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中醫學與邏輯學

任何科學都是應用邏輯的。僅從最早成書的醫籍《黃帝內經》來看,古代醫家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明顯地應用了比較、類比、演繹、分析、綜合等邏輯方法以及樸素的模擬方法。由于這些思維方法的系統運用,使中醫學在中國古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邏輯學在我國古代叫“名”學、“辯”學;在印度叫因明;在希臘叫辯證法。一直到13世紀,才有人把“邏輯”這個詞固定下來,16世紀中葉,第一本以“邏輯”為名的書問世。

邏輯是專門研究思維的形式、方法和規律的一門科學。由于人類思維存在普通思維和辯證思維兩種形式,因此,又有初等邏輯(形式邏輯)和高等邏輯(辯證邏輯)兩種邏輯。

形式邏輯是一門古老的邏輯學,它專門研究初級思維形式結構、方法和規律,因此,又稱初等邏輯。辯證邏輯是專門研究辯證法如何應用于思維,特別是高級思維,以探求思維發展變化的形式和規律的一門科學。因此,又稱高等邏輯。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都是“探求新結果的方法,由已知進到未知的方法?!倍q證邏輯“包含著更廣的世界觀的萌芽”。

恩格斯非常重視考察邏輯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本質聯系,強調邏輯科學對于自然科學的重要意義。他說:“一個民族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绷袑幰苍赋觯骸叭魏慰茖W都是應用邏輯的。”任何一個科學家,不管他主觀上是否愿意,總是要接受一定哲學的支配,總是要借助于一定的理論思維和邏輯范疇,都要應用必要的邏輯工具。除了必須應用形式邏輯外,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于辯證的思維形式的方法,“因為只有它才能為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發展過程,為自然界中普遍聯系,為從一個研究領域到另一個研究領域的過渡提供類比,并從而提供方法?!?/p>

中醫學理論形成于秦漢之際,除受當時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的極大影響外,還應用了“墨辯”邏輯作為說理和論證的工具,在醫學領域中取得了卓著的科學成就,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秦漢時期成書《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等醫學著作中都具有極為豐富的醫學辯證法,它所總結和運用的陰陽分類法、比類取象法、辨證論治原則,及其他一些辯證思維方法等等,不僅豐富了古代形式邏輯的內容,而且還為古代樸素辯證邏輯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用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理論研究中醫的思維形式和方法,近年來已引起一些學者的興趣,并取得一些成果。隨著這項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將為中醫工作者運用邏輯方法提供有益的經驗,大大提高中醫工作者在醫學研究及臨床醫療中運用邏輯方法的自覺性。對促進中醫學理論的發展,提高臨床療效,實現中醫現代化都有重要意義。

(一)古代邏輯方法在中醫學的運用

我國最早提出邏輯問題是在戰國時期。其代表是施惠(公元前370—約前310年)和公孫龍(約公元前325—約前250年)。他們邏輯學中,同與異、大與小、名與實,以及概念的外延寬窄等問題,都含有一定的辯證法因素。但其邏輯思想大都是片斷的,沒有形成系統?!赌q》總結了邏輯思維和自然科學的成果,是我國古代比較系統的綜合邏輯學。所謂“辯”,就是用概念來反應實在(存在),用判斷來表達思想,用推理來說明原因。通過抽象把事物的本來面目反映出來。而名(概念),辭(判斷),說(推理)則是辯的思維形式。墨子的邏輯學還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如他提出了“類”的概念,以及根據“類”概念而采取的類推法,在處理個性與共性的辯證關系上作出了重要貢獻?!邦悺本褪枪残裕ㄒ话悖?,共性存在于個性(個別)之中,“類”存在于個體之中。共性(一般)從個性(個別)中抽象出來的帶有類型性的東西。反過來,共性可以指導個性,“類”可以指導個體。前一過程的抽象屬于歸納,后一個過程的類推法屬演繹。這些都是人類認識史上極為重要的思想方法。墨子還提出了因果關系,“故”就是表示因果關系的聯結詞。墨子察“類”和明“故”,不僅提高了他的議論文的邏輯性,而且推動了古代抽象思維的發展。戰國時期的邏輯學成就對中醫學產生了很大影響,對中醫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概念、判斷、推理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的思維形式。每一個概念都有其明確的內涵和外延,這是進行判斷和推理的基礎。概念的內涵是通過給概念下定義的方法來確定的。早在《黃帝內經》時代,中醫學給概念下的定義就是非常明確的,如《素問·評熱病論》篇給“風厥”下定義就是其例。“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薄秱摗方o“中風”下的定義也很明確。其曰:“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2條)中醫學還注意到了概念內涵的變化。如“傷寒”這一概念就有所謂廣義與狹義之分?!秲冉洝?“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難經·第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薄秱摗?“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為傷寒。”(3條)《難經》傷寒有五之“傷寒”所指與《黃帝內經》同,即所有外感發熱的病,都屬傷寒病,后世稱此為廣義傷寒?!峨y經》五種之一的“傷寒”,是專指外感寒邪引起的疾病,即后世所謂狹義傷寒,《傷寒論》第三條是給狹義傷寒下的定義。

