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2014年我國工業發展特征

2014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27.8%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我國經濟總量不斷增加,但經濟增速、經濟結構、增長動力正在轉換,經濟進入“新常態”。2014年我國工業不斷適應“新常態”,增速換擋期持續,在中高速增長區間震蕩調整;結構調整期持續,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逐步協調均衡;發展方式轉變期持續,消費拉動力與創新驅動力潛力緩慢釋放。總體來看,工業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

一、工業在中高速增長區間震蕩調整

我國工業自2013年以來向中高速增長區間調整。我國工業長期以來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按照我國工業增長規律,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工業增長及景氣指數研究,工業增速超過10%則認為工業處于高速增長區間,將工業增速處于6%~10%增長區間認定為中高速增長,工業增速處于4%~6%區間時為中速增長,低于4%為低速增長。從年度數據來看,我國工業增速自2013年下探至9.7%之后,工業增速放緩趨勢明顯,至2014年下探至8.3%,我國工業在中高速增長區間內調整。

工業結構未能充分適應“新常態”下的市場結構是影響工業增長的根本因素。在20世紀90年代市場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之前,我國長期處于供給短缺、需求壓制、價格管制、基建繁榮時期,從而造成國內商品市場長期供不應求,要素市場價格遠低于內在價值。而要素價格低和需求缺口又激發國外資本對國內巨大的投資需求,也激發了國外商品市場對國內低廉價格商品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與當時市場需求相契合的工業結構形成,即以重工業為主滿足國內基建需求,以價格低廉的紡織等輕工業滿足國內基本生活資料需求,以要素價格便宜為特征的原材料、加工貿易行業擴大國內產品出口的工業結構形成。但隨著國內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動,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出現普遍性產能過剩,隨著要素價格的不斷市場化調整,以價格低廉為優勢的輕紡工業面臨優勢喪失、盈利能力差等困境。長久以來形成的工業結構具有一定的慣性,同時受制于技術創新儲備少、商業模式運作能力差、市場化與公有制相互牽制等問題,未能隨著需求市場和外部環境的變動而及時調整。工業結構與市場結構的不協調,造成了工業增速的下滑,也倒逼工業加快結構調整。

2000—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GDP增速趨勢如圖10所示。

圖10 2000—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GDP增速趨勢圖

(數據來源:泰爾工業經濟數據庫)

2014年我國工業在中高速增長區間繼續下探。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較2013年(9.7%)大幅回落1.4個百分點。從月度增長數據來看,工業增長波動幅度增大,2014年6月年內最高月度增速為9.2%,8月年內最低月度增速為6.9%,相差達到2.3個百分點,2013、2014年波動標準差分別為0.51和0.73。2011—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月度增速如圖11所示。增速下探的主要原因在于工業市場需求疲軟,工業出廠價格指數兩年多負增長,工業面臨通縮風險。而波動幅度擴大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工業市場需求疲軟導致工業增速下滑,2014年年內部分月份增速的回升,仍然主要是以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等拉動的結果,但由于市場需求疲軟,因而投資拉動未能形成有效動力,增速相繼進一步回落,造成年內工業增長波動幅度較大。

圖11 2011—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月度增速圖

(數據來源:泰爾工業經濟數據庫)

重點工業行業增長情況良好。分三大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比2013年增長4.5%,制造業增長9.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2%。醫藥、輕工、電子信息制造等重點行業增長情況良好,高于全國工業增速;鋼鐵、紡織、石化等行業增長低于整體工業。分產品看,464種產品中有329種產品產量比2013年有增長。

中西部后發優勢明顯,但增長差異性較大。2014年東部地區增加值比2013年增長7.6%,中部地區增長8.4%,西部地區增長10.6%。但中西部各省份間增長差異性較大,尤其是以山西、東北為代表的資源型、重工業為主的省份,增長情況不佳,且如果不轉型的話未來仍將低速增長,甚至負增長,主要原因在于這些省份以煤炭、焦炭、電力、冶金等行業為主,而這些行業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2013、2014年全國各省(區、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情況見表1。

