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文明建設知識簡明讀本(概念篇)
- 涂同明 涂俊一
- 6346字
- 2019-11-22 09:40:26
導論
1.生態與文明
(1)生態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狀態。即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包括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是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也即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有著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律,把自然生態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范圍之內,這就形成了文明。
生態一詞源于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們的環境。簡單地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生態的產生最早也是從研究生物個體而開始的,生態一詞涉及的范疇也越來越廣,人們常常用生態來定義許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諧的事物等均可冠以生態修飾。
(2)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經天緯地”意為改造自然,屬物質文明;“照臨四方”意為驅走愚昧,屬精神文明。在西方語言體系中,文明一詞來源于古希臘“城邦”的代稱。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人類文明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約在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采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鐵器的出現使人改變自然的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為時一萬年。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現代化生活,為時300年。從要素上分,文明的主體是人,體現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時間上分,文明具有階段性,如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從空間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與印度文明。
2.生態文明的概念
生態文明是人類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建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生態社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基本形成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可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
300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征,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態危機證明地球再也沒有能力支持和承受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亟需建立一種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1)生態文明是人類的一個發展階段。人類至今已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個階段,在對自身發展與自然關系深刻反思的基礎上,人類即將邁入生態文明階段。廣義的生態文明包括多層含義。一是在文化價值上,樹立符合自然規律的價值需求、規范和目標,使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生態文化成為具有廣泛基礎的文化意識。二是在生活方式上,以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他人需求為目標,踐行可持續消費。三是在社會結構上,生態化滲入到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追求人與自然的良性循環。
(2)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的一個方面。生態文明是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種文明。這“四個文明”一起,共同支撐和諧社會大廈。其中,物質文明為和諧社會奠定雄厚的物質保障,政治文明為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精神文明為和諧社會提供智力支持,生態文明是現代社會文明體系的基礎。生態文明要求改善人與自然關系,用文明和理智的態度對待自然,反對粗放利用資源,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
(3)生態文明是一種發展理念。生態文明與“野蠻”相對,指的是在工業文明已經取得成果的基礎上,用更文明的態度對待自然,拒絕對大自然進行野蠻與粗暴的掠奪,積極建設和認真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改善與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
(4)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全球性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生態問題實質是社會公平問題,受環境災害影響的群體是更大的社會問題。資本主義的本質使它不可能停止剝削而實現公平,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真正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從而在根本上解決環境公平問題。因此,生態文明只能是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體現,只有社會主義才會自覺承擔起改善與保護全球生態環境的責任。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從其思想孕育、理論形態形成與發展、成熟與完善,至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五位一體”總格局,是黨的十六大以來至十八大十年間科學發展、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
3.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這是總攬國內外大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新部署。
(1)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在基礎層面上,就是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一方面,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存在著對立關系。人類的生存、發展會帶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要保護環境,在一定時空范圍內會或多或少地制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又是統一的。環境保護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發展,給人類自身提供良好的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我國經濟建設面臨兩個突出矛盾:一是經濟總量擴張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資源生產率相對低下的矛盾;二是經濟快速增長與環境容量有限以及環境容量利用效率相對低下的矛盾。如何有效緩解和克服兩大矛盾?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的經濟建設,將致力于消除經濟活動對大自然的穩定與和諧構成的威脅,堅決摒棄“經濟逆生態化、生態非經濟化”的傳統做法,大力實施產業生態化、消費綠色化、生態經濟化等戰略,既做到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又能夠在“人不敵天—天人合一—人定勝天—天人和諧”的螺旋式上升進程中實現新的飛躍。
(2)生態文明建設與政治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與政治建設既是因果關系,又是包容關系。政治建設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條件。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危機是由人類在特定制度框架下進行的社會活動引起的。有什么樣的制度框架,就有什么樣的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也就有什么樣的環境影響。因此,政治建設直接影響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政治建設著力于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生態文明建設則著力于處理當代人與當代人、當代人與后代人、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因此,政治建設被生態文明建設所包容。目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障礙主要在于:一是政績考核機制的扭曲,片面強調政績考核的經濟性;二是公眾環境權益的受損,公眾無法享受到足夠良好的作為生存權之一的環境權和作為參與權之一的環境權。生態文明觀念引領下的政治建設,就是要積極構建以政府為主體的干預機制、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機制和以公眾為主體的社會機制的相互制衡,就是要構建以別無選擇的強制性機制、權衡利弊的選擇性機制和道德教化的引導性機制的相互協同。
(3)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建設既存在交叉關系,又存在重疊關系。從一定角度看,生態文明建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建設必然涉及人與自然關系的處理;而文化建設又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為文化建設提供廣闊的舞臺。從另一個角度看,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建設都需要處理與解決當代人與當代人、當代人與后代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因此,又屬于重疊關系。
生態文明理念視角下的文化建設的一個突出薄弱環節,是生態文化觀念不夠穩固。為此,必須樹立與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觀相吻合的生態文化觀念,使包括綠色生產觀、綠色消費觀、綠色技術觀、綠色營銷觀等在內的生態文化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和精神動力。要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要尊重自然生態環境,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要增強生態資源觀念,優化生態環境資源配置;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要轉變消費行為模式,崇尚科學合理的消費方式。
