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鄂西圈:文化創意案例
- 徐新橋
- 3119字
- 2019-11-27 11:35:57
暢想女媧山
策劃對象 十堰市竹山縣女媧文化旅游產業。緊鄰神農架大九湖的竹山縣是古庸國的首府之地。庸國可不得了啊,曾經是文化的高地,“附庸風雅”成語講的就是那段輝煌。竹山是女媧傳說的圣地。2012年5月19日,參加了由十堰市人民政府主辦,竹山縣人民政府、十堰市旅游局、十堰市文體局承辦的“中國·十堰第二屆女媧文化旅游節暨慶祝第二個中國旅游日”活動。20日,參加竹山縣在女媧天池假日酒店舉行的女媧暨女性文化研討會,還有國際女性發展促進會執行會長、中國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紅旗,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利慧,湖北省委宣傳部副巡視員張仲陶等三十余人出席。感覺文化提升空間巨大,與產業高度融合的潛力巨大。
突出問題 問題一,女媧補天停留于傳說;問題二,發展其文化旅游照套炎黃祭祀大搞官方祭拜,建設所謂女性文化產業園又成為綠松石主打的女媧標簽式商城。
核心創意 女媧補天不僅僅是傳說,緊鄰神農架的竹山地質地貌和第四紀冰川孑遺植物可以作證。竹山女媧煉石補天等祭祀信俗實為民祭,由來已久不知多少屆矣,重在民祭,由是官摩而已。女媧需要配套伏羲,變女性文化產業園為“竹山媧羲產業園”。園中園的“女媧園”,兩個巨大而豐滿的乳房形狀的建筑物,通過實物展示和直銷的方式提供保真無公害食品。民以食為天,可如今這個天破了個大洞。關鍵時刻,還得女媧出手啊!女媧園食品入園規則:一朝有害,終身踢出。因此,自駕游客開著大卡車奔馳而來,滿載綠色食品絕塵而去。
地球上有一個神州,神州里有一條長江,長江邊有一支漢水,漢水畔有一脈堵河。在堵河的源頭,人類的發源地,人類文明的發祥地,有一個神圣的女媧山。
女媧山,見證了一場又一場地球的災難,見證了一茬又一茬人類的劫難,見證了庸雅文明乘著諾亞方舟從遠古駛來,見證了地球人類的新地標——中華竹山的崛起。
幾千年來,女媧山周圍的人們年年奔涌而來,匯聚到竹山的女媧山頂。那里有一塊平庸之地,環顧左右而平坦,俯仰上下而中庸,但這平庸之地絕不平庸,那是女媧拯救世界繁衍人類的圣地。直到如今,人們還在那里端出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驚天動地的記憶,和盤托出基因深處的崇敬與仰望,香火不斷,祈福永久。
那是怎樣的記憶啊,一會兒火光沖天,一會兒洪水滔天。“莫怕,孩子,有媽媽在”。這是神話傳說。“女媧山在鄖陽竹山縣西,相傳煉石補天處”,此乃堂堂正史《史記·五帝本紀》所載。
那是怎樣的記憶啊,天塌下來了,地陷下去了。“莫怕,孩子,有媽媽在”。這又不是神話傳說。100萬年200萬年300萬年的鄖陽人巫山人元謀人用青峰大斷裂的巫鹽作證,女媧確實在女媧山上煉石補天、摶土造人。
當3.45億年前就有的銀杏,2億年前就有的紅豆杉,1億年前就有的香果樹,6500萬年前就有的水杉,1000萬年前就有的珙桐,統統躲過了200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躲過了那1000米厚的冰雪嚴寒,延續享受間冰期的溫暖氣候,至今還繁茂在堵河源的順水坪、龍石坪、墨池、屏峰等地海拔千米上下的山坡,作為幸運兒的后裔你我他,是多么的情難自禁要對竹山圣母頂禮膜拜啊。
讓我們向這些神木致敬,這是我們的圣母樹啊,亦如佛教的菩提樹,基督教的圣誕樹,道教的仙松樹,孫大圣的花果樹。
讓我們與遠古的圣母樹對話,在巨大的庇蔭下展開我們的暢想。
“哇”,是青蛙的叫聲,于是哇之為青蛙;青蛙,是兩棲生物,于是青蛙之為神靈;而圣母則為女媧,是人類的生育者,洪水猛獸的克星,更是勞苦大眾的救星,漸漸地“女媧”是帶有雌性的圖騰。
女媧就這樣在冰火兩重天的斷裂帶,在神農架與非神農架的交接處,在第三季冰川和第四紀冰川的間隙,像竹山一根寧折不屈的山竹,撐起了苦海回頭的桅桿。哪怕苦到極致成為苦竹,灑淚與火山灰結晶成為斑竹,奔流到海不復回成為水竹,相擁相依互相鼓勵成為窩竹,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金竹,竹山反正是山竹。