概念的外延是通過劃分概念而確定的。也就是根據一定的標準,把一個外延較大的屬概念分成若干外延較小的種概念。如《傷寒論》討論的“傷寒”為屬概念?!秱摗酚质歉鶕“l展的不同階段的病理機制,將屬概念的傷寒劃分為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等六個種概念。在劃分概念的同時,又對每一概念作出表述,如“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等等。這些提綱式的表述初步概括了每經病的證候特點,提示了每經病的本質,為辨證論治提供了判斷、推理的依據。論中所謂“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保?1條)及“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42條)等,就是根據“太陽病”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所進行的推演辨治。

判斷是對思維對象有所斷定的一種思維形式,即對思維對象有所肯定或否定。判斷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工具,是推理的要素。古代的判斷多用特定的句式表示。《黃帝內經》中,對許多病證的判斷,充分運用了古代語言中的各種判斷句的表述方式。如《素問·平人氣象論》篇以“……者,曰……”為形式的有:“寸口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钡鹊取R浴啊?,曰……”,或以“……曰……”為形式的有:“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按缈诿}沉而喘,曰寒熱”,“脈滑曰風”,“脈澀曰痹”等等。以“……者,謂之……”為形式的有:“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等等。以“……謂之……”或以“……者,……”為形式的有:“尺脈緩澀,謂之解?”,“安臥脈盛,謂之脫血”;“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已食如饑者,胃疸”。“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傷寒論》多用“……者,為……”,如“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保?條)或用“……者,……是也”,如“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184條)?;蛴谩啊?,……”,如“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無熱惡寒者,發于陰”等等。

判斷是組成推理的要素。如臨床上我們可以根據“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無熱惡寒者,發于陰”這一判斷,來推論臨床病證的陰陽屬性。

推理是由一個或幾個已知判斷得出另一個判斷的思維過程。中醫學在推理論證方面已注意了嚴密的邏輯性?,F以《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為例,加以說明。如《素問·評熱病論》說:“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為什么“交者死”呢?因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氣交爭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苯又謴娜齻€普遍性原理出發,進一步證明了死的必然性。其曰:“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失其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p>

這里三個由一般到個別演繹推理的思維過程:

(1)汗出脈尚躁盛者死(大前提),今汗出而脈尚躁盛(小前提),故死(結論)。

(2)脈不與汗相應者死(大前提),今脈不與汗相應(小前提),故死(結論)。

(3)失志者死(大前提),狂言者失志(小前提),故死(結論)。

以上第一個推理中的“今汗出而脈尚燥盛”,第二個推理中的“脈不與汗相應者死”,第三個推理中的“狂言者死”,在行文時已省略。

《傷寒論》亦是以嚴密的邏輯性來正確地判斷和治療疾病的。如214條:“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小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這是用演繹推理法,對各種病情能否使用大承氣湯的斷定。這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中,都是應用假言三段式的邏輯方法。

概念、判斷、推理是理論思維的基本邏輯方法,中醫學就是應用概念、判斷、推理邏輯形式和方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2.比類取象

·比類取象的含義

比類取象法是通過對客觀事物和現象的觀察,確定類的概念和特征,將要認識的事物和現象與“類”的概念和特征進行比較、類比,然后推論出要認識的事物和現象的屬性。比類取象法是中醫學從已知到未知的主要思維方法,這種古典的思維,雖然尚不如近代邏輯學中的類比法和現代控制論中的同構理論那樣嚴密,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運用這種思維方法,由宏觀認識微觀,以一般推論個別,從抽象到具體,實現了認識的由一個領域向另一個領域的過渡,從而為醫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維途徑,對中醫學理論的形成起到了積極作用。中醫學認識人體生理、病理及診斷、治療等都應用了比類取象法。如《內經》所說:“比類形名,虛引其經,必無所對”?!吧茷槊}者,必以比類奇恒,從容知之”。“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敝嗅t學運用比類取象法是在“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整體觀指導下進行的。

·比類取象法在中醫學的運用

(1)說明人體生理功能: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古代醫家多用自然現象的某些特征類比人體,達到認識人體生理功能的目的。如用日月潮汐等自然變化規律,闡明人體陰陽的變化規律?!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菲f:“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毛發豎,腠理郄,煙垢著”。用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說明人體機能亦有春則人氣生,夏則人氣長盛,秋則人氣收肅,冬則人氣固藏等變化規律。用四季氣候特征及某些動物的活動規律,說明人體四時脈象變化,即“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余;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庇米匀魂柟庵匾?,說明人體陽氣之重要。如《黃帝內經》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張景岳說:“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用月的盈缺現象,說明人體陰氣的消長變化。如朱丹溪說:“月,缺也。屬陰,稟日光以為明者也。人身之陰氣,其消長視月之盈缺?!庇霉糯俾氼惐任迮K,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特點。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等等。

(2)說明人體病理變化:比類取象法是認識病因病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古代醫家根據自然界風、寒、暑、溫、燥、火的特征,類比出六淫致病的病癥特點。即“風性善動數變”,“寒性收引”,“濕性黏滯”,“暑性升散”,“燥性干燥”,“火性炎上”等等。根據季節氣候的變化對不同植物的影響,類比人體,說明不同季節氣候,對不同體質的影響。如《靈樞·五變》說:“木之早花生葉者,遇春霜烈風,則花落而葉萎。久暴久旱,則脆木薄皮者,枝條汁少而葉萎。久陰淫雨,則薄皮多汁者,皮潰而漉。卒風暴起,則剛脆之木,枝折杌傷。秋霜疾風,則剛脆之木,根搖葉落。凡此五者,各有所傷,況于人乎。”用一年春夏秋冬四季陰陽轉化,類比人體,說明疾病晝夜病情的變化。如《靈樞·一日分為四時》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边@些對疾病轉歸規律的認識,符合現代科學的生物節律學說。用日月潮汐的變化,類比人體,說明病理變化。如《靈樞·歲露論》說:“至其月廓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發殘,瞧理薄,煙垢落,當時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钡鹊?。