(4)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建設是相互支撐的關系。社會建設的核心問題是保障民生。生態環境質量是保障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的最基本的民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高,作為基本民生需求的環境權益就維護得好;公眾參與包括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事務在內的社會管理的程度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就高。
4.生態文明建設行動
(1)正確認識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思想上,主要是從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并重,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要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結構的意識,將環境保護作為新階段推進發展的重要任務。
(2)從國家發展戰略層面解決環境問題。在政策上,只有將環境保護上升到國家意志的戰略高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環境問題。在發展政策上,抓緊制訂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價格、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經濟政策體系,采取總體制度一次性設計、分步實施到位的辦法,使鼓勵發展的政策與鼓勵環保的政策有機融合;在發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規律,開展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工作,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功能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要求確定不同地區的發展模式,引導各地合理選擇發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在發展規劃上,進一步優化重化工業的布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3)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在制度上,包括建設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嚴格的環境標準,培養專業的執法隊伍,采取行之有效的執法手段等。建立健全與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環境保護管理決策相一致的環境法規、政策、標準和技術體系,凡是污染嚴重的落后工藝、技術、裝備、生產能力和產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一律不允許新建,凡是超標或超總量控制指標排污的工業企業一律停產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任務的地區一律實行“區域限批”,凡是破壞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一律嚴懲。核心要求是杜絕一切環境違法行為,任何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個人和單位都要補償環境損失。
(4)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保護環境。在行動上:一是廣泛開展環境宣傳教育。將環境保護列入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強化青少年環境基礎教育,開展全民環保科普宣傳,提高全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二是加強部門協作。環境保護部門是推動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總體設計部門”,其他有關部門是環境保護事業的共同建設者。加強環境保護部門的機構、隊伍和能力建設,完善環境保護統一監督管理體制。三是強化社會監督。公開環境質量、環境管理、企業環境行為等信息,維護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對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要通過聽證會、論證會或社會公示等形式,聽取公眾意見,接受輿論監督。四是形成科技創新與科學決策機制。不斷加大對全球性、區域性、流域性以及前瞻性重大環境問題的成因與演化趨勢的研究,形成國家、地方政府對水環境、大氣環境等的監控、預警技術體系,帶動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創新。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全球性、區域性環境保護活動。五是健全公眾參與機制。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為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環境保護搭建平臺,鼓勵公眾檢舉揭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公益訴訟。六是加強基層社會單元的環保工作。把環境保護作為社區、村鎮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引導和動員廣大群眾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法定義務。
5.生態文明的核心要素
生態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諧和人文發展。公正是生態文明的基礎,效率是生態文明的手段,和諧是生態文明的保障,人文發展是生態文明的終極目的。
(1)公正就是要尊重自然權益實現生態公正,保障人的權益實現社會公正。
(2)高效就是要尋求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生產系統具有低投入、無污染、高產出的經濟效率和人類社會體系制度規范完善運行平穩的社會效率。
(3)和諧就是要謀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公平和諧,以及生產與消費、經濟與社會、城鄉和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人文發展,就是要追求具有品質、品味、健康、尊嚴的崇高人格。
6.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獨立的文明形態,具有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分為四方面的內容。
(1)生態意識文明。思想意識是要解決人們的世界觀、方法論與價值觀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它指導人們的行動。以生態科學、綠色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為代表的生態文明觀,主要包括樹立人與自然同存共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建立社會、經濟、自然相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選擇健康、適度消費的生活觀等三個方面的內容。
(2)生態行為文明。生態文明不僅是一種思想和觀念,同時也是一種體現在社會行為中的過程。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人類應該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指導自身的行為,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類自身的矛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因此,人類應改變過去那種高消費、高享受的消費觀念與生活方式,提倡勤儉節約,反對揮霍浪費,選擇健康、適度的消費行為,提倡綠色生活,以利于人類自身的健康發展與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3)生態制度文明。生態制度是指以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為中心,調整人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制度規范的總稱。生態制度文明是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規范建設的成果,它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關系,反映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水平,也是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水平,是生態制度文明的外化,是衡量生態制度文明程度的標尺。
(4)生態產業文明。生態產業文明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是指生態產業的建設,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及環保產業。發展生態產業,改革生產方式,對現行的生產方式進行生態化改造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現階段發展生態產業的重點是按照建立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生態工業的發展道路。這種生產方式是以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是追求更實用有效的科學技術、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和更低環境污染以及更多勞動力就業的先進發展方式。
7.生態文明與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既是原始文明的開創者,也是農業文明的先行者。雖然是工業文明的遲到者,但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卻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基本一致,從政治社會制度到文化哲學藝術,無不閃爍著生態智慧的光芒。生態倫理思想本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這使我們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藝復興以來就主導人類的“物化文明”,成為生態文明的率先響應者。
我國歷朝歷代都有生態保護的相關律令,如《逸周書》上說:“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為春天樹木剛剛復蘇。什么時候砍伐呢?《周禮》上說:“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護生態外,還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棄灰于公道者,斷其手。”把灰塵廢物拋棄在街上就要斬手,雖然殘酷,但重視環境決不含糊。這種制度,并非統治者的個人自覺,而是中華文明本身的內涵所決定的。以儒釋道為中心的中華文明,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系統的生態倫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