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現狀調查內容
環境現狀調查和評價是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工作,通過收集資料、現場調查和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分析等方法,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進行全面調查和評價。
陸上風電場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氣候、氣象、動植物、鳥類、生態環境、水土流失、水環境、大氣環境、聲環境、電磁環境等。海上風電場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內容主要包括海洋水文動力、海洋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海水水質、沉積物環境、海洋生物質量、海洋生態環境、漁業資源、鳥類、聲環境、海域開發利用活動等。
4.2.1 陸上風電場現狀調查內容
4.2.1.1 自然環境現狀調查內容
陸上風電場自然環境現狀調查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地理位置。風電場建設的地點、海拔,所在行政區的位置和交通環境情況,區域平面圖等。
(2)地形、地貌、地質狀況。一般只需根據現有資料,簡要說明風電場所在地區海拔、地形特征、周圍的地貌類型等情況。若陸上風電場建在山地、丘陵、溝谷等區域,地形地貌與風電場密切相關時,除詳細敘述上述內容外,還應附風電場地區的地形圖,詳細說明可能對風電場有危害或被風電場誘發的地貌現象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必要時還應進行一定的現場調查。
(3)氣候與氣象。概要說明項目地區的氣候條件,比如:氣候特征,年平均風速和主導風向,風玫瑰圖,年平均氣溫,極端氣溫與最冷月和最熱月的月平均氣溫,年平均相對濕度,平均降水量,降水天數,降水量極值,日照,凍土深度,積雪深度,主要災害性天氣等。一般情況氣象資料以收集現有資料為主。
(4)土壤、礦藏、草原、森林植被情況。利用有關專業部門資料,概要描述項目區域的土壤類型、地下礦產資源、草原類型、草原植被狀況、森林植被類型、主要植物群落、植物種類和珍稀動植物資源情況,上述資源保護、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5)水環境質量現狀。風力發電為清潔能源項目,營運期不產生生產廢水,僅產生升壓站工作人員的少量生活污水;施工期會有施工污廢水產生,總體來說對地表水環境影響不大。水環境現狀調查可收集現有資料,概要說明項目地區的水系分布和主要河湖情況,水生態環境狀況、水生植物動物資源與主要種類,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等級、水功能區目標達標情況,地下水環境質量等級,水環境主要污染源,水環境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等。水環境現狀分析可充分收集常規監控斷面成果,若資料不足時應進行現場監測和采樣分析,調查方法和內容依據HJ/T 2.3—1993中的規定。
(6)環境空氣質量現狀。陸上風電場營運期不產生廢氣,僅施工期升壓站土石方開挖、施工機械產生一定的揚塵和廢氣,對大氣環境總體影響不大。現狀調查以收集現有資料為主,概要敘述項目地區環境空氣質量現狀等級、功能區目標達標情況,主要空氣污染物、主要污染源等。環境空氣評價等級為一級、二級評價時,除收集利用常規監測資料外,必要時應適當布點進行現狀監測。
(7)聲環境質量現狀。陸上風電場營運期風力發電機組噪聲和升壓站變壓器等設備噪聲均會對周邊聲環境產生影響。陸上風電場聲環境現狀調查首先應收集現有資料,說明風電場地區噪聲功能區劃,各功能區噪聲現狀及超標情況,現有噪聲源的種類、數量及噪聲級,現有的噪聲敏感目標及應執行的噪聲標準等內容。在此基礎上開展聲環境現狀監測調查,調查范圍應包括風力發電機組區域、升壓站廠界及周邊聲環境敏感目標,調查方法和內容依據HJ 2.4—2009中的規定。
(8)電磁環境。陸上風電場營運期升壓站變壓器、輸電線路產生的工頻電場、工頻磁場會對周邊環境及居民等產生影響。陸上風電場電磁環境現狀監測調查范圍應包括升壓站、輸電線路及周邊敏感目標,調查內容包括工頻電場、工頻磁場現狀水平及分布情況。
