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入門到精通
- 石興華
- 2157字
- 2020-04-17 10:09:48
第三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概念
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五行為陰陽之質,陰陽為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為陰陽之氣的五種形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為五行相生。五行相生(相互滋生助長),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以木為例,生我者為水,我生者為火,故水為木之母,火為木之子,以此類推。春木、夏火、長夏土、秋金、冬水,順序相生。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生化有序。承制為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金克木,水克火,五行相克(相互約制和克服)。相克者,是制其太過。以木為例,克我者為金,我克者為土,金為木所不勝,土為木所勝。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為用,制化有常。五行相乘(約束太強成壓制),為金乘木,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木性發散,斂之以金氣,則木不過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氣,則火不過炎;土性潤濕,疏之以木氣,則土不過濕;金氣以斂,溫之以氣,則金不過收;水性降潤,滲之以土氣,則水不過潤;我克者克我,克我者我克,是為相侮(反克,恃強凌弱)?;鹞晁?a id="page16">水侮土,土侮木,木侮金,金侮火。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生化中有制約,制約中有生化,生克制化有常,從而使人體生命始終保持著循環不已的動態平衡。
天地之大,疾病之源,不外乎陰陽五行之理。五運者,為五行。六氣者,為三陰三陽。故木、火、土、金、水謂之五運;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稱之六氣。五運合五行,六氣亦合五行。天以此成四時而生萬物,人以此成有形而合無形。五運六氣實為醫學之根源,厥陰主風,風屬木;少陰、少陽主熱,熱屬火;太陰主濕,濕屬土;陽明主燥,燥屬金;太陽主寒,寒屬水。此風、熱、濕、火、燥、寒之病,而五運六氣即主之,五臟六腑亦因之。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上的運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上主要是按五行的屬性,將自然界和人體組織在一定的情況下歸納起來,同時以生克的關系說明臟腑之間的相互關系。就自然界來說,如方位的東、南、中、西、北,季節的春、夏、長夏、秋、冬,氣候的風、熱、濕、燥、寒,生化過程的生、長、化、收、藏,以及五色的青、赤、黃、白、黑,五味的酸、苦、甘、辛、咸,均可依木、火、土、金、水的次序來從屬。在人體方面,以肝、心、脾、肺、腎為中心,聯系到目、舌、口、鼻、耳的七竅,筋、脈、肉、皮毛、骨的五體和喜、怒、思、憂、恐的五志等。明白了這一歸類方法后,當接觸到屬于某一行性質的事物時,便可從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把它們結合起來加以分析,以便理解這一事物的性質。中醫學將人體的物質基礎、組織結構、生理、病理因素以及藥物等與宇宙自然的精氣、陰陽、五行進行比較歸類,構建起人體生命系統的精氣血津液神等物質基礎、人體形體組織結構、生理病理,以及藥物的陰陽屬性和五行歸位。相應地,精氣神的統一體——人也就隨之具備與宇宙自然中的精氣、陰陽、五行一樣的功能與運化。
中醫的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一樣,同樣是指導中醫臨床工作的。如木性調暢,肝氣也舒暢,郁則為病,治以疏肝理氣;木能克土,肝病可以犯脾,未犯前,就應當預先防止,已發現脾病時,則宜疏肝健脾;水能生木,所以肝虛的病癥,可用滋腎的方法來柔肝。其他臟病,如肺癆用培土生金法,脾瀉用益火培土法,都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處理的。從這些治法上,說明中醫不把內臟孤立起來,而是重視內臟之間的密切聯系,每一臟都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個方面。以肝臟為例:生我者為腎——水生木;我生者為心——木生火;克我者為肺——金克木,我克者為脾——木克土。其余四臟,都可依此類推。五臟之氣“有余”或“不及”可能引起病理傳變,仍以肝臟為例:肝病可以傳心——母病及子,肝病可以傳腎——子病及母,肝病可以傳脾——木乘土,脾病可以傳肝——土侮木,肝病可以傳肺——木刑金(刑即侮)。五臟之間生克乘侮的生理與病理變化,常常在甲臟有病時,從乙臟或丙臟來進行治療,因而有“隔一”、“隔二”和“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等方法。再從五行與人體臟腑、體表器官的聯系來說,如木屬于肝,因內熱而引發的目赤羞明,多用清肝法;肌肉屬于脾,形體消瘦羸弱,多用補脾法。又如肝主風,凡有頭暈目眩等肝風上旋的癥狀,多用柔肝熄風法;脾主濕,凡有胸腹脹滿、小溲短少等阻滯癥狀,多用健脾理濕法。這些都是用五行來分析歸納的。當然,不是說所有治法不能離開五行,而且也不允許任何病癥都機械地搬用五行,而是要根據具體情況加以靈活應用。
五行學說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曾具有很重要的影響。用取類比象的方法,按木、火、土、金、水五種屬性及其相互關系,論述各種事物的內在、外在的復雜變化。五行學說維系了中醫學理論的延續性,它是建立在客觀認識的基礎上,那就是一切事物是在不斷運動變化著的,而這種運動變化的動力不但受外界的影響,也來自事物的內部。在學習中要認識到五行學說雖以五種物質作基礎,配合內臟加以演繹的,并非表示該臟器就是由那種元素所構成,只是用來說明其性質。所以五行學說用較為粗糙的概念化的物質屬性來演繹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變化規律的確并非完美,在用五行學說解釋一些問題時,要注意不被它的某些過于牽強、機械的模式所局限。只有細心體會,才便于掌握其運用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