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族管理、職業化經營與家族企業傳承
- 劉靜
- 4506字
- 2019-01-03 15:59:40
第2章 家族企業及其治理特點
2.1 家族企業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幾乎沒有人對家族企業進行研究,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對家族企業的界定沒有一個較為清楚的認識。家族企業最開始的概念是由錢德勒(Chandler)提出,是指合伙人與創始人非常親密,并長期占有公司絕大部分股權。他們和企業的決策執行者維系著密切的人脈關系,在企業的重大戰略方面擁有決策權和話語權,特別是在人力資源、企業的資金管理以及公司人財物的配置方面擁有實權。在這以后,西方學者開始認識到了家族企業的重要地位,對其探討分析更加的細致,使得逐漸有了對家族企業更加明確的界定準則。在現有的研究中,對家族企業的界定主要可以劃分為兩大視角:家族涉入的視角和家族企業本質的視角。
(1)從家族涉入的視角界定家族企業
在家族企業的傳統定義中,很多研究都聚焦于從家族涉入的某些要素來界定家族企業,如所有權、控制權、經營權以及代際傳承等。匯總而言,較為普遍的劃分標準主要關注三個方面,即企業的所有權、經營管理權和代際傳承。
基于所有權來界定家族企業的觀點認為,家族企業的所有權必須掌控在家族手中。這種所有權可以是直接所有權,也可以是間接所有權。蘭斯貝格(Lansberg)則認為家族企業是以經營權為核心的,由企業創始人及其親屬共同經營的合法性公司。拜斯(Barnes)和赫遜(Hershon)則認為家族企業界定的關鍵應該是企業的所有權的掌控。
以蓋爾西克(Gersick)為代表的學者們也認為界定家族企業的依據是企業所有權的分配情況。
之后的學者對家族企業的界定有著更為深層次的探討,重點研究了定義家族企業的持股比例的具體數值。弗羅利希(Frohlich)以及唐克埃爾斯(Donckels)認為家族企業中的創始人及其親屬持股應至少占據總股份的60%;
法西奧(Faccio)等則認為家族持股率在30%以上即可。
波塔(Porta)等認為家族企業所控制的股份一般不低于10%。
學者們對于持股率的差異認識,主要取決于不同國家的經濟、社會以及文化方面的差異,重點在于持股率是否能獲得實際控制權。中國學者朱文和蘇啟林則從終極控制人的角度闡釋這個概念,他們認為終極控制人必須為最大股東且是個人或者其家庭。同時,必須有兩位或者更多股東是終極控制人的姻親或者血親。陳德球評價道,家族性質的上市企業的首席股東可以是最終的控制者,并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發展享有絕對的權力。
關于家族企業的界定有多種不同的方法,如果從經營管理權出發,當企業的運營和決策受到家族成員的影響或者控制時,我們將其視為家族企業。在對家族企業的認識方面,我國學者和西方學者還是存在著較大分歧的,主要在企業的控制權方面。學者利奇(Leach)認為在家族企業中,家族集體成員應該掌握至少超過半數的企業股權。與之相對,萊姆(Lyamn)和戴利(Daily)認為,家族成員在企業的關鍵部門中任職,或者參與企業的重大決策,這種企業就可以認定為家族企業。
漢德勒(Handler)指出,即使在家族企業中,大部分的核心崗位中的重要職位都是外部人員,家族成員依然可以通過董事會對企業的戰略方向和人事任免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國內學者孫本治也以企業的經營權為視角,認為如果某家族或者多個家族掌握著企業的經營權,這種企業就被認定為家族企業。
從代際理論的觀點出發,對家族企業的認定側重于企業在家族成員間的代代傳承的特點。學者沃德(Ward)認為,家族企業的主要標志在于,企業的決策權應該在家族成員中代代相傳。而學者丘吉爾(Churchill)和哈特(Hatta)一致認為,家族成員應該參與到家族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管理中,而不僅僅是企業股權的持有者,而且家族企業的所有權是在家族成員間一代一代傳下去,不存在所有權的市場交易;除此之外,這種代代相傳的內容還包括企業的管理運營和經營策略。
