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報告:嚴監管環境下的資管行業轉型
- 本書編寫組
- 1748字
- 2019-01-03 12:16:29
序二 迎接正本清源的大資管
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了“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市場導向”四項原則,以及“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要求強化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這為資產管理行業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事實上,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居民財富的積累,近年來我國的資產管理行業得到長足發展。據相關專業機構統計,截至2016年末,全國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規模達到165萬億元,在過去10年中增長了5倍。同期,全社會各類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達到96.66萬億元,其中,公募基金9.16萬億元,私募證券投資基金2.61萬億元,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基金5.28萬億元,證券基金期貨經營機構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34.74萬億元,非保本銀行理財產品23.11萬億元,資金信托產品17.46萬億元,投連險、萬能險等投資型保險產品4.3萬億元。各類受托資產管理業務已經成為社會財富最重要的管理方式,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資管機構要深入貫徹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正本清源,力求行穩致遠。
首先,資產管理行業要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之本源,做好資產管理主動管理業務,強化勤勉負責、盡職管理的義務,切實做到以投資者利益為重。發達國家經驗顯示,信托制度是資產管理行業的最優選擇。國內實踐經驗顯示,基金法是規范信托主體具體權利義務關系的基本法,奠定了資產管理活動的基本規范和行業依法監管的根基。以公募基金為例,基于基金法信托責任的制度化安排使公募基金成為投資者權益保護最充分、市場最規范、系統性風險因素最少的資產管理行業,樹立了大眾理財服務的標桿。同時,基金法打開了私募基金規范發展的新篇章。因此,未來全社會資產管理活動都應當遵循基金法確立的信托關系,通過統一有序、規范透明的方式共同參與社會財富的管理,促進資本形成和社會發展。
其次,資產管理機構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天職,充分發揮機構投資者的功能價值,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正所謂“不畏浮云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資管機構尤其要避免過度強調短期功利主義,積極踐行長期、有價值、可增長的責任投資,服務中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和促發中國經濟新動能,戰勝挑戰,為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投資者可持續收益發揮有益、有效、有恒的作用。
最后,資產管理機構要把防控風險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進一步夯實風險控制和處置能力,加強機構內控建設,強化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堅持“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投資者”,確保資產管理行業穩定與安全。
需要指出的是,良好的資產管理市場,應當建立“基礎資產—集合投資工具—大類資產配置”的生態體系,三層架構的每一環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具體而言,從基礎資產到組合投資交給普通公私募基金以及公募REITs等專業化投資工具,由公私募基金從投資人利益出發,充分發揮買方對賣方的約束作用,關注科技動向、產業發展趨勢、公司戰略、企業家精神,跟蹤經營成效,發現具有低成本、技術領先和細分市場競爭優勢的企業,或者尋找有長期穩健現金流的基礎資產,建立特定投資組合,打造適合不同市場周期的投資工具;從組合投資工具到大類資產配置,交給養老金FOF,比如目標日期基金(TDFs)和目標風險基金(TRFs)等配置型工具,專注于長周期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開發滿足不同人群生命周期需求的全面解決方案。在這個有機生態中,通過投資工具的分散投資可以化解非系統性風險,通過大類資產配置可以化解系統性風險。
另外,資本市場稅收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稅收制度是影響資本市場運行效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應加快研究有助于資本市場投融資效率和促進長期資本形成的稅收體制,建立公平、中性稅負機制,推動稅收遞延惠及個人賬戶養老金等長期資金;推動基金法稅收中性原則落地,避免基金產品帶稅運營,推動REITs等長期投資工具更好地對接養老金需求,服務實體經濟轉型。
這本由中國財富研究院與星石投資共同編撰出版的《2017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報告:嚴監管環境下的資管行業轉型》博采眾長,邀請公、私募基金,銀行,券商,信托公司等各資管領域的專業人士就行業熱點、痛點進行了深刻論述,總結了資管行業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的發展經驗,探討了未來的前景與方向,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對新形勢下資管行業的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思考與討論。
是為序。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