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割裂時代的領導力(《哈佛商業評論》2018年第6期)
- 哈佛商業評論
- 2019-06-28 14:18:58
致讀者 TO THE READERS
CEO行動主義,促進還是毀掉業務?

在過去,企業家一貫謹慎地保持著與“政治”的界限,因為對容易引起分歧的熱點問題發表觀點,有可能得罪自己客戶、員工、投資者等利益相關方。但近年來,這種傳統正在改變。
引起人們注意的事件是2015年3月蘋果公司CEO庫克在Twitter上怒懟印第安納州通過了《信仰自由恢復法案》,其允許認可個人或公司在被某當事人起訴時提出自己的宗教信仰來防衛。庫克稱,“這是讓人們開始歧視自己的鄰居。”更具標志性的事件,是同年星巴克CEO舒爾茨要求咖啡師在杯底寫上“race together”(種族和諧),以促使顧客討論種族關系問題。
這種趨勢引起了杜克大學商學院副教授亞倫·查特吉(Aaron K. Chatterji)和哈佛商學院教席教授邁克爾·托費爾(Michael W. Toffel)的研究興趣。他們將這種行為定義為“CEO行動主義”,即企業領導者(通常為CEO)在與企業核心業務不甚相關的社會和環境議題上發聲的行為。
最初他們感興趣的是CEO們的個人偏好將如何影響公共態度和消費者行為。但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社會各界對企業、政治機構、大學、非營利組織等社會關鍵組織的領導力要求正在發生變化,CEO行動主義只是一個例子。”
CEO行動主義,正在成為一種新興的領導力。
本期聚光燈我們特別為讀者奉獻了一組關于“CEO行動主義”的文章:查特吉和托費爾采訪了三位將行動主義作為核心工作的組織領導者,以分析在新環境中CEO可采用的策略;來自《哈佛商業評論》的編輯團隊撰文分析了CEO們的公共言論對股價和銷售額的影響;《政治傾向對品牌有何影響》一文調研分析了有明確政治立場的消費者與品牌評價之間的關系。
在《另一種行動主義》中,作者提醒讀者,組織的“政治活動”必須得到員工的理解,否則可能損害員工關系,甚至帶來更大損失;《管理政治分歧》則提出,今天在職場中,特別是某些行業里談論政治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員工之間、員工與組織之間有政治分歧再正常不過,組織完全可以管理好這件事。
但是總有CEO出于各種原因就想保持政治中立,這當然可以。在《“避開立場之爭”》這篇對話中,幫助政府機構招募和培訓雇員的非營利組織Partnership for Public Service的CEO馬克斯·斯蒂爾(Max Stier),分享了他的觀點和做法。
環境的變化導致對企業領袖的要求越來越復雜,但通讀本組文章后你也會發現,無論持何種立場,應對變化的不二法則都是,永遠忠于企業的使命和價值觀。
- 看世界杯,學管理(《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
- 現代經濟信息(2021年第7期·上旬刊)
- 雪球專刊220期:價值投資A股實操手冊
- 中國企業家(2016年第08期)
- 中歐商業評論9月刊
- 雪球專刊093期:玩轉10倍股
- 雪球專刊134期:輕松學會倉位管理
- 復合型領導力(《哈佛商業評論》2020年第12期/全12期)(哈佛商業評論)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02期)
- 經濟學課件XV:軟預算約束
- 金融時代的“她力量”(《復旦金融評論》第3期)
- 理財微課堂:21天變財女
- 數量經濟研究(2020年·第11卷·第4期)
- 雪球專刊268期:2021雪球投資煉金季(上)
- 共生·共贏:不確定時期的新雇主經濟(《哈佛商業評論》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