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0章 文學的派別(4)

  • 國學十八篇
  • 章太炎
  • 1083字
  • 2013-09-07 17:25:09

宋初承五代之亂,已無文可稱;當時大都推重李義山,四六體漸盛,我們正可以說李義山是承前啟后的人,以前是駢體,以后變成四六了。北宋初年,柳開得韓昌黎集讀之,行文自以為學韓,考之實際,和韓全無關系,但宋代文學,他實開其源。以后穆修、尹洙輩也和四六離異,習當時的平文(古文一名,當時所無),尹洙比較前人高一著。北宋文人以歐陽修,三蘇、曾、王為最著。歐陽本習四六,后來才走入此途,同時和他敵對,首推宋祁。祁習韓文,著有《新唐書》,但才氣不如韓。他和歐陽交情最深,而論文極不合。他的長兄宋郊,習燕、許之文,和他也不同。

明人稱“唐宋八大家”,因此使一般人以為唐宋文體相同。實在唐文主剛,宋文主柔,極不相同。歐陽和韓,更格格不相入。韓喜造詞,所以對于李觀、樊宗師的文很同情。歐陽極反對造詞,所以“天地軌,萬物茁,圣人發(fā)”等句,要受他的“紅勒帛”。

并且“黈纊塞耳,前旒蔽明”二語,見于《大戴禮》,歐陽未曾讀過,就不以為然,它無論矣。三蘇以東坡為最博,洵、轍不過爾爾。王介甫才高,讀書多,造就也較多。曾子固讀書亦多,但所作《樂記》,只以大話籠罩,比《原道》還要空泛。有人把他比劉原甫,一浮一實,擬于無倫了。宋人更稱曾有經術氣,更堪一笑!

南宋文調甚俗,開科舉文之端。這項文東坡已有雛形,只未十分顯露,后來相沿而下,為明初宋濂輩的臺閣體。中間在元代雖有姚燧、虞集輩尚有可觀,但較諸北宋已是一落千丈。

宋代不以文名而文佳者,如劉敞、司馬光輩謹嚴厚重,比歐陽高一等,但時人終未加以青目,這也是可惜的。

明有“前七子”、“后七子”之分。“前七子”(李夢陽等)恨臺閣體;“后七子”(王世貞等)自謂學秦、漢,也很庸俗。他們學問都差于韓、蘇,摹擬不像,后人因此譏他們?yōu)閭误w。歸有光出,和后七子中王世貞相抗敵,王到底不能不拜他的下風。歸所學的是歐、曾二家,確能入其門庭,因此居偽體之上。正如孟子所說,“五谷不熟,不如荑稗”的了!

桐城派,是以歸有光為鼻祖,歸本為昆山人,后來因為方、姚興自桐城,乃自為一派,稱文章正宗。歸講格律、氣度甚精工,傳到顧亭林有《救文》一篇,講公式禁忌甚確,規(guī)模已定。清初汪琬學歸氏甚精,可算是歸氏的嫡傳,但桐城派不引而入之,是純?yōu)榈赜蛏系年P系了。

方苞出,步趨歸有光,聲勢甚大,桐城之名以出。方行文甚謹嚴,姚姬傳承他的后,才氣甚高,也可與方并駕。但桐城派所稱劉大櫆,殊無足取,他們竟以他是姚的先生,并且是桐城人,就憑意氣收容了,因此引起“陽湖”和他對抗。陽湖派以惲敬、張惠言為巨子。惠言本師事王灼,也是桐城派的弟子。他們嫉惡桐城派獨建旗幟,所以分裂的,可惜這派傳流不能如桐城派的遠而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沙县| 温州市| 民勤县| 老河口市| 博野县| 新田县| 东海县| 长武县| 淮北市| 鹤岗市| 光山县| 东安县| 芜湖县| 常德市| 炉霍县| 聂拉木县| 柯坪县| 碌曲县| 兴海县| 司法| 晋中市| 河东区| 乡城县| 淳安县| 海淀区| 兴文县| 洛阳市| 安福县| 抚松县| 靖边县| 福安市| 舒兰市| 无极县| 潞西市| 龙口市| 神木县| 辽宁省| 荣昌县| 石家庄市| 津南区| 寿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