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黃序 溫潤如玉,謙健君子

  • 論語印心
  • 尹建維
  • 4198字
  • 2018-12-03 11:50:19

活潑是《論語印心》的特質。《論語》活潑?很多人必然心存質疑,但是尹先生不以句讀解經,而是以經解經加上他自己的生命體悟,開卷閱讀,如見活潑潑的孔老夫子親臨面前。一般闡釋《論語》者有爬梳古人文字,匯集各家所言而成;或純為個人體悟,與孔子原意多少有些差距。本書則是尹先生數十年的章句琢磨,加之職場的磨煉,與現實環境相結合的體悟,因此讀來不會索然無味,反而對章句有豁然開朗的明白樂趣。讀者可作為研究《論語》參考,亦可作為尋求人生目標的生命之書展讀。

雖然與尹先生同為毓老師的學生,但是到2012年年底才有幸相識。2012上半年我向老天發出祈愿,祈請找到一位儒家思想與奉元書院一脈相承,同時具備佛道涵養的老師,會有此祈請的主要原因在于從這幾年的交流中,發現大多數的朋友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不但不深刻,甚至于有誤解或者似是而非之處,也因此明白了“惡惡紫之奪正朱”的真正含義,以前總覺得孔子太挑剔,現在才確實了解假到亂真的可怕。

至今想到與學長初次見面的情況,仍然不禁失笑,建維學長一見面劈頭就問:“你最近讀哪些書?”我也二話不說直接回答:“不讀。因為老師總說‘書讀多少就要做多少,做不到,還不如不讀’,我怕自己做不到,所以不讀!”用生命歷程走出經典含義是我今生的習慣,我是實說,但不知道當時建維學長的感受如何?或許在那剎那間他的腦海已經浮現“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的字句。彼時,他莞爾一笑,開始聊起他的感悟,當然絕對少不了《論語》的章句討論。

雙方郵件往返是從自知之明的討論開始,而后是“悲智雙運”與空性,對于“悲智”的關系,他寫道:“慈悲永遠要有相應的智慧跟著,否則,自己就會被卷進去、跳脫不出來。所謂‘悲智雙運’,不是對佛的形容詞,是人修行的方向和定位。有悲無智是爛慈悲,自己也卷進去。有智無悲非真智,自己也難真提升。”數次下來,真的了解到他就是一個就事論事,執有不執空,不因人廢言的“論語迷”。圣人之教就是他個人行為舉止的依據,這點不但符合師門‘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教誨,也展現他知行合一的人生態度。

建維學長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成長,而成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學習,但是學習的重點完全不在章句,而是在態度、在邏輯、在價值觀。章句只是個很有用的工具而已。這些都是學長為了引我入正道,尤其是在郵件中的教導。每次閱讀郵件,我都能讀到經過深思以后的獨立看法,同時在字里行間還能夠感受到善意跟擔心,當然還有教訓。不過這些教訓都是苦口婆心,有時循循善誘,有時棒喝針砭。后來讀到這本書的“《論語》開宗明義,就是談學習。這是人之初就該有的態度,也是人到最后一天還應該保持的態度”,我才真明白學習跟成長在他生命中的分量。

2013年1月,我們對某件事情的處理方式有不同的看法,我故意問建維學長還記不記得老師如何解釋“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他回答:“不記得了,老師如何說?”我寫道:“當初老師說的大意如下:就是經過前面兩個次第(‘學習思得’、‘有朋來’)進入到‘君子不慍’的第三層。從遠地來的朋友一定是志同道合的,因此不會聊瑣碎八卦,一定聊彼此的所悟所得,朋友聽不懂是自然的,如果你一說別人就懂,那就是你想得太淺,想得太少。所以別人聽不懂你說的是正常的,表示自己的思考有點深度,自然不會心中不悅,這就是‘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他再次回我:“我曾寫過一本以經解經的《論語印心》,目前放在那里,等因緣成熟的時候再說。關于這第一章,發給你作為參考。”看完后,我滿心羞愧地回他:“家有漫漫糧倉,卻跟個窮小子借糧。”還記得當時看到“時者,非春夏秋冬,亦非晨昏定課,乃篤行之時也。是故,學忍者,怒時學;學細心者,煩躁不耐時學;學度量,難忍之時學。”