有研究者認為凡是家族企業,其所有權以及企業的決策權應該被整個家族掌握,有的也可以是幾個家族,并且在家族成員中進行代際繼承。學者應煥紅則認為,家族企業的代際傳承跨度至少是兩代,而且家族成員要控制著企業的所有權,企業管理層成員的關系以血緣關系為紐帶。
還有一些學者的研究是從家族涉入的融合性理論出發來對家族企業進行定性的,這種研究持以下觀點:倘若企業成為了某些家族的企業后,家族成員參與到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這種企業就是典型的家族企業。在20世紀的80年代,羅森布拉特(Rosenblatt)和約翰森(Johansen)通過多年大量的分析調查后,對家族企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如果家族管理了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同時有兩名及以上的家族成員對企業的經營決策和實際經營起到主要的作用,那么這樣的一個企業就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家族企業。克羅米(Cromie)認為家族企業的構成要素有以下幾個:家庭成員對企業的效益影響很大,甚至決定著企業的未來愿景;家庭成員所持有的股份超過了半數;家族整體可以控制著企業的未來;公司的高層管理者主要由家庭成員組成。
研究者霍蘭德(Hollander)和埃爾曼(Elman),他們認為家族企業是由家族成員控制的,并享有公司經營決策權的企業,實際的控制者只要有家族成員即可。
阿斯特拉漢(Astrachan)和尚克(Shanker)的觀點更具有前瞻性,他們以“牛眼模型”為理論基礎,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家族企業的構成要素,首先家族中至少有一名成員擁有企業的所有權;其次企業的創始人把企業的所有權交給直系親屬,家族其他成員只是持有公司的部分股份,并沒有被安排在企業的重要部門中擔任要職;最后家族成員只在企業的戰略決策中擁有決策權,原則上不干涉企業的經營管理。
此外,我國少數學者認為,家族企業的資本所有權由家族控制,家族有權對企業進行經營管理。他們認為,家族干涉企業的經營程度是有分類的,據此把家族企業分為三類。國內學者儲小平評價到:受到“泛家族”理論的影響,家族企業應該重新來進行定義。他認為,家族應該包括家庭,外延至家族和延伸的關系,這些都應該包含在家族范圍內。我們應該把家族企業當作是家族成員對企業的各種關鍵權力所持有的動態情況,而非靜態的。
石峰和陳南岳從文化的角度來進行定義,認為家庭企業最標志性的特點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體現鮮明的家族文化,由單一或多個家族組成的團體,控制著企業的各種關鍵權力,在管理過程中呈鮮明的家長制特征。
(2)從家族企業的本質界定家族企業
有學者認為從家族涉入的視角定義家族企業,一來對家族涉入的具體要素缺乏精準的定義,二來難以從理論上論證為什么家族涉入會給家族企業帶來不同于非家族企業的行為和績效,所以很多具有相同家族涉入水平的企業并非都將自己劃分為家族企業。基于此,有部分學者提倡應從其本質來界定家族企業。
現有研究中從家族企業的本質對其下定義主要有以下要點:第一,家族可以影響企業的戰略方向;第二,家族希望保護和維持對企業的控制;
第三,家族涉入和家族與企業的互動可以帶來獨特的、難以分割的、協同性的資源和能力。
以上觀點認為,家族企業之所以被稱為家族企業,是因為家族系統和企業系統的融合創造了互補性的經濟和非經濟價值。家族和企業系統的結合形成了難以復制的能力和“家族性”,促進了家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此外,家族和企業系統的融合以及代際傳承的意圖也會提高家族成員的效用,并對他們的行為和決策造成影響。但也有研究提出,家族企業本質上的意圖和行為是受到所有權和經營權傳承影響的閉環結構,會限制家族企業對其特殊能力和“家族性”的創造與更新。
