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計得失者永不快樂
【原文】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老子·第四十四章》)
【大意】名譽、名聲和生命到底哪個更重要呢?自身與財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與喪失生命相衡量起來,哪一個是真正的得到,哪一個又是真正的喪失呢?過分追求名利地位就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有龐大的儲藏,一旦有變必然是巨大的損失。
老子的話極具辯證法思想,告訴我們應該站在一個什么樣的立場上看得失的問題。一個人也許平時可以做到虛懷若谷,大智若愚,但是一旦吃虧,總覺得自己在遭受損失,漸漸地就會心理不平衡,于是就會計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氣吞聲地吃虧,一定要分辯個明明白白,結果朋友之間、同事之間是非不斷,而所想到的也照樣沒有得到,這是失的多還是得的多呢?
每一種生活都有它的得與失,正如俗話所說:“醒著,有得有失;睡下,有失有得。”所以我們應該正視人生的得失,要知道世間之物本來就是來去無常,所以得到的時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時候也不必無所適從。月亮即使有缺,也依然皎潔;人生即使有憾,也依然美麗。不舍棄別人都有的,便得不到別人都沒有的。會生活的人失去的多,得到的更多,只要這樣一想,你就會有一種釋然頓悟的感覺。
人在大的得意中常會遭遇小的失意,后者與前者比起來,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人們卻往往會怨嘆那小小的失,而不去想想既有的得。
其實得到固然令人欣喜,失去也會使人傷心。得到的時候,渴望就不再是渴望了,于是得到了滿足,卻失去了期盼;失去的時候,擁有就不再是擁有了,于是失去了所有,卻得到了懷念。連上帝都會在關了一扇門的同時又打開一扇窗,得與失本身就是無法分離:得中有失,失中又有得。
《孔子家語》里記載:有一天楚王出游,遺失了他的弓,下面的人要找,楚王說:“不必了,我掉的弓,我的人民會撿到,反正都是楚國人得到,又何必去找呢?”孔子聽到這件事,感慨地說:“可惜楚王的心還是不夠大啊!為什么不講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撿得,又何必計較是不是楚國人呢?”
“人遺弓,人得之”應該是對得失最豁達的看法了。就常情而言,人們在得到一些利益的時候,大都喜不自勝,得意之色溢于言表;而在失去一些利益的時候,自然會沮喪懊惱,心中憤憤不平,失意之色流露于外。但是對于那些高尚的人來說,他們在生活中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不把個人的得失記在心上。他們面對得失心平氣和、冷靜以待。如晉代的陶淵明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多年之后,認為官場是污濁的、骯臟的,他置身其中總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于是,他毅然決然辭官還鄉,他失去了功名利祿,但是卻毫無遺憾和留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精神上的這些得意和輕松,是任何物質的東西都難以取代的,陶淵明不被世俗所束縛,舍棄物質利益,放飛心靈的偉大壯舉,千百年來,令多少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當我們在得與失之間徘徊的時候,只要還有抉擇的權利,那么,我們就應當以自己的心靈是否能得到安寧為原則。只要我們能在得失之間作出明智的選擇,那么,我們的人生就不會被世俗所淹沒。
我們不要做患得患失之人,不要在生活中計較太多,不要做錙銖必較、追名逐利之徒。面對得失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在得的后面,可能潛藏著失,只有那些短視的人,才只顧眼前利益,看不見利益背后的隱患;而失的后面也有可能潛藏著得,只不過有的人因為目光短淺對此不作深入分析,只看到是一種失,便避之唯恐不及,從而與“失中之得”擦肩而過。
中國歷史上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間的關系,他們看重的是自身的修養,而非一時一事的得與失。春秋戰國時期的子文,擔任楚國的令尹。這個人三次做官,任令尹之職,卻從不喜形于色,三次被免職,也怒不形于色。這是因為他心里平靜,不為得失所累。子文心胸寬廣,明白爭一時得失毫無用處。該失的爭也不一定能夠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對自己毫無益處,不如不去計較這一點點損失。
