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小宇宙,都存在著許多未知的東西。管理學中也提出了一個“冰山模型”:浮在水面,能看見的只是冰山一角,而絕大部分卻神秘地潛藏在水面之下。人就像一座冰山一樣,表現出來的往往只是我們內心的一小部分,而絕大部分的內心世界,需要我們去探索。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需要重新、仔細認識自我……
1.不羨慕別人,不輕賤自己
我們自從來到這個世界,每天都在認識外面的世界,了解周圍的人,卻很少有人去認知自己。我們總是對未知的外界感興趣,常常看見這座山,就想知道山的背后是什么,接觸一個人,就想知道這個人到底怎么樣?我們是需要了解別人,了解別人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與他人相處。但在這個世界上,最需要認識,也是最難認識的人,不是別人,反而是我們自己。
不羨別人,不輕自己。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羨慕別人所得,抬高別人,憂傷自己所失,由此漸漸迷失了自我,最后導致心力交瘁,甚至自暴自棄。
其實,每個人都是天地間最美的果實,各自有位置,有坐標,只要真正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興趣、能力,以及真正的人生追求,就能逐步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步入一條平穩的人生軌道而自然地運行。
古語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認知自我是智慧的開端。尼采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聰明的人,只要能認識自己,便什么也不會失去。”高估或低估自己,都是我們失敗的根源所在。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天早晨,一只狐貍起床后,斜陽照過來,在晨曦中它看見自己的影子特別大,就驕傲地說:“今天,我要抓一頭牛來做午餐。”于是整個上午,狐貍都在為了尋找牛而四處奔波。但遺憾的是,到了中午,它也沒能抓到牛,于是頗有些失落。這時,正午的太陽恰好垂直照射在狐貍的頭頂上,它看見自己的影子特別小,于是垂頭喪氣地說:“就我這個樣子,能抓到一只小雞就不錯了。”
同一只狐貍,轉眼之間它卻犯了兩次完全相反的錯誤,當然,這與它選擇的參照物有關。早晨時,斜陽拉長它的身影,使它產生了錯覺,認為自己很強大,于是雄心膨脹,以為自己能吃掉一頭牛;到了正午時分,在太陽的垂直照射下,它的身影又縮小到了極點,于是又讓它產生錯覺,認為自己是最弱小的,頓時失去了信心,甚至覺得能抓到一只小雞都成了一種奢望。
一個人最大的不幸就是把自己看輕,尤其是在遭遇一定的挫折后,或者處在一個環境中,感覺無法突破時,往往就會變得無助,喪失了理想和斗志,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在這種心態下,人就會變得毫無激情。
心理學中有一個“習得無助理論”:當一個人遭遇幾次挫折之后,往往會變得無助和絕望,從而放棄努力,一切認命。這是許多人普遍存在的一個弱點。
有些人在社會上飄蕩多年,依然平平淡淡,認為自己就這個能力,于是一切聽從命運的擺布。這背后的根源就在于他們長期生活在一個自己設定的空間里。有些人在經歷了一系列失敗和挫折后,放棄了人生的追求,給自己設定了一個框框,畫地為牢,不敢越雷池一步。
一個人最怕的就是人為地給自己設定一個框框,一旦把自己框住了,那就等于完全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完全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放棄了自己的斗志,不愿在人生的道路上放手一搏,從而失去了改變自己的機會,只能平平淡淡地度過一生。
其實,每個人都是有巨大潛能的,短暫的平凡和失敗只是一種假象,只要堅信自己,朝成功的方向努力,往往就會進入一種新的境界。所以,當一個人看輕自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只能平淡時,就應該向自己道歉。
