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金絲猴生活史
- 趙序茅 李明
- 1872字
- 2019-09-09 16:08:00
給猴戴“跟蹤器”
定位猴群成難題
知曉了猴群的來歷后,新的問題又來了,滇金絲猴行蹤非常隱蔽,很多時候一連幾周甚至幾個月都不能見上一面,何談研究???
滇金絲猴可能是最難跟蹤定位的非人靈長類動物之一。在森林中尋找滇金絲猴如同捉迷藏,往往今天發現了猴群,明天它們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再看到的時候就不知道是猴年還是馬月了。用這種古老的跟蹤方式調查猴群的數量還行,但是想要對猴群有更多的了解就行不通了。得想個新辦法。
警匪片里經常上演警察跟蹤悍匪的情景。在高科技的支持下,警察只要悄悄地在悍匪身上放上跟蹤器,就可以隨時掌握悍匪的活動位置。如果能夠在滇金絲猴身上偷偷裝上這種設備,所有的問題豈不是迎刃而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的發展解決了研究的瓶頸。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無線電追蹤技術開始在野生動物研究中得到應用。可是無線電跟蹤有距離限制,一般情況下給動物身上裝配的無線電發射器發出的信號,只能在3千米或5千米之內才可以接收到。對于滇金絲猴這種在相對固定區域大范圍轉移的動物來說,使用無線電遙測技術還是現實可行的。但這個方法有個致命的缺陷就是定位不準確,遇到惡劣天氣還會被迫中斷,一天中獲得有效定位點的次數和定位時間都很有限。在云南的大山密林之中尋找到幾個理想的定位點幾乎不大可能辦到,因為在定位之前,研究人員不知道哪些地點會是猴群活動的中心。
無線電和衛星來幫忙
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無線電和衛星的結合給了研究者“柳暗花明又一村”。無線電和衛星技術的結合,可以做到對野生動物的長期不間斷跟蹤。更讓人欣慰的是定位點更準確,定位過程完全自動化,只需要事先設置好程序就行,而且研究人員還可以利用傳統的無線電遙測技術定位猴群,不斷總結猴群移動規律,從而不斷摸索人工定位的方法和技巧,以備無線遙測結束后的人工跟蹤。
通過對滇金絲猴本身的體型、體重、繁殖情況、群體移動的規律(移動—進食,午休,移動—進食,夜眠等大體時間分配)、活動區域和森林狀況、活捕可能性等因素的綜合考慮,研究組決定采用GPS無線電定位遙測系統。為了確保定位的成功率,研究組計劃采購衛星跟蹤定位技術(ARGOS),采用特龍尼克斯公司定制的GPS項圈和ARGOS項圈。為了在監測工作結束后讓猴子擺脫項圈,還特意定制了自動脫落功能,這也是在野生動物研究中人類對動物進行保護的一個小小的進步。衛星跟蹤可以跟蹤一年,一年之后項圈自動脫落,也解除了后顧之憂。我們將衛星項圈形象地戲稱為滇金絲猴頭上的“緊箍咒”。有了它我們就可以監視滇金絲猴每天的活動情況:它們每天走多遠,一年之內的活動范圍。
捕猴大計
這對于我們研究是方便了,可是沒有猴子愿意被“緊箍咒”束縛。其實這個設備研發的時候就有考慮,根據國際標準,設備不能超過它們自身重量的3%。研究組下面就要想方設法給滇金絲猴戴上“緊箍咒”,讓它帶我們取得“真經”。從技術上解決難題后,還要經過原國家林業局的審批。此猴早已今非昔比,成為國家重點保護對象后,我們必須經過原國家林業局批準才能實施研究方案。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幾個月后,原國家林業局的一紙批文到了之后,大家紛紛動身來到滇西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技術和方法上的問題解決之后,下面就要開始實施了。此時最大的問題來了:如何抓捕滇金絲猴?還得繼續重復:滇金絲猴數量稀少,又生活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經歷人類的多年捕殺,留下的都是“百戰余生”的“精兵強將”,不可等閑視之。一場轟轟烈烈的“捕猴行動”就此拉開序幕。
對于如何實施抓捕,研究組商討了兩種方案。第一種方案,使用麻醉槍,將猴子射擊、麻醉后給其佩戴無線電項圈。此法在國內幾乎沒有現實可行性,在云南大山中幾乎無用武之地,因為麻醉槍的射程遠遠不夠。而且即使被射中了,猴子可能會因麻醉藥效發作從樹上落下而發生死亡事故。解除麻醉還需一段時間,此方案不妥。第二種方案,就是下套,抓住后直接佩戴項圈,然后放掉。

老君山金絲場站點 趙序茅/攝

衛星跟蹤滇金絲猴 趙序茅/繪
茫茫大山想要找到猴群談何容易,好在前輩們積累了足夠的經驗供借鑒。研究組的營地就選在滇金絲猴經常出沒的地方,但是畢竟它們的活動范圍太大,超過數十平方千米,而且都在海拔3千米以上的地方。研究組離開營地找猴子已經一個多星期了,雖然找到了猴子的蹤跡,可是始終無法抓捕猴子。
行動陷入了僵局,1個月過去了,研究組對付不了這群猴,可是有人能降伏它們。孫悟空再厲害也逃不出如來佛祖的手掌心。龍勇誠先生舉薦了一人,老蜂。老蜂叫蜂志森,是傈僳族人,世代打獵,祖傳的抓猴絕招,遠近聞名,研究組到維西縣攀天閣鄉請來了蜂志森。由此,一個捕猴小團隊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