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道之旅:19世紀空間與時間的工業化
- (德)沃爾夫岡·希弗爾布施
- 1156字
- 2019-01-05 05:33:24
出版說明
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把由徐光啟(1562—1633)為代表的回溯“漢學”、追求“西學”的學術思潮,看作中國近代思想的開端。正是以徐光啟為首的一代人,立足中華文化,承續學術傳統,致力中西交流,展開文明互鑒,在江南地區開創出思想文化的新局面,也遙遙開啟了上海作為近現代東西交流、學術出版的中心地位。有鑒于此,我們秉持徐光啟的精神遺產,繼承和發揚其經世致用、開放交流的學術理念,創設“光啟文景叢書”,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努力構筑優秀學術人才集聚的高地,思想自由交流碰撞的平臺,展示當代學術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同時,大力引介高質量的世界學術精品,既在自身文化中汲取活力,又積極把自身文明帶到世界前沿,以高水準的國際性成果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
叢書推重“經世致用”,即是注重文化的學術性和實用性,既促進學術價值的彰顯,又推動現實關懷的呈現。本叢書以學術為第一要義,所選著作務求思想深刻、視角新穎、學養深厚。同時也注重實用,收錄學術性與普及性皆佳、研究性與教學性兼顧、傳承性與創新性俱備的優秀著作。以此,關注并回應重要時代議題與思想命題,推動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與世界學術的交流對話中,努力打造和呈現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念、思想文化及其話語體系,為夯實文化軟實力的根基貢獻綿薄之力。
叢書推動“東西交流”,即是注重文化的引入與輸出,促進雙向的碰撞與溝通,既借鑒西方文化,也傳播中國聲音,并希冀在交流中催生更絢爛的精神成果。叢書著力收錄西方古今智慧經典和學術前沿成果,推動其在國內的譯介與出版;同時也致力收錄國內優秀專著,促進其影響力的提升,發揮更大的文化效用;此外,還將留意海內外學者具有學術性、思想性的隨筆、講演、訪談等的整理匯編,結集出版,建構思想操練和精神對話的空間。
我們深知,無論是推動文化的經世致用,還是促進思想的東西交流,本叢書所能貢獻的僅為涓埃之力。但若能成為一脈細流,匯入中華文化發展與復興的時代潮流,便正是秉承光啟精神,不負歷史使命之職。
叢書創建伊始,事務千頭萬緒,未來也任重道遠。本叢書涵蓋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宗教、民俗諸多人文學科,需要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通力合作。本叢書綜合譯、著、編于一體,也需要多方助力協調。總之,叢書的順利推進絕非僅靠一己之力所能達成,實需相關機構、學者的鼎力襄助。謹此就教于大方之家,并預致誠摯的謝意。
清代學者阮元曾高度評價徐光啟的貢獻:“自利瑪竇東來,得其天文數學之傳者,光啟為最深。……近今言甄明西學者,必稱光啟。”追慕先賢,知往鑒今,希望通過“光啟文景叢書”的工作,搭建起東西文化會通的堅實平臺,打造上海乃至當代中國學術高原的矚目高峰,以學術的方式理解和闡釋中國,閱讀與走向世界。
“光啟文景叢書”編委會
2017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