曾看過一份研究報告:一個普通的人,他的潛能只開發了10%左右,像愛因斯坦這樣聰明的人,大腦的潛能也只開發了12%左右,比我們普通人只多開發了2%。連這樣偉大的科學家都只開發了12%的潛能,可見一個人隱含的潛能之大。
管理學中有一個冰山模型,講的是一個人表現出來的能力,只是外在的一小部分而已,更大的潛能藏在人的內心深處,如同冰山一樣,露出來的僅僅是浮出水面的一角,大部分是潛藏在水面之下。一些人的成功,正是因為他把一部分潛能發揮出來了,才取得了常人所無法取得的成就。
曾看過一篇《像刀子一樣的眼光》的文章,講的是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年輕人,跑到北京去打工,因為學歷太低而四處碰壁,最后在一家清潔公司做清潔工,他的工作就是每天給一棟寫字樓打掃衛生。
終于有了一份工作,他很開心,于是就愉快地穿上工作服,拿著工具去那棟寫字樓打掃衛生了。到了中午,拿著清潔工具準備坐電梯下班的他,在電梯里看到了一輩子難以忘記的事——那些寫字樓里的工作白領,用一種異樣的眼光看著他,而且避得遠遠的。他感覺那一雙雙眼睛就像刀子一樣,刺痛著他的心。
于是,他把那份清潔工作辭了,改去一所高校應聘保安。年輕的他比較輕松地上崗了,接下來在空閑的時間里,他常常跑到一些教室去聽課。后來他發現自己喜歡播音這個專業,于是一有時間就夾在學生當中,去上那些專業課。業余時間,他常常勤練播音技術。
幾年后的某一天,機會終于來了。某電視臺到學校來招聘播音員,求職者排了好幾條長隊,有本科生,也有碩士。他也做了一份簡歷,夾在隊伍中。
輪到他時,面試官一看簡歷,就退還給他,態度十分親切,客氣地說:“抱歉,我們不招初中學歷的學生。”他臉一紅,就跟面試官說明了一下原委:他雖只有初中學歷,但在大學當保安這幾年,把播音專業課程都學了一遍,而且自己非常喜歡這個職業,也相信自己不會比有正規學歷的學生差,希望給他一次試播的機會。
或許是出于好奇心,或是別的原因,面試官給了他一次試播的機會,結果他表現得比本專業的學生還要出色。就這樣,他被電視臺錄取了,后來成了一名知名節目主持人。
的確,在潛能沒激發出來之前,大家可能都只是一個普通人。一旦找對了平臺,找對了努力方向,把自己的潛能激發出來,就會讓人刮目相看。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傾慕別人,更不要輕視自己,只要做一個努力的人,你就會成為一個非凡的自己。
2.自尊不是面子,只是做人的底線
一個人要不要自尊?答案是肯定的。
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尊,自然也就不懂得自愛,更不會自強。但自尊不是面子,只是做人的底線。適度的自尊有利于樹立自己做人的原則,可以讓自己在困境中保持一顆上進的心。懂得自尊的人,往往都會把困境轉化成動力,在困境中修煉成才。
大家都知道韓信的故事:韓信年少時,家境貧寒,連頓飯都吃不上,但他內心依然比較自傲,常穿著一件舊長衫,挎著一把劍來往于市街之中。有一次,韓信來到郊外的河邊,連續數天沒吃飯,餓得奄奄一息,一位老婆婆不忍心,就把準備自己吃的一碗粥端給韓信。韓信沒有顧及別人的眼光和態度,接過來把粥喝了。
后來,韓信追隨劉邦平定天下,官封楚王,回到那片故土時,他第一時間找到當年那位老婆婆,重重地答謝了她。韓信并不因為面子而拒絕那碗救他命的粥,這并不是韓信沒有自尊,而是他把自尊潛藏在心里,把它當成做人的底線。能守住這條底線的人,往往都是懂得自強的人。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讓人深有感觸:1914年一個寒冷的冬天,在美國一個名叫加州沃而遜的小鎮上,有一天突然涌來了一群逃難的流亡者。于是,有一些熱心腸的鎮民,就送些飲食來救濟這些流亡者。可吃完后,這些流亡者連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似乎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在流亡的人群中,有一個年輕的小伙子表現卻不一樣。當鎮長杰克遜先生把食物送給他時,這個餓得骨瘦如柴的年輕人并沒有急著吃,而是先問道:“吃您那么多東西,請問有沒有活兒讓我干?”杰克遜搖了搖頭說:“沒有,我沒什么事要你做的。”
這個年輕人一聽,目光立刻暗淡了下來,把接過來的食物又遞了回去,說:“那我不能平白無故地吃您的東西。”
杰克遜頗有點好奇,于是想了想說:“我想起來了,我家里還真有些活兒需要你幫忙。不過,要等你吃飽后,我才能把活兒交給你做。”
“不,等干完了活兒,我再吃您的東西!”
