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見新商業(《商業評論》2018年1月號)
- 《商業評論》編輯部
- 946字
- 2019-06-28 14:18:21
第二件事:互聯網與工匠精神
通向未來的非線性路徑
我聽到各種聲音嗚嚷嗚嚷地聊互聯網是什么。互聯網究竟是什么?最流行的說法是“互聯網+”,這不是中國智慧。要回到最根本去思考,才能看得清楚。
我們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從人類出生那一天,從亞當、夏娃來到地球的那一天開始,上帝就已經給我們配備了互聯網,而且上帝派天使告訴我們,嚴禁搞實體經營,必須是互聯網經濟。我把這個假設作為顛覆性思維的開始!
突然有一天,上帝給你發了一張實體店的牌照,只許你經營實體店。那么你如何利用實體經濟的牌照特權來打破原來的均衡態勢,建立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
——這個思考所獲得的“實體結構”就是未來實體的結構。
有了這樣的逆向思考,再反觀現在人們的“互聯網+”,都是站在傳統經濟的基礎上,在應對互聯網的挑戰,是為了延續舊結構的生存而做技術上的改進;然而假借“互聯網經濟既有”的背景和前提,讓實體店作為一個新興事物重新構造新經濟,思路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思考。
如果時空阻隔、所有權阻隔全部消失,整個商業世界就不再是由企業和投資人所構成的商業環境了。未來企業的圍墻將不起作用,企業將被視為一項一項的能力,這些能力被“平臺”組織起來。但什么是平臺呢?
客戶的需求就是平臺,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就是平臺,客戶價值就是平臺。企業所擁有的知識、經驗、裝備、技術、人才和資金,都是要素,所有這些要素將打破原來的界限,圍繞平臺這個“吸引子”進行創業、經營、升級和自組織。
這就是我對未來經濟及其運作機制的判斷。平臺作為吸引子的出現屬于思想的速度,人們對價值的暴增、一夜暴富熱情高漲,然而大國基礎的第一塊磚卻是工匠精神!歷史上英美老牌帝國失去老大地位,在某種意義上說都始于這塊磚的松動。
工匠精神需要政策保護
工匠精神必經“身、心、事”三者的迭代,這個迭代過程具有一個固有實體周期,遠遠趕不上互聯網速度。
如果我們失去對手藝的熱愛,對產品的熱衷、投入和忘我,我們必將為浮躁付出代價。
因此,工匠精神需要政府和全社會有意識的保護:第一,趁歐洲百年積累的基礎工藝后繼無人,抄底收購,填補我們農業大國的歷史虧欠;第二,制定相關政策矯正快錢思想的危害,對工匠精神施以杠桿保護;第三,在文化上提升和弘揚工匠精神的價值,抑制時尚和娛樂、暴富一統天下的混亂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