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利用民族文化資源打造特色黨性教育

云南省普洱市行政學院 趙建偉

普洱市行政學院于1996年4月正式掛牌,與普洱市委黨校、普洱市民族干校、普洱市社會主義學院、普洱民族團結進步干部教育學院(2015年12月成立)五校合一。學院下設十一個科室,共有教職工87人。學校占地面積111.1畝,有教學樓、辦公樓、學員住宿樓、報告廳、餐廳等,建筑面積28000多平方米。多年來,在上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和重視關心下,在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校黨委帶領全體教職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解放思想、改革創新,使行政學院(黨校)工作得到全面發展,為普洱市黨的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和工作骨干,為普洱市干部教育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近幾年來,主體班培訓規模不斷加大,2014年共舉辦49期5126人,2015年共舉辦48期5414人,2016年共舉辦44期6301人,今年上半年已經培訓主體班次18期2722人。在干部輪訓培訓上發揮了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近年來,普洱市結合市情實際,堅持不懈創新,變民族文化資源為黨性教育資源,在推進干部堅定理想信念、強化黨性鍛煉、密切聯系群眾、錘煉優良作風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背景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強調要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的示范區”。普洱市與越南、老撾、緬甸接壤,邊境線長486公里。全市26種民族,其中有14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1%。普洱不僅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百花園,也是云南民族眾多的縮影,民族團結有歷史、有文化、有血脈、有傳統。普洱市利用普洱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優勢,積極把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干部黨性教育資源。

二、主要做法

(一)深入挖掘民族特色黨性教育資源

普洱民族文化豐富,民族團結歷史深厚。特別是1951年元旦立于普洱市寧洱縣的《民族團結誓詞碑》,銘刻著“我們二十六種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區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舉行了剽牛,喝了咒水,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斗!”的錚錚誓言,碑文表達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民族團結一心,同心同德建設偉大祖國的決心,不僅是云南邊疆各民族團結進步的象征,而且也是全國各民族大團結的縮影。新中國建立以來,普洱各族人民在“民族團結誓詞碑”精神的感召下親如一家、不分彼此,使民族團結成為一大亮點。針對普洱擁有“人類民族史上唯一的豐碑”和其他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資源,普洱市高度重視,精心策劃,認真挖掘、提煉其中的團結、奮進、包容、拼搏精神,形成高質量的干部黨性教育教學專題和現場教學專題,開展黨性教育。

(二)著力打造黨性教育現場教學基地

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建立了以思茅城區為主的現場教學基地,包括:普洱市委黨校黨性黨風黨紀陳列室、普洱監獄、普洱市博物館、普洱市城市規劃和科技館、普洱絕版木刻展館;建立了以寧洱縣為主的現場教學基地,包括:寧洱縣城內的普洱民族團結園、磨黑中學革命教育基地、楊麗坤(阿詩瑪)故居、德化鎮楊正元故居、同心鎮那柯里村、全國文明村思茅區三家村白嘟祺(坡腳)村民小組;建立了以瀾滄縣、孟連、西盟縣為主的現場教學基地,包括:瀾滄縣老達保村、孟連縣宣撫司署、西盟新縣城。此外,跨行政區劃在毗鄰的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養鎮曼掌村民小組建立了教學實踐基地。這些現場教學點不僅有早期中國共產黨在邊疆民族地區活動的歷史軌跡,也有各民族團結奮進建設社會主義新邊疆的實踐成果,每一個教學點都充滿了濃郁的民族歷史文化特色,使學員在進行民族文化之旅的同時得到震撼靈魂、凈化心靈、脫胎換骨的身心洗禮,在親身參與中得到固根、守魂、補鈣的黨性淬煉。

(三)精心組織學員開展黨性鍛煉活動

市委組織部對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和管理服務等工作進行認真調研、反復協商、精心籌劃;開展對現場教學基地講授情況進行實地模擬演練,確保培訓方案落實具體可行,每一項教學內容安排務實管用;堅持組織員自始至終全天候式跟班服務管理,與學員同吃、同住、同學、同體驗,確保了開展黨性教育紀律嚴明、作風優良,學員所到之處,良好的形象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贊揚。