在年輕人的堅持下,杰克遜只好笑了笑說:“年輕人,你愿意幫我捶背嗎?”年輕人一聽,馬上彎下腰,很認真地給杰克遜捶背。
而后,杰克遜把這個年輕人留了下來,讓他在自己的莊園里干活兒。兩年后,杰克遜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他,以堅定的態度對女兒說:“你別看他現在一無所有,可他將來一定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果然不出他所料,20年后,這個年輕人真成了世界巨富,他就是美國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哈默。
的確,自尊是一個人做人最起碼的底線,只有守住這條基本底線,才能在困境中保持自己的人格,才會在困境中找到奮進的動力。但自尊只是底線,并不是面子,如果只是為了維護一時的面子,而刻意樹起一個強硬的自尊心,反而會扭曲自己的心態,做出一些傷人害己的事。
生活中,有好多不幸的事,都是因為人受挫后,過度注重維護面子,而讓自己喪失理智,鑄成大錯。
前兩天看過這樣一篇報道:一張姓小伙子和一女孩談戀愛,女友因受不了張某的大男子主義性格,毅然跟他分手。沒想到,在分手一年后的某天,張某約了幾個哥們在當地的步行街上閑逛。正在這時,他見到前女友和一個男的也在逛街,而且兩人親親密密、說說笑笑的,頗是曖昧。
眼前的這一幕,自然讓張某心里酸溜溜的,很不是滋味。尤其是被幾個哥們兒煽風點火般地嘲笑一番,更讓張某感覺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心里越發堵得慌。為了找回面子,他跑上前去故意找茬。接著,雙方引發口角和推搡,正在氣頭上的張某,拿出隨身攜帶的水果刀,將前女友的現任男友當街捅死后逃逸。幾天之后,他就被當地警方抓捕歸案,一生盡毀。
一件本來不是事的事,就因為自尊過度,因為感覺丟了面子,而要了別人的命,也毀了自己的一生。這種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2004年轟動全國的馬加爵事件,就是因為自尊過度而釀成的一場悲劇。馬加爵因為家庭條件不好,生活較差而數度傷了自尊,一是被大學同學看不起,常常遭到一些異樣的眼光;二是暗戀班里一位女生,向對方情書表白時,卻遭到拒絕,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羞辱他;三是大四畢業前和同學打牌,被同學無理辱罵、羞辱,于是在自尊心失控的情況下,開始瘋狂報復殺人……
自尊如同一把雙刃劍,一定要把握住一個度,不能沒有自尊,也不能過度自尊,這都會走入極端。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保留做人底線的基礎上,保持好自己的理性,要善于利用適度的自尊心來驅動自己不斷奮進。
3.命由己造,境隨心轉
一個人快樂與否,成敗與否,往往都是由自己的心態和表現出來的態度所決定的。一個人最忌諱的是抱著一種消極的心態,摧毀自己的斗志,以致在事業、進取方面放棄了希望,放棄了努力,那等待自己的唯有自釀的苦酒。
人的行為是需要激情和斗志驅動的,樂觀的心態和對事業生發的激情往往會把人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結果往往都是超常規發揮。
曾看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有位書生進京趕考,考前住在一家客棧的時候,連續三晚他做了三個不同的夢:第一個夢是自己在墻上種菜;第二個夢是自己穿著蓑衣,還打著一把傘;第三個夢是跟一個美女睡覺,卻背靠著背。
不知夢意如何,書生內心感到很不安,于是就跑到街上找算命先生解夢,看看兆頭如何。結果,聽算命先生一講完,書生立刻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算命先生這樣說:“你這次考試沒戲了,你看,墻上種菜,不是白忙?穿蓑衣還打傘,不是多此一舉?跟美女睡覺卻背靠著背,這不就是沒戲嗎?”
書生失魂落魄般地回了客棧,收拾行李準備打道回府,結果被掌柜攔住了,一問緣由,掌柜說:“好夢啊!你看:墻上種菜,說明你高中;穿蓑衣還打傘,說明你這次是有備而來;跟美女背靠著背睡覺,這不正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到了嗎?”
