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由來
生活在猴群棲息地周邊的傈僳族人把滇金絲猴稱為“穿白短褲的猴子”,并認為滇金絲猴是他們的祖先。相傳很久以前,傈僳族人的祖先阿娜遭到鐵匠老庚的陷害,一屁股坐到滾燙的鐵墩子上。好心的漢族醫生教阿娜用山里的仙人掌拌雞蛋敷在傷口上,并用白麻布制成短褲遮擋。隨后,阿娜變成了一只美麗的猴子,依舊穿著性感的白短褲,歡快地穿行在深山密林間。而陷害阿娜的鐵匠,變成一只烏鴉飛走了。
雖然傈僳族人長期與滇金絲猴打交道,但把滇金絲猴介紹到世界的卻是幾名外國人士。1890年,兩名法國人,索利(R. P. Soulie)和彼爾特(Monseigneur Biet)在云南省德欽縣境內組織當地獵人捕獲了7只滇金絲猴,并將其頭骨和皮毛送到巴黎博物館。1897年,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茲(Milne Edwards)根據這些標本,對滇金絲猴首次進行科學描述,將其正式命名為“Rhinopithecus bieti”。滇金絲猴的種名“Bieti”是其標本的采集人法國傳教士“Monseigneur Biet”的姓,這是國際動物命名法的通則之一,以示紀念。至此,滇金絲猴這一物種才被世人知曉!除了中文名字、拉丁名外,滇金絲猴還有其英文名“Yunnan snub-nosed Monkey”(云南仰鼻猴)或“Black-and-white snub-nosed monkey”(黑白仰鼻猴),更符合它的特征。
滇金絲猴被正式命名后就沒有更多的資料收集和進一步的工作進行了。20世紀60年代末期,非人靈長類專家甚至都認為滇金絲猴已經從地球上滅絕了。20世紀的50—80年代,是滇金絲猴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那個時期的中國對槍支還沒有嚴格管控,猴群附近的少數民族以打獵為生,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獵人,山里的野生動物都是他們獵殺的對象,滇金絲猴自然也不例外。
首次調研滇金絲猴
為了解滇金絲猴面臨的生存問題,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的研究者深入一線進行調查。李致祥先生和馬世來先生是最早在野外觀察到滇金絲猴的中國學者,馬世來研究員還是在野外直接獲得滇金絲猴標本的首位中國學者。
白壽昌先生曾于1985年深入一線,在云南省德欽縣霞若鄉做調查。他走訪獵人,統計他們捕殺滇金絲猴的情況,調查結果觸目驚心,20世紀70年代在德欽縣霞若鄉轄區,滇金絲猴尚存千余只,到了1985年已不足200只。捕獵是造成滇金絲猴數量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附近的少數民族居民自古靠打獵為生,他們極擅長獵殺滇金絲猴,獵殺途徑主要為槍殺和扣捕。那個時期的滇金絲猴還沒有被列為保護動物,自然保護區也沒有建立。老百姓們認為滇金絲猴也就是美味的獵物而已,在他們眼中,滇金絲猴就是一種普通的自然資源,和其他的動物、植物沒有什么區別,打獵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當地居民獵殺滇金絲猴除了吃肉外,大多進行交易。沒有買賣就少有殺戮,市場上的交易對于獵殺滇金絲猴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將其逼入絕境。外地商人發現有機可乘,大舉收購被獵殺的滇金絲猴,滇金絲猴交易的價格一路飆升。1984年猴骨2.8元/500克、猴皮2元/張。僅僅一年后收購價格就翻了一番。到了1986年,猴骨漲到6~6.5元/500克,猴皮7元/張。收購價格的上漲反過來大大刺激了捕獵之風。現在看到這個價格,很多人可能不屑一顧。要知道1985年前后的物價和現在的物價天壤之別。1985年的糧食零售價,富強粉0.25元/500克,粳米0.25元/500克。按照1985年的行情,一只猴子可以賣到60多元,能買240斤面粉。此外,當地人聽信滇金絲猴骨是治療風濕病的特效藥,搶購之風愈演愈烈,滇金絲猴種群命懸一線。面對獵人們的圍剿,滇金絲猴無力躲避,一只只被殺害,只有最機敏的猴子躲到深山,人類無法到達的區域,才幸免于難,比如棲息在瀾滄江邊陡峭的吾牙普牙群。那些棲息在藏傳佛教神山之內的,由于當地人宗教信仰的緣故幸免于難,譬如位于西藏小昌都和執娜地區的猴群,就在離村莊咫尺的森林中生活,不但能接受人類活動干擾,人們也極容易接近它們。相反離小昌都不遠處的米拉卡群猴,由于活動范圍在宗教神山之外,就曾遭到大規模捕殺,一度瀕臨滅絕。
除了上文提到的幾位學者對滇金絲猴的調查外,20世紀60—90年代,關于滇金絲猴的主要科研工作如下:
1960年 彭鴻綬等(1962)在德欽發現了8張黑白仰鼻猴皮。
1979年 李致祥,馬世來等(1981)對甲午雪山西坡一個20多只的黑白仰鼻猴群進行了3次約30小時的直接觀察。
1981年 楊德華(1984)在白馬雪山東坡歷時4月共觀察到猴群11次(只有7次觀察研究有效),對黑白仰鼻猴的夏季日活動特征做了初步的研究。
1985年 白壽昌等(1987)在白馬雪山對黑白仰鼻猴的數量、分布及種群結構進行了考察。

5種金絲猴的命名時間 趙序茅/繪
1987—1989年 吳寶琦,何順進(1989)通過猴糞便對白馬雪山黑白仰鼻冬季食性進行定量的分析。
1988年 趙其昆等(1988)根據糞便分布密度對黑白仰鼻猴冬季的生境利用進行了研究。
1987—1992年 Long et al.(1994)對黑白仰鼻猴地理分布、種群數量與相關生態學進行了研究。
1992—1994年 Kirkpatrick et al. (1998)在白馬雪山對吾牙普牙群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研究。
1997—1998年 楊士劍和趙其昆(2001)對麗江金絲場群的食性進行了研究。
1998—2001年 丁偉對維西塔城群的社會結構、食性和樹冠上個體日活動的節律等進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