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時候,承諸位寫一封信來,各人都簽了名,慰問我的病狀;并且又承諸位念佛七天,代我懺悔,還有像這樣別的事,都使我感激萬分!再過幾個月,我就要到鼓浪嶼日光巖去方便閉關(guān)了。時期大約頗長久,怕不能時時會到,所以特地發(fā)心來和諸位敘談敘談。今天所要和諸位談的,共有四項:一是惜福,二是習勞,三是持戒,四是自尊,都是青年佛徒應(yīng)該注意的。
(改過實驗談——癸酉正月在廈門妙釋寺講)
今值舊歷新年,請觀廈門全市之中,新氣象充滿,門戶貼新春聯(lián),人多著新衣,口言恭賀新喜、新年大吉等。我等素信佛法之人,當此萬象更新時,亦應(yīng)一新乃可。我等所謂新者何,亦如常人貼新春聯(lián)、著新衣等以為新乎?曰:不然。我等所謂新者,乃是改過自新也。但“改過自新”四字范圍太廣,若欲演講,不知從何說起。今且就余五十年來修省改過所實驗者,略舉數(shù)端為諸君言之。
余于講說之前,有須預(yù)陳者,即是以下所引諸書,雖多出于儒書,而實合于佛法。因談玄說妙修證次第,自以佛書最為詳荊而我等初學之人,持躬敦品、處事接物等法,雖佛書中亦有說者,但儒書所說,尤為明白詳盡適于初學。故今多引之,以為吾等學佛法者之一助焉。以下分為總論別示二門。
總論者即是說明改過之次第:
①學須先多讀佛書儒書,詳知善惡之區(qū)別及改過遷善之法。倘因佛儒諸書浩如煙海,無力遍讀,而亦難于了解者,可以先讀《格言聯(lián)璧》一部。余自兒時,即讀此書。歸信佛法以后,亦常常翻閱,甚覺其親切而有味也。此書佛學書局有排印本甚精。
②省既已學矣,即須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動,為善歟,為惡歟?若為惡者,即當痛改。除時時注意改過之外,又于每日臨睡時,再將一日所行之事,詳細思之。能每日寫錄日記,尤善。
③改省察以后,若知是過,即力改之。諸君應(yīng)知改過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偉大之人格。故子貢云:“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過而能知,可以謂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敝T君可不勉乎!
別示者,即是分別說明余五十年來改過遷善之事。但其事甚多,不可勝舉。今且舉十條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與諸君言之。華嚴經(jīng)中皆用十之數(shù)目,乃是用十以表示無盡之意。今余說改過之事,僅舉十條,亦爾;正以示余之過失甚多,實無盡也。此次講說時間甚短,每條之中僅略明大意,未能詳言,若欲知者,且俟他日面談耳。
(1)虛心常人不解善惡,不畏因果,決不承認自己有過,更何論改?但古圣賢則不然。今舉數(shù)例:孔子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庇衷唬骸奥劻x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鞭静駷楫敃r之賢人,彼使人于孔子??鬃优c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笔ベt尚如此虛心,我等可以貢高自滿乎!
(2)慎獨吾等凡有所作所為,起念動心,佛菩薩乃至諸鬼神等,無不盡知盡見。若時時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為。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又引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贝藬?shù)語為余所常常憶念不忘者也。
(3)寬厚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賢處事,惟寬惟厚。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4)吃虧古人云:“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惫艜r有賢人某臨終,子孫請遺訓,賢人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5)寡言此事最為緊要??鬃釉疲骸榜啿患吧唷保晌吩?!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6)不說人過古人云:“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豈有功夫檢點他人?!笨鬃右嘣疲骸肮院穸∝熡谌??!币陨蠑?shù)語,余常不敢忘。
(7)不文己過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我眾須知文過乃是最可恥之事。
(8)不覆己過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處,即須發(fā)大慚愧,生大恐懼。發(fā)露陳謝,懺悔前愆。萬不可顧惜體面,隱忍不言,自誑自欺。
(9)聞謗不辯古人云:“何以息謗?曰:無辯?!庇衷疲骸俺缘眯√?,則不至于吃大虧?!庇嗳陙韺掖谓?jīng)驗,深信此數(shù)語真實不虛。
(10)不嗔嗔習最不易除。古賢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荊”但我等亦不可不盡力對治也。《華嚴經(jīng)》云:“一念嗔心,能開百萬障門?!笨刹晃吩眨?