(9)動植物與生態。
1)若陸上風電場地區生態環境狀況較為簡單,不需進行生態影響評價專題時,可簡要說明風電場周邊地區的植被情況(覆蓋度、生長情況),有無國家重點保護的或稀有的、受危害的或作為資源的野生動、植物,當地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及現狀;若陸上風電場規模較小,這一部分內容可不敘述。
2)若陸上風電場地區生態環境復雜,特別是鄰近或涉及自然保護區,需進行生態影響評價專題時,除詳細敘述上述內容外,還應進行現狀調查,包括概要描述項目地區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如森林、草原、沼澤、荒漠、濕地等),主要植被類型、植物種類、覆蓋度、生長情況(生物量),重點保護的珍稀動植物資源及種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重要生境、生態功能區等生態環境敏感目標;區域生態環境的功能與穩定狀況,生態完整性(生產能力估測,恢復狀況的調查),承受干擾的能力;區域生態環境演變的基本特征及當地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分析。生態環境現狀評價的要求:評價等級2級以上項目的生態現狀要在生態制圖的基礎上進行,3級項目的生態現狀評價必須配有土地利用現狀圖等基本圖件;評價生態現狀應選用植被覆蓋率、頻率、密度、生物量、土壤侵蝕程度、荒漠化面積、物種數量等測算值、統計值來支持評價結果。
(10)鳥類。鳥類現狀調查首先應收集陸上風電場地區鳥類的歷史調查資料,掌握風電場地區鳥類的種類組成、數量及分布、行為特征等。在此基礎上,根據區域鳥類及其生境的重要性和陸上風電場對鳥類的影響程度,可開展遷徙期、繁殖期或越冬期鳥類及生境現狀調查。調查范圍應包含陸上風電場工程可能直接影響到的陸域、海域及周圍主要鳥類棲息地。調查內容包括鳥類種類組成、數量、居留型及食性;主要遷徙鳥類的種類、數量、遷徙行為、飛行模式等;鳥類優勢類群及其生境選擇;國家級重點保護鳥類的種類與數量;鄰近區域鳥類、濕地自然保護區鳥類種群資源群落統計分布情況等。
(11)土壤與水土流失。
1)當陸上風電場區域水土流失現象不明顯時,只需收集現有資料,簡要說明風電場周圍地區的主要土壤類型及其分布,水土流失現狀及原因,土壤的肥力與使用情況,土壤污染的主要來源及其質量現狀等。
2)若陸上風電場位于山地、丘陵等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除詳細敘述上述內容外,還需進一步調查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土壤結構,土壤一次、二次污染狀況,水土流失的原因、特點、面積、元素及流失量等,同時附土壤分布圖。
(12)其他環境因子。根據風電場工程項目特點及當地環境情況,決定光污染、人文景觀等是否列入現狀調查。
上述所列內容,在實際評價工作中需要根據每個陸上風電場工程建設特點及區域環境特征,突出重點,對重點環境因子要比較詳細描述,對一般環境要素則可簡略分析,切記不應每個項目每個評價因子泛泛分析、千篇一律。
4.2.1.2 社會環境現狀調查內容
社會環境現狀調查的內容,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社會經濟
(1)人口。居民區的分布情況及分布特點,人口數量、人口密度等;項目所在行政區的社會經濟、人口、工業與能源、農業與土地利用、交通運輸等基本情況。以及調查評價范圍內居民、學校、醫院及重要的政治文化設施等敏感保護目標情況。風電場選址與敏感保護目標的位置距離關系。
(2)工業與能源。建設項目周圍地區現有廠礦企業的分布狀況,工業結構,工業總產值及能源的供給與消耗方式等。
(3)農業與土地利用。包括可耕地面積,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構成及產量,農業總產值以及土地利用現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應附土地利用圖。
(4)交通條件。建設項目所在地區公路、鐵路或水路方面的交通運輸概況以及與建設項目之間的關系。
(5)地區GDP總值及社會經濟狀況發展趨勢等。
2.文物與景觀
