低,意味著中年人面臨的選擇相對較少,但由于沉沒成本的存在,中年人的每一個選擇都比較關鍵,應注意控制選擇的風險度。同時,中年人已有一定的積累,對方向的選擇應該基于原有的積累,注意增益性,以幫助克服發展路徑的不連續性。

老年階段,未來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和未來發展路徑的不連續性都低。老年人選擇要做的事情時,應該注意這些事情的可持續性。例如,應該培養一些高齡老人也能從事的活動愛好,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才能堅持下去。同時,應該選擇一些能幫助抑制身心機能衰退的事情來做。

我們之所以花這么多篇幅討論人生的不確定性和不連續性,以及人生的發展階段,是因為企業如人,企業生命周期和人生一樣,都有生老病死。企業要想過好“這一生”,在發展的不同階段也需要適應各個階段的戰略。

我們說,復雜可以從不確定性和不連續性兩個維度分析,有四種情況:混沌、無常、動蕩和恒常。那么,怎么理解這四種情況呢?

4.混沌

混沌學是近幾十年來基于動力系統理論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學科,[2]而亞里士多德是目前所知最早論述運動理論的人之一。亞里士多德認為,地面上的運動和天上的運動不同,地面上的物體在受到力推動時才會沿直線運動,沒有力物體就會靜止;在天上,行星等天體圍繞著地球不斷做圓周運動。到公元16世紀,人們發現亞里士多德關于運動的論述是錯的。這時,哥白尼已發現行星不是圍繞地球,而是圍繞太陽運行;開普勒發現行星的運動軌跡不是圓的,而是橢圓的;伽利略則不僅研究天上的運動,也研究地上的運動,如單擺、自由落體等。

動力學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是牛頓,牛頓三大定律包括:在任何情況下,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條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牛頓三大定律的偉大之處在于,它們不僅適用于地面上的物體,對天上的物體也同樣適用。

1846年9月23日,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加勒按照法國天文學家烏阿班·勒維烈基于牛頓定律的推算,在預定的天區發現了太陽系第八顆行星——海王星。這一天,被歷史評價為“牛頓力學最輝煌的一天”。海王星的發現讓人們認為,即使是未知天體,也是可以被精確預測的。

然而,1927年海森堡提出的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證明不可能在準確測量粒子位置的同時,又準確測量其動量(質量乘以速度)。混沌理論后來的發展從根本上挑戰了人們對精確預測的看法。混沌指的是一些系統(即混沌系統),對于其初始位置和動量的測量如果有極其微小的不準確,也會導致對其長期預測產生巨大的誤差,也就是常說的“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

第一個明確的混沌系統的例子來自法國數學家龐加萊研究的“三體問題”。三體問題指的是,用牛頓定律預測通過引力相互作用的三個物體的長期運動。牛頓已經解決了二體問題,他發明了微積分,但三體問題要復雜得多。為解決三體問題,龐加萊創建了拓撲學,但也不能完全預測混沌系統中的變化規律。在混沌系統內,物體間的關系是非線性的,即便完全知道了運動規律,兩組不同但差別很小的初始條件,也會導致系統隨后的運動極為不同。

科幻作家劉慈欣以“三體問題”為背景寫了長篇科幻小說《三體》[3],書中描述的三體星系就是一個混沌系統。三體星系有三顆恒星,三顆恒星不規律的運動,造成三體星系的氣候變化是沒有規律的,使得三體星人經常被毀滅。為了尋找適合生存的環境,三體星人入侵地球。

5.無常

華為總部有個湖,2016年正式命名為“天鵝湖”。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從國外引入了八只黑天鵝,養在湖中,目的之一是提示華為職工,要警覺國際范圍內的“黑天鵝”事件。他說:“國際黑天鵝事件群發,全球會產生咱們幻想不到的波動,咱們嚴格的內外合規還沒有完全樹立,運營的有效性、財務的健康性還有待盡力。”

《黑天鵝》,[4]是一本有名的關于不確定性的書,這本書中文版的副標題是“如何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這里的“不可預知”就是無常,就是不確定性。與不可預知相反的是“可預知”。人類的預知能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經驗;二是邏輯。從經驗中總結規律的方法叫歸納法,是根據觀察到的一類事物中部分對象具有的某種性質,推出這類事物的所有對象都具有這種性質的推理。例如,《黑天鵝》一書里的那只火雞,在過去1000天都在每天早上得到主人帶來的食物,所以它在第1001天早上得出主人今天還會帶來食物的結論,但它沒有料到的是主人這天要把它端上餐桌。

