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稅務會計理論與實務(第2版)
- 江霞 李志勇
- 9733字
- 2019-09-04 09:58:11
第一節 稅務會計的概念
一、會計的產生和發展
會計作為人類管理經濟的一項重要活動,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出現了“結繩記事”“刻契記事”等極為簡單的記錄、計算行為。殷商時期,開始有會計記錄,并得以在國家征納賦稅中應用。西周時期,隨著剩余產品的出現,“會計”一詞出現了,并形成了一種對勞動耗費和勞動成果計量、記錄的專職、獨立會計活動,以及專門掌管國家財務收支的官職——“司會”,古代會計由此產生。在我國,會計的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古代會計階段
在西周奴隸社會就出現了“會計”一詞。在宋代,官府中的官吏報銷錢糧或辦理移交,要編造“四柱清冊”,實行“四柱結算法”。所謂四柱是指舊管、新收、開除、實在等四項數字,比喻支撐物體的四根柱子,缺一不可。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是“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大致相當于今天的“期初余額+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額”。
(二)近代會計階段
一般認為,從單式記賬法過渡到復式記賬法是近代會計的形成標志,即15世紀末期,意大利數學家盧卡?巴其阿勒有關復式記賬論著《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的問世,標志著近代會計的開端。《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一書中專門用一個章節闡述了復式記賬的基本原理。這被會計界公認為會計發展史上一個光輝的里程碑。
我國會計從單式記賬向復式記賬的過渡一般認為在明代。明末清初,山西幫商人傅山在“四柱清冊”記賬方法的基礎上,設計出一種適合于民間商業的會計核算方法——“龍門賬”,將全部賬目劃分為進、繳、存、該等四大類:“進”指全部收入;“繳”指全部支出;“存”指資產并包括債權;“該”指負債并包括業主投資。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是:進-繳=存-該。“龍門賬”的誕生標志著我國復式記賬的開始。
(三)現代會計階段
成本會計的出現和不斷完善的同時,管理會計的形成并與財務會計相分離,是現代會計的開端。管理會計主要是為內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務;財務會計主要是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務。一般認為,現代會計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更確切地講是從1939年第一份美國“公認會計原則”的“會計研究公報”的出現為起點。
會計就是這樣產生于人們對經濟活動進行管理的客觀需要,并隨著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要求而發展。會計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會計的每一步改革和發展,都是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而進行的。因此,會計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
二、會計的含義
(一)會計的含義
會計的含義可以表述為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憑證為依據,借助于專門的技術方法,對特定主體的資金運動進行全面、綜合、連續、系統的核算和監督,向有關方面提供信息、參與經營管理、旨在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二)會計的特點
理解會計定義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的計量單位
經濟活動中通常使用三種計量單位:勞動計量單位、實物計量單位和貨幣計量單位。勞動計量單位以時間(如小時)為單位計算勞動消耗量;實物計量單位以財產物資的實物數量(如米、千克)作為計量單位;貨幣計量單位以元為計量單位。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很難將物化勞動換算為時間計量單位。因此,會計以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單位,但不是唯一計量單位,會計在選擇貨幣作為統一的計量尺度的同時,要以實物量度和勞動量度等作為輔助的計量尺度。
2.會計的方法
會計擁有一系列專門方法,包括會計核算方法、會計分析方法和會計檢查方法三大類,其中會計核算方法是整個會計方法體系的基礎。
(1)會計核算方法
會計核算方法是對特定主體已經發生的交易或事項進行全面、綜合、連續、系統的核算和監督所應用的方法,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① 設置賬戶。
② 復式記賬。