(1)文物。遺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歷史文化遺物,包括具有紀念意義和歷史價值的建筑物、遺址、紀念物或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廟、石刻等數量、分布情況。
(2)景觀。具有一定價值必須保護的特定的地理區域或現象,如自然保護區、風景游覽區、療養區、溫泉以及重要的政治文化設施等數量、分布情況。
(3)建設項目與周圍重要文物與景觀的相對位置和距離,以及國家或當地政府的保護政策和規定。
3.人群健康狀況
陸上風電場建設項目本身營運期基本不產生三廢污染物,也不排放有毒有害物質,人群健康調查一般從簡。
4.2.2 海上風電場現狀調查內容
為規范海上風電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國家海洋局已發布了《海上風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海上風電場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均需依據該規范的要求執行。海上風電場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的深度基本根據評價等級來確定。1級、2級評價等級的海上風電項目應進行風電場區域環境現狀調查,若風電場所在區域環境基本未發生變化時,可收集利用風電場區域現有環境現狀調查監測數據資料,并應注明資料來源和時間。3級評價等級的海上風電項目可以收集風電場區域歷史資料為主,當所收集的資料不能全面地反映評價海域環境現狀時,應進行必要的現場補充調查。低于3級評價等級的海上風電項目,可收集有效的歷史資料。
根據海上風電場環境影響特點和周邊海域的環境特征,一般環境現狀調查要素包括海洋水文動力、海洋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海洋水質、海洋沉積物環境、海洋生物質量、海洋生態環境與漁業資源(生產)、鳥類及生境、聲環境、海洋敏感保護目標、海域開發利用活動等。各調查要素的具體調查內容如下:
1.海洋水文動力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潮位、潮流(流速、流向)、波浪、泥沙含量、鹽度、溫度及氣象要素(氣壓、氣溫、降水、濕度、風速、風向、災害性天氣)等項目。
2.海洋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
調查內容包括海上風電項目區及其周邊海域的水深、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的分布特征,包括海岸線、海床、灘涂、海岸等的現狀,蝕淤現狀、蝕淤速率、蝕淤變化特征等,海底沉積環境,海洋腐蝕環境等現狀。
3.海洋水質
調查內容為海水的理化性質、無機鹽、有機物、重金屬等物質,一般包含酸堿度、水溫、鹽度、懸浮物、化學需氧量、溶解氧、無機氮(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和氨氮)、活性磷酸鹽、石油類、重金屬(總汞、銅、鉛、鋅、鎘、鉻、砷)、揮發酚等指標。
4.海洋沉積物環境
海洋沉積物環境調查參數主要為有機碳、石油類、硫化物、重金屬(總汞、銅、鉛、鋅、鎘、鉻、砷)、揮發酚等。
5.海洋生物質量
海洋生物質量調查參數主要為石油烴、重金屬(總汞、銅、鉛、鋅、鎘、鉻、砷)等。
6.海洋生態環境與漁業資源(生產)
海上風電場海洋生態環境調查應盡量收集評價及鄰近海域已有海洋生態歷史資料,主要包括海域生物種類和數量、地方特有物種種類和分布、漁業資源、珍稀瀕危海洋生物種類與數量、典型海洋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類別、范圍、保護對象、漁業捕撈和海水養殖現狀等資料。
海洋生態環境調查內容一般包括葉綠素a含量,初級生產力水平,浮游動植物種類組成、密度、分布、優勢種、生物多樣性指數,底棲生物和潮間帶生物種類、組成、生物量、棲息密度、優勢種、生物多樣性指數,海洋珍稀瀕危物種、特殊保護要求物種和海洋哺乳動物的種類、分布、數量、生活習性、棲息環境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如珊瑚礁、紅樹林等)的種類組成、群落結構、數量、分布現狀等。對于具體的海上風電場工程,其海洋生態環境調查內容可根據評價工作等級、評價要求和項目區海域的生態環境特點做適當增減。
