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新時代的答卷人:領導干部克服本領恐慌八項修煉
- 于立志
- 1380字
- 2019-01-03 11:54:50
經典故事
最難鮑叔能知管
鮑叔牙與管仲的交往,千古傳頌。管仲與鮑叔牙的友情建立在互相了解、互相信任的基礎之上,窮達不移,感人至深,可謂朋友之交的典范。管仲嘆服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柳亞子詩曰:“最難鮑叔能知管,倘用夷吾定霸齊。”
管仲(約公元前730—前645年),又稱管子,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潁上(今屬安徽)人,官至齊國丞相,在我國歷史上享有盛名,被譽為“中國第一相”,是春秋時期出現最早、功績最卓著的改革家。
管仲的祖先姓姬,曾跟隨周武王打江山。管仲少年時通詩書、懂禮儀、會駕車、善騎射。世間幸運是管仲,多有困厄遇春風。管仲和鮑叔牙從小在一起讀書時就是好朋友。長大以后,當管仲窮困潦倒不得志時,鮑叔牙沒有離他而去。他們一起到南陽一帶販賣綢緞,管仲在分利時總是多取一倍,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從不和管仲計較。人們都說管仲貪婪,鮑叔牙卻說管仲是個孝子,家里貧窮,有個老母親需要贍養,理應多拿。后來,他們一起去當兵,一遇到危險,鮑叔牙就用自己的身體去掩護他。
有一天,管仲對鮑叔牙說:“齊襄公把國家搞得一塌糊涂。依我看,將來繼位當國君的,不是公子糾就是公子小白。我和你每人輔佐一個吧。”鮑叔牙表示同意。從此,兩人各隨其主: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事奉公子小白。
公元前685年,小白奪得王位,是為齊桓公。管仲因在繼位的爭奪戰中,射了小白一箭,盡管小白福大命大,箭頭射在衣帶鉤上,但一箭之仇豈能就此了之。桓公繼位后,將管仲提押回齊國,準備開刀問斬。管仲在最困頓落魄的時候,得到了鮑叔牙的推薦。
齊桓公原準備任用鮑叔牙當丞相。鮑叔牙卻辭謝了,他不避嫌疑,勸說桓公釋放管仲,并推薦管仲任相國,自己情愿當副手。齊桓公還在為管仲放箭之仇耿耿于懷。
鮑叔牙問:“您當國王是為了什么?”桓公說:“當然是為了富國強兵,稱霸諸侯。”鮑叔牙說:“那時各為其主嘛!管仲是個棟梁之材,無論是治國安邦,還是排兵布陣,都比我強許多倍。您要干一番大事業,一定要用管仲當國相!”
齊桓公說:“還是拜你為國相,管仲當個副手。”鮑叔牙再次推薦管仲:“您要是重用管仲,他將為您射得天下,哪里只射得衣鉤呢?”齊桓公見鮑叔牙推崇管仲這么執著,終于答應了。
鮑叔牙到牢獄為管仲解下鐐銬,齊桓公到宮殿門前親自迎接他。管仲為他們的真誠所感動,接受了相國這一要職。如果沒有以齊國國家利益為重、甘愿自己吃虧的鮑叔牙的無私幫助,管仲早就成為刀下之鬼了。
運轉全緣情義重,成功不忘憶友賢。管仲的官職超過了鮑叔牙,一些大臣為鮑叔牙抱不平。鮑叔牙知道自己再繼續做官,會對管仲不利,于是毅然向齊桓公辭官還鄉。
管仲感慨地說:“我曾經3次出仕,3次遭罷免,鮑叔牙并不認為我無才,知道我時運還沒到。我曾經3次參加戰斗,3次開了小差,鮑叔牙不認為我是膽小鬼,知道我怕老母親老來無依無靠。公子糾在政治斗爭中失敗,召忽為此自殺,我被囚禁受辱,鮑叔牙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羞小節而以功名未成為大恥。—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您鮑叔牙啊!”(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
今古建功多苦辛,人生難得遇真誠。鮑叔牙寬容管仲的缺點,理解管仲的難處,深信管仲的才能,關鍵時刻鼎力相助,力薦管仲為宰相,自己甘居其下,體現了無私的友誼和愛才讓賢的品德。管仲為相,鮑叔牙反而在下位,這種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精神,表現了鮑叔牙是一位純粹的人,沒有一點私心,甚至犧牲自己來成全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