③ 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
④ 登記會計賬簿。
⑤ 成本計算。
⑥ 財產清查。
⑦ 編制會計報表。
(2)會計分析方法
會計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會計核算的資料,考核并說明特定主體經濟活動的效果,在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指導未來經濟活動的計劃、預算和方案,并對報告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
(3)會計檢查方法
會計檢查方法亦稱審計,主要是根據會計核算資料,檢查特定主體經濟活動是否合理合法、會計資料是否真實正確,以及根據會計核算資料編制的計劃、預算是否可行、有效等。
上述各種會計方法緊密聯系、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形成一個完整的會計方法體系,其中,會計核算方法是基礎,會計分析方法是會計核算方法的繼續和發展,會計檢查方法是會計核算方法和會計分析方法的保證。
3.會計的基本職能
會計的職能是指會計在經濟管理活動中所具有的內在功能。
從會計的基本職能看,會計是對經濟運行進行的一種管理活動。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對經濟活動進行會計核算和實行會計監督。《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以下簡稱《會計法》)第五條要求: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照本法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因此,會計具有核算和監督的基本職能。
(1)會計核算職能
會計核算職能是指會計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通過確認、計量、報告等環節,對特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記賬、算賬、報賬,為各方面提供會計信息的功能。它是會計最基本的職能,也稱作會計反映職能。
會計確認是運用特定會計方法、以文字和金額同時描述某一交易或事項,使其金額反映在特定主體財務報表特定項目中的會計程序。會計確認分為初始確認和后續確認。
會計計量是用貨幣或其他量度單位計量各項經濟業務及其結果的過程。
會計報告是指在確認、計量的基礎上,對特定主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的信息,以財務報表的形式向有關方面報告的會計程序。
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是全面、連續、系統地進行的,這樣報告的結果才能形成完整、綜合的會計信息,以便客觀公正地反映經濟活動的過程和結果。
(2)會計監督職能
會計監督職能是指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核算的同時,對特定主體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進行審查,即以一定的標準和要求利用會計所提供的信息對特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的指導、控制和調節,以達到預期的目的。會計監督的內容包括:監督經濟業務的真實性;監督財務收支的合法性;監督財產物資的完整性。
會計監督貫穿于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包括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后監督。事前監督主要是在參與編制各項計劃和費用預算時,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對未來經濟活動的可行性和合法性進行審查;事中監督主要是在日常會計核算中,對于發現的問題提出建議,促使有關部門采取措施,調整經濟活動;事后監督主要對已經發生和已完成的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檢查、分析、考核和評價。
會計的核算職能和監督職能是密切相連、相輔相成的關系。對經濟活動進行會計核算的過程,也是實行會計監督的過程。會計核算是會計監督的前提,沒有會計核算提供的數據資料,會計監督就沒有客觀依據;會計監督是會計核算的保障,如果只有會計核算而不進行會計監督,會計核算就不能正確有效地進行,就難以提供客觀的會計信息,會計核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職能是會計的兩項基本職能。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會計活動范圍及內容的不斷擴大,會計的職能也在不斷發展,特別是會計參與經濟決策的職能尤為突出。當然,從會計的基本特征看,目前會計所具有的參與經濟決策的職能,是從核算和監督兩項基本職能中派生出來的,不屬于會計的基本職能。
4.會計的本質
會計的本質就是一項管理活動。
