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稅收法規體系

一、稅收概述

(一)稅收的概念

稅收是政府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憑借政治權力,強制、無償地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

稅收的本質特征具體體現為稅收制度,而稅法則是稅收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

(二)稅收制度和稅法的概念

1.稅收制度的概念

稅收制度簡稱稅制,是一個國家根據其稅收政策、稅收原則,結合本國的國情和財政政策的需要制定的各項稅收法律、法規及征收管理辦法的總稱。稅收制度是國家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社會經濟基本的要求。我國現行的稅收制度是在1994年稅制改革形成的稅收制度的基礎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2007年以來的稅制改革形成的以流轉稅和所得稅為主體、其他稅為輔助的稅制結構體系。目前,在我國現行的稅收制度中,除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車船稅法和稅收征收管理法經過了立法程序,屬于稅收法律以外,其他各稅種的稅收制度尚未經過正式的立法程序。

2.稅法的概念

稅法是國家制定的用以調整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在征納稅方面的權利及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稅法構建了國家及納稅人依法征稅、依法納稅的行為準則體系,其目的是保障國家利益和納稅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稅收秩序,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稅法體現為法律這一規范形式,是稅收制度的核心內容。

稅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稅法就是現行的稅收制度;狹義的稅法是立法機關制定的稅收法律,即嚴格意義上的稅法。本書所提及的稅收制度是指廣義的稅法。

二、稅收制度構成要素

稅收制度的構成要素是指各種單行稅法具有的共同的基本要素的總稱。首先,稅法構成要素既包括實體性的,也包括程序性的;其次,稅法構成要素是所有完善的單行稅法都共同具備的,僅為某一稅法所單獨具有而非普遍性的內容,不構成稅法要素,如扣繳義務人。稅法的構成要素一般包括總則、納稅義務人、征稅對象、稅目、稅率、納稅環節、納稅期限、納稅地點、減稅免稅、罰則、附則等項目。

(一)總則

總則主要包括立法依據、立法目的、適用原則等。

(二)納稅義務人

納稅人又叫作納稅主體,是稅法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任何一個稅種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國家對誰征稅的問題,如我國個人所得稅法、增值稅、消費稅、資源稅以及印花稅等暫行條例第一條規定的都是該稅種的納稅義務人。

稅法中規定的納稅人有自然人和法人兩種最基本的形式,按照不同的目的和標準,還可以對自然人和法人進行多種詳細的分類。這些分類對國家制定區別對待的稅收政策、發揮稅收的經濟調節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自然人可劃分為居民納稅人和非居民納稅人,個體經營者和其他個人等;法人可劃分為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還可按企業的不同所有制性質來進行分類等。

與納稅人緊密聯系的兩個概念是代扣代繳義務人和代收代繳義務人。代扣代繳義務人是指雖不承擔納稅義務,但依照有關規定,在向納稅人支付收入、結算貨款、收取費用時有義務代扣代繳其應納稅款的單位和個人。代收代繳義務人是指雖不承擔納稅義務,但依照有關規定,在向納稅人收取商品或勞務收入時,有義務代收代繳其應納稅款的單位和個人。

(三)征稅對象

征稅對象又叫作課稅對象、征稅客體,指稅法規定對什么征稅,是征納稅雙方權利義務共同指向的客體或標的物,是區別一種稅與另一種稅的重要標志。

(四)稅目

稅目是在稅法中對征稅對象分類規定的具體的征稅項目,反映具體的征稅范圍,是對課稅對象質的界定。

(五)稅率

稅率是對征稅對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額度。稅率是計算稅額的尺度,也是衡量稅負輕重與否的重要標志。我國現行的稅率主要有如下幾種。

1.比例稅率

在比例稅率下,對同一征稅對象,不分數額大小,規定相同的征收比例。我國的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企業所得稅等采用的是比例稅率。

2.超額累進稅率

超額累進稅率是指把征稅對象按數額的大小分成若干等級,每一等級規定一個稅率,稅率依次提高,但每一納稅人的征稅對象則依所屬等級同時適用幾個稅率分別計算,將計算結果相加后得出應納稅款。表1-1所示為某三級超額累進稅率表。

表1-1 某三級超額累進稅率表

如某人某月應納稅所得額為4000元,用上表所列稅率,其應納稅額可作如下分步計算。

第一級的1000元適用10%稅率,應納稅為1000×10%=100(元)

第二級的3000元(4000-1000)適用20%的稅率,應納稅為3000×20%=600(元)

其該月應納稅額=100+600=700(元)

目前我國采用這種稅率的稅種有個人所得稅。

在級數較多的情況下,分級計算、然后相加的方法比較煩瑣。為了簡化計算,也可采用速算法。用公式表示如下。

速算扣除數=按全額累進方法計算的稅額-按超額累進方法計算的稅額

上述公式移項得如下等式。

按超額方法計算的應納稅額=按全額累進方法計算的稅額-速算扣除數

接上例某人某月應納稅所得額為4000元,如果用簡化的計算,則4000元月應納稅所得額應納所得稅=4000×20%-100=700(元)。

3.定額稅率

定額稅率即按征稅對象確定的計算單位,直接規定一個固定的稅額。目前采用定額稅率的有城鎮土地使用稅、車船稅等。

4.超率累進稅率

超率累進稅率以征稅對象數額的相對率劃分若干級距,分別規定相應的差別稅率,相對率每超過一個級距的,對超過的部分就按高一級的稅率計算征稅。目前我國稅收體系中采用這種稅率的是土地增值稅。

