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賢
老同學范亮寫書我并不意外,我們在遼寧省委黨校本科班一起學習的時候,我曾看過他的文學作品及公文寫作,領略過他十分雄厚的文化底蘊及超強的文學潛質。每逢學校期末考試,老師都會留大、中型論述題,他的歸納整理思路清晰、論點鮮明、論證有力、重點突出、有條有理、言簡意賅、好背易記。所以,他整理出的文字材料在班級是非常有影響力的。
范亮也給我出了一個難題,讓我給這本書寫個序,真的很難為情。我建議他請別人來寫,能襯托這本書的閃光點。盡管推辭再三,老同學的執意態度“逼”得我只好應承下來。
我與范亮年齡相仿,又生活在同一歷史年代,雖然家不在農村,但也曾有一些相似的經歷。我姥姥家在吉林農村,我父親是火車司機,那時的鐵路職工家屬,每年可以享受兩次免票乘火車的待遇,每逢寒暑假,兄弟姊妹都隨同母親一起去姥姥家。本書所敘述的農家過年的情節和田間、地頭、油燈、摸魚及“瓜菜代”等大都有所熟悉,讀到這些,心生同感,回味無窮,讓我觸碰到那一段艱苦難忘的童年時光。范亮寫的不僅僅是他自己,也是我,是你,是他,是那個時代廣大農村家庭生活的一個縮影,是那個艱苦歲月一代人的生活經歷的真實寫照。
范亮沿著自己的親身經歷,細微地觀察生活,采取了回憶、紀實的敘事方法,把海島的歷史背景、風土人情、滄桑變遷真實地反映出來。這些內容小中見大,伴隨著歷史的進程,貼近歷史,貼近生活,語言生動流暢,文字樸實感人,內心感受刻畫得細致入微。慢慢品讀,有辛酸,有溫暖,有感動,能讓讀者迅速融入其中,隨著作者的思緒一同感受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歲月。
書中記錄了海島人的生活習俗,詳細描寫了盼年、殺年豬、做豆腐、貼年畫、走油、過大年放鞭炮的情景和心情。范亮家里兄弟多,生活條件極為艱苦,兄弟們去舅爺家吃殺豬菜的情形歷歷在目。可想而知,正在長身體的孩子平時飯都吃不飽,何況遇到一頓美餐,這頓飯的記憶是一輩子難以抹去的。那時的人們,生活向往如此簡單,就是一頓飽飯、一件避寒的衣服,僅此而已。
三年困難時期,人們在饑餓中掙扎,對走出那場災難的人來說,可謂是刻骨銘心。為了生存,不管是天上飛的還是地上跑的,都拿來食用,島上的麻雀、貓、狗、老鼠和蛇等活物幾乎絕跡。孩子們餓急了,到處找曬干的玉米秸堆,翻找殘留的玉米粒充饑,撿到發黃的干白菜幫子也如獲至寶。家里養的小狗雖然救過主人的命,但為了生存,只好放棄它,別無選擇。那個饑腸轆轆的年代,人餓得走路都打晃,何況那些食肉動物?生死抉擇情節的描寫,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感謝大海,讓這些在艱苦歲月煎熬的海島人從中獲得一些可以充饑的食物。
讀書如讀人,這本書記錄的是滄桑的歲月和個人經歷。品味其書,從作者在艱苦環境的磨礪中成長的經歷,我讀出了作者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無畏的精神,讀出了作者積極向上、樂觀的人生態度,讀出了作者對父母、對妻子、對子女、對戰友、對父老鄉親、對生活的深深的愛,讀出了作者對實現人生價值的不懈追求。這些,我極為贊賞。這也是當今青年一代了解歷史、繼承和發揚艱苦奮斗優良傳統的好教材。
滄桑巨變,現在的孩子們無論如何也難以想象和理解那個時代。豐衣足食的今天,我們都已避開魚肉,將粗糧當美食,視野菜為山珍美味了。《那年那月》能使人們不忘過去,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016年7月
※張靜賢,瓦房店線路器材廠原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