經濟管理包括對人、財、物三大要素的管理。對人的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是調動人的積極性,實行勞動最優組合。對物的管理是物資管理,主要是保護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提高財產物資的利用效率。對財的管理是財務會計管理,主要是利用資金手段,對一個特定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價值管理,反映和監督經濟活動。人力資源管理和物資管理往往要通過財務會計管理的手段來付諸實施。所以,會計工作也稱為會計管理工作,是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稅務會計的產生和發展
(一)稅務會計的產生
在國家產生并開始征稅后,作為稅款的繳納者,與關心自己的生產耗費一樣,必然會關心自己的稅收負擔,自然也會有納稅計量和記錄的要求。但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各國的稅制也遠未走向法制化。在這種納稅環境下,納稅人納稅的原始記錄和計量不可能形成規范的體系。隨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所得稅的產生,各國稅收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軌道,社會也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走向市場經濟,稅務會計的產生也就逐步具備了經濟、法律等環境。正如美國著名會計學家E.S.亨德里克森在《會計理論》一書中所言,很多小型企業的會計目的主要是填制所得稅申報表,而這些企業在報稅以前都不記賬。即使是大公司,收益的納稅問題也是會計師們面對的一個主要問題。因此,所得稅法規對建立會計的通用程序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就不足為怪了,而這些程序反過來也有助于會計理論的形成。
在稅務會計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現代所得稅法的誕生和不斷完善對其影響最大。主要表現在:首先,企業所得稅涉及企業的經營、投資和籌資等各環節、各方面,涉及收入、收益、成本、費用等會計核算的全過程;其次,科學先進的增值稅的產生和不斷完善,也對稅務會計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因為它對企業會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企業在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的設置、記載上分別反映收入的形成和物化勞動的轉移價值及轉移價值中所包括的已納稅金。這樣才能正確核算增值額,從而正確計算企業應納增值稅額。為了適應納稅人的需要,或者說,納稅人為了適應納稅的需要,稅務會計有必要從財務會計中獨立出來,以充分發揮現代會計的多重功能。現在,國內外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承認,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可以與管理會計融合,也可以獨立)構成會計學科三大分支。可以說,現代企業會計是以財務會計為核心,以稅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為兩翼的企業會計體系。
(二)稅務會計的概念
迄今為止,稅務會計的概念眾說不一。日本稅務會計專家武田昌輔認為,稅務會計是為計算法人稅法中的應稅所得而設立的會計,其不是制度會計,而是以企業會計為依據,按稅法的要求,對既定的盈利進行加工、修正的會計。日本的富崗幸雄則認為,稅務會計是根據會計的預測方法來掌握并計算出被確定的計稅標準,從而起到傳達和測定財務信息的租稅目的與作用的會計。我國臺灣稅務會計專家卓敏枝、盧聯生和莊傅成認為,稅務會計是一門以法令規定為準繩,以會計技術為工具,平時負責匯集企業各項交易活動、股東可抵扣稅額與未分配盈余計算之合法憑證,并加以整理、記錄、分類、匯總,進而年度終了加以結算、編表、申報、納稅的社會(人文)科學。陳建昭等人認為,稅務會計為一種國內性會計,非為國際共通性會計。稅務會計在企業會計理論結構上,以重疊之形態,再注入其特有之計算方法或會計理論,以達成課稅為目的之完整體系。
本書認為,稅務會計是以所涉稅境的現行稅收法規為準繩,運用會計學的理論、方法和程序,對企業涉稅會計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申報(報告),以實現企業最大稅收利益的一門專業會計。稅務會計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成熟到能夠把征稅、納稅看作是社會自我施加的約束,財務會計已不能滿足稅務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等)后,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的,介于稅收學與會計學之間的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是融國家稅收法令和會計處理于一體的一種特種專業會計。可以說,稅務會計是稅務中的會計、會計中的稅務。