(3)在診斷中的運用: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相互影響,診病要體察自然界的變化,并用自然界的某些特征和變化,類比人體,進行推理,得出診斷?!端貑枴な栉暹^論》篇說:“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恒,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敝嗅t學根據五行的特征,將人體五臟、六腑、五官、五聲、形體、情志、變動與五季、五方、五氣、五化、五色、五味、五音進行歸類,并用以診斷疾病,是比類取象法用于診斷的典型。如《素問·痿證》篇說:“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就是其例。

(4)在治療中的運用:中醫學在確定治則治法及說明藥物作用時常用比類取象之法。如治法中的“釜底抽薪”、“提壺揭蓋”、“導龍入?!钡确ㄊ菑娜藗兩詈蜕鐣顒宇惐瘸鰜淼?。瀉白散、瀉青丸、導赤散、瀉黃散等方名都是按五色應五臟而類比命名的。類比藥物作用,如《本草求真》對蟬蛻各種治療作用的認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曰:“其言能治肝經風熱者,因體氣輕虛,而味甘寒之意也;其言能治婦人生子不下及退翳膜胬肉滿眥者,因其性有善脫之意也;其言能治中風不語者,以其蟬聲清響之意也;其言能治小兒夜啼者,以其晝嗚夜息之意也”。在針灸治療方面,用氣候冷暖對地凍水冰的影響的自然現象,類比治療,說明氣溫對人體氣血的影響及其針法。如《靈樞·刺節真邪》篇說:“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市兴?,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脈猶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用打仗雙方進行軍事交量的情況,類比治療,說明針刺注意事項。如《靈樞·逆順》說:“兵法曰: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刺法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徐大椿運用類比手法,以作戰的戰略戰術類比醫生治病的技巧和方法,以用兵之道說明用藥之法,提出了治病的十條原則。他指出:“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矣?!?/p>

比類取象法,主要目的有二:一是由已知推出未知,以求得新的知識;二是證明或闡發已有見解、經驗或理論。但也存一些缺陷,如僅用比類取象法無法辨別人與自然界物質運動變化的質的區別,無助于揭示醫學的特殊性,造成中醫學理論的封閉性等。這些是今后研究中應注意的問題。另外,比類取象推導的結果,往往具有或然性,還須的實踐或科學實驗中證實。

3.樸素的辯證邏輯

中醫學除應用了以上邏輯方法外,還應用樸素的辯證思維方法?!饵S帝內經》和《傷寒論》便是其代表。《黃帝內經》相當自覺地把體現在陰陽學說中的對立統一原理,作為認識理論和方法引入邏輯領域,形成了樸素的辯證邏輯,并將這一思維方法應用于中醫學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和治療學中,成為中醫學認識和解決疾病的重要思維方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寫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边@是說,陰陽是自然界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也是作為人們分析和歸納一切事物的綱領。事物的一切變化,都是由于陰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相互作用而發生的,陰陽既是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也是事物毀滅消亡的由來。因此,治療疾病也必須從病情的陰陽變化這個根本上來認識和處理問題??梢姟秲冉洝凡粌H把陰陽之氣的變化作為自然界的普遍規律,把陰陽矛盾看作是天地萬物生成和發展變化的總原因,而且還把陰陽對立統一原則看作是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準則和根本方法。不僅體現了《內經》的樸素辯證思想,也道出了《內經》的辯證思維方法?!秲冉洝肪褪怯藐庩柕拿芏址ㄈビ^察認識人體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診斷、治療問題。認為人體是陰陽二氣結合而成(“陽化氣,陰成形”);由于陰陽對立,人又有男女之別(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人體的正常生理狀態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人體發生疾病是陰陽失調所致(“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瓣杽賱t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對疾病的診斷,用陰陽特性(“水火者,陰陽之征兆”)區別疾病的陰陽屬性(“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其陰陽,以別柔剛”);對疾病的治療,要針對疾病的陰陽屬性而治(“治病必求于本”),疾病的標本關系變化了,標病危及生命時,要先治標(急則治其標),以及“陰病治陽,陽病治陰”,“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等等。都是辯證思維方法的具體應用。由此可見《內經》作者將辯證思維的邏輯方法貫穿始終,運用自如,達了相當嚴密的程度。

《內經》用五行的生克關系來認識世界,包含著一個有價值的思想,這就是有機聯系的觀念,或稱矛盾統一的整體觀,這正是辯證邏輯的基本觀點。從這個觀點出發,《內經》認為,自然界是一個有機整體(“天地一體”);人體也是一個有機整體(“五臟一體”);人與自然也是統一的(“天人相應”)。因此,它要求從普遍聯系中認識人體的生理、病理,分析病因,以進行正確的推測,作出準確的診斷,實施恰當的治療。