出書的因緣在2013年9月具足,承蒙建維學長厚愛讓我校對他的書。在數月間屢屢前后翻閱印證,越讀越佩服學長對《論語》所下的功夫。毓老師生前《論語》讀過千遍以上,二十多年前在黌舍上課時,常常聽到老師訓勉我們書讀百遍自通、不要被古人的注解限制死了、要直接看經典以經解經的道理,以及現今還存在的古書都是治世之學,沒有空話,書必得會用,所謂做學問就是跑接力……學長完全領悟老師的教誨,所以他在書中寫下“孔門學問,乃至中國學問,無形而上之空理虛論,凡有所說,皆可行可證。師父所傳,必深習,方能證知,后得師父印證。須有所證,方可傳人,斯曾子所謂習之意”。

看完《論語印心》,望塵莫及之心喟然而起,沒有數十年在章句間優游琢磨的功力是無法寫出這些見解的,同時學長又謹遵以經解經的師訓來闡揚《論語》。以經解經的優點在不以今人的情境揣度古人之風貌,畢竟古今有數千年的差距,即使飽讀史籍欲返古代,重拾當時風情亦不可得,總還是揣測,唯有以孔子之言解釋孔子之語,才能得其旨要。就以《論語》中的“無友不如己者”為例,連孔子的弟子子夏、子張對于“友”屬于動詞還是名詞就已經有所爭執,雙方各執其理,塵埃難定,何況后代子孫?建維學長直接舉出《子罕篇》中一章: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以及《衛靈公篇》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從這兩章可以清清楚楚地了解到“友”必須當動詞解釋,這才是孔子的原意,這也就是以經解經的優點。

《論語》是孔門學說的入門書籍,都是孔子教導弟子如何做好人世道理的方法,沒有一句虛言,都是實際可以操作的。儒學以孝順為基礎,然后才開展出仁、智、勇、信、禮等德行的修煉。學長提出“孝者,夫子政治綱領、教育之本也。天下人皆孝,則上下和順、大同而治矣”的見解,來說明孝順的重要性。

對于孝順,建維學長就用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心系父母”,將孝順本意完全烘托出來。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心都揪在一塊了,是啊,就是心系父母,哪有其他可言?一個人只要心系父母,自然會做讓父母高興引以為榮的事情,那些敗德害人的事情就不可能做。人不僅要有孝心,同時必須在行動中落實,因此學長寫下:“要讓自己從德性上、從靈性上提升,從而兼善天下,這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

每個人的生命運勢各有安排,唯有勇氣才能活出生命的光彩,但這個勇不是暴虎馮河的匹夫之勇,而是仁智圓滿的真勇。書中也舉出孔子提到三達德的時候,勇都在仁智之后,從這些即可明白‘仁智勇’三者有層次關系,不是單蹦個兒獨自存在。

話雖在理,要如何修呢?常言“仁者愛人”,但要如何愛,才是仁者?以前聽老師說:“仁就是二人,心里有別人才能仁,我們說桃仁、杏仁,種子里的那個小芽就是仁,萬物就從仁長出來。”學長則說:“不要連年征戰,能造福老百姓,就是仁!”因此仁者不憂于私。智者不惑,老師說孔子四十而不惑,是不惑于“欲”,學長進一步闡釋不惑為“不會因為情緒而左右一個人的判斷”,并且提出不惑的方法:“要掌握自己的情欲與情緒,要多在反省、觀照上下工夫。”至于如何修智,書中寫道:“何以修智?讀經看教,學、問、思、辨、行,如《中庸》所說。然讀經之智,屬‘經智’,尚需行道以修‘權智’。‘權智’力行中思、辨乃得。”