書生聞言,信心大增,參加了考試,一舉中了進士。
這位書生正是在人生最關鍵的時刻,及時調整了心態,樂觀去應考,才走上了成功之路。如果當時他處于消極心態之中,其人生之路肯定是另一種結局。
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從不同的視角去看,會看到不同的結果。有的人看到的總是陰暗的一面,于是人就變得消極起來,從而墮落消沉;而有的人往往以正面的眼光來看它,于是看到了精彩的一面,從而熱心起來。
人的行為是由他的心態所掌控的,擁有什么樣的心態,就有相應的態度和結果。
一個人的心態,往往與他的性格有很大關系。有的人眼界比較窄,性格比較怪異,內心比較陰暗、狹隘,自尊心又比較強,做人比較敏感,往往看東西不能看得很開,目光常常聚焦在陰暗的角落。尤其是受了一些挫折后,不愿面對失敗,有時為了保持自己所謂的“尊嚴”,而以憤世嫉俗的方式來發泄,以緩釋內心深處的悲哀。
曾認識一個人,大學沒畢業他就開始四處闖蕩,但做人好高騖遠,做事又容易半途而廢。平時想法非常多,似乎整天都有重大事業要去做一樣,但真正落實的卻非常少。在企業上班時,嫌工資收入不高,就東混混西混混;后來七拼八湊籌備了點錢,跟人合伙開了個小型服裝加工廠,卻又不勤于經營,不到半年就倒閉了;接著去賣保險,夢想從中發大財,結果做了一兩年,沒什么起色,又放棄了。
而今,四十多歲的人了,事業毫無建樹,家里一貧如洗,性格也開始變得陰暗,常常跟妻子吵鬧。不久,老婆離家出走,家庭破裂,妻離子散。這下又進一步把他打入地獄之中,萬念俱灰,整天醉酒度日,面容憔悴,極度厭世……
人生是最忌消極的,人一旦消極,就很容易陷入頹廢,喪失了斗志,從而步入人生的歧途。而擁有樂觀心態和積極態度的人,往往眼前充滿了希望和朝氣,這樣的人更富有激情。
在這方面,有時候我們還真需要向強者學習一下,強者對待事物,不看消極的一面,只取積極的一面。不管處在什么劣勢環境下,他都能看到希望的一面,逆水行舟,化困境為順境,從而走向成功。
4.態度是一面鏡子,也是一種境界
現在流行一種觀點:態度決定一切。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但許多人只是把它當作一句口號,而不知它背后的深意。態度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高度,也可以左右你的成敗,因為對一項工作的態度,體現了你對這項工作的用心程度。
在深圳某港資公司工作時,曾聽一位經理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跟他同一批進入這家公司的有三個大學生。當時工廠工資低,工作又累,所以其中一位兩年不到就跳槽了,后來又去其他公司從事過多份職業,做過人事行政,也干過銷售,但都不長久,所以四十多歲了還是個小主管,是早年同事中混得最差的一個。
而他本人,則在公司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從普通職員,一步步升到主管、經理、高級經理,成了部門中的老大,年薪數十萬,對于職場人士來說,已經算是成功的了。
他同時提到了另一個同事,頓時沮喪不已:剩下那位同事,進公司時擔任了產品開發工程師,從事一些精美玩具的開發工作,兩年后又轉入公司的生產部門工作,擔任車間主任,又用了三年時間,成了生產部副經理。正當他騰升之際,有一天卻做了一個讓大家吃驚的決定:他辭職了。
幾年之后,他就完全大變樣了。原來他掌握了公司產品的開發技術和生產技術之后,便與朋友在外合伙創辦了一家玩具加工廠,經過十年的經營,已經發展成一家擁有數家分廠的大公司。
三種不同的工作態度,造就了三種不同的人生。
大家知道,全力以赴和潦草應付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工作態度。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才能做得完美,才能獲得成功;而潦草應付,往往只會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無法深入進去,工作不可能有什么成效。
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視野和境界。我們不能只看到工作表象上的勞累,只把它看成一項工作,看成自己謀生的一碗飯,每天只是被動地應付著工作,來換取一份微薄的收入。有時候,我們需要轉換個視角,看到工作背后的價值,從而才能對工作產生濃厚的興趣,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這樣才能在工作中獲得出彩的機會。
在深圳某知名軟件公司工作時,曾遇見過這樣一個同事:他本科畢業剛兩年,負責的是軟件編程工作。軟件程序員,看起來是一份很光鮮的工作,其實做起來非常累,而且很枯燥,每天就是去企業調研作業流程,然后開發組共同討論軟件架構、功能,再分工進行程序編輯,做久了就像編碼機器一樣。
所以,程序員做久了之后,就會變得很滑頭,把程序開發的工作拋給新來的員工做。但這位同事卻比較特別,對待這些枯燥的工作毫無怨言,而且每天忙忙碌碌到深夜。所以他經手的軟件開發項目非常多,技術水平也相當高,深受老板的器重,把他由程序員提拔成工程師,再提拔成項目經理、部門經理。后來還參與公司的市場開發,成了一位集技術、管理、市場業務于一身的高端人才。
2011年,公司要在河南成立一家分公司,老板想從公司高管中派一位去河南,負責分公司的組建和運營工作。眾高管們紛紛推卻,而他卻自告奮勇,接起了重擔。結果不到一年的時間,河南分公司做得有模有樣。
兩年之后,正當事業做得相當成功之時,他竟然向老板提交了辭呈。老板想盡辦法挽留他,卻一直苦留不住。他回了重慶老家,在重慶建立了一家屬于自己的軟件公司,不到30歲,他就成了一家中型軟件公司的老總。
這位同事成功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他的工作態度,機遇可以爭取、能力可以提升,但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卻取決于他的思維和境界。這位同事是一個富有眼光的人,他能從工作中發現它的價值,把工作背后的東西掌握好之后,就順利地把它變成了自己的事業。
如果你去研究就會發現:許多公司的老板,以前都是某些公司出色的員工,當他努力工作,把老板背后的賺錢模式掌握到之后,就開始去復制這種模式,構建一個屬于自己的公司。
5.偏執“完美”的人,心永遠都是累的
世上有完美嗎?
