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老子的和諧思想

“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范疇,老子的和諧思想是以他的“道”為基礎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道是和諧的

老子認為道是本原,所以道生萬物,它能夠包容一切,統攝一切,一切事物統一于道?!叭f物負陰而抱陽”, “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兩性的變化是有序的,所謂“陰陽相推”,就是指陰陽的有序變化。道就是事物的和諧統一關系,道就是和諧,和諧是道的基本特征。道不僅是對萬事萬物的系統性、整體性的概括,而且是對萬事萬物發展過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盁o”和“有”都來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稱。道是萬物的本體和來源,天地萬物都是由道演化而來。道不是物質性實體,也不是精神性實體,它是一切關系的總和,是總的和諧關系,是萬事萬物的總根源。道作為本原,是渾然一體的東西。老子指出,“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其中有象”, “其中有物”, “其中有精”。就是說,道無處不在,恍恍惚惚,在無形之中有事物的影像;在依稀隱約之中有具體的物質;在深遠幽暗之中有真實的東西,即陰陽的和諧關系。總之,道在表面上是無序的,但實質上卻是有序的、和諧的。老子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崩献拥脑捀嬖V我們,和諧是道的規律,認識了和諧就能夠認識道的無形,道的玄妙,道的規律。

道的運動是和諧的循環運動。老子指出:“道者萬物之奧。”就是說,道是萬事萬物運動的規律。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貫穿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萬物從道起源,又回歸于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復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發展的永恒規律。老子指出:“反者道之動。”就是說,道是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運動的。周而復始的循環圈本身就是一種和諧有序的結構。再者,道的運動過程也是在陰陽的相互作用下進行的。運動從起點開始,逐漸離開,越離越遠,到了一定限度又返回來,回到出發點,由此構成一個環形結構。道就是這樣的系統,它包括兩個基本的要素:反和復,“反”指的是離開的過程,它可以包含若干階段;“復”指的是返回來,它也可以包含若干階段。老子用一個“反”字表達了兩重含義,即“反”是反與復的統一,二者構成了運動的和諧結構。老子經常用“歸根”“復命”這些語匯,指的都是和諧循環的意思。

2.矛盾雙方是和諧的

老子的道論,講了許多辯證法思想,他認為自然和社會中存在著矛盾,諸如,福與禍,美與丑,善與惡這些矛盾,它們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互為存在條件,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災禍、幸福依傍著它;幸福、災禍潛伏其中。老子認為,美與丑、善與惡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是相對于丑而言,善是相對于惡而言;美與丑、善與惡又都相互包含,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沒有絕對的美,也沒有絕對的善,美和善都是相對的。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美和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對立面相互比較而存在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不善。同樣道理,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后等,也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老子說的“有無相生”就是這個道理。這種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關系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也就是和諧關系。每一方都包含著對方,每一方都以對方為存在條件,離開了對方自己也就不存在了。矛盾也可能激化,但是那不是老子愿意看到的。

老子認為矛盾方面的對立和沖突必然發展為和諧與統一。他指出:“沖氣以為和。”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矛盾,“萬物負陰而抱陽”,陰與陽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它普遍存在于萬物之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沒有矛盾的事物是沒有的。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作用,使事物達到和諧和統一,即“沖氣以為和”。“沖”是涌動、激蕩的意思,可以引申為沖突、對立,象征矛盾的不平衡和對立狀態,它是事物實現和諧與統一的內在動力。

3.和諧的原則適度

根據和諧規律,老子提出了和諧的原則。和諧就是適度,達到一個平衡點,一個最佳狀態。他以設問的方式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名譽和身體哪個更值得愛?身體和財富哪一個更重要?得到名利和喪失生命哪一個是病害?當然,老子肯定的是后者。這說明老子是看重身體(生命)的價值的。因此,他提出了凡事都要適度,不要過分。過分的吝惜,一定會造成巨大的耗費,過多的保藏一定會造成巨大的損失。人們要“知足” “知止”,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受辱,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不會有危險,這樣的人可以長泰永存。