從邏輯上推演結論的方法叫演繹法,是從一般性的前提出發,通過推導,得出具體陳述或個別結論的過程。演繹推理一般表現為大前提、小前提、結論的三段論模式。演繹推理成立還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大小前提的判斷必須是真實的;二是推理過程必須符合正確的邏輯形式和規則。演繹推理的正確與否首先取決于大前提的正確與否,如果大前提錯了,結論自然不會正確。還舉《黑天鵝》一書中的例子。假如大前提是“自然界里所有天鵝都是白的”,小前提是“有一只動物是黑的”,結論就是“這只動物不是天鵝”。但是,如果大前提不對,即“自然界里不是所有天鵝都是白的”,那么結論就不對了。

可以看出,歸納法和演繹法都有局限性,兩種方法基于的都是人類已經積累下來的經驗或邏輯。由于人類所積累的經驗或邏輯是有限的,人類的預知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很多事情發展的方向和發生的概率對人類來說是不可預知的。對于個人和企業而言,所積累的經驗或邏輯更是有限的,因此未來的不確定性更大。

6.動蕩

自然界中周期性波動的現象很多,太陽黑子周期是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太陽黑子是在太陽的光球層上發生的一種太陽活動,實際上是太陽表面一種熾熱氣體的巨大漩渦,溫度大約為4500℃。因為比太陽的光球層表面溫度要低,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點。太陽黑子周期按照出現的時間間隔長短,又分為太陽活動周期、太陽磁活動周期、太陽活動世紀周期等。

太陽活動周期為7.3~16.1年,平均為11.2年。在每個太陽活動周期中,黑子從最少年開始,在3~5年中增大,達到一個極大值,然后在隨后的5~7年再減小到一個極小值,相對應的年份分別稱為黑子極大年和黑子極小年。由于黑子具有明顯的磁場,而且太陽南北兩半球黑子的磁極是相反的,所以太陽磁活動周期的平均長度為22年,是太陽活動周期長度的兩倍。一般在連續三四個太陽活動周期高峰后便接連出現三四個11年的低谷,總共持續的年數近于一個世紀,稱為太陽活動世紀周期。

太陽是地球萬物賴以生存的能量來源。天文學家觀察到的太陽黑子周期現象只是宇宙中周期現象的一種,太陽本身也是有生命周期的。科學家認為,太陽的壽命大致為100億年,目前太陽大約45.7億歲。也就是說,在50億~60億年之后,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幾乎會全部消耗盡,太陽的核心將發生坍縮。還有科學家認為,宇宙也是有生命周期的。隨著目前宇宙的加速膨脹、時空的擴大和延伸,暗能量的密度也在增加,這將可能導致宇宙大撕裂的發生。根據宇宙學家的計算結果,宇宙可能只能維持220億年,而目前宇宙已經走過了137億年。[5]

經濟和社會中也經常發生周期性波動。以經濟周期為例,按周期的時間長短可以分為短周期、中周期和長周期。短周期是英國經濟學家基欽提出的一種為期3~4年的經濟周期;中周期是法國經濟學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種為期9~10年的經濟周期;長周期是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種為期50~60年的經濟周期。

總之,動蕩或波動是自然界和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規律,而平靜或平穩反而不是常態。正所謂,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1] 梅拉妮·米歇爾.復雜[M].唐璐,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2] 弗里德里希·克拉默.混沌與秩序:生物系統的復雜結構[M].柯志陽,吳彤,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0.

[3] 劉慈欣.三體(1-3)[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4] 納西姆·塔勒布.黑天鵝:如何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M].萬丹,劉寧,譯.3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5] 約翰·格里賓.宇宙傳記[M].徐彬,吳林,等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陈巴尔虎旗| 剑川县| 松桃| 新绛县| 西乌| 温宿县| 桂平市| 栾城县| 永城市| 陵川县| 泌阳县| 广西| 华安县| 长武县| 汾阳市| 嘉禾县| 凯里市| 宣威市| 阿合奇县| 桃江县| 永仁县| 正宁县| 离岛区| 满城县| 河南省| 佛冈县| 蓬安县| 云安县| 永泰县| 康平县| 鹿泉市| 双峰县| 敦煌市| 深圳市| 全椒县| 长丰县| 秦皇岛市| 都安| 隆回县| 芦溪县| 南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