勇氣是以負責擔當來呈現,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追求與實踐。仁是天生所有,只是被習氣所蔽,回歸本性就好;智需要靠學習古圣先賢的經典來養;勇則要因時而動,從實踐中來獲取。仁智從心中而來,勇則從行動中得到。學長不是死守經教不放,而是知經用權。當然他還不是圣賢,無法完全做到圣賢之言,但是,他在實事中實踐守經用權的原則,因此也就自然寫下“有了灰階,才知道如何‘篤行’。”以及“人,一定要有立場。做事,一定要選邊。這就是智慧的開始”的句子。

學長的言行一致是我打從心底佩服的,有次學生問了一個問題,他不假思索地說“這個我不懂”,聽到這句話,心里頭就浮現“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句子,書中的“不可解,不可解”以及“這一點,我需要取得大家的原諒。因為我也只是理論派而已”,即可見其真性情。有次他說得過了一些,自己先說“有傷德行”,但是還是為了學生說了,那時候腦海還真浮現孔子說的:“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的畫面。在書里,也特別為了對孔子有所批判唯恐年輕學子不辨黑白,因此寫下:“年輕人若是看輕了孔子,也像我這么批判,就學不到太多東西。這是我的難處,也是我必須鄭重地說明、強調的事情。圣人不是不能批判,要等都學得差不多了,再談切磋琢磨,否則自誤誤人。在此剖心,祈求天宥!”

然而對于認定的事情,他卻是勇往直前,至死不悔,例如對師父重要性的強調,不但上課時耳提面命,在書中也屢屢提及,僅舉一二為例:“人生首要大事,在得師”、“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父也”、“一個人好學,又有師父,前途不可限量”、“設有一絲進益,皆師父之教也。師父之恩,昊天罔極!”除了師父,另外一個再三強調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天命。”可是天命是什么呢?孔子到五十才知天命,平庸如我者豈非要到七八十才能窺探一二?學長從孔子的言說及其一生行跡琢磨出天命的定義為:“一個人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所謂圣凡的差別,就在是否能知天命、實天命,力行而不輟了。在還沒找到天命的時候就努力學習,學習是為了找到自己的天命,也是為了找到天命后,履行天命的準備。天命的探討請看【2.4】以及【9.1】的“疏、鈔”。或許有人會覺得建維學長是否完全臣服于命說,不是的,他認為天命的目的從個人而言是讓自己進步,從大體來說是讓世界朝向善的方面前進。因此有“然命雖由天生,卻由我使”之言。

學長一介平民,雖無經國濟世之責但秉承讀書人要有經國濟世之志的師門教訓,在書中提出“誠信復禮”作為整治現今社會浮夸紊亂的藥方。禮,簡單地說就是規矩,讓人的行為處事有所遵循,借由規章禮節將人內心深處的優雅帶出來。例如“揖讓而升,下而飲”,這是多么美的畫面啊。他也指出禮勝于法的地方:“禮,可以正面地造就框框里的和諧,法律不行。禮,可以引導人心悠游自在、優雅自得。”當今的社會以我為出發點,私心自重,自然仁心難現,此時建立誠信最重要,可是如何做到呢?就從言可復開始,社會上不管政府、企業、個人都說話算話,說到做到,沒有彼此懷疑,社會自然就和諧。但建維學長緊守不在位不謀政,對于現今社會崇力不崇德的現象,也僅僅提出“‘力’為劣幣,‘德’與‘宜’才是良幣。劣幣驅逐良幣,最后就不只是出問題”的警句,僅僅呈現冰山一角,希冀讀者自省,盼用文字喚醒國人,繼而恢復我華夏泱泱尊榮。

學妹&學生 惠株寫于2014年01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川市| 溧水县| 东明县| 玉门市| 杨浦区| 福清市| 砀山县| 隆林| 遵义县| 磐安县| 旬邑县| 元谋县| 九江县| 离岛区| 弋阳县| 济南市| 兴国县| 镇安县| 建德市| 电白县| 林西县| 如东县| 闸北区| 敖汉旗| 桃园县| 望都县| 安溪县| 额尔古纳市| 台州市| 彰武县| 洛南县| 孟津县| 墨江| 陆川县| 北票市| 浮山县| 同德县| 长武县| 白城市| 托克逊县| 东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