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為人厚道,樸實無華
【原文】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老子·第三十八章》)
【大意】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淺薄;存心樸實,不居于浮華。
老子很重視人的厚道,在《老子》一書中他反復地從各個角度進行論說。
老子認為“道之華”為“愚之始”,即高尚的道德是純真樸實的,如偏于奢華,則是愚昧的開端。他還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為人要仁慈大度,多為他人著想,對誠實上進者抱以激勵之心,對消極后進者亦給予關懷和幫助,以誠信之心去感染轉化他人,從而創造出一種同心同德的群體氣氛。“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即修德養性之最終之目的不僅要用于自身,而且可用于社會、國家,要讓品德的光芒普照人間。
厚道不外乎“忠厚之道”,它包含了誠實、善良、豁達、感恩、直率、助人為樂、愛憎分明等品質,濃縮了幾千年來人類的精神美。而對天性追求真善美的人類來講,沒有誰愿意拒絕厚道。那么,就從現在開始認真學習“忠厚之道”吧。
“做人要厚道”其內涵外延無限延伸,語境隨意得放之四海而皆準。“做人要厚道”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個傳統美德,在重視政治文明、提倡精神文明、強化物質文明的今天,不但需要發揚光大,而且應該成為人人具有的一種涵養。
我們之所以強調厚道為人,是因為現實生活中還存在著許多有失厚道的地方,極大地妨礙著人際關系的和諧與團結。有人有理不讓人,無理攪三分,動輒小題大做,來一個針尖對麥芒;有人論人單論短,不首先看人家長處,見人家有什么毛病則抓住不放;有人計恩怨翻小賬,誰有意無意對自己有所得罪,便十年八年耿耿于懷;還有些人,眼里容不得意見不同的人,橫豎看不慣,常有指責挖苦之言等。對人對事多有刻薄,少有寬厚。往往弄得親友紅臉,同事反目,讓旁觀者也都覺得過分。
某醫院晉級評職稱,十個中級職稱的指標讓醫生占去了九個,只分了一個給護師。護師有六個符合要求,其中有三個是同一級畢業,同一年升上護師的,余下的三個則是晚一屆。當然按照論資排輩的鐵律,這一個指標要在前三位中選出一個。三人之中有一個護士長,有一個學術論文比較多,且發表的雜志級別較高。第三個人則一切平平,除了年限到了之外,再無任何優勢可言。第三個人當然也想得到,爭了一段時間,眼看毫無指望,便偃旗息鼓,不再爭了。第一、第二位相執不下,第一位不僅是護士長,且與一位院長私交甚深,這位護士長人前人后拼命活動,最后當然得到了。消息剛傳出來,評上中級職稱的護士長竟然當著眾人面大罵那個與她爭職稱的女護師,大家自然議論紛紛,除了說她缺乏教養外,更看不起她那種無賴的面孔。結果,她的口碑陡然變壞。而另外兩位護師和其他三位,第二年順順當當全評上了。那位前一年沒被評上并獲得廣泛同情的護師吃了多少虧呢?一年的工資差,不過是幾百元左右,而那位護士長爭名奪利以及惡語相向所喪失的人格和名譽豈止是幾百元錢所能買回來的呢?厚道對于人,可以說是立身之本。古語云:“君子不可苛察。”詩人薩迪也說過:“無論你是一個男子,還是一個女子,待人溫和寬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稱。”可見,在為人要厚道這一點上,古今所見略同,沒有教人要刻薄的。
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區別就在于人的社會性,不論何時何地,人要在社會上立足、生存、發展,都要結成群體同舟共濟。誰都不可能獨往獨來,誰都喜歡厚道之人,從這個意義上講,不厚道無異于被人群棄絕。
厚道得人心,人們常常稱許那些善于大處著眼不計前嫌的人“有政治家的風度”,這種風度不應當僅屬于政治家,我們都需要這樣為人處世。對同志、上級、下屬、同事,厚道意味著諒解、支持、信任、愛護。“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厚道待人,可贏得友情和尊重,往往還是加倍的。
唐代《國史補》中記載了一個“呷酒節帥”的故事,一位名叫任迪簡的判官,一次赴宴遲到,按規矩該罰酒,倒酒的侍衛一時馬虎,錯把醋壺當酒壺,給判官倒了滿滿一盅醋,任判官一喝,酸不可忍,怎么辦?他知道軍使李景治軍極嚴,如講出來,侍衛必有殺身之禍,于是咬緊牙關,一飲而盡,結果“吐血而歸”。事情傳出,“軍中聞者皆感泣”,無不贊揚任判官的厚道,他從此更加受到眾人的擁戴。我們要搞好同志關系、上下級關系,提高職業道德水準,不妨也學學這個任判官。
為人要誠樸,就是要誠心誠意,樸實無華,以誠相待。“誠樸”還要求人有獨立人格,得勢時不要霸道、不要仗勢欺人,失意時不要媚俗、不要趨炎附勢。“誠”是個人和社會一切道德準則與行為規范的基礎,如果個人與社會都不講究“誠”,那么任何道德準則與行為規范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個人信譽乃至整個社會的基礎就會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