《傷寒論》在《內經》的辯證思維方法影響下,提出了辨證論治的命題。辨證論治是從疾病發生發展的病變過程中,根據病機的轉化,來判明病變的部位(屬表屬里,在氣在血,何臟何腑),分析證候所反映出來的寒熱屬性和邪正消長的虛實情況,從而作出明確診斷,并根據辨證的結果,制定有效治療方法。這種根據疾病運動變化來認識和治療疾病的思想方法,正是辯證思維過程的具體體現。

《內經》用陰陽對立統一觀和五行整體觀,《傷寒論》的辨證論治命題,都含有豐富的辯證邏輯內容,這正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中醫學邏輯方法的現代研究

對中醫學邏輯方法的研究,近年來已引起一些學者的注意,雖起步較晚,但還是取得了不少成果。所謂中醫學邏輯方法的現代研究,是指用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理論,對中醫學進行研究,以探討中醫學的思維形式、方法和規律。從現代研究情況看,中醫學中不僅應用形式邏輯,而且還應用了辯證邏輯。從形式邏輯講,應用有概念、判斷、推理、比較、分類、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其中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是受《墨辯》“名”、“辭”、“說”影響,形式相近,故放在古代邏輯方法中介紹。關于辯證邏輯,由于中醫學哲學思想是樸素的,實際上只能將樸素的辯證法運用于思維中,所以,其辯證邏輯具有樸素的性質。在古代邏輯方法中已提到,此處將結合現代辯證邏輯內容進行討論。

運用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理論研究中醫學,對提高中醫工作者運用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的自覺性,促進中醫學科學研究,對凈化和完善中醫理論,促進中醫現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下面著重介紹比較與分類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分析與綜合及其相互間的關系;歸納與演繹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和有關辯證邏輯的有關知識。

1.比較與分類

比較與分類是認識事物的兩種基本邏輯方法,二者之間即有區別,又有聯系。

·比較

比較是確定對象之間的差異點和相同點的邏輯方法。是認識事物的基礎和前提。人們要認識事物總是從區分事物開始的。而要區分事物,首先就要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要有一定的標準,要有可比性,即相比較的對象要有一定的關系,又要在同一條件下進行。不同標準,不同條件,不同關系就不能相比。在比較中經常采用的有同中求異法和異中求同法。

(1)同中求異法:是通過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事物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不同點的方法。中醫學臨床鑒別類證時常用此法。如《傷寒論》的“結胸”與“臟結”兩證的鑒別即是其例。結胸與臟結均有硬滿疼痛類似癥狀,但病機有陰陽寒熱之別,本質不同,雖反映出一些類似癥狀,必然還有相異的癥狀,這時只有把二者臨床出現的癥狀和體征進行比較,才能鑒別。其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薄叭缃Y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保?22條)再如少陰病中,同是陰寒內盛,格陽于外的厥利,病因、病性和癥狀幾乎一樣,但治療卻有用通陽止利的白通湯;宣通上下佐以辛苦的白通加豬膽汁湯;逐寒回陽,通達內外的通脈四逆湯的不同。這就是在對陰盛格陽幾種極相似的證候進行比較后而確定的治法。

(2)異中求同法:是將各自不同特點的事物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的方法。如《傷寒論》中“咽喉干燥”(85條)、“淋家”(86條)、“瘡家”(87條)、“衄家”(88條)、“亡血家”(89條)、“汗家”(90條)都“不可發汗”。為什么呢?這就要通過比較,找出它們的本質上的共同點和有機聯系。這是由于發汗要傷陰耗液,患者咽喉干燥,或小便淋瀝,或本已汗出,說明陰液已傷;鼻出血或其他出血患者,瘡瘍因出膿血,陰血已虧損。汗又為血之余,發汗將重耗陰血。由此可知,陰液已傷是其共同特點,若重發汗,將犯虛虛之戒,故都“不可發汗”。再如64條“其人兩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115條“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65條“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122條“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121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此五條,雖臨床表現各異,但其病機都屬心陽虛。所以,治療方劑雖有別但都用桂枝、甘草溫通心陽。

比較能揭示事物的本質,臨床在病情寒熱真假難辨時,更需要認真進行比較,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作出正確的診斷。中醫學在鑒別證的寒熱真假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張仲景以病人對衣被遠近進行比較,鑒別寒熱所在部分。他說:“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熱在骨髓,寒在皮膚”(11條)。張介賓用病人對冷水的喜惡進行比較鑒別寒熱真假,他說:“但以冷水少試之,假熱者必不喜水,假寒者必喜水?!贝送猓瑥埥橘e還根據病人出現的其他癥狀和體征進行比較鑒別。如脈象、大小便的改變、狂與不狂、身上斑色等進行鑒別。他說:“凡真熱本發熱,而假熱亦發熱,其證則亦為面赤煩躁,亦為大便不通,小便赤澀,或為氣促,咽喉腫痛,或為發熱,脈見緊數等證……但其內證則口雖干渴,必不喜飲,即喜飲者,飲亦不多;或大便不實;或先硬后溏;或小便清頻;或陰枯黃赤;或氣短懶言;或色暗神倦;或起倒如狂,而禁之則止,自與登高罵詈者不同,此虛狂也?!史采頍崦}數,按之不鼓擊者,此皆陰盛格陽,即非熱也?!薄罢婧疚泛俸辔泛?,此熱深厥亦深,熱極反兼寒化也?!炱渥C,則或為喜飲,或為便結,或小水之熱澀,或口臭而煩躁,察其脈必滑實有力?!史采砗世?,其脈滑數,按之鼓擊于指下者,此陽極似陰,即非寒也?!?/p>