三、主要成效

普洱市變民族文化資源為黨性教育資源,在推進干部黨性教育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堅定了信念

通過組織學員體驗民族歷史文化,特別是瞻仰民族團結誓詞碑,真切體會邊疆各民族先輩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家國情懷。如,由中共云南省委組織部到普洱舉辦的云南省縣處級少數民族干部培訓班68名學員在瞻仰了民族團結誓詞碑后,仿照碑文寫下了:“我們25種少數民族的代表,代表全省少數民族同胞,慎重地在普洱民族團結干部教育學院開展了培訓、進行了交流,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省委及各級黨委的領導下,誓為建設云南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同步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由衷地感慨:過去老一輩把愛國的誓詞、團結的誓言刻在了石碑上,今天的新一代各族兒女一定要把民族團結的誓詞銘刻進心坎上,繼承先志,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二)提升了擔當

“民族團結誓詞碑”不僅是普洱地區26個民族的情感依附,更是他們為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奮斗的精神支撐,是新中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黨的民族政策和統一戰線政策在邊疆民族地區的成功實踐和勝利。許多學員感慨:“當年邊疆民族地區條件之艱、環境之惡、形勢之險、任務之重無法想象,但他們用鮮血乃至生命鑄造了無與倫比的豐碑,他們太了不起了!我們的心靈為之震撼!”表示回去后一定要堅守信念、履行責任、擔當使命。

(三)錘煉了作風

很多參加黨性鍛煉教育的學員在瞻仰了民族團結誓詞碑后,表示這樣的黨性教育很特別、很震撼,有特色、有觸動,不僅接受了一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也補了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之鈣,自己過去一些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績觀、權力觀得以“矯正”,“軟骨病”“近視眼”“咽喉炎”等這些新時期干部身上常有的毛病得以“糾治”,這對按照“三嚴三實”要求,做一名“忠誠干凈擔當”的好干部、錘煉“為民務實清廉”的好作風是一次生動教育和激勵鞭策。

四、主要啟示

普洱市利用民族文化資源開展干部黨性教育不僅載體新穎,而且成效良好,主要啟示有:

(一)開展黨性教育要“務實”

新時期開展黨性教育一定要改變過去那種搞兩張皮、空對空,灌輸式、說教式的課堂理論教育,要堅持理論講授與開展體驗教學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讓學員不僅通過理論教育把黨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內化于心,更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和感悟,使開展黨性教育“不是說而是做”,真正外化于行。

(二)開展黨性教育要有“特色”

開展干部黨性教育,一定要避免照本宣科只講講黨的歷史,或者千篇一律只看看紅色資源的做法。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擴開思路,拓寬干部黨性教育的資源寬度,使得一切有利于促進干部增強黨性鍛煉的資源為我所用,包括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歷史文化資源等,通過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內核和實踐價值,將其轉化為具有現實“可學”、自己“可做”的生動素材,讓學員易于感受,樂于接受。

(三)開展黨性教育要能“深情”

開展體驗式黨性學,目的是讓學員穿越時空、觸摸歷史、感受震撼、啟迪思考、觸動靈魂,使黨在心中的分量更重,使為民服務的宗旨更加堅定。必須防止只是帶學員走馬觀花看看,作旅游式介紹了解的做法。要認真按照黨性教育的一般規律和特點,組織人員深挖、提煉教學內容,并配以訓練有素的培訓師富有感染力的深情講解和精準點評,這樣才能達到一個現場教學點就是一部活教材,一次現場教學課就是一次精神洗禮的目的,確保開展黨性教育取得實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阳市| 弥渡县| 会宁县| 温泉县| 合水县| 罗定市| 通州市| 岚皋县| 古蔺县| 耒阳市| 夏邑县| 科尔| 沂南县| 玉田县| 新建县| 聂拉木县| 炎陵县| 杭锦旗| 岳阳县| 同心县| 洮南市| 宁都县| 兰州市| 红河县| 边坝县| 肇源县| 威宁| 敦化市| 尉氏县| 漳州市| 汝阳县| 天台县| 马尔康县| 南郑县| 丁青县| 屯昌县| 三门县| 三河市| 山阴县| 益阳市| 上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