患得患失的人是把個人的得失看得過重。其實人生百年,貪欲再多,官位權勢再大,錢財再多,也一樣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可偏偏有人處心積慮,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奪,難道就是人生的目的?這樣的人生難道就完善就幸福嗎?過于注重個人的得失,會使一個人變得心胸狹隘,斤斤計較,目光短淺。而一旦將個人利益的得失置于腦后,便能夠輕松對待身邊所發生的事,遇事從大局著眼,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南朝梁人張率,12歲時就能做文章。天監年間,擔任司徒的職務,在親安的時候,他曾派家中的仆人運3000石米回家,等運到家里,米已經耗去了大半。張率問其原因,仆人們回答說:“米被老鼠和鳥雀損耗掉了。”張率笑著說:“好大的鼠雀!”后來始終不再追究。張率不把財產的損失放在心上,是他的為人有氣度,同時也看出來他的作風。糧食不可能被鼠雀吞掉那么多,只能是仆人所為,但追究起來,主仆之間關系僵化,糧食還能收得回來嗎?糧食已難收回,又造成主仆關系的惡化,這不是失的更多更大嗎?同樣,唐朝柳公權,他家里的東西總是被奴婢們偷走。他曾經收藏了一筐銀杯,雖然筐子外面的印封依然如故,可其中的杯子卻不見了,那些奴婢反而說不知道。柳公權笑著說:“銀杯都化成仙了。”從此不再追問。
《老子》說:“禍往往與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潛伏著禍。”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見得是件壞事。正確地看待個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得。人不應該為表面的得到而沾沾自喜,得也應得到真的東西,不要為虛假的東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是自身的缺點、問題,這樣的失又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
美國心理專家羅賓通過多年的研究,以鐵的事實證明,凡是太能算計得失的人,實際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人。他們90%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這些人感覺痛苦的時間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計的人多了許多倍。換句話說,他們雖然會算計,但卻沒有好日子過。
羅賓根據多年的研究,列出了200道測試題,測試你是否是一個“太能算計得失者”。這些題很有意思,比如:你是否同意把一分錢再分成幾份花?你是否認為銀行應當和你分利才算公平?你是否夢想別人的錢變成你的?你出門在外是否常想搭個不花錢的順路車?你是否經常后悔你買來的東西根本不值?你是否常常覺得你在生活中總是處在上當受騙的位置?你是否因為給別人花了錢而變得悶悶不樂?你買東西的時候,是否為了節省一塊錢而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甚至你自己都認為,你跑的冤枉路太多……只要你如實地回答這些問題,就能得出你是否是一個“太能算計得失者”。
凡是對得失太過于算計的人,都是活得相當辛苦的人,又總是感到不快樂的人。在這些方面,羅賓有許多寶貴的總結。
第一,一個太能算計得失的人,通常也是一個事事計較的人。無論他表面上多么大方,他的內心深處都不會坦然。算計得失本身首先已經使人失去了平靜,陷入一事一物的糾纏里。而一個經常失去平靜的人,一般都會引起較嚴重的焦慮癥。一個常處在焦慮狀態中的人,不但談不上快樂,甚至可以說是痛苦的。
第二,愛算計得失的人在生活中很難得到平衡和滿足,反而會產生對人對事的不滿和憤恨。常與別人鬧意見,分歧不斷,內心充滿了沖突。
第三,愛算計得失的人,心胸常被堵塞,每天只能生活在具體的事物中不能自拔。習慣看眼前而不顧長遠。更嚴重的是,世上千千萬萬事,愛算計得失者并不是只對某一件事情算計,而是對所有事都習慣于算計。太多的算計埋在心里,形成沉重的負擔,這樣的人怎么會有好日子過?
第四,太能算計得失的人,也是太想得到的人。而太想得到的人,很難輕松地生活。往往還因為過分算計引來禍患,平添麻煩。
第五,太能算計得失的人,必然是一個經常注重陰暗面的人。他總在發現問題,發現錯誤,處處擔心,事事設防,內心總是灰色的。
羅賓的研究還表明:太能算計的人,心率一般都較快,睡眠不好,常有失眠現象伴隨。消化系統遭到破壞,氣血不調,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神經性、皮膚性疾病。最可怕的是,太能算計的人,目光總是懷疑的,常常把自己擺在世界的對立面。這實在是一種莫大的不幸。太能算計的人骨子里還貪婪。擁有更多的想法,成為算計者揮之不去的念頭,像山一樣沉重地壓在心上,使生命變得沒有輕松和快樂。
而更有趣的是,羅賓自己曾經就是一個患得患失的人。他知道哪家襪子店的襪子最便宜,哪怕只比其他店便宜幾分錢;他知道方圓30里內,哪家快餐店比其他店多給顧客一張餐巾紙;哪輛公共汽車比哪輛公共汽車便宜5分錢;什么時候看電影門票最低等。
正因為這樣,他得了一身病。30歲之前,他總與醫院打交道。當然,他也知道哪一家醫院的藥費最便宜。不過那時他沒有一天好日子過,更不要說快樂了。幸運的是,羅賓在他32歲那年終于醒悟了,他開始了關于“患得患失者”的研究,追蹤了幾百人,得出了驚人的結論。
羅賓的研究成果,使許多人脫離苦海,看清了自己,身心得到了解放,病也全好了。他不但改變了命運,還過上了好日子。如今,他已經成為了美國最健康人群中的一員,每天都是樂呵呵的。他出版的《好日子》,在美國家喻戶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