因限于時間,以上所言者殊略,但亦可知改過之大意。最后,余尚有數(shù)言,愿為諸君陳者:改過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難。故有屢改而屢犯,自己未能強作主宰者,實由無始宿業(yè)所致也。務(wù)請諸君更須常常持誦阿彌陀佛名號,觀世音地藏諸大菩薩名號,至誠至敬,懇切懺悔無始宿業(yè),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議之感應(yīng)。承佛菩薩慈力加被,業(yè)消智朗,則改過自新之事,庶幾可以圓滿成就,現(xiàn)生優(yōu)入圣賢之域,命終往生極樂之邦,此可為諸君預(yù)賀者也。
常人于新年時,彼此晤面,皆云恭喜,所以賀其將得名利。余此次于新年時,與諸君晤面,亦云恭喜,所以賀諸君將能真實改過不久將為賢為圣;不久決定往生極樂,速成佛道,分身十方,普能利益一切眾生耳。
(律學要略)
乙亥十一月在泉州承天寺律儀法會講萬泉記我出家以來,在江浙一帶并不敢隨便講經(jīng)或講律,更不敢赴什么傳戒的道場,其緣故是因個人感覺著學力不足。三年來在閩南雖曾講過些東西,自心總覺非常慚愧的。這次本寺諸位長者再三地喚我來參加戒期勝會,情不可卻,故今天來與諸位談?wù)?,但因時間匆促,未能預(yù)備,參考書又缺少,兼以個人精神衰弱,擬在此共講三天。今天先專為求授比丘戒者講些律宗歷史,他人旁聽,雖不能解,亦是種植善根之事。
為比丘者應(yīng)先了知戒律傳入此土之因緣,及此土古今律宗盛衰之大概。由東漢至曹魏之初,僧人無歸戒之舉,惟剃發(fā)而已。魏嘉平年中,天竺僧人法時到中土,乃立羯磨受法,是為戒律之始。當是時可算是真實傳授比丘戒的開始,漸漸達至繁盛時期。
大部之廣律,最初傳來的是《十誦律》,翻譯斯部律者,系姚秦時的鳩摩羅什法師,廬山凈宗初祖遠公法師亦竭力勸請贊揚。六朝時此律最盛于南方。其次翻譯的是《四分律》,時期和《十誦律》相去不遠,但遲至隋朝乃有人弘揚提倡,至唐初乃大盛。第三部是《僧律》,東晉時翻譯的,六朝時北方稍有弘揚者。劉宋時繼《僧律》后,有《五分律》,翻譯斯律之人,即是譯六十卷《華嚴經(jīng)》者,文精而簡,道宣律師甚贊,可惜罕有人弘揚。至其后有《有部律》,乃唐武則天時義凈法師的譯著,即是西藏一帶最通行的律。當初義凈法師在印度有二十余年的歷史,博學強記,貫通律學精微,非至印度之其他僧人所能及,實空前絕后的中國大律師。義凈回國,翻譯終畢,他年亦老了,不久即圓寂,以后無有人弘揚,可惜!可惜!此外諸部律論甚多,不遑枚舉。
關(guān)于《有部律》,我個人起初見之甚喜,研究多年;以后因朋友勸告即改研《南山律》,其原因是《南山律》依《四分律》而成,又稍有變化,能適合吾國僧眾之根器故?,F(xiàn)在我即專就《四分律》之歷史大略說些。
唐代是《四分律》最盛時期,以前所弘揚的是《十誦律》,《四分律》少人弘揚;至唐初《四分律》學者乃盛,共有三大派:一《相部律》,依法礪律師為主;二《南山律》,以道宣律師為主;三《東塔律》,依懷素律師為主。法礪律師在道宣之前,道宣曾就學于他。懷素律師在道宣之后,亦曾親近法礪道宣二律師。斯律雖有三大派之分,最盛行于世的可算《南山律》了。南山律師著作浩如煙海,其中《行事鈔》最負盛名,是時任何宗派之學者皆須研行事鈔;自唐至宋,解者六十余家,惟靈芝元照律師最勝,元照律師尚有許多其他經(jīng)律的注釋。元照后,律學漸漸趨于消沉,罕有人發(fā)心弘揚。
南宋后禪宗益盛,律學更無人過問,所有唐宋諸家的律學撰述數(shù)千卷悉皆散失;迨至清初,惟存《南山隨機羯磨》一卷,如是觀之,大足令人興嘆不已!明末清初有益、見月諸大師等欲重興律宗,但最可憾者,是唐宋古書不得見。當時益大師著述有《毗尼事義集要》,初講時人數(shù)已不多,以后更少;結(jié)果成績頹然。見月律師弘律頗有成績,撰述甚多,有解《隨機羯磨》者,毗尼作持,與南山頗有不同之處,因不得見南山著作故!此外尚有最負盛名的《傳戒正范》一部,從明末至今,傳戒之書獨此一部,傳戒尚存之一線曙光,惟賴此書;雖與南山之作未能盡合,然其功甚大,不可輕視;但近代受戒儀軌,又依此稍有增減,亦不是見月律師傳戒正范之本來面目了。