稅務會計是企業會計的一個特殊領域,是以財務會計為基礎,對財務會計中按會計準則、會計制度進行的會計處理與國家現行稅收法規不一致的會計事項,或者出于納稅籌劃的目的,對納稅進行調整或重新計算。因此,稅務會計并不是要求企業在財務會計的憑證、賬簿、報表之外再設一套會計賬表(納稅報表及其附表除外)。各企業均應設置專職稅務會計人員(辦稅員),大企業還應設置專門的稅務會計機構和稅務總監(Chief Tax Officer,CTO)或稅務經理。
隨著各國稅制的逐步完善和會計的不斷發展,以及稅收的國際協調、會計的國際趨同,稅務會計理論與實務也會不斷發展、不斷完善。
(三)稅務會計的模式
稅務會計模式既受各國稅法立法背景、程序的影響,又受各國會計規范方式、歷史傳統的影響,但基本上可以分為立法與非立法兩種模式。在法國、德國等實施立法會計模式的國家,其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從屬于稅法(特別是所得稅法),即以稅法為導向。因此,這些國家的企業的會計所得與應稅所得基本一致,只需對個別永久性差異進行納稅調整,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可以不必分開。而在實施非立法會計模式的國家和部分實施立法會計模式的國家(包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荷蘭等),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獨立于稅法的要求,其財務會計的賬面所得不等于其應稅所得,需要進行納稅調整,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應該分開。我國現行稅法及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也遵循兩者分離的原則。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屬于不同的會計領域,兩者分離有利于形成具有獨立意義、目標明確、科學規范的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應是會計發展的主流方向。
由于各國社會經濟環境存在明顯差異,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之間形成了不同的關系模式,一般可以分為以英美為代表的財稅分離會計模式、以法德為代表的財稅合一會計模式和以日荷為代表的財稅混合會計模式三種。因各國的稅制結構體系不同,稅務會計一般可以劃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以所得稅會計為主體的稅務會計
采用這種稅制模式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加拿大、丹麥等),其所得稅收入占稅收總收入的50%以上。因此,這種稅制模式必然要求構建以所得稅會計為主體的稅務會計模式。
2.以流轉稅(商品勞務稅)會計為主體的稅務會計
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流轉稅(商品勞務稅)收入是稅收收入的主體,所得稅所占比重很小。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國家應建立以流轉稅會計為主體的稅務會計模式。
3.流轉稅與所得稅并重的稅務會計
在采用這種稅制模式的國家(如德國、荷蘭、芬蘭、意大利等),實行的是流轉稅與所得稅并重的復合稅制,兩者比重相差不大,共同構成國家的稅收收入主體。盡管我國的流轉稅,尤其是增值稅、消費稅所占的比重最大,但從稅制體系看,我國也是復合稅制體系。從社會發展看,所得稅所占比重應越來越大,因此,未來我國應建立以流轉稅會計與所得稅會計并重的稅務會計模式。
(四)稅務會計的特點
稅務會計有別于財務會計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稅法導向性(或法定性)
稅務會計以國家現行稅收法令為準繩。這是它區別于其他專業會計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財務會計對某些會計事項可以根據其企業經營需要進行會計政策選擇;稅務會計則必須在國家現行稅法的范圍內進行會計政策選擇。當財務會計制度規定與現行稅法的計稅方法、計稅范圍等產生差異時,稅務會計必須以現行稅收法規為準進行納稅調整。對某些按財務會計制度反映而不便按照稅法規定反映的會計事項,必須單獨設置賬簿,單獨核算其銷售金額等,方能據以按應稅稅種的不同稅率計稅或減稅、免稅;否則,稅率從高或對應納稅額不予減免。由此可見,嚴格接受稅收法規導向是稅務會計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
2.稅務籌劃性
企業通過稅務會計履行納稅義務,同時還體現其作為納稅人應享有的權利。這具體體現在“應交稅費”賬戶的作用上:它既可以反映企業上繳稅金的數額,即實際履行的納稅義務,又可以反映企業應繳未繳的稅金數額。稅費是企業對國家的一筆負債,其金額大小、滯留時間長短,可以反映企業“無償使用”該項資金的能力。減輕稅負、提高盈利水平是每個企業不懈追求的目標,通過稅務會計的籌劃(謀劃、對策),可以正確處理涉稅會計事項,實現企業財務目標。
3.協調性
對財務會計根據會計準則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事項及其結果,只要與稅法規定不悖,稅務會計就可以直接采用;只有對與稅法規定有差異或者不符合稅法規定的事項,才進行納稅調整,即進行稅務會計處理,使之符合稅法的要求。因此,稅務會計是對財務會計的調整,兩者具有協調性。
