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歷史重任 普查猴群

20世紀50—80年代,滇西北地區捕獵極為嚴重,滇金絲猴種群岌岌可危。60年代末70年代初,國內研究者僅僅看到滇金絲猴的皮毛,卻沒有調查、研究滇金絲猴在野外的生存狀況。如果照此下去,滇金絲猴可能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從地球上消失。

要想保護滇金絲猴,首先要對其有全面的了解。遺憾的是,那個時期,世界上沒有一張野外滇金絲猴的照片,更別談研究和保護了。國際上僅僅知道中國有滇金絲猴,可是沒有人知曉它們究竟生活在哪里,數量總共有多少只,因此對于滇金絲猴的研究和保護,摸清其分布區域和數量是第一步。

時至20世紀80年代中葉,滇金絲猴的生存已處于緊急關頭,中國的動物科研工作者站了出來。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的龍勇誠老師“受命于危難之際”,承擔起滇金絲猴的野外調查工作。無論是后勤保障還是經費預算,那個時期的野外物種調查和現在的野外物種調查不可同日而語。龍勇誠老師和他的當地向導組成一個簡易的科考團隊,憑借一顆勇敢的心,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地,全面調查滇金絲猴的生存狀況。此處可不是煽情,當年諸葛亮出征,七擒孟獲,就曾“五月渡瀘”。而諸葛亮當年過的“瀘”就是現在的金沙江。而龍老師的調查也在金沙江流域。

伐謀、伐交、伐兵

滇金絲猴野外調查和軍事打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滇金絲猴由于長期遭到捕殺,它們眼中的人類就是魔鬼的象征,它們對于人類的懼怕等同于天敵。因此,這個地區的滇金絲猴只要見到人類就會遠遠地躲避。再者,它們生存的區域都是人跡罕至的崇山峻嶺,一般人很難到達。想要完成這項任務,必須有勇有謀才行。

《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雖然不是帶兵打仗,可是科研調查也要有個完整的策略。從之前調查研究的基礎出發,龍勇誠深知當地的少數民族居民對滇金絲猴非常了解,尤其是傈僳族人,他們世代打獵,熟悉山里的一草一木。要想完成滇金絲猴調查的重任,還得充分依靠當地少數民族兄弟。

有了“伐謀”方略,接下來開始“伐交”了。傈僳族人擅長打獵,更熟悉滇金絲猴的活動規律,如果他們能充當向導,調查就成功一半了。可是想要讓他們“放下屠刀,皈依我佛”談何容易?說服工作恰恰是龍勇誠的強項。龍勇誠深入少數民族村寨,一方面宣傳國家動物保護政策,曉以利害。另一面又向他們解釋保護滇金絲猴、人猴和諧、建立保護區能帶來的切身利益。果不其然,原先獵殺滇金絲猴的傈僳族獵人很快被“收編”。他們放下獵槍,加入到調查滇金絲猴的項目中。

“伐謀”“伐交”已成,下面就是“伐兵”了。

龍勇誠首先根據當地林業部門提供的滇金絲猴信息,再通過訪問、查閱歷史資料線索,判斷出滇金絲猴潛在分布區。在確定了需要調查的地點后,繪制出一幅尋找滇金絲猴的“作戰地圖”,接來下就是深入實地展開調查了。

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用兵之道,當因時因勢而變,野外調查也是如此。滇金絲猴是集大群長期生活于一個相對固定區域的非人靈長類物種。基于滇金絲猴這種生活方式,按照傳統的物種調查模式,即在可能存在滇金絲猴的區域劃出一條條固定的樣線,然后科研人員通過樣線去調查,把搜集的信息進行匯總,進而統計整個區域的滇金絲猴分布情況,這明顯是不合實際的。原因有三:其一,滇金絲猴分布密度極低,走固定的樣線遇見率極低;其二,滇金絲猴分布區地形地勢復雜,在地圖上劃定的樣線,實際考察中可能人是無法到達的;其三,滇金絲猴通常活躍在大樹、山脊和懸崖附近,而圖紙上劃定的樣線往往會遠離這些地形。統籌分析,龍勇誠決定采取社會調查,結合當地獵人的經驗和狩獵知識,以點帶面對一個猴群可能分布地制訂多方面調查的方針和戰略。所謂的以點帶面是指通過多方渠道(獵人、牧民、本地農民)在獲取滇金絲猴的位置后,對這一地區進行排查,調查這一地區的猴群數量。

