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中醫叢書:三國演義與中醫
- 胡獻國
- 2095字
- 2019-01-10 18:38:27
前言
羅貫中(1330-1400),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代表作為《三國演義》。羅貫中的傳世之作《三國演義》中,體現出羅貫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他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寫了四百多個人物,通過夸張,渲染,對比等藝術手法塑造人物性格,刻畫了孔明、曹操、關羽、張飛、周瑜、司馬懿等幾十個典型人物。其結構宏偉,組織嚴密,條理清晰,尤其是對戰爭的描寫,有聲有色,淋漓盡致,這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是十分罕見的。
《三國演義》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引起了后來者的廣泛興趣。自《三國演義》問市以來,三國研究長盛不衰,但筆者觀察發現,研究《三國演義》的軍事、版本、服飾、文化、心理、智謀、公關、人物、詩詞、政治、經濟、風水等者眾多,但研究《三國演義》中的中藥者少見。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量的醫學活動,其中比較有名的是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孔明論劉備暫居弱勢,必待休養生息,蓄勢待發時的一番中醫理論,顯示了諸葛亮醫學功底的深厚:“譬如人染沉疴,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后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對于重病、大病之后,形體瘦弱,氣血虧虛,正氣未復,病邪未盡者,虛不受補,攻之不可。須待正氣恢復,氣脈和緩時,方可用厚味補虛,猛藥攻邪?!度龂萘x》第七十八回“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奸雄數終”中也寫道:曹操患頭風,華歆推薦了神醫華佗?!叭A佗醫術之妙,世所罕有……若患五臟六腑之疾,藥不能效者,以麻肺湯飲之,令病者如醉死,卻用尖刀剖開其腹,以藥湯洗其臟腑,病人略無疼痛。洗畢,然后以藥線縫口,用藥敷之;或一月,或二十日,即平復矣”。這些話是符合醫學道理的?!度龂萘x》中的有些藥方,至今仍卓有效驗。如“諸葛行軍散”,又名“武侯行軍散”,因為諸葛亮曾封為武鄉侯,死后謚號“忠武侯”?!爸T葛行軍散”既能內服又能外用,能既治病又可防病,因而千百年來此方久興不衰,至今仍為常用的中成藥,并被《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收載。有感于此,筆者在研讀《三國演義》的基礎上,遍覽三國研究諸書,廣搜博輯,斟酌篩選,編著了這本《三國演義與中醫》一書,奉獻給廣大讀者,使廣大讀者在研讀《三國演義與中醫》的基礎上,對中醫藥有所了解。
“《三國演義與中醫》中的中醫藥”其資料來源有二,一是來源于原著回目,如第一百十九回“假投降巧計成虛話,再受禪依樣畫葫蘆”中的葫蘆,第九十六回“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發賺曹休”中的“發”為血余;二是來源于原著正文,如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中諸葛亮論述劉備暫居弱勢,必待休養生息,蓄勢待發時的一番中醫理論,如糜粥、和藥、肉食等,為中醫常用治療方法。又如第七十八回“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奸雄數終”中華歆介紹華佗是的一段話:“華佗字元化,沛國譙郡人也。其醫術之妙,世所罕有。但有患者,或用藥,或用針,或用灸,隨手而愈。若患五臟六腑之疾,藥不能效者,以麻肺湯飲之,令病者如醉死,卻用尖刀剖開其腹,以藥湯洗其臟腑,病人略無疼痛。洗畢,然后以藥線縫口,用藥敷之;或一月,或二十日,即平復矣:其神妙如此!一日,佗行于道上,聞一人呻吟之聲。佗曰:此飲食不下之病。問之果然。佗令取蒜齏汁三升飲之,吐蛇一條,長二三尺,飲食即下。廣陵太守陳登,心中煩懣,面赤,不能飲食,求佗醫治。佗以藥飲之,吐蟲三升,皆赤頭,首尾動搖。登問其故,佗曰:此因多食魚腥,故有此毒。今日雖可,三年之后,必將復發,不可救也。后陳登果三年而死。又有一人眉間生一瘤,癢不可當,令佗視之。佗曰:內有飛物。人皆笑之。佗以刀割開,一黃雀飛去,病者即愈。有一人被犬咬足指,隨長肉二塊,一痛一癢,俱不可忍。佗曰:痛者內有針十個,癢者內有黑白棋子二枚。人皆不信。佗以刀割開,果應其言。此人真扁鵲,倉公之流也!現居金城,離此不遠,大王何不召之?”這里的“藥不能效者,以麻肺湯飲之”的“麻肺湯”為麻藥之祖;“吐蛇一條”中的蛇為腸蛔蟲;“吐蟲三升,皆赤頭,首尾動搖”中的蟲為姜片蟲。在寫作方式上,就題發揮,如《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杰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中寫道:“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這里的“?!奔瓷洌芍^一身是寶。以此引出“?!钡膩碓?、功用等,使讀者在研讀原文時對中醫藥有大概的了解。具體撰寫時則按《三國演義》回目,依次分寫。
本書適用于三國及中醫愛好者使用,對中醫、中西醫結合的臨床、教學工作者等也有實用價值。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眾多學者、專家、教授的幫助,尤其是湖北科技出版社的編輯們,對此書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在此謹表謝意。此外,還參考引用了許多文獻,限于篇幅,未能一一標明出處,在此一并致謝,盼請諒解。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錯誤在所難免,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以求再版時修正。
編著者
2016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