運用比較方法,鑒別事物異同,有助于科學發現。如溫病學說的形成就運用了比較的方法。關于溫病,《傷寒論》雖有“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的論述。但對溫病的病因、病機及發展演變過程,治療方法等,都沒有論及。特別是人們受《內經》:“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的影響,漢代至魏晉唐時代,都推崇仲景傷寒學說。凡遇外感病,都用治傷寒方法治療,后來逐漸發現有些疾病臨床表現與傷寒不同。演變過程也有區別,治療效果有差異,于是便產生了“古方新病不相能”的新思想。人們推測,肯定有一種不同于傷寒的疾病存在。是什么性質的疾病呢?從臨床表現與傷寒比較來看,初期傷寒病惡寒重,此病惡寒輕;傷寒病口不渴,此病有口渴;傷寒病舌質一般變化不大,此病舌尖邊紅。從治療效果來看,傷寒用辛溫解表之劑有效,此病用辛溫解表之劑無效,甚則有害,用辛涼之劑反而有效。通過對臨床表現、用藥及療效的比較,確定此病為與傷寒性質相反的疾病,即為溫熱性質的疾病。元代醫家王安道指出,溫病不得混稱傷寒,兩病治法也迥然不同。從此,溫病便開始從傷寒體系中分離出來,經清代醫家吳鞠通、葉天士、王孟英等整理和發揮,形成溫病學說。

·分類

分類是根據對象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將對象區分為不同種類的邏輯方法。人們在進行科學研究中,必須根據對象本身的某些屬性或關系進行分類。由于事物的屬性和聯系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分類時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如根據疾病的發病特點、性質、部位、年齡、性別的不同,將中醫臨床醫學又分為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學科。根據感邪途徑及部位不同,將臨床癥狀和體征分為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類。根據中藥的不同屬性和特征,用不同的方法對中藥進行分類等等。

中藥從古至今分類方法很多,這些分類法都從不同角度揭示了中藥的屬性和特征?,F將有關方法分述如下:

(1)三品分類法:此法是根據藥物對人體的滋補、療疾及毒性作用,將中醫分為上、中、下三品。此法始于《神農本草經》,沿用至宋。其具體分法是,將主養命,無毒,輕身益氣不老延年,久服無毒的中藥歸為上品;將主養性,無毒或有毒,斟酌其宜,可遏病,補虛羸的中藥歸為中品;將主治病,多毒,不可久服的中藥歸為下品。從此分類法中可以窺測古人十分注重養生,體現了預防為主的醫學思想。

(2)病種分類法:即根據藥物對疾病治療效果進行分類。此法始于陶弘景的《本草集注》,其序文中列舉了83種病的所主藥。《本草綱目》中有“百病主治藥”一章,病名增加到114種。

(3)藥性分類法:即根據藥物的性質及作用將藥物進行分類的方法。具體又有“十種”分類法、升降浮沉分類法和十二經分類法?!笆N”分類法首見于《證類本草》序例載錄,為唐·陳藏器《本草拾遺》首創。即根據藥物有宣、通、補、輕、重、澀、滑、燥、溫等性質和作用,將藥物進行分類。升降浮沉分類法,為張元素首創,他在《醫學啟源》中將105味藥分為風升生21種,熱浮長20種,溫化成21種,燥降收21種,寒沉藏23種。十二經分類法是根據病位將藥物分類的方法。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設有十二經向導圖,比較完整地提出了十二經分類法。

(4)自然屬性分類法:本法早在《本草集注》已采用,其后《唐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沿用?!侗静菥V目》已發展到“一十六部為綱,六十類為目”。其首尾次序,是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無生命到有生命,從低級到高級排列的。李時珍的藥物分類法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評價。

(5)功能分類法:即根據藥物的作用、功能,將藥物進行分類。如現代高等中醫院校教材《中藥學》,用此種方法將中藥分為解表類、涌吐類、瀉下類、清熱類、芳香化濕類、利水滲濕類、祛風濕類、溫里類、消導類、安神類、平肝熄風類、理氣類、理血類、補益類、化痰止咳類、驅蟲類、外用類等。

比較與分類是認識事物的兩種不同邏輯方法,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人們要認識事物,首先要用比較的方法區別事物,而要進一步認識事物,就要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分類。比較是分類的前提和依據,分類是比較的結果。人們認識事物總是在比較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分類的,從而較準確地把握對象的特殊性質。如前所述的病癥分類及中藥分類無不如此。如不將各種認識對象的特性進行比較,就無法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分類就無法進行,認識事物也就無從談起。

