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見新商業(《商業評論》2018年1月號)
- 《商業評論》編輯部
- 1442字
- 2019-06-28 14:18:23
個人在變
企業在變,個人也在變,經過改革開放三四十年到現在,很多人的生活已經到了溫飽無憂的狀態,人們需要更多生活和工作的平衡,由此產生一些新的需求。
比如,現在四十、五十歲的人可能想著我怎么去轉型,我會不會成為一個自由職業者,我會不會去創業,我后面的一段職業生涯怎么去做貢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80后、90后都在追求斜杠(Slash)人生:“一人多角”(one person, multiple careers),我既是老師又是咨詢師,同時還是一個創業者,有很多身份。
從2016年開始,全年新登記的企業增長是24.5%,這是一個飛速的增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起了很多人的激情,產生了更多新的需求。當個人的需求發生變化的時候,新智客時代就到來了。
所謂“智客”,就是有特定技能的人。這些新智客中,有些是行業型智客(行業專家),有些是項目型智客(比如IPO、融資),還有通用型智客(供應鏈專家、人力資源專家、某一領域的研發專家)、匠人型智客(某個領域獨一無二的創造者,頂端的設計師)。
這些新智客想的是,我需要跟企業發生長期的雇傭關系,還是跟企業發生多重的合作關系。所以,自由職業的時代真正到來了。
根據統計,2017年,美國有31%是自由職業者,69%是雇傭關系,到2020年預計是50%對50%。2016年,中國分享經濟的服務提供者人數是6,000萬,比上一年增加了1,000萬。
分享經濟平臺的就業人數已經達到了585萬人次,比上年增加了85萬人次。得到、斗魚、美團外賣、滴滴出行、收稻都是分享經濟平臺。

收稻是時間和技能分享平臺。你可以是人力資源專家,可以在這個地方幫企業解決所有的工商注冊、稅務、發票的合規合法問題。企業說我需要人力資源專家,這個平臺上有人跳出來說我干過這活,企業就請他來幫忙一段時間。在收稻平臺上就產生了技能和時間的交易。所以,共享經濟產生了更多的自由職業者。
在上圖中,左邊是組織對人才的依賴,看人才的可替代性強不強。橫坐標可以看人才市場的流動,這個人是只對一個組織很有作用,還是到處受歡迎,隨時可以跳槽。
右邊是人才市場的飽和度。當一個組織對人才的依賴性強,人才的流動性比較低,而市場飽和度也比較低,你不太容易找到這樣的人,你適合跟他產生共生共長型的強連接關系,因為這個人在市場上流動性低。
如果你對這個人才很有依賴性,但市場流動性非常大,他很容易去轉換自己所隸屬的組織,另外人才市場屬于緊缺狀態時,他在你的企業中就很可能會產生不穩定的因素,所以你會希望他成為你的伙伴,這個伙伴關系可以是企業內部共享的,比如合伙人制,或者是外部長期合作的自由職業者。
如果你對人才的依賴性不是很強,市場流動性很大,市場上這樣的人才不能說比比皆是,但也是充分的,你跟他就適合市場交易型的關系。今天我需要一個人幫我做平面設計,那我就找一個人符合我要求的即可。
最后是派遣租賃型的關系。如果組織對人才的依賴性不是很高,人才市場的流動性也不是很大,市場人數比較多,這時很可能采取派遣租賃型的方式。也就是說,我不一定一個人去請50個人,因為這中間有交易成本,我會找一個第三方幫我去請50個人,他們有一些技能就可以了,誰來并不很重要,因為這些技能具有很強的可替代性。
我們要思考將來我們和員工的關系可能不是雇傭關系,而是有各種方式的合作,總的來講趨向于開放性,所以組織和人才的新型關系是從雇傭到合作到獲取,它是這樣一個混合體。你要看你的職能需要什么。
最后,我用丹尼爾·平克的一句話來結束我的演講:未來是自由職業者的時代。為自己工作的時代已經到來,以往那種一輩子工作的情況越來越罕見,現在的組織愈加需要有才華的人,而有才華的人不再那么需要組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