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互動效應與路徑研究
- 劉躍 何鄭濤 葉宇梅
- 1196字
- 2019-01-03 11:50:21
1.2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與文章結構
1.2.1 研究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信息化和構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現實要求,通過問題提出、核心概念界定、理論梳理、現狀分析、模型設計、軌跡分析、路徑選擇分析等,來探究我國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的作用程度和作用路徑,并為我國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互動協調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和政策建議。研究思路如圖1-1所示:

圖1-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相關書籍,以及閱讀網絡數據庫中的各種相關文獻資料,了解國內外學者對信息化以及新型城鎮化各自發展的研究現狀,并對信息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各自發展理論,以及兩者之間互動發展的相關理論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和歸納。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通過建立指標評價體系,利用各類統計數據,采用描述統計方法對我國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的區域發展現狀和數量關系進行定量分析,并進一步定性展示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的互動作用軌跡。
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在信息化和新型城鎮化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借助Eviews6.0、Matlab7.0等相關計量軟件,采用Hansen(1999)提出的靜態面板門限回歸模型來實證檢驗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的互動效應。
1.2.3 研究框架
第1章是緒論,主要是對論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創新之處等進行簡要的介紹。
第2章是理論基礎及綜述,主要是對信息化相關理論的發展指標體系建立與測評、新型城鎮化相關理論的演進與其測評體系研究概況、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關關系研究這三方面進行全面梳理,并據此界定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及其測評方法。
第3章是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互動關系的邏輯解釋。運用系統論、協調論、信息論等對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深入分析。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形成更高一級的系統,同時探究兩者的耦合度和耦合發展度,分析兩者耦合機理及耗散特征。
第4章是我國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的區域發展現狀分析,通過建立科學的指標評價體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信息化和新型城鎮化的綜合指數進行測算,并從橫向與縱向兩個角度全面分析我國2007—2013年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的區域發展現狀。
第5章是面板數據門限回歸模型的介紹,文章需要運用靜態面板數據門限回歸模型來分析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的非線性影響作用,故具體介紹了靜態面板數據門限回歸模型的門限效應顯著性檢驗和門限值估計方法等內容,同時對動態面板數據門限回歸模型做了簡單介紹。
第6章是我國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的互動關系分析,首先是以信息化發展指數和新型城鎮化指數互為自變量和因變量,設置表示經濟發展水平的人均GDP為門限變量,通過構建面板數據門限回歸模型來實證檢驗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的互動效應;其次是根據實證結果來定性分析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的互動作用軌跡。
第7章是促進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互動的路徑選擇。基于以上分析,對促進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正向互動的路徑進行探究。
第8章是結論與展望,根據實證研究結果得出相應的研究結論,并對需完善的部分以及后續研究工作進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