表1 2013、2014年全國各省(區、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表

數據來源:泰爾工業經濟數據庫。

2 黑龍江省2014年為1~11月數據。

3 云南省2014年為1~11月數據。

4 新疆2014年為1~10月數據。

二、工業增長動力逐步向創新驅動轉變

近兩年來驅動我國工業增長的內在要素發生轉變,人力紅利消失,資源環境制約增強,生產要素規模和結構的轉變使得我國工業增長動力由勞動力、資本、資源等要素驅動向技術創新驅動轉變。

我國工業勞動力需求大于供給,勞動力成本上漲快,人口紅利對工業增長的驅動力減弱。自2010年以來,我國工業從業人員不斷增加,工業對勞動人口的需求不斷增加(見圖12),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年增長率不斷降低,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2年勞動年齡人口為9.37億,比2011年減少345萬人,這是長期以來勞動人口的首次減少。勞動人口的供需不平衡,導致勞動力成本上漲過快(見圖13),2004年至今,我國制造業平均工資增長迅速,基本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甚至在2011年增速達到18.6%,平均工資的高增速增長已使得目前我國制造業的人力成本逐漸失去優勢。但高素質勞動力增長迅速,2013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從業人員1293.7萬人,比2008年增長36.9%;占全部制造業企業的比重為15.1%,比2008年提高2.9個百分點。

圖12 2003—2013年工業城鎮就業人員數(數據來源:泰爾工業經濟數據庫)

圖13 2003—2013年制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趨勢(數據來源:泰爾工業經濟數據庫)

資源環境問題凸顯,資源要素對工業增長的拉動力減弱。粗放式工業發展必然面臨資源天花板的限制,也會帶來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因而是不可持續的。綠色低碳發展是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以能源情況為例,2014年我國繼續保持能源生產大國的地位,能源消費總量和結構有所改善,但仍然保持高位,據《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全年能源消費總量42.6億噸標準煤,比2013年增長2.2%。煤炭消費量下降2.9%,原油消費量增長5.9%,天然氣消費量增長8.6%,電力消費量增長3.8%,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6.0%,水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16.9%。能源對工業發展的限制增強,2013年國家發改委提出的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2015年為40億噸標準煤,用電量為6.15億千瓦時左右,未來限制會更加嚴格。未來依賴能源、資源的大量投入對工業的拉動力將進一步降低。

創新對工業增長的驅動作用有所增強。研發經費增長較快。2013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投入研發經費8318.4億元,比2008年增長170.7%。研發經費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為0.8%,比2008年提高0.23個百分點。研發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的比重為70.2%,比2008年提高3.6個百分點,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高技術行業創新引領作用突出。2013年我國規模以上全部工業中研發經費超過500億元的有以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為代表的7個行業大類,這7個行業大類的研發經費為5101.7億元,比2008年增長151.6%。這些研發經費規模相對較大的行業對提高我國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改革創新對工業的作用正逐步顯現。2014年政府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行“先照后證”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的商事制度,激發了民間資本投資創業。自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實施以來,到年底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1146.7萬戶,增長16.8%,注冊資本(金)增長85.8%。2014年全年工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160157億元,同比增長16.4%,增速比工業投資高出3.5個百分點。

三、結構調整期工業增長效率及效益緩慢增長

我國工業處于結構調整期,在創新能力、人力素質、技術轉化能力等新的推動工業增長的因素尚未完全形成并釋放之前,我國工業增長效率和效益改善步伐有所放緩。

工業增長效率穩步提升。工業增長效率衡量的是工業增長過程中要素投入轉換為產出的效果,選擇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和單位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額新增工業增加值來衡量。工業勞動生產率穩步提升,2009年勞產率提高有所放緩,但2010—2013年,在我國勞動素質提升下,勞產率穩步提升(見圖14)。但是,我國多年來投資效率卻不斷惡化(見圖15)。長期以來投資是我國工業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但投資卻未能充分轉化為生產力,過度投資、創新產出能力差、市場需求不足等都限制了我國投資效率的提升。

圖14 2003—2013年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工業增加值/工業就業人員數;其中,工業就業人員數用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數減去建筑業從業人員數估計。(數據來源:泰爾工業經濟數據庫)

圖15 2003—2013年單位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產出工業增加值數單位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產出工業增加值數=全部工業增加值/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數據來源:泰爾工業經濟數據庫)

