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哲學的派別(4)
- 國學十八篇
- 章太炎
- 973字
- 2013-09-07 17:25:09
莊子又有《德充符篇》,其中有王駘者,并由仲尼稱述他的主張。是否有此人,原不可知,或是莊子所假托的。我們就常季所稱述“彼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等語,是和佛法又相同的?!爸本褪恰耙庾R,“心”就是“阿陀那識”,或稱“阿賴耶識”,簡單說起來就是“我”;“常心”就是“庵摩羅識”,或稱“真如心”,就是“不生不滅之心”。佛家主張打破“阿賴耶識”,以求“庵摩那識”。因為“阿賴耶識”存在,人總有妄想苦惱,唯能打破生命之現象,那“不生不滅之心”才出現。莊子求常心,也是此理。他也以為常心是非尋常所能知道的。莊子“無我”的主張,也和佛法相同。莊子的“無我”和孔子的“毋我”、顏子的“克己復禮”也相同,即一己與萬物同化,今人所謂融“小我”于“大我”之中。這種高深主張,孟、荀見不到此,原來孔子也只推許顏回是悟此道的。所以莊子面目上是道家,也可說是儒家。
自孔子至戰國,其間學說紛起,都有精辟的見解,真是可以使我們景仰的。
漢至唐的演變
戰國處士橫議,秦始皇所最憤恨,就下焚書坑儒等兇辣手段。漢初雖有人治經學,對于“九流”,依舊懷恨,差不多和現在一般人切齒政客一般。漢武帝時,學校只許讀經學,排斥諸子百家了。
漢初經學,一無可取,像董仲舒、公孫弘輩,在當時要算通博之儒,其他更何足論!西漢一代,對于哲理有精深研究的,只有揚雄一人。韓退之把荀、揚并稱,推尊他已達極點。實在揚雄的學說,和荀、孟相差已多;秦漢以后的儒家,原沒有及荀孟的。不過揚雄在當時自有相當的地位和價值。西漢學者迷信極重,揚雄能夠不染積習,已是高人一著。他的《法言》,全仿《論語》,連句調都有些模擬,但終究不及荀子。宋人說“荀子才高,揚子才短”,可稱定評。
東漢學者迷信漸除,而哲理方面的發見仍是很少,儒家在此時漸出,王符《潛夫論》、王充《論衡》,可稱為卓異的著述。王符專講政治,和哲理無關。王充(也有歸入雜家的)在《論衡》中幾于無迷不破,《龍虛》、《雷虛》、《福虛》等篇,真是獨具只眼。他的思想銳敏已極,但未免過分,《問孔》、《刺孟》等篇有些過當之處。他又因才高不遇,命運一端總看不破,也是遺恨。王充破迷信高出揚雄之上,揚雄新見解也出王充之上,這兩人在兩漢是前后輝映的。
漢人通經致用,最為曹操所不歡喜;他用移風易俗的方法,把學者都趕到吟詠一途,因此三國的詩歌,很有聲色。這是曹操手段高出秦始皇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