南宋至清七百余年,關(guān)于唐宋諸家律學撰述,可謂無存;清光緒末年乃自日本請還唐宋諸家律書之一部分,近十余年間,在天津已刊者數(shù)百卷。此外續(xù)藏經(jīng)中所收尚未另刊者,猶有數(shù)百卷。
今后倘有人發(fā)心專力研習弘揚,可以恢復(fù)唐代之古風,凡益、見月等所欲求見者今悉俱在;我們生此時候,實比益、見月諸大師幸福多多。
但學律非是容易的事情,我雖然學律近二十年,僅可謂為學律之預(yù)備,窺見了少許之門徑;再預(yù)備數(shù)年,乃可著手研究,以后至少須研究二十年,乃可稍有成績。奈我現(xiàn)在老了,恐不能久住世間,很盼望你們有人能發(fā)心專學戒律,繼我所未竟之志,則至善矣。
我們應(yīng)知道:現(xiàn)在所流通之傳戒正范,非是完美之書,何況更隨便增減,所以必須今后恢復(fù)古法乃可;此皆你們的責任,我甚希望大家共同勉勵進行!
今天續(xù)講三皈、五戒、乃至菩薩戒之要略。
三皈、五戒、八戒、沙彌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等,就普通說,菩薩戒為大乘,余皆小乘,但亦未必盡然,應(yīng)依受者發(fā)心如何而定。我近來研究南山律,內(nèi)中有云:“無論受何戒法,皆要先發(fā)大乘心。”由此看來,哪有一種戒法專名為小乘的呢!再就受戒方法論,如:三皈、五戒、沙彌沙彌尼戒,皆用三皈依受;至于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則須依羯磨文受;又如式叉摩那,則是作羯磨與學戒法,不是另外得戒,與上不同。再依在家出家分之:就普通說,在家如三皈、五戒、八戒等,出家如沙彌比丘等,實而言之,三皈、五戒、八戒,皆通在家出家。諸位聽著這話,或當懷疑,今我以例證之,如:明靈峰益大師,他初亦受比丘戒,后但退作三皈人,如是言之,只有三皈亦可算出家人。
又若單五戒亦可算出家人,因剃發(fā)以后,必先受五戒,后再受沙彌戒,未受沙彌戒前,止是五戒之出家人。故五戒通于在家出家,有在家優(yōu)婆塞、出家優(yōu)婆塞之別;例如:明益大師之大弟子成時、性旦二師,皆自稱為出家優(yōu)婆塞。成時大師為編輯《凈土十要》及《靈峰宗論》者,性旦大師為記錄彌陀要解者,皆是明末的高僧。
八戒何為亦通在家出家?《藥師經(jīng)》中說: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為欲增上功德故。這樣看起來,八戒亦通于僧俗。
以上略判竟,以下一一分別說之。
三皈:不屬于戒,僅名三皈。三皈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未受以前必須要了解三皈道理,并非糊里糊涂地盲從瞎說,如這樣子皆不得三皈。
所謂三寶有四種之別,一理體三寶,二化相三寶,三住持三寶,四一體三寶。盡講起來很深奧復(fù)雜,現(xiàn)在且專就住持三寶來說。三寶意義是什么?佛,法,僧。所謂佛即形像,如:釋迦佛像、藥師佛像、彌陀佛像等;法即佛所說之經(jīng),如:《法華經(jīng)》、《楞嚴經(jīng)》等,皆佛金口所流露出來之法;僧即出家剃發(fā)受戒有威儀之人。以上所說佛、法、僧道理,可謂最淺近,諸位諒皆能明了吧。
皈依即回轉(zhuǎn)的意義,因前背舍三寶,而今轉(zhuǎn)向三寶,故謂之皈依。但無論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時,最重要點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寶是何意義?