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求才
- 工科小生混大唐
- 九月九更衣
- 2310字
- 2018-11-04 08:36:14
接著,剩下的幾人都按照品級高低依次就坐,那韋師的兩名護衛其實是折沖府的隊正,負責洋州城防,也是關中人,被臨時抽調來擔任護衛。
他們雖然有武官品級,不過為了掩飾行跡,自然坐在了下首。
宋貞不知韋師與李豐二人的來由,坐下后有些忿忿不平地很瞪了二人幾眼,很是郁悶。
趁著等酒菜的功夫,韋師問楊邕道:“楊監,最近此監情況如何?”
楊邕一聽,搖搖頭:“不瞞韋先生,今年朝廷給本監增加了十萬斤鐵計劃,五萬斤鋼計劃,不過晚輩覺得很難完成,正為此事煩心呢!”
韋師又道:“我來時聽說,如今連年對外用兵,鋼鐵入不敷出,今上(皇帝)頗為煩惱!
因此左仆射房相公建議才增加了各冶監銅鐵計劃,還要按照計劃考核官吏,楊監可要重視,完不成計劃定要挨罰!”
楊邕一聽,露出很無奈的表情:“這也無法,如今朝廷只是要求增加銅鐵產量,也無保障措施,且一直不重視五金學生之培養,一味重視經學,單靠我等之力,如何能行?
現今真正懂得找礦、采礦與冶煉之高人很少見,按照晚輩的預計,左仆射房相公之計劃不過是拿來對付今上而已,十有八九又會落空,以前也搞過幾次,有哪一次實現了的?”
韋師點點頭:“有理,自古工商之人頗不受重視。不過,只要真有才能,一樣可得到提拔。比如,那東魏發明灌鋼法的綦毋懷文,不是還當上了刺史?”
楊邕點點頭頭:“話雖然如此說,但像綦毋懷文前輩那樣的杰出之士,幾百年怕是也出不了一人,又上哪里去找?誰若真有那本事,別說是刺史,晚輩估計當上八座也有可能!”
???八座?六部尚書與左右二仆射?李豐一聽,不由得心中暗喜:這是真的嗎?
正想到這里,只見韋師大笑道:“誰說此等人難找???眼前就有一位!你與宋丞不知,這李大郎怕是比那綦毋懷文前輩還要高不少呢!”
嗯?楊邕與宋貞一聽,好似中了晴天霹靂一般,都吃驚地望著李豐!
韋師一看他二人的表情,知道他們不太相信,于是就對吳充說道:“吳直官,煩請把下午之事向楊監與宋丞通報一下!”
吳充:“好,卑職真要向二位長官通報呢!楊監、宋丞,韋先生所言可完全是實情……”
接著,他將下午的情況一五一十的向他二位作了稟告。
二人聽到一半,已經興奮異常。不等吳充說完,楊邕急忙道:“多謝韋先生發現李郎這樣的奇才!李大郎,我這里正缺人手,不知李大郎口否來本監幫忙?”
李豐一聽,心中大喜,居然有這樣的好事情?
不過為了爭取主動,他并未顯得過于興奮,只是淡淡地道:“學生愿意效勞,但不知如何幫法?”
楊邕:“大郎可先在本監擔任員外流外直官,待出成績后,我自會向朝廷稟報,讓李大郎當上正式編制的流外直官,今后力爭三五年入流,應該不難!”
三五年入流?旁邊眾人一聽,倒是無比羨慕,因為入流其實并不易,很多人干了幾十年,都還是流外官。
吳充在一旁說道:“李大郎,這可是極為難得的,你一來,就差不多是我的待遇!”
李豐一聽,皺皺眉頭,沒有說話,心想,這有點靠不住,楊邕雖然可以推薦自己擔任臨時流外直官,不過入流肯定是吏部說了算。
比如吳充,干了幾十年,不是依舊沒有入流?
自己提供了如此超強的冶金技術,只混個與吳充差不多的辦事員,劃不著,還是先穩住再說!
因為他知道古代官場和后世一樣,如果起步太低,今后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限制,得不償失,入職何必急于一時?
那些剛科舉及第的人,也沒什么真本事,就會讀些死書,不一樣混個八品九品官當?
更有甚者,那些在國子監國子學、太學就讀的官員子弟,他們成績希松平常,只要簡單通過兩經考試,就可以取得出身做官。
自己可是一千多年以后來的碩士,又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怎么也應該比他們強一點?至少也不會差吧?
所以他沒有說話,一副不置可否的神態。
楊邕一看他不說話,有些急了,忙補充道:“李大郎,你放心,我一定會專門向吏部與少府監陳公推薦的,幾年入流當并非難事!”
李豐一看,該自己說話了,于是搖搖頭:“學生多謝楊監的好意!不過,學生年紀太小,母親也希望學生多讀些書,將來能夠考取功名,因此,進入貴監當胥吏一事,家母恐不能同意,實在抱歉,還望楊監體諒!
不過,請楊監放心,學生今后每旬放假之時,抽空來幫忙毫無問題的?!?
他不想把話說得太死,得罪了此人也不太好。
眾人一聽,倒是很惋惜,有人心里在想:你以為科舉就那么容易嗎?幾個人中的?
不過,由于當時很多讀書人都是以科舉及第為終身的目標,所以他這么一通說辭,倒是再無人出來勸解。
楊邕一看李豐不愿意當胥吏,臉色非常失望,嘆了一口氣,卻拿眼睛望著韋師。
韋師一看,李豐母親想讓他當官,光宗耀祖,這可以理解的,哪個父母不如此想?
不過,自己好不容易發現這樣一個人才,必須要利用起來才行,否則,讓他讀書,也許二三十年都中不了科舉。
想到這里他道:“楊監,李郎母親與天下士子的母親想法一樣,也不好強求。我看不如這樣,讓李大郎請假在此幫忙些時日,傳授冶監一些煉鐵與煉鋼之法,楊監給些財物以作筆墨之資。
而且,楊監既然與州里的幾位長官頗熟,如大郎推廣煉鋼之術卓有成效,楊監可與州官聯名將李郎之功上奏今上,今上一高興,直接授官或賜爵之可能性極大。
同時,再請求州長官推薦李郎進入國子監四門學。萬一不能賜官,我想入國子監肯定不會有任何問題,當然不賜官之可能性并不大?!?
韋師一說完,楊監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心想,韋刺史推薦一立功之人進入國子監四門學,那還不是輕而易舉?
想到這里他忙附和道:“韋先生之言有理!李郎若真做出成績,我將與州官聯名推薦李郎直接出仕,今上授官可能性極高,萬一不行,我保證大郎入國子監四門學毫無問題!”
李豐一聽,心中暗笑,你二人這雙簧挺好,還當我看不出來?于是他假裝猶豫了一會兒,然后輕輕點點頭道:
“既然如此,晚輩多謝韋老丈!如果真能進入四門學,家母定會同意!”
他想,到時候要是皇帝李二能夠直接授予一個官職就好了,對于讀書,自己沒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