工業企業效益有所惡化。2014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4715.3億元,比2013年增長3.3%,增速比2013年大幅回落8.9個百分點。從2014年月度利潤增速情況來看(見圖16),下半年利潤惡化迅速,自8月以來基本進入負增長渠道,且負增長幅度逐步擴大。從行業利潤增長情況來看,石油、煤炭等行業利潤下降是影響整體行業利潤的重要因素。2014年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下降79.2%,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下降46.2%,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下降13.7%,僅這三個行業利潤降幅對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利潤減少影響超過70%。

圖16 2014年當月利潤總額增速(數據來源:泰爾工業經濟數據庫)

下半年以來工業利潤降幅增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價格走低對利潤下滑影響不斷加劇。自2014年8月以來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在波動調整之后,再次進入降幅較快擴大渠道(見圖17),雖然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降幅也在擴大,但是產出價格指數較購進價格指數對利潤影響更大。據國家統計局測算,2014年12月工業利潤因出廠價格同比下降3.3%,工業主營業務收入減少約3650億元,因購進價格同比下降4%,主營業務成本減少約2740億元。兩者相抵,工業利潤凈減少約910億元,而2014年11月因價格下降利潤減少額約為700億元。二是成本費用增長加快擠壓利潤空間。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91%,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64元,比2013年(85.27元)繼續增長0.37元,且月度每百元主營業務成本在2014年基本保持在86元左右的高位,在市場疲軟背景下,成本費用的過快增長擠壓了利潤增長空間。

圖17 2014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漲跌幅度(數據來源:泰爾工業經濟數據庫)

綠色經濟效益加快改善。2014年我國工業以淘汰落后產能和節能減排降耗為重點,提高工業綠色效益。在淘汰落后方面,2014年全國共計淘汰落后鋼鐵產能3110萬噸、水泥(熟料及磨機能力)8100萬噸、平板玻璃3760萬重量箱,分別占政府工作報告目標任務的115%、192%、107%,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淘汰任務數據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在節能減排方面,節能減排力度不斷加大,2014年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6.5%左右,遠高于2012、2013年(同比下降3.6%、3.7%)。

四、投資和消費對工業拉動作用尋求新平衡

長期以來,投資和出口是拉動我國工業增長的主要動力,2014年隨著投資過剩、產能過剩、出口結構調整等問題的進一步顯現,投資、消費(內需和出口)正在逐步尋找新的平衡,表現為投資繼續下滑、拉動力進一步減弱、消費穩定增長,拉動潛力繼續釋放。

工業投資增速下滑,對工業增長貢獻減弱。受制于國內市場需求疲軟、產能過剩嚴重等,自2010年以來投資增速進入下滑通道,2014年工業增速下滑嚴重,全年工業投資增速僅為12.9%,低于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8個百分點,差值進一步擴大(2011年為高于全國3.1個百分點,2012、2013年分別為低于全國0.6、0.8個百分點,見圖18)。從2014年工業投資月度增速來看,全年基本呈下滑趨勢,且通過相關增加投資的刺激政策對工業增速的拉動性減弱(見圖19),例如2014年四季度,國家發改委先后6次集中批復30個鐵路和機場項目,再加上3條特高壓項目及1個港口項目,總投資額度超過萬億元,即使考慮到投資對工業增長的滯后性,10、11、12月工業增速回升力度也并不樂觀。

圖18 2011—201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投資增速(數據來源:泰爾工業經濟數據庫)

在各種新型消費方式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增強。2014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0%。互聯網思維下新的消費方式提升了消費對經濟的拉動潛力,2014年全國網上零售額27898億元,同比增長49.7%。主要工業產品消費增長情況良好,2014年商品零售23074億元,增長12.1%,通信器材消費增長最為迅速,同比增長58.1%,糧油食品、飲料煙酒、服裝鞋帽、針紡織品、化妝品、日用品、中西藥品、文化辦公用品、家具、建筑及裝潢材料也都保持了兩位數增長。據初步測算,最終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比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高2.6個百分點數據來源:泰爾工業經濟數據庫。,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信息消費增長潛力巨大,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引擎,2014年信息消費增速高達25%,其中,以互聯網接入、內容服務和應用為代表的信息服務消費增長高達43%。

圖19 2014年月度全國工業投資及工業增加值增速(數據來源:泰爾工業經濟數據庫)