與此類觀點相同,有學者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視角提出:利他主義和維持家族管理的意圖,會促使家族和企業系統的融合從而導致特殊資源失效。
基于家族涉入和本質這兩個視角對家族企業進行界定,最大的分歧是條件的充分性。家族涉入的視角認為,家族涉入的要素已經足以證明一家企業為家族企業;而基于本質的視角則認為,家族涉入只是家族企業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基于家族企業本質的視角,只有家族涉入使這個家族企業具有了有別于其他類型企業的行為特點之后,才可以將其視作是判斷家族企業的憑證。雖然有的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有家族涉入,但缺乏家族企業本質上的愿景、家族性和行為,因而就不能被認定為家族企業。針對家族企業界定上存在的分歧,有研究將家族涉入和企業本質兩大研究視角進行了融合。有學者提出一家企業能否被認定為家族企業取決于家族涉入如何影響企業,并在此基礎上,將家族涉入量化成連續變量用于實證研究。如果從家族涉入的視角能解釋家族涉入通過影響企業創造了何種價值,就能有效地將兩大視角融合在一起,更好地理解家族企業的內涵。總地來說,如何判斷一個企業是否是家族企業,最關鍵是要明確這一理論是否能夠很好地區別家族企業和非家族企業,這需要研究者們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加以權衡與調整。
與本質視角相比,家族涉入的視角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在實證研究中的應用較為廣泛。從家族涉入的視角來看,相關研究中的企業到底屬不屬于家族企業主要是根據以下幾點來做出判斷的:一是股權在家族中的分配;二是家族成員對企業的控制權;三是在企業管理中家族成員所擁有的影響力或者以上三點中任意兩點的組合。在特定的研究中,有的研究者判斷一個企業是否是家族企業主要依據二分法,也有學者用連續變量衡量家族涉入程度或家族化(Familiness)程度來對家族企業加以研究。基于連續性角度的研究主要考察家族對企業的影響,并認為這是判斷家族企業性質的有效方法,例如根據家族成員占用公司股份的多少或者在經營管理中占據多么重要的地位來界定家族影響,或者根據家族多年經營所積累的經驗、企業特有的文化和家族在企業中的權力地位等不同的方面來研究家族的影響力等。
家族企業的二分法界定主要采用家族股權等指標對家族企業和非家族企業進行區分。
具體而言,家族擁有大部分股權和控制權,家族成員參與管理并影響企業決策的企業稱為家族企業。
本書基于文獻基礎,結合中國家族企業特征,認為采用二分法從家族涉入的角度界定家族企業更具實操性,也更符合本書的研究目的和要求。由此,將家族企業界定為“由家族所控制,家族成員參與經營”的企業。具體來說,本書認為家族企業應該滿足以下條件:
第一,公司年報披露的最終控制人可以追溯到家族或自然人。
第二,最終控制人直接或間接持有公司,且是公司的第一大股東,至少持有10%的公司股份或持有的股份至少大于臨界控制股份。
第三,家族成員參與到企業經營管理中,擔任除董事長以外如董事、監事、高層管理者或核心技術人員等職務。
在后續研究樣本企業的選取上,本書主要按照以上標準對家族企業進行篩選。
家族企業并非僅限于非上市公司,隨著企業的績效提升,同時迫于融資再發展的需求,很多家族企業選擇公開上市。有研究認為,企業上市之后就成為公共企業,其股東數量等狀況都發生了變化,與私人企業的概念互斥,因此對將家族上市公司歸為家族企業的說法持懷疑態度。然而,更多研究認為,從家族企業的定義出發,雖然上市之后股東數量大大增加,但家族仍然是企業的實際控制人,掌握對企業的實際控制。從這一角度而言,上市之后的家族公司仍然屬于家族企業的范疇。而且從實證研究出發,上市家族公司在數據可得性上更容易,數據準確度和完整性更好,因此大部分有關家族企業的研究都將上市家族公司作為研究樣本。
本書從家族涉入的角度界定家族企業,上市之后的家族公司在所有權和控制權特征上均未發生本質變化,因此,本書認同大部分家族企業領域學者的觀點,將家族上市公司歸為家族企業的范疇,并將中國家族上市公司作為主要的研究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