(六)納稅環節

納稅環節是指稅法規定的征稅對象在從生產到消費的流轉過程中應當繳納稅款的環節。

(七)納稅期限

納稅期限是指稅法規定的關于稅款繳納時間方面的限定。稅法關于納稅期限的規定,有三個概念。一是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納稅義務發生時間是指應稅行為發生的時間。如增值稅條例規定采取預收貨款方式銷售貨物的,則相應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貨物發出的當天。二是計稅期限。納稅人每次發生納稅義務后,不可能馬上去繳納稅款。為此,稅法規定了每種稅的計稅期限。即每隔固定時間匯總一次納稅義務的時間。如增值稅條例規定,為此,增值稅的具體計稅期限分別為1日、3日、5日、10日、15日、1個月或1個季度。納稅人的具體計稅期限,由主管稅務機關根據納稅人應納稅額的大小分別核定;不能按照固定期限納稅的,可以按次納稅。三是繳庫期限,即稅法規定的納稅期滿后,納稅人將應納稅款繳入國庫的期限。如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納稅人以1個月或1個季度為1個納稅期的,自期滿之日起15日內申報納稅;以1日、3日、5日、10日或15日為1個納稅期的,自期滿之日起5日內預繳稅款,于次月1日起15日內申報納稅并結清上月應納稅款。

(八)納稅地點

納稅地點主要是指根據各個稅種納稅對象的納稅環節和有利于對稅款的源泉控制而規定的納稅人(包括代征、代扣、代繳義務人)的具體納稅地點。

(九)減稅免稅

減稅免稅主要是對某些納稅人和征稅對象采取減少征稅或者免予征稅的特殊規定。

(十)罰則

罰則主要是指對納稅人違反稅法的行為采取的處罰措施。

(十一)附則

附則一般都規定與該法緊密相關的內容,如該法的解釋權、生效時間等。

三、我國現行稅法體系

國家稅收制度的確立,建立在本國的具體政治經濟的基礎上。所以,各國的政治經濟條件不同,稅收制度也不盡相同,具體征稅辦法也各有千秋。就一個國家而言,在不同的時期,政治經濟條件和政治經濟目標不同,相應的稅收制度也有著或大或小的差異。

(一)稅收實體法體系

我國的現行稅制就其實體法而言,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幾次較大的改革逐步演變而來的,按征稅對象大致分為以下五類。

1.流轉稅

流轉稅包括增值稅、消費稅、關稅,主要在生產、流通或者服務業中發揮調節作用。

2.所得稅

所得稅包括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主要是在國民收入形成后,對生產經營者的利潤和個人的純收入發揮調節作用。

3.財產和行為稅

財產和行為稅包括房產稅、車船稅、印花稅、契稅,主要是對某些財產和行為發揮調節作用。

4.資源稅

資源稅包括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主要是對因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差異而形成的級差收入發揮調節作用。

5.特定目的稅

特定目的稅包括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暫緩征收)、筵席稅(已停征)、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輛購置稅、耕地占用稅和煙葉稅,主要是為了達到特定目的,對特定對象和特定行為發揮調節作用。

上述稅種中的關稅由海關負責征收管理,其他稅種由稅務機關負責征收管理。耕地占用稅和契稅,1996年以前由財政機關的農稅部門征收管理,1996年財政部農稅管理機構劃歸國家稅務總局領導,部分省市機構相應劃轉,這些稅種就改由稅務部門負責征收,但部分省市仍由財政機關負責征收。

上述稅種,除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車船稅是以國家法律的形式發布實施外,其他各稅種都是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權立法,由國務院以暫行條例的形式發布實施的。

(二)稅收程序法體系

除稅收實體法外,我國對稅收征收管理適用的法律制度,是按照稅收管理機關的不同而分別規定的。

(1)由稅務機關負責征收的稅種的征收管理,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執行。

(2)由海關機關負責征收的稅種的征收管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等有關規定執行。

上述稅收實體法和稅收征收管理的程序法的法律制度構成了我國現行稅法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阳县| 靖安县| 兖州市| 南和县| 双鸭山市| 海原县| 乳源| 陇西县| 青海省| 毕节市| 吐鲁番市| 武定县| 永平县| 开封县| 达拉特旗| 石柱| 赫章县| 永康市| 特克斯县| 榆林市| 五峰| 宿松县| 丹江口市| 佛教| 龙门县| 朔州市| 汤阴县| 黄梅县| 平罗县| 曲阜市| 汕尾市| 察隅县| 江门市| 秦皇岛市| 泰和县| 阿尔山市| 肇州县| 鸡西市| 赤壁市| 新田县| 平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