2.歸納與演繹

歸納和演繹是認識事物的兩種邏輯方法,二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

·歸納

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從特殊到普遍的一種邏輯方法。毛澤東說:“就人類認識運動的秩序說來,總是由認識個別的特殊事物,逐步地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睔w納法在科學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用歸納法,可從大量觀察得來的材料中發現規律,總結出科學定律和原理。中醫學主要運用不完全歸納法,得出對人體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中的帶普遍性的理性認識。如《內經》中的“五臟藏精氣而不瀉,六腑傳化物而不藏”的結論,就是在認識了“肝藏血”、“腎藏精”、“心藏神”、“肺藏氣”、“脾藏營”和胃主和降、小腸主化物、大腸主傳導、膀胱排尿、三焦主決瀆的功能之后而歸納出的?!端貑枴ぶ琳嬉笳摗菲f:“帝曰:愿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氣郁,皆屬于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熱瞀瘛,皆屬于火。諸病癢瘡,皆屬于心。諸厥固泄,皆屬于下。諸痿喘嘔,皆屬于上。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脹腹大,皆屬于熱。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諸病腑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諸病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屬于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贝怂^病機十九條,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臨床觀察,歸納出的對各種病癥機理的一般性認識。這種認識具有普遍意義,可以指導臨床對各種疾病的病機認識,再通過辨證求因,得出診斷。

再如《傷寒論》中:“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無熱惡寒者,發于陰。”(7條)是張仲景臨床長期觀察寒熱病證與疾病的陰陽關系后得出結論。即太陽病發熱惡寒同時出現;陽明病但發熱不惡寒,或背微惡寒;少陽病寒熱往來;太陰、少陰、厥陰病都不發熱而反惡寒。

歸納的結論都可作為演繹的前提。

·演繹

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從普遍到特殊的一種推理方法。即以一般原理為前提,推出對個別事物的結論。事物的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共性和個性的統一,是演繹推理的客觀基礎。凡一類事物共有屬性,其中每一個體對象必然具有。演繹推理是提出科學假說,作出科學預見的一種主要思維方法,人們選擇確定可靠的命題,或者把經過實踐檢驗是正確的一般原理,運用于具體場所,進行正確的推理,可以作出科學的預見。李時珍在研究事物的過程中常用演繹推理法推出新知。如他通過觀察,認為草木是稟受太陽之溫煦,地精之濡養而生長的,故指出:“天造化而草木生焉”,草木“得氣之粹者為良,得氣之戾者為毒”。并以此為前提,進行演繹推理,得出“得天地精化之氣而生長者,為良藥;得天地惡劣之氣而生長者,為毒品”的結論。另外,關于《傷寒論》太陽病經證屬何經的問題,通過演繹,推出了新的觀點。太陽病經證,人們一般認為是膀胱、小腸經的病變。李氏提出質疑,他指出:“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衛氣,包羅一身,天之象也。”并以風寒之邪由皮毛而入,肺合皮毛為前提,推演出:“是證屬乎太陽,而肺實受邪氣”的結論。并由此推出“麻黃湯雖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郁之藥”、“桂枝(湯)雖太陽解肌輕劑,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的新觀點。

歸納與演繹是對立統一的兩種思維方法,二者之間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補充。歸納離不開演繹,歸納必須以一般原理作指導,必須依賴演繹確定其目的和方向;演繹也離不開歸納,要進行演繹,就必須先有對某類事物的本質規律的認識,而這種本質的規律的認識,是從這類中的各個部分的特殊性歸納出來的。沒有歸納,演繹就失去了前提。前面談的“五臟藏精氣而不瀉,六腑傳化物而不藏”、病機十九條和“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無熱惡寒者,發于陰”都是從各類事物中的各個特殊性歸納出來的,是屬本質的規律的認識,這些都可作為演繹的前提,推導認識臟腑功能,確定疾病的病因病機,判斷疾病的陰陽屬性。中醫學在認識人體生理功能活動、病理變化及辨證論治中,就是不斷的歸納,不斷的演繹,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思維過程。由此不斷發展和豐富自己的理論。如《傷寒論》一書,從掌握外感病中復雜的臨床表現,到分析這些材料,找出外感疾病的一般規律而做出的結論,是屬歸納過程。從外感疾病總的規律出發,依次分析具體證候,確定治法,又是運用了演繹法。漸次深入的演繹,也伴隨更多的歸納。即從個別情況中引出一般的概念、結論,也從一般原理中引出個別結論。1700多年前,張仲景就能如此靈活地應用辯證邏輯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3.分析與綜合

分析與綜合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思維方法。二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

·分析

就是把認識對象的整體分解為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各種因素加以考察的思維方法。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體,人的生命及其疾病包含著許多矛盾和矛盾方面。要正確認識人體及其疾病,就必須運用分析的方法,把對象加以分解,分別進行研究。列寧指出:“如果不把不間斷的東西割斷,不使活生生的東西簡單化、粗糙化,不加以割碎,不使之僵化,那么我們就不能想象、表現、測量、描述運動”。中醫學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對矛盾各方面分析、階段分析、和層次分析。

對事物矛盾各方面分析:即在認識事物時,總先要對考察對象的各個方面進行剖析。中醫在辨證論治時,既要分析病邪的性質,感邪途徑,又要分析體質因素,還要考察自然界氣候、環境對疾病的影響及病人的心理狀態等等。中醫學的因時(四時氣候的變化)、因地(地理環境不同)、因人(年齡、性別、體質不同)制宜的治療法則,就是建立在對各方面情況分析的基礎上。