4.廣泛性
按稅法規定,所有法人和自然人都可能是納稅權利義務人。法定納稅人的廣泛性,決定了稅務會計的廣泛性。小型企業雖然執行的是《小企業會計準則》,但對涉稅事項的會計處理,則是體現以稅法為導向的會計處理原則;其他企業執行《企業會計準則》,體現以會計主體為導向的財務會計處理原則,但為了納稅的需要,降低涉稅風險,仍須設置稅務會計。
四、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聯系與區別
(一)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聯系
要探討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關系,就必須明確會計與法律、會計與稅收、會計與企業決策者的關系。法律對會計的影響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在公元前18世紀的巴比倫時代,正式法典對記錄企業的經濟業務就起到了促進作用。滄海桑田,歷史發展到今天,各國包括稅法在內的法律、會計操作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會計的法規制度對我國會計工作的影響是方向性的。稅收對會計的影響往往與法律對會計的影響分不開。稅收通過法律發揮作用,法律保障稅收的執行,但它們對會計影響的著重點不同。法律規定會計“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稅收則引導企業及其會計“怎樣做”,從而影響企業及其會計的具體行為。例如,當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在實務中允許存在合理差異時,會計計量模式的選擇必須遵循分別反映的原則,否則,兩者之間量的差異將無法揭示出來。因此,稅收對會計的影響是調節性的。企業決策者則要求在國家法律、制度許可的范圍內,進行某些會計政策選擇,如選擇會計原則、會計程序、會計方法等,但會計的規范、計量方法、處理方法等也會反作用于法律、稅收和企業決策者。
稅務會計作為一項實質性工作并不一定獨立存在,而是企業會計的一個特殊領域,是以財務會計為基礎的。稅務會計資料大多來源于財務會計,其對財務會計處理中與現行稅法不相符的會計事項,或出于稅務籌劃目的需要調整的事項,按稅務會計的方法計算、調整,并做調整會計分錄,再融入財務會計賬簿或財務會計報告之中。對以稅法為導向的小型企業會計,不對外提供會計報告,而是兩者融為一體,其會計可以稱為企業會計或稅務會計。
(二)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區別
1.目標不同
對于稅務會計目標,美國會計學家查爾斯?T.亨格瑞直言:“稅務會計有兩個目的:遵守稅法和盡量合理避稅。”沃爾特?T.哈里森也曾說過:“稅務會計有兩個目標:既要遵循稅法規定,又要使公司納稅金額最小化。”
稅務會計目標可以分為基本目標、最終目標和特定目標,以避免單一目標的局限性。基本目標是遵守或不違反稅法,即達到稅收遵從(正確計稅、納稅、退稅等),從而降低稅法遵從成本。最終目標是向稅務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進行稅務決策、實現最大涉稅利益的會計信息。特定目標則是根據稅務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不同,提供具有決策相關性的信息:首先是各級稅務機關,可以據相關信息進行稅款征收、監督、檢查,并作為稅收立法的主要依據;其次是企業的經營者、投資人、債權人等,可以據相關信息了解企業納稅義務的履行情況和稅收負擔,并為其進行經營決策、投融資決策等提供涉稅因素的會計信息,最大限度地爭取企業的稅收利益;最后是社會公眾,通過企業提供的稅務會計報告,了解企業納稅義務的履行情況,對社會的貢獻額、誠信度和社會責任感等。對納稅主體來說,稅務會計更看重的是其自身的稅收利益。
財務會計的目標也稱財務報告目標或財務報表目標,是指在一定的會計環境中,人們期望通過會計活動達到的結果;或者說是財務會計系統要達到的目的和要求。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將其作為制定或修訂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邏輯起點。財務報告目標主要解決:第一,向誰提供會計信息,或者說誰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第二,提供什么樣的會計信息,即會計信息的使用者需要什么樣的會計信息。