漁業資源調查內容一般包括魚卵仔魚、游泳動物等的種類組成、數量分布、資源密度(尾數密度、重量密度)及現存資源量、漁獲量、主要種類組成及生物學特征、幼魚比例、主要經濟魚類的“三場一通道”(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及洄游通道)情況等。
漁業生產調查內容一般包括漁業捕撈種類組成、分布、產量,海水養殖的面積、種類、分布、數量、產量、產值等,漁業生產人員,海洋捕撈漁具和漁船等。
7.鳥類及生境
研究表明鳥類和生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生境的質量對鳥類的種類、豐度、生物量都有顯著的決定作用(欒曉峰,2003)。
鳥類現狀調查可收集利用調查區現有調查資料,但需滿足以下條件:收集的鳥類現狀調查資料應至少為調查區近3年(以評價材料上報主管部門之日起算,按年為計算單位)內的、至少一個連續完整季節周期的鳥類現狀調查資料,并需注明資料來源和時間。若收集資料無法滿足上述條件時,則應開展至少一個連續完整季節周期的鳥類現狀調查。調查報告中應給出區域鳥類名錄。
海上風電場鳥類及生境的調查內容一般包括區域鳥類資源概況,鳥類種類組成、分布、區系特征、種群數量、居留型、棲息地面積、棲居生境及質量,主要遷徙鳥類的種類、數量、遷徙行為、飛行模式、優勢種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的種類、數量、受威脅現狀及因素。若海上風電場工程鄰近鳥類、濕地自然保護區,還需詳細調查自然保護區概況,保護區鳥類種類及區系組成、數量、分布、居留型,受保護鳥類數量、分布、棲息、繁殖、越冬、遷徙特性及主要棲息地現狀情況等。對于具體的海上風電場工程,其鳥類及生境調查內容可根據工程周邊環境特點及區域鳥類敏感程度做適當調整。
8.聲環境
海上風電場聲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包括水下和水上兩方面。所有規模海上風電項目均需進行水下聲環境的現狀調查與評價。改擴建工程應對已建工程進行聲環境(含水下和水上)影響跟蹤監測,并進行聲環境影響回顧評價。水下聲環境現狀調查以現場測量為主。
水上聲環境調查又分為陸上聲環境和海面上聲環境兩方面。陸上聲環境調查內容主要為晝夜等效連續A聲級LAeq,調查目的是為了解陸上升壓站(或集控中心)周邊的聲環境狀況并為聲環境影響預測提供基礎數據;海面上聲環境調查內容包括等效連續聲級LZeq、最大聲壓級、頻帶聲壓級、聲壓譜(密度)級,通過調查,掌握風電場海域海面上聲環境背景情況,并為風力發電機組運行噪聲對海面聲環境影響分析提供基礎數據。
水下聲環境調查的目的是掌握風電場工程海域的水下背景噪聲情況,為風力發電機組基礎打樁及風力發電機組運轉產生的水下噪聲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分析提供基礎數據,調查內容包括頻帶聲壓級和聲壓譜(密度)級。
9.海洋敏感保護目標
海上風電場環境影響評價中需重點關注工程建設和運行對周邊敏感保護目標的影響。海上風電場工程涉及的敏感保護目標可分為陸上和海上兩部分。陸上敏感保護目標一般為陸上升壓站(或集控中心)和陸上施工基地周邊一定范圍內的村莊、居住小區、河流等,主要環境保護要素為聲環境、電磁環境、大氣環境、地表水環境等。海上敏感保護目標依據其功能劃分一般包括海洋保護區、漁業養殖和海水捕撈區、漁業資源重要經濟物種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洄游通道、旅游休閑娛樂區、港口碼頭、航道錨地、海底管線、海洋保留區、河口、海灣等,主要環境保護要素依據各敏感保護目標的特點包含海洋水文動力環境、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海洋水質、海洋生態環境、鳥類及其生境等。敏感保護目標調查需明確各保護目標地理位置、與風電場工程的位置關系(距離、方位)、保護目標概況及敏感要素等。對于海洋保護區,需詳細調查其保護類型和保護對象、海洋生態系統、生物和非生物資源現狀、保護對象的數量、分布、變化趨勢及生態習性等。
10.海域開發利用活動
調查海上風電場評價范圍內的海洋漁業(含養殖、捕撈、漁港)、濱海旅游、港口航運、工業、海洋礦產、石油資源勘探開發等活動的基本情況和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