層次分析:就是對事物的本質及其外部表現的聯系層次進行分析。這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維過程。中醫學對人體的認識也是有層次的,如氣、血、津液層次,臟腑層次等,因此又有氣血津液辨證和臟腑辨證。中醫學的治則也體現了層次分析。中醫治則分高、中、低三個層次,其中“治病求本”、“以平為期”屬高層次;“扶正祛邪”、“治未病”、“調整陰陽”屬中間層次;“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等屬低層次。三者之間的關系是:高層次指導中間的層次,中間層次指導低層次。治則又指導具體治法?,F代醫學的研究已經確立了人體一系列縱深層次:器官、組織、細胞、細胞器、生命大分子及量子等層次。從綜合層次來看,有生物圈生態層次、社會圈生態層次等。

現代層次分析法已在中醫理論研究中廣泛運用。如中醫學對“氣功”的研究是從機體整體水平上去認識的,而對氣功的物質基礎,作用機制還不甚了解。近年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氣功有了長足的進展。1977年顧涵森用現代科學儀器記錄下林厚省發送的“外氣”是低頻漲落調制的紅外輻射。國外有人經研究認為,氣功訓練可使人體機能處于“松弛反應”狀態,使交感神經系統活動性減弱,血漿多巴胺β羥化酶活性減弱,腎素活動性下降,使血管緊張程度緩解,血壓下降,因而對高血壓病有一定的療效。另外,練功后血漿皮質激素分泌量減少大約50%,這可使人體衰老過程變慢,免疫系統功能強化,所以氣功療法能起到增進健康,預防疾病的作用。對氣功機制進行較深層次的研究,為我們探索生命奧秘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使我們開始進入生命科學突破口的前沿。

階段分析:就是對事物發展過程中呈現的不同階段進行剖析。任何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個階段既相互聯系,又各有其不同的特征。只有通過階段分析,才能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疾病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和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如果不認識疾病發展的各個階段的特點,是無法把握疾病規律而治療疾病的。只有分析了疾病發展的各個階段的特點,才能正確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如傷寒病的六經辨證及溫病衛氣營血辨證等屬階段分析。傷寒病發展中的太陽病、陽陽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標志著傷寒病變過程中不同而又相互聯系的六個階段。反映了病勢有由表入里、由陽轉陰、由輕到重的病進情況;也有由里出表、由陰轉陽、由重到輕的病退轉機。

關于溫病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的病變,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指出:“大凡看法,衛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边@個傳變順序,反映了溫病由表及里、由外而內、由淺入深、由實轉虛的演變過程。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的病理變化及治療情況是這樣的:病理損害在衛分時,溫邪客表,肺衛失宣,出現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咳嗽,口渴,苔薄白,舌尖邊紅,脈浮數等;病理損害在氣分,邪入氣分,里熱蒸騰,證見身體壯熱,不惡寒,但惡熱,汗多,口渴,飲冷,舌苔黃燥,脈滑數或洪大等;病理損害的營分,證見心煩不寐,時有譫語,斑疹隱隱,舌質紅絳,脈象細數等;病理損害在血分,熱盛動血,心神擾亂,出現身熱,躁擾,甚或如狂發狂,舌質深絳,吐血,衄血,便血,溲血,斑疹密布等。

通過以上分析,再將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的主要臨床表現進行比較,就可發現四個階段的特征。即發熱、微惡寒并見為邪在衛分的特征;壯熱,不惡寒,口渴,苔黃為邪在氣分的特征;身熱夜甚,心煩,舌紅絳為邪在營分的特征;身熱躁擾,斑疹密布,舌深絳為邪在血分的特征。由于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的病理及病證特征不同,所以治療亦各異。正如葉天士說:“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p>

疾病是發展變化的,只有用階段分析法,掌握疾病的傳變過程中各個階段的病理及病癥特征和傳變規律,才能正確的辨證論治。

·綜合

綜合是在思維過程中,將分析的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方面、各種因素聯合起來進行考察的一種邏輯方法。只有用綜合的方法,才能克服分析造成的局限性,才能發現事物在割裂狀態下不能顯現出來的特征,從矛盾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中醫學廣泛應用綜合方法。中醫學的自然觀、生命觀、人體觀、疾病觀和辨證論治原理都是在整體觀指導下,用綜合方法形成的理論。

如前所述,疾病發展有不同層次和不同階段的病變,分析方法只能認識某層次、某階段的病理變化和病證特征,而不能認識疾病的演變的全過程,更沒法認識其傳變規律。要對疾病有全局的認識,就必須將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因素綜合考察。如傷寒病,只有將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六個階段綜合考察,并根據它們的病理特點,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才能進一步認識傷寒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全過程,把握傷寒病的本質和演變規律。臨床上對任何一個證下的結論,都是綜合思維的結果。如一患者出現發熱,惡寒,頭身疼痛,咳嗽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等病癥。通過對各具體病癥的分析,可推論病因為風寒,病位在體表,病性屬表實,邪盛而正不衰。綜合考察這些情況,就可下風寒感冒表實證的結論。如果沒有綜合,將是一大堆零散、毫無關聯的病癥,而不能揭示疾病的本質,因此也無從施治。

分析與綜合是對立統一的兩種思維方法。分析的目的是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綜合方法能從矛盾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分析既是綜合的前提和基礎,又能克服綜合不深入的不足;綜合是分析的必然結果,又能克服分析造成的局限性。中醫學的辨證論治過程,就是不斷分析和不斷綜合的過程。