第二當受三皈時,師父所說應(yīng)當十分明白,或師父所講的話,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決不能得三皈;或隔離太遠,聽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雖能聽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懷疑處,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時,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此最要緊,應(yīng)十分注意;以后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結(jié),無關(guān)緊要;所以諸位發(fā)心受戒,應(yīng)先了知三皈意義,又當正授時,要在先“皈依佛”等三語注意,乃可得三皈。
以上三皈說已。下說五戒。
五戒:就五戒言,亦要請師先為說明。五戒者:殺,盜,淫,妄,酒。當師父說明五戒意義時,切要用白話,淺近明了,使人易懂。受戒者聽畢,應(yīng)先自思量如是諸戒能持否,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隨意;寧可不受,萬不可受而不持!且就殺生而論,未受戒者,犯之本應(yīng)有罪,若已受不殺戒者犯之,則罪更加重一倍,可怕不可怕呢!你們試想一想,如果不能受持,勉強敷衍,實是自尋煩惱!據(jù)我思之:五戒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淫,不飲酒;諸位可先受這兩條最為穩(wěn)當;至于殺與妄語,有大小之分,大者雖不易犯,小者實為難持;又五戒中最為難持的莫如盜戒,非于盜戒戒相研究十分明了之后,萬不可率爾而受。所以我盼望諸位對于盜戒一條緩緩再說,至要!至要!但以現(xiàn)在傳戒情形看起來,在這許多人眾集合場中,實際上是不能如上一一別受;我想現(xiàn)在受五戒時,不妨合眾總受五戒,俟受戒后,再自己斟酌取舍,亦未為不可;于自己所不能奉持的數(shù)條,可以在引禮師前或俗人前舍去,這樣辦法,實在十分妥當,在授者減麻煩,諸位亦可免除煩惱。另外還有一句要緊的話,倘有人懷疑于此大眾混雜擾亂之時,心中不能專一注想,或恐猶未得戒者,不妨請性愿老法師或其他善知識,再為重授一次,他們當即慈悲允許。要注意三皈五戒;當受五戒,應(yīng)知于前說三皈正得戒體,最宜注意;后說五戒戒相為附屬之文,不是在此時得戒。又須請師先為說明五戒之廣狹;例如:飲酒一戒,不惟不飲泉州酒店之酒,凡盡法界虛空界之戒緣境酒,皆不可飲。殺,盜,淫,妄,亦復(fù)如是。所以受戒功德普遍法界,實非人力所能思議。
寶華山見月律師所編三皈五戒正范,所有開示多用駢體文,聞?wù)呷f不能了解,等于虛文而已;最好請師譯成白話。此外我更附帶言之:近有為人授五戒者于不飲酒后加不吸煙一句,但這不吸煙可不必加入;應(yīng)另外勸告,不應(yīng)加入五戒文中。
以上說五戒畢,以下講八戒。
八戒:具云八關(guān)齋戒。“關(guān)”者禁閉非逸,關(guān)閉所有一切非善事?!褒S”是清的意思,絕諸一切雜想事。八關(guān)齋戒本有九條,因其中第七條包含兩條,故合計為八條。前五與五戒同,后三條是另加的。后加三者,即:第六,華香瓔珞香油涂身,這是印度美麗裝飾之風俗,我國只有花香,并無瓔珞等;但所謂香如吾國香粉、香水、香牙粉、香牙膏及香皂等,皆不可用。
第七,高勝床上坐,作倡伎樂故往觀聽。這就是兩條合為一條的;現(xiàn)略為分析:“高”是依佛制度,坐臥之床腳,最高不能超過一尺六寸;“勝”是指金銀牙角等之裝飾,此皆不可。但在他處不得已的時候,暫坐可開:佛制是專為自制的須結(jié)正罪,如別人已作成功的不是自制的,罪稍輕。作倡伎樂故往觀聽,音樂影戲等皆屬此條;所謂故往觀聽之“故”字要注意,于無意中偶然聽到或看見的不犯。以上高勝床上坐,作倡伎樂故往觀聽,共合為一條。受八關(guān)齋戒的人,皆不可為。
第八,非時食。佛制受八關(guān)齋戒后,自黎明至正午可食,倘越時而食,即叫做非時食。即平常所說的“過午不食。”但正午后,不單是飯等不可食,如牛奶水果等均不可用。如病重者,于不得已中,可在大家看不到地方開食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