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響古箐“招安”

有了前期對滇金絲猴的觀察、了解,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去深入研究滇金絲猴的行為,這屬于動物行為生態學的范疇。所謂的動物行為生態學就是研究動物行為的原因、發生或發展、適應功能、進化歷史的一門學科。非人靈長類是與人親緣關系最近的一類動物,對它們的行為進行研究可以為人類某些行為的起源提供依據。

習慣化

既然是研究滇金絲猴行為,就要靠長期觀察。這和之前的種群調查、采集糞便有很大的不同。之前的研究只要找到猴群,采集到糞便,就可以在實驗室進行分析。而行為觀察需要在野外長期跟蹤猴群,這無疑是巨大的挑戰。滇金絲猴生活在復雜的野外環境中,很難對其進行野外跟蹤觀察。因此,為了能更好地開展研究,有必要對猴群進行“習慣化”。什么是“習慣化”呢?

用專業的語言定義,習慣化就是動物學會對特定的刺激(常常是既無害又無益的刺激)不發生反應。從低等級動物到人類,習慣化處處可見。舉個例子,當敲打玻璃杯時,生活在水杯中的水螅會馬上縮回它的觸手,細長的身體也會迅速縮成球形。但敲打幾次以后,它的這種收縮反應就會減慢,直至完全消失。

在任寶平博士的建議下,維西縣林業局決定對響古箐猴群進行習慣化。響古箐位于白馬雪山維西縣塔城鎮,金沙江支流臘普河邊,是離猴群最近的是三個傈僳族自然村。“箐”是樹木叢生的山谷,響古箐就是響古村(藏族村落)上面的山谷。一眼望去,廣袤的原始森林,特有的冷杉林和云南松林遍布山頂和山脊。那里有一個400多只滇金絲猴的猴群。響古箐傈僳族村莊是這里猴群的守衛者。于是對猴群進行習慣化訓練的重擔,就落到了和滇金絲猴淵源極深的幾個當地的傈僳族人身上。

白馬雪山 朱平芬/攝

尋猴

對猴群進行習慣化,首先要找到猴子,對其進行長期跟蹤。研究組通過預調查已經基本了解猴群活動規律,開辟了跟蹤路線。尋找猴群在7:00—11:00和15:00—18:00這兩個時間段進行,因為這兩個時段內滇金絲猴處于活動和取食狀態,聲響很大,調查者很遠就能聽到。另外可以通過確定猴群活動路線、猴群取食地點等,增加在野外找到猴群的機會。每次護林員要徒步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森林中搜尋,找猴的時候兩人一組,每次出去三四天,除了一些必要的衣物,還要背上充足的干糧。很久以前,這里曾經是茶馬古道的一部分,有商人從這里運輸物品,也有土匪霸占山頭。如今古道早已廢棄,小道被茂密的植被覆蓋,護林員用自己的雙腳開辟出一條新的小道。茂密的森林遮住了天空,林間顯得更加陰暗。崎嶇的小道十步一個大轉彎,當地人稱之為“九十九拐彎”。尋找猴子是一場斗智斗勇的游戲,從地上的斷枝,發出的聲響判斷猴群的去向。用護林員余建華的話說,“找猴子跟打仗一樣,要知道敵人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一旦看到猴子,調查者就隱藏于森林中,觀察猴群的活動情況。最早參加尋找猴群的護林員余建華在長期與猴群打交道的過程中,早已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對猴子的生活也了如指掌,用他的話說,“猴群活動非常有規律,一般早上8點開始活動,11點休息,下午2點又開始活動,直到天黑。它們大部分時間都在進食喝水。尋找它們的食物和水源就能追蹤到猴群”。

野外科考

余建華曾經看到過100余只的滇金絲猴群浩浩蕩蕩地從樹林間穿過。在調查過程中,調查者應盡量保持相同動作不變,如坐立或是站立,不能強行跟進,調查者在習慣化過程中會對猴群造成影響,所以在習慣化訓練中有規律地接觸猴群很重要。在密林環境下跟進時,應放慢跟進速度,遠離猴群時調查者可快速跟上,當離猴群距離近時(一般在20米左右),調查者要放慢速度并適當弄出聲響,然后在相應位置坐立或站立,直到猴群離開。不能大聲說話或用木棍之類的東西瞄準猴群,這樣會給猴群造成恐慌,影響習慣化調查。

晚上,護林員的營地安扎在海拔3600米的地方,由簡易的木棚搭建而成。他們要到百米開外的小溪取水燒飯。雖然條件簡陋,但還是力求美味。老余把水燒開,放進核桃油和磚茶煮沸。然后把帶來的臘肉放到火上烤,就著粑粑,吃著臘肉,還有奶茶,美滋滋的一頓晚餐。睡上一覺,開始第二天的征程。

任寶平博士野外觀察 任寶平提供

接下來,護林員悄悄地跟蹤猴群,讓滇金絲猴知道,自己不是來傷害它們的,讓這群猴子習慣人類的存在。

習慣化成果

怎么能知道習慣化的效果如何呢?