早在《內經》時代,人們已將分析與綜合兩種思維方法并用。如《素問·方盛衰論》篇提出:“診有十度度人。”即用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對人體左右兩邊進行測度。并指出“不知并合,診故不明”,強調先分析后綜合。

4.辯證邏輯

所謂辯證邏輯,是專門研究辯證法如何應用于思維,特別是高級思維,以探求思維發展變化的形式和規律的學問,即是研究人類辯證思維的形式和規律的科學。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的主要區別是:第一,形式邏輯不研究思維如何反映客觀事物的運動、發展和轉化,而辯證邏輯正是要研究這些問題。列寧曾把辯證邏輯律定為“不是關于外在形式的學說,而是關于‘一切物質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發展規律的學說,即關于世界的全部具體內容及對它的認識的發展規律的學說,換句話說,邏輯是對世界的認識的歷史的總計、總和、結論”。第二,形式邏輯也不研究各種判斷形式之間或推理形式之間的發展變化,即不研究一種判斷或推理的形式怎樣發展和轉化為另一種判斷或推理的形式。然而辯證邏輯正是要研究這些問題的。恩格斯指出:“辯證邏輯和舊的純粹的形式邏輯相反,不像后者滿足于把各種思維運動形式,即各種不同的判斷和推理的形式列舉出來和毫無關聯地排列起來。相反地,辯證邏輯由此及彼地推出這些形式,不把它們互相平列起來,而使它們互相隸屬,從低級形式發展出高級形式”。

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雖有區別,但并不互相對立。辯證邏輯并不否定形式邏輯,形式邏輯也決不排斥辯證邏輯。他們各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和作用,都是人類科學思維不可缺少的。

根據辯證邏輯的含義和研究范疇,結合中醫學實際,可以看出中醫學中辯證思維有以下兩個特點。

(1)注意并應用了一種判斷或推理形式,發展和轉化為另一種判斷或推理形式的辯證思維方法。如前面已談到“比較與分類”、“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二者之間的相互補充、相互為用、相反相成的思維過程,就是辯證思維過程。

(2)注意并應用了反映客觀事物的運動、發展和轉化的辯證思維方法。中醫學認為疾病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不斷運動、發展變化的,其發展變化是病邪的性質和體質強弱決定的,并受自然界氣候、環境及病人心理等因素的影響,這種矛盾統一的整體觀,正是辯證邏輯的基本觀點。中醫學根據疾病是運動發展變化的和疾病矛盾統一的整體觀,提出的疾病傳變理論、辨證論治的命題及“正治反治”、“治分標本”、“病治異同”、“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的治療法則都體現了辯證思維的原則。

《傷寒論》根據傷寒病的運動發展變化的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病證,列有397法,治有112方。溫病學根據溫病的運動發展變化的不同階段,葉天士提出了衛氣營血辨證論治法,即“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猶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吳鞠通提出三焦辨證論治法,即“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這是辯證思維在治療學中的具體應用。

辯證邏輯方法在中醫學中的應用,為中醫學建立了堅實的、系統的科學理論體系,這也是中醫學經久不衰,至今仍有很強的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如《傷寒論》一書,既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產物,亦是邏輯學與中醫學結合的產物。所以歷時1700余年,至今仍能有效的指導中醫臨床。

(三)中醫學邏輯方法研究展望

對中醫學邏輯方法的研究,近代有學者探討了一些邏輯方法在中醫學中的應用,闡述了邏輯方法對中醫學理論的形成和臨床思維中的巨大作用,對中醫學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研究中醫學邏輯方法,關系到中醫理論的科學性問題,關系到臨床思維能力問題,關系到今后如何自覺運用邏輯方法完善和發展中醫理論的問題。因此,它將是中醫學研究中的一項重要科研課題。

從世界醫療邏輯思想簡史看,西醫經歷了經驗醫學的邏輯思想、實驗醫學的邏輯思想,并向辯證綜合醫學的邏輯思想轉化。中醫學經歷了經驗醫學的邏輯思想階段,但沒有經歷實驗醫學的邏輯階段。中醫學的發展要求經過實驗醫學向辯證綜合醫學發展。邏輯思想為了滿足中醫發展的需要,要求從思辯邏輯思想,經過傳統的邏輯方法,向辯證綜合邏輯方法前進。

隨著中醫學邏輯方法研究工作的全面、深入、系統的開展,必將吸引更多的學者參加這個隊伍,將出現一大批論文,甚至出版中醫學邏輯方法研究專著。將不斷提高中醫工作者運用邏輯方法的自覺性,提高整理古籍、教學、科研能力和臨床醫療水平。將不斷剔除中醫學理論中的糟粕,凈化中醫學理論,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醫理論,促進中醫現代化。

《中醫與多學科》本人執筆內容P61~90.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垣县| 利川市| 新蔡县| 六盘水市| 池州市| 行唐县| 河源市| 洛扎县| 赣榆县| 常德市| 临沧市| 白水县| 白沙| 丹阳市| 阳信县| 易门县| 渭南市| 屏边| 门头沟区| 锦州市| 安达市| 高淳县| 蓝山县| 南陵县| 翼城县| 塘沽区| 都兰县| 团风县| 仙游县| 延庆县| 湖南省| 灵石县| 嘉黎县| 姜堰市| 靖边县| 古田县| 康乐县| 鹿泉市| 安阳市| 微博| 台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