現代辯證法認為度是質的數量界限,量變必然引起質變。凡事都有個度,超過了一定限度,事物的質的穩定性就會被破壞,事物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要保持事物的質的穩定性,就要堅持適度原則,使量變限制在一定的限度內,做到無過無不及。老子強調“去甚、去奢、去泰”就是這個道理。老子用了一些隱喻論述他的觀點,他說,天下萬物,有的在前面行走,有的在后面跟隨,有的送暖氣,有的吹冷風,有的強壯,有的羸弱,有的得勝,有的失敗。當時,大小諸侯就是這樣,你爭我奪,爭戰不已。老子最后得出結論,從政者要戒除走極端,戒除奢侈,戒除過分。這是老子的“中庸”思想,其要旨是不要走極端,不要奢侈,不要過分。核心是不要走極端(去甚)。有人說,老子的思想意在取消矛盾或消解矛盾,這是不公正的。老子提出了一種解決矛盾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和轉化,保持事物的相對穩定。解決矛盾不是只有一種方法,即促使矛盾激化,實現矛盾的轉化的方法。這要看是什么矛盾,解決“甚,奢,泰”這樣的問題,不必等激化了再著手解決,那樣就麻煩了。當然“去甚、去奢、去泰”之后,還是存在矛盾的,雖然老子沒有談及,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說,他并沒有取消矛盾或消解矛盾。老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合理性,中庸作為文化心理現象已成為我們民族性格的組成部分,作為傳統思維方式也一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我們常用“太極端了”, “太過分了”等說法描繪某人的不良行為。這說明中庸思想是深入人心的?!叭ド酢笔钦_的,極端不代表事物的主流和發展趨勢。事物普遍具有中心和兩端三部分,不論從空間角度看,還是從時間角度看,都是這樣。偏離中心,離開軌道,就會走入歧途,適度才是最好的。

4.和諧的政治觀

老子認為“道法自然”,道是無為的。他告訴人們要“唯道是從”,愛道,循道,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是他和諧思想的精髓,老子強調“無為”的理念。他指出,道永遠是無為的,君侯王公如果能遵守道,即客觀規律,萬物將自然而然發生變化。老子的無為原則不是別的,是要人們守道,行道,遵循規律。堅持無為原則,萬物將自化,天下將自定。而為所欲為、胡作非為、倒行逆施是要受到規律的懲罰。他主張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讓老百姓認為統治者的作為是順應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事。另外,統治者要很好地進行統治,還得處理好人與物的關系。維護萬物的“自然”狀態,使之能保持不變。也就是統治者在處理人與人和人與事的關系時,應遵循“法自然”的原則。老子所說的自然并不等同于我們現所說的大自然或自然界,而是一種自然狀態。老子所關心的不是自然界,而是人類和人類社會,是與人類社會生存有關的狀態,是一種類似于自然無為、自然而然的和諧狀態。自然狀態包含事物自身內在的發展趨勢,是原有自發狀態延續的習慣和趨勢。老子眼中的“自然”是一種排除外力干擾的情況下的事物自發狀態的保持與延續的習慣與趨勢,或者說是事物內在的規律性。老子所描繪的這種“自然”狀態下的人類社會,統治者與老百姓之間自是互不干擾,相安自得,怡然自樂,從而使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自然和諧的田園式理想狀態。

老子從“道”出發,推演出治國理念,在原則上要求“法自然”,按事物自身應有的規律辦事,不要人為地干涉事物的發展;在實踐層面上就是要求統治者不要為所欲為,利用手中的特權橫加干涉老百姓的生活。統治者應該是“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在政治統治的操作上做到“無為而治”,從而達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相安無事,和諧共存。老子反對統治者干預民眾的生活,倡導讓民眾按其自然本性而活。老子認為,治理國家,特別是大國,就像烹小魚一樣,不要隨意擾動,簡單處理就行了。老子主張以道治國,實行無為而治的原則。以道治國,即使妖魔鬼怪也不能顯靈,即使顯靈也不能傷害人,即使圣人也不傷害人了,這就是以道治國取得的結果??傊?,老子認為,只要順應自然,就會取得成功。要統治天下,就不要做擾攘百姓之事。反之,苛政褥節,禁令繁多,令百姓無所適從,最終只能失天下。統治者要治理好一個國家需以“清靜無為”為原則,以安定不擾民為上,只有這樣,才能各守其靜,天下也就相安無事,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這就是老子的“內政”方略。