工業出口個位數增長成為“新常態”,對工業增長支撐作用良好。2014年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1512億元,同比名義增長7.3%,與2012、2013年相比,比2012年(11%)低3.7個百分點,比2013年(5.8%)高1.5個百分點,工業出口增速進入個位數增長的“新常態”。從月度增速來看,2014年波動更為頻繁,與工業增速相關性仍然較大,6、9、12月出口的較快增長也成為相應月份工業增速較好的重要因素。2012—2014年月度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速情況如圖20所示。

圖20 2012—2014年月度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速(數據來源:泰爾工業經濟數據庫)

五、工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加快,成效凸顯

工業結構調整是工業轉型升級的核心所在,主要是優化行業結構、布局結構、技術結構、組織結構。2014年我國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成效逐漸顯現,呈現出工業向高端化演進、傳統產業加快改造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穩步發展的格局,為我國加快走出結構調整期奠定了基礎。

產業結構優化,工業向高端化轉型演變。據國家統計局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顯示,2013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6048.9億元,比2008年增長108.2%;占全部制造業企業的比重為12.8%,比2008年提高0.8個百分點。2014年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比2013年增長12.3%、10.5%,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0和2.2個百分點。在整體工業利潤增長不佳,甚至出現下降的背景下,高技術制造業利潤增長較快,2013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7233.7億元,比2008年增長165.5%,增幅比其他制造業平均水平高出11.5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利潤總額占全部制造業的比重為13.1%,比2008年提高0.5個百分點;2014年裝備制造業利潤增長12.4%,高技術制造業增長15.5%,增速比全部制造業分別高5.9和9個百分點。

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2014年,在新技術、新業態的推動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全年技改投資8.4億元,同比增長13.3%,比工業投資增速高0.4個百分點,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40.9%。2014年,隨著政府各項扶持政策的相繼出臺,在機械、紡織、服裝、家具、鞋業等重復勞動特征明顯,勞動強度大的傳統制造業中,利用先進自動化生產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升級,掀起了一場“機器換人”的浪潮,不但節約了勞動力成本,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技術貢獻率,還提升了產品質量。

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時下工業4.0的新浪潮正催生全球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以高端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是工業轉型升級的方向。2014年主要新興產業增長迅速,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增長24.9%,金屬制品業增長21.4%,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6.4%,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增長16.1%,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15.6%,醫藥制造業增長15.1%。尤其新能源產業發展驚人,2014年核電增長36.1%,并網風電增長25.6%,增速分別提升19.9個和1.1個百分點;并網太陽能發電在2013年增長3.4倍的基礎上,繼續保持67%的高增長。各地新興產業投資熱情也高漲,2014年蘇州市新興產業投資已占工業投資的56.8%,同比提升5.4個百分點;八大新興產業完成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高達47.5%,提升2.1個百分點。

工業走出去步伐加快,投資布局優化。我國工業企業對外投資增長迅速,企業全球性投資布局更加優化,近年來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活躍,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從2004年的7.6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1~11月)的60.4億美元。截至2013年年末,制造業境外企業數量已超過5000家,制造業直接投資存量在歐洲、北美洲和非洲占比較高。企業投資的全球化趨勢也有利于緩解我國產能過剩問題,我國企業在老撾、馬來西亞、蒙古、埃及、南非等發展中國家建設鋼材、水泥、玻璃等生產線,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產能壓力。

六、工業與其他產業加快深度融合

隨著工業產品由規模化向個性化、智能化等方向發展,工業與其他產業加快深度融合,工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優化工業資源配置,提升工業附加值;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快了工業生產方式變革。2014年工業與其他行業加快融合、集成發展,由此產生的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取得良好成效。

工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工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有利于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2014年工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進一步深化,工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也促進了生產性服務業的高速發展,2014年,IT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達到38.6%、36.2%和37.4%,遠高于全部行業平均15.8%的增速。生產性服務業的高速發展也推動工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2014年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定制生產發展迅速,滿足了多樣化、個性化消費需求,智能終端與應用服務、數字產品與內容服務進一步相融合,推動了產品創新,拓展了服務領域。