財務報告的目標最初是向資源所有者(股東)如實反映資源的受托者(經營者)對受托資源的管理和使用情況,即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以有助于評價企業的經營管理狀況和資源使用的有效性,人們將其稱之為受托責任觀。隨著股份制經濟的發展和資本市場的完善,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及其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因此,財務報告的目標主要強調向財務報告的使用者提供對決策有用的信息,即企業編制財務報告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財務報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作經濟決策。人們將這種觀點稱之為決策有用觀。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并非矛盾,財務報告既可以滿足其使用者作經濟決策的需要,也可以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各個國家財務報告目標的區別主要是兩者的側重點不同,因此,許多國家都提出了雙重目標,我國就是其中之一。根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四條規定,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經濟決策。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根據這一目標的要求,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如實反映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經濟資源,對經濟資源的要求權,以及經濟資源要求權的變化情況;如實反映企業各項收入、費用、利得和損失的金額及其變動情況;如實反映企業各項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所形成的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情況等。這有助于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正確合理地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作合理的經濟決策,以及評價企業經營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和資源的使用效率。
2.對象不同
稅務會計的對象是獨立于會計系統之外的客體,是運用會計的特定程序和方法對客體進行的分類和表述。在企業中凡是涉稅事項都是稅務會計的對象,因此納稅人因納稅而引起的稅款的形成、計算、繳納、補退、罰款等經濟活動就是稅務會計對象。
如前所述,會計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在經濟管理中具有核算和監督職能。會計在經濟管理中核算和監督的內容,稱為會計的對象,其是會計所要核算和監督的客體,具體指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交易或事項。交易是指雙方以貨幣為媒介的價值交換,在會計上通常是指本會計主體與其他單位或個人的價值交換活動,如采購商品、銷售商品等;會計事項是指會計主體內部發生的、導致單位內部各項資產和權益發生變化的經濟事項,如固定資產折舊、產品加工完成等。會計主體所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會引起會計要素的價值存在形態不斷地變化,所以,財務會計的對象也可以表述為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價值運動(資金運動)。會計要素是對會計對象的基本分類,是會計對象的具體化。
3.核算基礎、處理依據不同
稅收法規與會計準則存在不少差別,其中最主要的差別在于收益實現的時間和費用的可扣減性。稅收制度是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的結合,因為計算應稅所得是要確定納稅人立即支付貨幣資金的能力、管理上的方便性和征收當期收入的必要性,與財務會計所依據的持續經營假定(假設)相矛盾。財務會計只是遵循財務會計準則、制度處理各種經濟業務,會計人員對某些相同的經濟業務可能有不同的表述,因而出現不同的會計結果,應該認為這是正常情況。稅務會計既要遵循稅務會計的一般原則,也要遵循與稅收法規不相矛盾的那些財務會計的一般原則(質量要求)。
4.計算損益的程序不同
稅收法規中包括了修正一般收益概念的社會福利、公共政策和權益條款,強調應稅所得與會計所得的不同。各國所得稅法都明確規定法定收入項目、稅法允許扣除項目及其金額的確認原則和方法,企業按稅法規定確定兩者金額后,其差額即為應納稅所得額。稅務會計以此為法定依據,但在實際計算時,要在會計所得的基礎上調整為應稅所得。當財務會計的核算結果與稅務會計不一致時,財務會計的核算應服從于稅務會計的核算,使之符合稅法的要求。
稅務會計堅持歷史成本,不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變動,更重視可以預見的事項,而財務會計卻可以有某些不同。各國都在努力縮小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差異,但兩者的差異不可能消失,因為兩者目標不同。此外,承認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區別,實際上是承認政府有權對納稅人的非營業收益等進行確認和征稅。抹殺兩者的區別,可能對征納雙方都是無益的。因此,既不必要求對方適應自己,自己也不必削足適履去符合對方,應該各自遵循自身的規律和規范,在理論上不斷發展自己,在方法上不斷完善自己,更好地體現各自的具體目標,共同服務于企業的整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