現代社會結構復雜,事物繁多,現代國家的治理不是那么容易。但是老子的治國原則還是有其合理內涵的,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這一寶貴的政治經驗,往往為歷代賢明的從政者所接受。

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關鍵是實行平等的原則。老子從自然界的平衡法則引申出人間的平等法則,主張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平等。他特別指出,當時人間的法則不是這樣,剝奪不足而供養有余,這就是社會不平等現象的根源。老子這里論述了社會平等的思想,體現出他的社會政治觀。應該說,老子的社會平等思想是一大創見,比歐洲近代啟蒙思想家用自然法則解釋社會現象要早2000多年。老子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雖然在他那個時代根本不可能實現社會平等,他還是執著地追求這樣的理想社會。

老子描繪了一幅古代理想社會的圖景,他的參照物是周代的社會制度。周在入主中原以前,國家規模很小,這正是老子“小邦寡民”的原型。他主張國家的規模要小一點,人口數量要少一點,好的器具也不用,使人民重視生命而不隨意遷移。有車船不乘,有甲兵不去打仗。國家治理得好,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鄰邦之間,雞犬之聲都能聽到,但是民眾一直到死也不相往來。這是一種古代的烏托邦思想,它的實質不是歷史的倒退,而是向人們展示未來社會的狀況。希望用一個理想的社會取代當時的社會。

在“外交”方面,老子針對“國際”上常出現的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情況,提出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事務應遵循“謙下”的基本原則。大國對小國謙下,小國就如百川匯之于江海,自然就能聚攏于大國周圍;小國謙下就能被大國所容納。這樣,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皆得其欲”,從而能做到和平相處。

5.和諧的自然觀

老子認為,生物來源于自然,人也來源于自然,人和生物必須在自然給予的條件下求得生存。生態系統是道循環運動的產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道締造了生物,德養育了生物,周圍環境使它成為一定的形態,各種力量制約它的成長。生態系統遵循道所固有的規律運動,循環往復,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生態系統變化的動力來自它的內部,“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的相互作用是生態變化的內在動力。

道使生態系統趨向平衡。“天之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這種平衡是自然本身的動態平衡,不是神或上帝的力量促成的?,F代生態學表明,各種元素的地球化學循環,水和大氣的循環,各種食物鏈的能量轉換,構成了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F代系統科學揭示了耗散結構的系統循環的內在機制。老子指出,宇宙中有四大,人是其中之一,人與萬物都是道締造的,都遵循著道的規律。自然的協同、穩定與和諧給人的啟示是:人與自然應該保持和諧一致,同時也要維護自然的穩定與和諧,特別是維護生態平衡。美國著名學者卡普拉對道家的這一思想給予高度評價,他說:“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態智慧,它強調在自然的循環過程中,個人和社會的一切現象以及兩者潛在的一致?!崩献訌娬{,天道自然無為,人道應順從天道,唯道是從,自覺地維護生態平衡,保持與大自然的和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川市| 大港区| 光山县| 永胜县| 凌海市| 清新县| 泾源县| 海晏县| 南京市| 上蔡县| 高密市| 郑州市| 沐川县| 黎川县| 鄂州市| 宁城县| 海南省| 舒城县| 永济市| 怀化市| 句容市| 中宁县| 馆陶县| 大名县| 酉阳| 额尔古纳市| 岐山县| 闻喜县| 桓仁| 台前县| 塔城市| 兴和县| 永川市| 彭州市| 稻城县| 镇巴县| 湘阴县| 沿河| 怀仁县| 呼伦贝尔市| 凭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