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快了工業生產方式變革。柔性制造、網絡制造、智能制造等成為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方向。支撐“兩化”融合的基礎設施和信息化程度進一步完善,2014年,3家基礎電信企業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總數突破2億戶,寬帶城市建設繼續推動光纖接入的普及,光纖接入(FTTH/O)用戶總數達6831.6萬戶,占寬帶用戶總數的比重比2013年提高12.5個百分點,達到34.1%;2014年移動電話用戶普及率達94.5部/百人,4G用戶增長迅速,發展速度超過3G用戶,新增4G和3G移動電話用戶數分別為9728.4萬戶和8364.4萬戶,總數分別達到9728.4萬戶和48525.5萬戶,在移動電話用戶中的滲透率達到7.6%和37.7%。支撐“兩化”融合的電子設備和軟件業發展良好,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2.2%,高于同期工業平均水平3.9個百分點,軟件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0.2%。我國企業的兩化融合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新一輪互聯網革命正迅速向各個產業領域滲透、融合,舊有工業體制機制及管理模式已與“互聯網思維”不相適應,現行的產業政策在逐漸改變過往的工業化思路,互聯網已從單一的技術工具,演進到重構產業生態及價值創造階段,裝備、船舶、汽車、家電、有色、紡織等行業的骨干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工藝、經營管理等環節的單項應用已成熟。關鍵業務信息系統集成應用較快發展,兩化融合效益凸顯。截至2014年,主要行業大中型企業數字化設計工具普及率基本達到85%,主要行業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達到70%,主要行業大中型企業ERP普及率達到80%,提前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

專欄1:兩化融合的發展歷程及當今國際兩化深度融合的新特點、新趨勢

一、發展歷程

兩化融合包括國民經濟的所有產業部門,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不僅是一個技術性問題,或更大范圍內的經濟性問題,而且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全局性問題。從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來看,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由低到高包含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融合為切入點,帶動生產設備、工藝技術和產品發生根本性變化,使工業產品逐步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并影響生產要素的配置方式和效率,從而導致生產要素層面發生融合。第二階段是生產過程及管理方式的融合。依靠信息技術、信息產品強滲透性的特點,傳統的工藝流程、生產方式、銷售方式、經營管理方式發生改變,由此催生業務流程、管理及經營方式融合。第三階段是產業及社會經濟運行方式的融合。發生在企業以及產業中的生產要素、生產過程及產品的融合,使得產品、業務的功能邊界被打破,產業的功能邊界被打破,從而推進產業層面的融合及新興產業的衍生,并影響到經濟增長方式發生改變。第四階段是社會價值模式和運行方式的融合。技術范式的轉變勢必引起社會價值模式和運行模式的轉變,可以說,這是信息化與工業化最高級別的融合。

二、當今國際兩化深度融合的新特點、新趨勢

1.重塑全球工業格局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并加速與各領域技術深度融合,引發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刻變革。伴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突破和擴散,柔性制造、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工業互聯網、3D打印、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都對傳統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模式產生了顛覆性、革命性的影響,并將重塑全球制造業發展格局。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著力打造信息化背景下國家制造業競爭的新優勢。

2.引領工業產業變革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制造業產品、技術、服務的智能化。生產方式也逐步由批量集中生產向個性化定制方向轉變。生產過程中,機器能和客戶直接溝通以便準確對接需求;機器能與庫房和物流中心交流信息以確保組件到位時間;工人獲取所有信息以實現最佳生產;機器自動接受任務以協調生產流程。通過異地協同、個性定制、精準供應鏈管理,產業價值鏈的新體系正加速重構和轉變。

3.創新社會組織方式

勞動關系將徹底改變,職業領域的要求將更高,所謂的“簡單勞動”可能逐漸消失。職業領域將更加靈活,雇員會從中受益。未來機器的設計也將比以往更符合人類的需求。考慮到世界范圍內的老齡化趨勢,這會是一個至關重要且迫在眉睫的發展趨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泉市| 淮安市| 田林县| 巴林左旗| 电白县| 唐海县| 华阴市| 六枝特区| 太白县| 溆浦县| 苍南县| 申扎县| 磐安县| 南木林县| 永清县| 五莲县| 岫岩| 佛学| 翁牛特旗| 青岛市| 涟水县| 望都县| 卓资县| 长春市| 日喀则市| 亚东县| 香格里拉县| 宜兴市| 山丹县| 泰顺县| 上林县| 波密县| 平顺县| 贺州市| 贵阳市| 翼城县| 淮滨县| 甘德县| 肇源县| 攀枝花市| 乐东|