小時候,我不懂這個概念,對自己的成長也很不滿意。因為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拮據,跟其他孩子比起來,我總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無能、最貧窮的孩子。有些時候,我真的討厭自己。
長大以后,我以為情況會有所改變。結果,小時候的情況改變了,又出現新的情況,覺得人生還是不完美。
直到步入社會之后,才發現原來“完美”是不存在的,它是一種理想狀態。事實上也是,世上任何事物不可能沒有瑕疵。
在短短的人生中,往往有太多不完美的事情,例如明明喜歡這種職業,最后做的卻是另一種職業;明明喜歡這個人,最后在一起的往往是另一個人;一直想去做一些事,卻常常不能如愿以償。
有些人或許會為此留下遺憾,甚至耿耿于懷。其實大可不必,因為世間的事物本來就不是完美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就像月亮一樣,最圓的時候也就是那么短暫的一瞬間,其他大部分時間都是殘缺的。一個人做事也是一樣,沒有最完美的事,只能一步步完善,最多接近完美而已,因為完美有時候只是一種“極限”,一種理想狀態。
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最著名的藝術家,同時是畫家、雕刻家、建筑師、工程師、音樂師、哲學家、科學家,他的繪畫風格影響了幾個世紀,其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和《蒙娜麗莎》成為人類歷史上的經典作品。
但是,有件關于達·芬奇的小事知道的人并不多。1519年,當時達·芬奇客居法國,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眼看屬于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很多理想都不能實現,他痛苦地對身邊的人說:“我這一生不過是一次酣睡罷了,我一生一事無成!”
荷蘭畫家凡·高,一生中創造出了許多藝術瑰寶,其作品《向日葵》更是價值連城。然而,在他生命的彌留之際,他對自己的弟弟說:“我很痛苦,我一生一事無成。”在此之前,他燒掉了很多自己辛苦創作出的作品,因為離心中的“杰作”相差太遠。
這是一種典型的追求完美的心態。然而,完美只能作為一種理想,不能完全作為我們為人處事的標準,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世間的事是殘缺不齊的。如果一味地追求完美,苛求毫無瑕疵,那你將背上一個沉重的包袱,終身受累。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有一次讀了契訶夫的一段話:“要是已經活過來的那段人生,只是個草稿,有一次謄寫的機會,該有多好。”他非常神往,于是就向上帝申請,在他的身上搞個試點。
上帝沉默了一會兒,看在契訶夫的名望和年輕人期盼的份上,他決定讓年輕人在尋找伴侶這件事上嘗試一下。
很快,年輕人就遇見了生命中的第一位戀人。那是一位非常美麗的姑娘,女孩對他也一見傾心,年輕人感到非常滿意,于是很快地,兩人就結成了夫妻。
然而,結婚沒多久,年輕人就開始苦惱,因為他發覺女孩雖然很美,卻是個愛惹事的主,說話做事老捅馬蜂窩,給他惹來不少事端。憤怒之余,他把女孩給休掉了,把第一次婚姻作為草稿給抹了。
過了沒多久,年輕人又迎來第二次婚姻。這次,女孩不僅很美,而且還相當聰明,很能做事,讓他感覺很美滿。可婚后沒多久,他發現這個女孩性格強勢,愛發脾氣,于是兩人常常吵鬧不休。年輕人終于忍受不了了,他便祈求上帝,讓他再修改一次,于是,第二次婚姻又作為草稿給抹了。
在第三次婚姻的時候,他遇到的女孩在前兩位的基礎上,又加上了一條:脾氣非常好。女孩對他百依百順,于是兩人如膠似漆,這次,年輕人認為已經很完美了。可沒多久,女孩患上了重病,臥床不起,一切都要年輕人做牛做馬般地伺候著。于是在疲憊之下,年輕人又向上帝退了貨……
滿腹狐疑的年輕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踟躕著,突然看見前面豎著一桿路標,是契訶夫寫的另一句話:“完美只是一種理想,就算你修改十次,也不會沒有遺憾!”
