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互動效應與路徑研究
- 劉躍 何鄭濤 葉宇梅
- 2365字
- 2019-01-03 11:50:21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 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城鎮化水平得到顯著提高,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的城鎮化率已從1978年的17.9%增長到2016年的57.35%。由于城鎮化在帶動產業集群、拉動投資和刺激內需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且有巨大潛力,城鎮化已被視為未來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巨大經濟引擎。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7929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182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8973萬人,減少1373萬人,全國人戶分離人口(即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個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92億人,比上年末減少203萬人,其中流動人口2.45億人,比上年末減少171萬人。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603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1428萬人。
雖然我國城鎮化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總體水平仍然偏低。2016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7.35%,但戶籍城鎮化率僅39.9%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近80%的平均水平。此外,由于片面追求速度和規模,城鎮化粗放的發展模式引發了很多深層次問題:(1)城鎮人口結構不協調,城鄉差距大。據統計,2000—201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與戶籍城鎮化率的差距從10.5個百分點擴大到16.7個百分點,城鄉收入差距也呈現出擴大趨勢,到2013年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已經達到3.03∶1,遠超過世界多數國家1.5∶1的城鄉收入水平比;(2)只注重空間擴張,“城市病”等問題嚴重。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口和地域規模急劇擴大、能源消耗劇增等問題對原來的城鎮發展結構產生了巨大沖擊,諸如看病難、看病貴、污染嚴重、資源短缺、交通擁堵、房價過高、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等外部性問題凸顯;(3)粗放的發展模式尚未得到改變。我國的城鎮化靠犧牲工業、農業來發展,城鄉二元結構導致了工農產品的“剪刀差”,對房地產市場的過度投資導致了“逆城鎮化”現象的出現,在利用技術、市場、管理、體制和組織的創新來推動城鎮化進程等方面還很欠缺。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13年的主要任務時提出了“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的要求。當前,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人均GDP卻居世界第90位左右,新型城鎮化會是中國未來最有潛力的發展動因。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新型城鎮化更有效率、更有質量的健康發展成為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
當今世界正步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信息資源得以充分利用,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體制的變革,信息化已廣泛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愈加現代化。黨的十八大指出,在建設中國特色“四化”過程中,信息化處于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的地位,不僅要與工業化“兩化融合”,更要與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以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持續發展“深度融合”。信息化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新型城鎮化是未來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兩者在各自發展的同時互相借力,共同為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貢獻力量。2013年9月,在中國信息協會舉辦的首屆以“以信息化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為主題的論壇上,與會專家提出,以信息化推動新型城鎮化,以及兩者之間互動協調、彼此促進的融合問題,是一個具有全局性的戰略研究課題。
當前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已進入一個重要轉折關口,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要從產業規模的擴張轉向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此時信息化被寄予厚望,成為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力。因此,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來提高新型城鎮化的質量與效益,以及如何準確把握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的互動協調關系和作用機制成為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
1.1.2 研究意義
改革開放40年來,“信息化”“新型城鎮化”等概念曾多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現,由此可見,信息化和新型城鎮化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的重要發展戰略之一。同時,新型城鎮化在帶動產業集群、拉動投資和刺激內需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且有巨大潛力。然而目前我國的城鎮化質量和效益還比較低,如何減少資源短缺、環境污染、交通堵塞等外部性問題以及改變城鄉二元發展結構是當前我國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隨著世界信息經濟的發展,信息化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在我國城鎮化的歷史進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其帶來的生產、管理和服務效率的提高,以及生活體驗和生活品質的提升,將進一步促進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信息化引領城鎮建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如果用“智慧城市”的發展方式來代替傳統的城市發展模式和管理方式,我國的城鎮建設將得到全面提升,城鎮化水平也將得到進一步提高。信息化帶動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推動信息化,兩者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互促互進,共同發展。然而,信息化如何促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又如何影響信息化發展?兩者在互動協調發展過程中誰居于主導地位,互動效應又如何呢?這些問題亟待解決。本書將著眼于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的互動關系實證研究探析其作用機制,分析其路徑選擇,彰顯其研究意義。
1.豐富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理論。運用系統論、耦散結構論、協同論等分析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互動關系,為量化研究提出邏輯解釋。結合城鄉一體化理論,利用信息化手段研究以城鄉統籌、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鎮化,更新并豐富適合我國國情的城鎮理論。
2.促進我們對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互動關系的認識和理解。本文將詳細闡述我國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的區域發展現狀,實證檢驗處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各區域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的互動效應差異,并進一步梳理出我國信息化和新型城鎮化之間的互動作用路徑,為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的互動協調發展研究提供一個更為科學合理的理論依據。
3.為新型城鎮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政策制定提供參考和借鑒。本文將根據理論和實證研究結果,提出促進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的相關建議,為我國相關決策部門提供參考,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 AutoCAD 2008中文版園林設計全攻略
- ANSYS Workbench熱力學分析實例演練(2020版)
- 計算機輔助設計項目實戰
- AutoCAD 2009中文版機械制圖快速入門
- AutoCAD機械設計標準教程(慕課版)
- AutoCAD中文版典型機械設計圖冊
- 從零開始:AutoCAD 2010中文版建筑制圖基礎培訓教程
- CAE分析大系:ABAQUS巖土工程實例詳解
- OpenStack高可用集群(下冊):部署與運維
- SolidWorks機械設計實戰教程:柴油機油泵設計
- 從二維到三維
- AI賦能SolidWorks機械與產品造型設計
- AutoCAD 2012中文版實用教程
- 中文版AutoCAD 2014技術大全
- Axure RP互聯網產品原型設計:Axure RP 10(微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