距離是反映習慣化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非人靈長類動物都具有一定安全距離,滇金絲猴也不例外。開始的時候,猴群與調查人員距離比較遠,后來距離慢慢縮短。猴群的行為反應同樣能很好地說明習慣化成果。在跟蹤初期,猴群害怕調查者,會逃跑或者回避。逃跑的時候,有時伴隨尖叫。相比逃跑,回避是有秩序地撤離:它們有順序地離開,離開時樹枝搖晃聲小,有時會短暫停留。跟蹤中期,猴群對于跟蹤者有了一定的了解,它們對身后的這群人產生了好奇。猴群好奇的時候,頭部上下左右移動進行探視,有時候它們靠近觀察者并坐立在固定位置,探出頭觀看人類,并不時發出輕微的叫聲。不過,猴子有時也會威脅跟蹤者,它們用手拍打樹枝或是雙手雙腳抓住樹干并上下搖晃樹干,有時伴隨用嘴咬樹枝的動作。到了后期,猴群對跟蹤者越來越熟悉,覺得這些人類對自己沒有什么傷害,就開始不理睬。從行為表現看,猴群看到調查者后仍繼續上一個動作,并沒有逃跑或停止的舉動。如它們在取食時看到觀察者,然后繼續在原來的位置取食,休息時看到觀察者后繼續在相應的位置休息。

之后,調查者定期會給這些猴子施以“小恩小惠”,用專業術語叫做投食習慣化。雖然猴子在野外可以找到足夠的食物,但是嘗嘗人類的食物也是別有風味的。尤其是冬季,大雪封山,猴群尋找食物非常困難,這個時期人類的食物那就是雪中送炭。

就這樣,這群猴子被習慣化之后和周圍的研究者非常友好。它們依舊可以來去自如,沒有人限制干涉它們的自由。這里的猴子和別的猴子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們不怕人,人類可以近距離觀察它們。經過幾年的努力,一些“意志力”不強的猴子們就這樣被“招安”了,先后有50~80只猴子在響古箐附近定居。不過,這可不是隔絕猴群,它們可以自由地出入,最為關鍵的是,這里的猴子始終和外群保持著聯系。它們在里面待膩了可以到外群去闖蕩,而外群的猴子,也可以到內群定居。內外群猴子之間可以自由地進行通婚,這對保持猴群的基因交流,避免近親繁殖格外重要。

對于研究者而言,猴群習慣化后就可以近距離觀察猴群的行為,為之后的研究鋪平了道路。對于猴群而言,習慣化也是它們的一個學習過程,對于適應新的環境有很大意義。習慣化在動物界的廣泛存在說明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學意義。習慣化對動物的存活價值和適應價值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一個動物對某些無害的刺激(如水螅對敲擊玻璃缸、麻雀對稻草人和沙蠶對重復閃光等)不形成習慣化而總是重復地做出反應,那么它就會把很多時間和能量浪費在毫無效益的反應上,從而減少它花費在其他一些重要活動上的時間,如覓食、筑巢和求偶等。此外,習慣化對動物的棲息地選擇也很重要,當動物進入一個陌生環境時,起初它會非常害怕并保持高度警惕性,對來自各方面的陌生刺激都會十分在意。如果新的環境能夠使動物得到某些好處如提供食物或感到溫暖等,那么動物就會對這一環境做出積極的反應并喜歡在這里定居。

跳躍的滇金絲猴 朱平芬/攝

隨著滇金絲猴群對新環境熟悉程度的增加,它們對周圍各種事物的反應就會變得越來越合理、有度,并最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只有到這個時候它們才會在新環境中感到自由自在。如果環境在一些重要方面發生了變化,猴群還保持固定不變的行為方式就會對自身帶來不利。在很多情況下,環境并無規律可循,而且常處于變動狀態,因此對一種雜食性的動物來說,單單在固定環境內覓食是遠遠不夠的,它必須到一切可能含有食物的地方去覓食才能滿足它的需要。當動物的行為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適應性改變的時候,人們就常常把這種改變稱之為“學習”。

任寶平博士野外工作照 任寶平提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县| 伊宁县| 若尔盖县| 收藏| 类乌齐县| 利川市| 合川市| 柯坪县| 客服| 扶绥县| 江阴市| 盘山县| 巴林左旗| 陇西县| 胶南市| 通辽市| 遂昌县| 三穗县| 全南县| 雷山县| 乐至县| 澄江县| 贡觉县| 云南省| 石河子市| 福建省| 洪江市| 乐亭县| 铅山县| 大丰市| 三门县| 高阳县| 浏阳市| 枞阳县| 揭西县| 崇明县| 维西| 内江市| 光泽县| 涪陵区| 七台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