是的,人生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完美,完美只是在理想中存在。生活中處處都有遺憾,這才是真實的人生。因而人不能苦悶于那種“完美”的追求之中,這樣可能會留給我們更多的遺憾。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間原本就沒有絕對完美的事,如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但殘月也有殘缺的美。人也一樣,只有擁有一顆包容的心,承認和接納不完美的人和事,才能擁有完整的人生。
6.做一個上進的人,而非好勝的人
一個人有強烈的進取心原本是一件好事,因為有上進心,才能催使你不斷奮進。但萬事都想爭第一,事事都喜歡超過或壓倒別人,爭強好勝,往往會帶來諸多危害,傷人傷己。
爭強好勝的人往往不合群,因為他把周圍所有的人都看成了競爭對手,看成了敵人。人際關系也比較糟糕,因為一看到別人某方面比自己好,內心就不平衡,要么去攀比、比拼,超越對方,要么就是在妒忌之下使用某些手腳打壓對方,以便把對方踩在腳下。
某高校一個宿舍里,有兩個成績不錯的同學,都是班里的佼佼者,平時關系還不錯。在期末評獎學金時,有位同學成績排入第一名,并把一項金額最高的獎學金拿走了,這讓另一個同學感到非常不舒服,于是在妒忌之下,做出了一個讓人不可思議的舉動:偷偷在同學水杯里投毒。
原本是想讓同學陷入癱瘓,重傷同學的大腦,以便讓對方以后不再跟自己爭第一。結果由于沒有控制好劑量,同學被毒死了。案子很快就被警方偵破了,那位投毒的同學自然身敗名裂,也因故意殺人罪而面臨重刑。
爭強好勝,萬事都想爭第一的人,往往心胸相當狹窄,容易患上“紅眼病”,而讓自己的心態扭曲。現代的社會,需要的是大家的融合,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把事情做好,個人主義下,就算你能力再強,一旦跟大家不合群,那你的工作將很難開展。爭強好勝的性格如果不能從自我的狹隘空間里走出來的話,那么性格將會變得非常怪異。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對龍鳳胎,長得相當可愛,但稍微長大后,各自表現出來的性格差異性非常大。有一次,兒子從學校回來,他興奮地告訴爸爸說:“爸爸,我被評為好學生啦!看,還有一朵小紅花呢!”
爸爸開心地拍了拍兒子的腦袋說:“好兒子,真爭氣!”然后又習慣性地問一句:“兒子,你們班上評上‘好學生’的人多不多?”孩子得意地回答:“大家都評上了‘好學生’。”爸爸聽了兒子的回答后,滿臉的笑容頓時煙消云散。
有一次,兒子參加了學校舉行的田徑賽跑,在比賽中,小孩榮獲第二名。回到家后,孩子一邊拿出獎狀向爸爸邀功,一邊向爸爸描繪著那場“激動人心”的比賽。可爸爸卻沒有表現出開心的樣子,反而質問道:“兒子,每次賽跑你不都是第一名嗎?這次只跑了第二,你還高興得起來?”
“老爸,您不知道,那個跑第一的同學被我追得有多狼狽、多凄慘,跑完比賽都快趴下啦!”
小孩子懂得的事,固然不如我們大人多,但是他們卻知道怎樣想才是最快樂的。
然而,那個閨女卻是一個爭強好勝的性格,每天都是第一個到校,第一個到教室,就是和弟弟一塊兒上學,她也一定要走在弟弟的前面,從不允許弟弟“越位”。她學習成績全班第一,在家又比弟弟大,她很喜歡“第一名”的滋味。
這兩個小孩是不同的性格,男孩生性豁達,而女孩爭強好勝。在小的時候,性格的弊端可能還不會爆發出來,畢竟小的時候還沒有什么競爭,也沒有什么利害關系,一旦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后,如果還保留著爭強好勝、諸事都要爭第一的性格,那將是非常糟糕的。因為第一的位置不好坐,而且你也不可能什么都是第一。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過于爭強好勝,鋒芒畢露,就會很心累,最后傷人傷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