調查過程中第一要義是力求能夠直接找到猴群,然后統計數量。可依舊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即便是在野外發現猴群,可是數猴子并不同于數羊。它們隱藏在高大的冷杉樹上,對人類極為警覺,一旦發現人類的氣息,立即轉移陣地。因此,考察隊員找到猴群后,要悄悄跟蹤,要在不“打草驚猴”的情況下進行統計。從發現一個猴群到徹底數清楚猴子數量,少說也得十天半個月,這還是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

滇金絲猴活動范圍從2600米至4400米 趙序茅/繪

如果無法看到猴群,還有間接的辦法,那就是通過猴群活動的痕跡(如糞便、食物殘留、折斷的大樹枝)來判斷猴群的數量。當然,這也是判斷猴群是否存在和活動范圍大小的方式之一。

滇金絲猴命運轉機

就這樣,龍勇誠、鐘泰、肖林等人從1987—1992年經過5年時間,終于摸清了滇金絲猴的底細。他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滇金絲猴僅僅分布在金沙江和瀾滄江之間的狹小地帶,從南部的云嶺到老君山,從白馬雪山再到西藏的紅拉雪山。猴群的分布從海拔2600米到4400米,可能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非人靈長類。不同地區猴群活動范圍略有差異。其中云嶺地區的猴群分布海拔最低,越往北猴群分布海拔越高。從南到北一共發現19個滇金絲猴群,約1500多只。這一數量已經極度瀕危!更為嚴重的是,由于人為的干擾、偷獵、采集、放牧,這19群猴子被孤立,分割成孤島,專業上叫做孤島效應。猴群之間彼此沒有交流,它們的基因無法互通有無。保護形勢非常嚴峻。龍勇誠等人的調查第一次把滇金絲猴的分布范圍和數量搞清楚了,為后來系統研究滇金絲猴做出了巨大貢獻。隨后滇金絲猴的保護開始納入國家的計劃,滇金絲猴的命運迎來轉機。國家開始投入人力、物力,建立自然保護區,1988年,第一個滇金絲猴國家級保護區——白馬雪山國家級保護區由此誕生。在這之后建立了云嶺省級保護區,云龍國家級保護區,以及紅拉雪山國家級保護區。

猴群野外調查(調查隊員的吃穿住行) 李明提供

此外,昆明動物研究所趙其昆研究員帶領團隊,在北部小昌都,中部塔城,南部龍馬山,對滇金絲猴的生態做了比較全面的研究:

1997—1998年 楊士劍和趙其昆對麗江金絲場猴群的食性進行了研究。

1998—2001年 丁偉對維西塔城猴群的社會結構、食性和樹冠上個體日活動的節律等進行了研究。

2000年 肖文等人對云南境內黑白仰鼻猴棲息地退化進行了研究。

2000—2001年 崔亮偉對德欽白馬雪山的吾牙普牙猴群進行了研究。

2000—2002年 劉澤華對蘭坪富合山群的黑白仰鼻猴群進行了研究。

2002—2005年 霍晟對蘭坪龍馬山的黑白仰鼻猴群進行了研究。

2002—2005年 向左甫對西藏小昌都的黑白仰鼻猴群進行了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含山县| 孟州市| 娄底市| 卓尼县| 额敏县| 贵州省| 葫芦岛市| 哈巴河县| 荣昌县| 云林县| 天镇县| 抚州市| 康马县| 金寨县| 吉安县| 中宁县| 竹山县| 江陵县| 东城区| 项城市| 兴文县| 玉林市| 苗栗县| 静宁县| 武山县| 定西市| 静海县| 台北市| 和平县| 肥乡县| 方城县| 大荔县| 响水县| 宁乡县| 上饶市| 云梦县| 临猗县| 郎溪县| 东源县| 都兰县| 临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