讓我們與遠古的圣母竹對話,像竹山的苦竹、斑竹、水竹、窩竹、金竹、山竹那樣,展開蒼翠的翅膀。
“蟋”,是蜥蜴在叢林中的滑動之聲,于是“蜥”之謂;蜥入水而不死,激起一聲驚嘆“噫!”,與來聲連而成名“蜥蜴”;這也是偉大的神靈啊,與青蛙一樣,只是其巨蟒一般令人恐防,眾人不得不緊盯之,“呋”聲一片,于是“蜥”從容而走,漸漸地“伏羲”是帶有雄性的圖騰。
伏羲就這樣從老百姓的口口相傳里走進堵河源頭的《黑暗傳》,又從大九湖的天坑旋轉下來,流入地縫,流進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避秦亂的楚國邊陲武陵源,今日竹山。
像青蛙、蜥蜴一樣神靈的還有蟒蛇,水陸兩棲,生殖旺盛。能游善泳的伏羲女媧自然如蟒蛇一樣,令人崇拜。伏羲女媧人首蛇身交合成春,在竹海木林里繁衍子孫,遺傳文明,終于成為與神農并列的“三皇”之二。
也許是人類對地球狀態變化的物質記憶,對人與自然協調的精神記憶,加之對神靈的崇拜,漸漸形成“竹山女媧煉石補天等祭祀信俗”,成就了今天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先前,祭拜時間一般為臘月二十三、農歷三月三、九月九,如今還加祭于5月11日母親節、8月8日(爸爸)父親節。每到祭祀日,竹山的女媧山、伏羲山,還有雙龍洞、大席場、打兒窩、打兒廟,都會迎來朝覲的萬千子嗣,祭拜女媧神、伏羲神、石神、樹神、竹神這五神。石神是綠松石山,樹神是銀杏、紅豆杉、香果樹、水杉、珙桐,竹神是苦竹、斑竹、水竹、窩竹、金竹、山竹。這種一年五祭、每祭五神的習俗,在地球上十分稀奇,引得世上游客從四面八方前來觀瞻。
祭祀時分,村民們將備好的五彩布條纏繞在蒼老樹枝或蒼翠竹枝,將五個竹編籃子分別盛放五種鮮花、五種水果、五種農作物(稻、黍、稷、麥、菽)、五種經濟作物(圣水茶葉、板栗、核桃、木耳、食用菌)和五種飯食(米酒、湯圓、面面飯、蒸饃、合渣湯),供奉在神樹神竹面前。
主祭地的女媧山、伏羲山上,分別矗立著祖神女媧、伏羲的銅像,案前分別供奉著雞、豬肉、魚“三牲”和核桃油、杏子,托福三生有幸。老板們則紛紛朝拜綠松石山,加供五彩石,以求企業可持續發展,當然這也是后來的事兒。
在女媧山,家族的長老帶頭燒香、報本境(村)社主,宣讀祭文,以祈得天人合一、陰陽調和、風調雨順、人與自然和諧。在場的人們下跪祈禱,再敬上一種用當地黑米與香草純手工古法釀造的“媧羲香米酒”,鳴炮之后,陽鑼鼓奏起,陽歌兒唱起,笙簧簫吹起,彩旗隊穿插進來,繞著神祖母轉圈,順次跳起天舞、地舞、樹舞、竹舞、人舞。一撥儀式結束后,族老按照沿襲的古老風俗將祭品分與大家。
歷朝歷代,這種“民祭官摩”禮會代代相傳,已有幾百幾千幾萬代矣。民間盛傳女媧斷龜足以立四極,伏羲與之成婚救世的故事。“二人雖小,四柱可立。補天舉海,共襄龍砥。”這是2012年那一屆祭祀廟會上一位民間秀才明妃子寫的一幅,標語應和了縣委書記佘立柱、縣長龔舉海的名字與美名。
與“竹山女媧煉石補天等祭祀信俗”同樣來神的,還有一個“竹山媧羲產業園”,它與新疆天山亞克西產業園、海南地海涯西產業園、山東榮成崖西產業園共四足鼎立,構成我國文化旅游特色四大產業園區。其中,竹山的園中園“女媧園”最為奇絕。兩個巨大而豐滿的乳房形狀的建筑物,通過實物展示和直銷的方式提供保真無公害食品,在這里你可以放心得到竹山本地的所有農產品及其制品,以及世界各地經評比競爭而來的優質食品。女媧園有一條盡人皆知的規則:一朝有害,終身踢出。我們知道,自駕游一般都是開的小車,可是到竹山自駕游的大多開著卡車。他們走高速公路網風馳電掣來到竹山,一方面是游賞桃花源之類絕景,更重要的是采購綠色食品。他們感嘆道:民以食為天,可如今這個天破了個大洞。關鍵時刻,還得女媧出手啊!
有徐霞客后人仿五絕頌女媧山:
堵水女媧山,
摶人又補天。
千年竹蒼翠,
萬代酒香甜。
并追索霍河水庫前身,榮譽為之更名“女媧天池”,復頌:
天池靚女媧,
圣水翠春芽。
遠古蒼天補,
如今惠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